李 璐 ,宋愛平 ,孫宏亮 ?
(1.中日友好醫(yī)院 放射診斷科;2.病理科,北京 100029)
患者女性,21歲,無明顯誘因發(fā)現右上腹腫塊一月余,無腰痛及發(fā)熱,無尿頻、尿急及尿痛,1天前患者右側腰部疼痛,呈持續(xù)脹痛,較劇烈伴大汗,無放射痛無血尿,口服止疼藥不能緩解。2016年7月15日就診于本院,入院查體示:右上腹可觸及包塊,無壓痛,表面光滑,活動度尚可。CT檢查示:右側腎臟巨大囊實性腫塊,病灶邊緣可見條形鈣化灶,增強掃描皮質期病變實性部分明顯強化,髓質期及延遲期強化消退,病變囊性部分未見明顯強化(圖1~4,見封三)?;颊哂?016年7月21日行根治性右腎切除術,病理大體:腎臟背側及腎門處可見一巨大囊實性腫物,大小約為14×13×10cm,切面多房囊性,囊內含有灰紅色凝血樣物,腎臟受壓萎縮(圖5見封三)。病理診斷:(右腎)腎細胞癌,可見兩種上皮細胞成分,大部分細胞呈透明細胞樣和嫌色細胞樣,小部分細胞可見圍繞玻璃樣變的基底膜樣物質形成菊形團樣結構,結合形態(tài)、免疫組化及基因檢測結果考慮為 t (6;11)(p21;q12) /TFEB 基因融合相關性腎細胞癌(圖6見封三)。
討論 根據 2016版WHO腎臟腫瘤的分類,t(6;11)(p21;q12)/TFEB基因融合相關性腎細胞癌屬于小眼畸形轉錄因子(microphthalmia transcription factor,MiT)家族異位性腎細胞癌中的一個分類[1]。MiT家族異位性腎細胞癌包括 TFE3,TFEB,TFEC和 MiTF幾個亞型[2],其中 TFE3亞型相對多見,而本例探討的TFEB亞型相對少見,兩者在形態(tài)學,免疫組織化學和遺傳學等方面具有一定的相似性。TFEB基因融合相關性腎細胞癌的基因融合位點是位于6號染色體的TFEB基因和11號染色體的α基因,兩者相互融合形成α-TFEB融合基因[3],熒光原位雜交技術FISH探針可以檢測到TFEB融合基因進而確診[4]。
TFEB基因融合相關性腎細胞癌好發(fā)于兒童和青少年,有文獻報道該病的發(fā)病中位年齡是14歲,患者的年齡3~68歲不等[5],女性的發(fā)病率稍高于男性?;颊叩呐R床表現主要有發(fā)熱、腹痛、肉眼血尿或腹部包塊,多數腫瘤是患者體檢時偶然發(fā)現的。TFEB基因融合相關性腎細胞癌具有相對惰性的生物學行為,大部分腫瘤為低度惡性,約10%的腫瘤具有侵襲性或發(fā)生轉移[6~8],腫瘤的侵襲性可能與患者的年齡及腫瘤的大小有關[9]。
TFEB基因融合相關性腎細胞癌在形態(tài)學上與腎臟透明細胞癌、乳頭狀腎細胞癌、嫌色細胞癌及上皮樣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一定的交叉[9,10],經常會出現兩種以上的上皮結構,與本例病理結果類似。由于腫瘤的罕見性,其影像學特點并未有文獻進行總結,而影像學表現的基礎是病理學的改變,由此大膽推測TFEB基因融合相關性腎細胞癌的影像學特點與腎透明細胞癌、乳頭狀腎細胞癌、嫌色細胞癌及上皮樣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有一定的交叉性。本例患者是一位年輕女性,其影像學特點為一個巨大的囊實性腫塊,腫塊體積較大,但對周圍器官及組織是主要是推壓改變,血管未見癌栓,這可能與腫瘤的惰性生物學行為有關;腫塊邊緣及囊腔分隔可見鈣化,囊腔壁可見結節(jié),增強掃描的病變的特點是皮質期中度異常強化,髓質期及延遲期強化幅度減低,該病的影像學特點與典型的透明細胞癌、嫌色細胞癌及乳頭狀腎細胞癌均不相同。
鑒別診斷:腎母細胞瘤,是兒童最常見的腎臟腫瘤,因TFEB基因融合相關性腎細胞癌的好發(fā)年齡是兒童和青少年,故應與之相鑒別。腎母細胞瘤CT平掃常表現為混雜密度腫塊,體積較大,內部可有壞死囊變區(qū),鈣化少見。增強掃描腫瘤不均勻輕中度強化,壞死區(qū)無強化,腫瘤壓迫腎實質使殘存腎臟呈“新月形”,為該病的典型征象。
其他常見的腎細胞癌:腎嫌色細胞癌CT平掃多為密度均勻的類圓形腫塊,部分較大病變內部可見星狀瘢痕,增強掃描呈延遲強化的特點。乳頭狀腎細胞癌CT平掃為實性腫塊,易發(fā)生出血、鈣化,增強掃描皮質期輕中度強化,低于腎透明細胞癌,髓質期及延遲期呈持續(xù)輕度強化。
此外,TFEB基因融合相關性腎細胞癌需與上皮樣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相鑒別,后者CT平掃呈等或稍高混雜密度,增強掃描因其內部成分比例不同,強化不均勻,可有延遲強化表現。但當病變內部缺乏成熟脂肪時,與腎臟惡性腫瘤鑒別有一定的困難。
綜上,在臨床診斷工作中,當患者為兒童或青少年表現為腎臟的巨大腫塊,腫塊內部強化欠均勻,對周圍組織器官浸潤較少,影像學特點并不具備幾種常見腎細胞腫瘤的典型特征時,應該考慮有TFEB基因融合相關性腎細胞癌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