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許武
新知識的建構必須來源于已有的知識。針對某個問題,盡管許多時候教師覺得已經講解得特別明白、清楚,學生似乎也“懂”了,可遇到實際問題,他們仍“固執(zhí)”地表現(xiàn)出對原有觀點的“堅持”,其問題的癥結就在于教師忽略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結構與知識理解。
學生原有的知識和經驗是教學活動的起點。奧蘇伯爾說過:“假如讓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學僅僅歸納為一句原理的話,那么,我將一言以蔽之:影響學習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應據此進行教學?!痹趫?zhí)教過程中,筆者將學生已有知識分為正確的已有知識、不當或錯誤的已有知識。
1激活正確的已有知識
學生如果能夠把所學的內容和已有的相關知識聯(lián)系起來,可促進知識的理解與建構。這時,已有知識起著固著作用,新知識將很好地在其上生長。學生并不總是能洞察新知識與已有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即使他們有了正確的已有知識,往往也不能夠自發(fā)地將他們擁有的知識運用到新的學習情境中。即使學生已有的知識是正確的,但如果沒有教師做適當的提示,這些正確的知識也不會被學生順利提取。所以教師必須要用適當的方式使其激活,即通過適當情境干預,可以顯著提高學生對原有知識的激活和應用。
1.1回顧舊知,建構新知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已學知識,可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理解。
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四章第一節(jié)“五彩繽紛的植物世界”時講到“藻類植物大量繁殖導致池塘水逐漸變綠的原因時,教師提到問題:我們曾經學習過綠色植物葉片之所以呈現(xiàn)綠色的原因是什么,以此幫助學生回憶出“葉綠體中的葉綠素是葉片呈現(xiàn)綠色的主要原因的”的已有知識,進而使學生能夠解釋池塘水變綠的原因是由于藻類植物的細胞中含有葉綠體(葉綠素)。
1.2聯(lián)系生活,學習新知
教師采取與學生的日常知識相聯(lián)系的類比事例創(chuàng)設情境,以學生已有生活常識為抓手,使學生順利學習新知。例如:蘇教版七年級上冊第五章第三節(jié)“植物生長需要水和無機鹽”一節(jié)中的重點和難點內容是說明植物細胞吸水和失水的原因。由于初一學生沒有學過化學知識,而本節(jié)課中出現(xiàn)的溶液、濃度等概念顯然與學生的認知水平有很大的差距。教學時,教師創(chuàng)設情境,以“在自來水中加入食鹽和在自來水中放入小石塊”這兩個例子,幫助學生認識到:溶液是指水和能溶解在水中的物質的混合液體。教師以鹽水的咸度來幫助學生認識到:單位體積水中加入的可溶性物質越多,溶液的濃度就越高,反之濃度越低。
1.3推論舊知,同化新知
教師引導學生基于已有相關知識進行推論,從而同化吸收新知。結構和功能相互統(tǒng)一是中學生物學中學生需要掌握的重要核心概念。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九章第二節(jié)“人體的消化與吸收”的教學重難點是說出小腸有利于吸收營養(yǎng)物質的結構特點。由于學生之前已經學習過植物根尖有利于吸收水和無機鹽的結構特點,因此在教學時,教師可以提出以下問題:植物根尖的哪些結構特點有利于吸收水和無機鹽?學生能夠回答出:成熟區(qū)的根毛增大吸收面積等。教師追問:那么,由此可以推論出小腸有哪些結構有利于吸收營養(yǎng)物質呢?在已有知識的基礎上,結合小腸模型、多媒體資料等,學生可以進一推論出小腸絨毛等結構增加了小腸的吸收面積,有利于小腸吸收營養(yǎng)物質。
教師采取適當的方法幫助學生激活已有知識,能夠促進有效教學,進而促使學生順利學習新知,并將新知識融入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2修補不當或錯誤的已有知識
