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玉杰
腦梗死是指由于血流動力學異常或血流病變導致腦部供血不足的一種神經性病變。近幾年, 隨著醫(yī)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 腦梗死的存活率越來越高, 但大多腦梗死患者均存在運動功能障礙, 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1]。本研究旨在探討行為護理干預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 以期為伴有運動功能障礙的腦梗死患者的護理提供臨床實踐指導。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伴有運動功能障礙的160例腦梗死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每組80例, 觀察組中男45例, 女35例;年齡50~70歲, 平均年齡(63.31±4.42)歲。對照組中男44例, 女36例;年齡50~70歲, 平均年齡(63.35±4.47)歲。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施以常規(guī)護理, 主要包括為患者提供滿意、方便、舒適的住院環(huán)境, 讓患者感受到醫(yī)護人員的關心,同時做好患者的用藥指導, 防止藥物使用不當對患者產生的刺激。同時注意嚴密觀察患者的心率、呼吸、體溫等生命體征指標的變化情況, 并注意患者的保暖工作, 避免強行按壓患者的四肢, 為患者提供合理的飲食等。觀察組在對照組護理基礎上加以行為護理干預, 具體如下:待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平穩(wěn)后, 指導患者進行體位鍛煉, 并給患者適當的穴位按摩。每天指導患者進行2次體位訓練, 每次鍛煉的時間為30 min。囑咐患者及患者家屬, 避免患者的上肢長時間處于屈曲狀態(tài), 并注意減少下肢的伸展, 避免長時間不合理的體位對患者現存功能的影響。同時對患者施以穴位按摩, 主要按摩患者的四肢。按摩上肢時, 患者可取坐位或仰臥位, 以同側手對準患者的同側虎口交叉處, 施以拇指指腹對合谷穴進行按摩, 使用中指、食指對內關穴進行按摩, 使用對側拇指對曲池穴進行按摩, 同時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手臂和肩關節(jié)活動。按摩下肢時, 囑咐患者取仰臥位, 使用同一只手的食指及拇指對內外膝眼穴進行按摩, 并使用拇指按摩昆侖穴,在按摩的間隙, 讓患者活動雙下肢, 從而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此外, 指導患者進行行走練習、穿脫衣服練習、移位練習等, 訓練時注意循序漸進, 可由床上慢慢過渡到輪椅上,同時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 指導患者在家屬的幫助下站立行走。若患者可獨立站立5 min以上, 可指導患者進行行走訓練?;颊叱鲈汉? 以電話形式或家訪形式進行隨訪, 主要監(jiān)督患者的功能鍛煉情況, 并向患者及患者家屬強調不可長期保持同一種姿勢, 以避免運動功能的退化。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采用FMA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后四肢運動功能情況, 并比較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FMA上肢評分為66分, 下肢評分為34分, 滿分為100分,96~99分表示輕度運動功能障礙, 85~95分表示中度運動功能障礙, 51~84分表示明顯運動功能障礙, ≤50分表示嚴重運功功能障礙, 分數越高表示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程度越輕。護理滿意度采用自制護理滿意度調查問卷進行調查, 滿分為100分, ≥90分為滿意。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干預前后四肢運動功能比較 護理干預前,觀察組及對照組的FMA評分分別為(28.42±4.43)、(28.47±4.45)分,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P>0.05)。護理干預后, 觀察組及對照組的FMA評分分別為(81.16±8.84)、(60.38±6.86)分, 觀察組FMA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2.2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為86.25%(69/80), 對照組護理滿意度為60.00%(48/80),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腦梗死是高發(fā)于中老年人群的一種常見神經系統疾病,主要是由局限性腦組織軟化、缺血性壞死等所致, 若發(fā)病后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 極易影響患者的運動功能, 從而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十分嚴重的影響[2]。行為護理指的是用行為調節(jié)、行為干預等手段實施的臨床護理模式, 其主要以行為醫(yī)學和行為科學為指導, 更貼近人性化, 患者的接受度和滿意度也更高[3]。本研究結果顯示, 通過行為護理干預后, 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顯著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組, 且護理滿意度也明顯高于常規(guī)護理組,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果表明, 與常規(guī)護理相比, 行為護理干預在改善患者的運動功能障礙癥狀、提高護理滿意度上均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在行為護理干預中, 加強對患者體位管理,減少了患者由于長期處于同一種姿勢影響存留的運動功能,同時通過積極的穴位按摩, 可促進機體血液的流通, 有利于患肢運動功能的恢復, 為患者神經功能的恢復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條件[4-8]。同時, 在行為護理干預期間, 加強了與患者的交流與溝通, 有利于提高患者的信任度, 從而有效提高了患者的治療依從性及滿意度, 對改善護患關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5, 9, 10]。
綜上所述, 在伴有運動功能障礙的腦梗死患者中施以行為護理干預, 可有效促進患者四肢運動功能的恢復, 并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1] 周敏堅.行為護理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中國當代醫(yī)藥, 2016, 23(11):186-188.
[2] 殷樂, 戚玉娟, 張婷, 等.護理干預對腦梗死運動性失語患者語言康復的影響.醫(yī)學理論與實踐, 2016, 29(13):1807-1808.
[3] 陳春霞, 江雪寧, 郭發(fā)軍.行為護理對腦梗死患者運動功能障礙康復效果的影響.青島醫(yī)藥衛(wèi)生, 2013, 45(5):386-387.
[4] 靳穎穎.行為護理策略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病人康復效果的影響研究.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6, 16(61):341,344.
[5] 辛金梅, 邱燕華, 韋艷麗.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行為護理后的康復效果.中國農村衛(wèi)生, 2017(10):53.
[6] 張冬梅.行為護理干預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分析.中國醫(yī)藥指南, 2016, 14(21):279-280.
[7] 黃靜賢.行為護理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中國保健營養(yǎng), 2016, 26(14):378-379.
[8] 呂淑敏.行為護理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世界最新醫(yī)學信息文摘(電子版), 2016, 16(73):15-16.
[9] 蔣亞萍.行為護理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醫(yī)學信息, 2014(30):100.
[10] 崔萍, 馬薇.護理干預對腦梗死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康復效果的影響.現代養(yǎng)生, 2015(12):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