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行
“望塵莫及”用得毫無道理
某出版社的一個責任編輯說:“我敢對文字部分負責,至于出書的其他環(huán)節(jié),就望塵莫及了?!?/p>
“望塵莫及”意思是望著前面人、馬奔跑揚起的塵土而追趕不上。比喻遠遠落在他人后面。例如老舍《趙子曰》十七:“你由歐陽的一片話,會悟出這么些個道理來,你算真聰明,我望塵莫及?!泵┒堋蹲右埂肪牛骸八枪蔁崆?,不但吳芝生望塵莫及,就是柏青也像趕不上?!?/p>
這個成語出自《后漢書·趙咨傳》:“令敦煌曹暠,咨之故孝廉也,迎路謁候,咨不為留。暠送至亭次,望塵不及。”原來是說曹暠欲送趙咨,但趕到長亭,只看見趙咨騎馬遠去揚起的塵土,已趕不上了。后來多用作表示對人欽佩的自謙之辭。
出版社的責任編輯,按照分工只能對書稿的內容和文字負責,至于印刷、裝訂、發(fā)行等環(huán)節(jié)都不屬于他們的職責范圍,用“望塵莫及”毫無道理??赡苄睦锵胫氨揲L莫及”,由于都有個“莫及”,便連類而及誤為“望塵莫及”了。其實即使用“鞭長莫及”也不對,因為“鞭長莫及”比喻想管但力量達不到,而責任編輯再有力量也不能指揮出版部、發(fā)行部。不如老老實實地說“至于出書的其他環(huán)節(jié),就不是我所能負責的了”。順便說一句,這個責編如果不認真糾正誤用成語的毛病,提高文字水平,他“對文字部分”能否負責,也很值得懷疑了。
一個人怎能“見仁見智”
“見仁見智”語出《周易·系辭上》:“仁者見之謂之仁,智者見之謂之智?!庇械滦械娜艘娏苏J為是仁愛,有智慧的人見了認為是智慧。后來約定俗成為“見仁見智”,表示不同的人由于觀察的角度不同,對同一問題的見解也會有所不同??梢姟耙娙室娭恰笔侵覆煌^點之間的比較,不適合用在同一個人身上。如清·陳匪石《聲執(zhí)序》:“時賢言論,見仁見智,例得并行,不敢涉及?!敝熳郧濉丁囱嘀荨敌颉罚骸爸劣谶@種名士風是好是壞,合時宜不合時宜,要看你如何著眼;所謂見仁見智,各有不同。”
“見仁見智”這個成語也常常被用錯。比如曾看過這樣一句話:“他在學術上造詣極深,所以才能見仁見智,寫出極有價值的論文來?!薄耙娙室娭恰笔遣煌^點的人對同一問題的不同看法,現(xiàn)在“他”一個人怎么能又“見仁”又“見智”呢?作者顯然是沒有弄懂這個成語的含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