不當或錯誤的已有知識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會對新知的學習和認知產生干擾,因此教師應采取必要的措施修補學生不當或錯誤的已有知識。教師要避免不當或錯誤的認識,但如果學生總是被告知,什么是正確的;什么是錯誤的;他們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什么……,學生是不能發(fā)展判斷力、獨立性的。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采取一定的策略幫助學生修補不當或錯誤的已有知識,而不是直接告知。
提前鋪墊,清除可能存在的不當的已有知識。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四章第二節(jié)“千姿百態(tài)的動物世界”一節(jié)內容,當講到兩棲動物時,教師不妨刻意提問:同學們能用自己的話來說明什么樣的動物叫做兩棲動物呢?大多數學生認為:兩棲動物是指既能水生又能陸生的動物。教師把學生的描述寫在黑板一角,并適時引導:事實真的如此嗎?那么我們就一起來揭開兩棲動物的神秘面紗吧。這樣的鋪墊有意識地將學生不當的已有知識點明。在后續(xù)的學習過程中,當學生了解到兩棲動物的特點“幼體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成體生活在陸地上用肺呼吸”后,很容易糾正原來不當的已有知識,從而順利地掌握新知識。
此外,教師可引導學生以自己認為正確的知識為基礎進行推理。學生開始并不一定能看出內在矛盾,但通過推理,會發(fā)現(xiàn)其中的問題,從而推動他們去探究正確的知識。例如,在學習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四章第二節(jié)“千姿百態(tài)的動物世界”一節(jié)內容時,很多學生認為鯨也是魚類的一種。這時,教師別著急指出學生已有的錯誤知識,而是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知識進行推理。學生討論得出鯨是魚類的理由。部分學生會根據魚類適應于水生生活的特點,說出:鯨身體呈流線型、用鰭游泳、生活在水中等。接著,教師播放多媒體視頻呈現(xiàn)鯨的胎生哺乳過程,有學生立刻意識到:鯨如果是魚類的話為什么會有哺乳動物的特征呢?教師順勢提出:那么鯨到底屬于什么類別的動物?師生共同討論得出:原來鯨是一種在水中生活的哺乳動物。又如蝙蝠不是鳥類等。
錯誤的糾正是一個非常艱難的工作。教師有效地開展實驗探究,讓學生親身體驗,也有助于學生破除頑固的錯誤概念。如在日常生活中,學生常常將鳥的翼和昆蟲的翅膀看做同一個概念,因為它們都是飛行器官。但是在生物科學中,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結構。在學習蘇教版八年級上冊第十七章第一節(jié)“動物的運動形式和能量供應”一節(jié)內容時,教師可以開展拓展實驗“解剖雞翅”的活動。通過親身體驗,學生能夠明白雞翅是由羽毛、皮膚、肌肉、骨、脂肪、神經和血管構成,是鳥類的飛行器官。與此同時,教師向學生展示多種昆蟲標本。學生通過觀察,得出:昆蟲種類很多,翅膀也有很多種。如蝴蝶的翅膀由翅脈、翅膜、鱗粉和鱗毛組成。通過這樣的實驗與觀察的比較,學生能很深刻地認識到鳥翼和昆蟲翅膀的顯著不同,并將它們區(qū)分開。
新課程強調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而教師采取適當的方法幫助學生改正不當或錯誤的已有知識,一方面能夠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理性思維的能力,從而促進有效教學。
3結語
現(xiàn)代學習科學認為,教學的一個重要原則是,學生是帶著世界是如何運作的前概念來到課堂的。教師教學時,要充分基于學生已有知識的課堂教學,應該是遵循學生的認知心理規(guī)律,將知識的學習變得具體生動,使知識的習得過程經過同化與順應過程逐步完善,從而提高教學效益的教學過程。同時,也讓教學不僅僅局限于獲得知識,而是在知識的學習基礎上充分培養(yǎng)學科思維能力,達到知識構建與能力上的提升的共同發(fā)展,真正實現(xiàn)自然科學學科的教育目的,實現(xiàn)有效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