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振頡
1988年清明節(jié),陳忠實回到西安東郊的祖宅。他泡了一杯清茶,輕輕啜上幾口,打開筆記本,寫下小說《白鹿原》的第一句話:“白嘉軒后來引以為豪的是一生里娶過七房女人。”
這部作品在陳忠實的腦海中已醞釀十多載。此前,他一直忙于生計,只得將寫作計劃擱置下來。一次家里大掃除,他從舊日的手稿中翻出一堆筆記。密密麻麻的小字,喚醒了他心中那段追夢的歲月。陳忠實決心舍棄眼前的浮華與喧囂,只為響應心中的那份召喚。
那時,陳忠實每月的工資只有150元。為了專心寫作,他推掉了所有的約稿。妻子為了照顧家庭,辭去了工作,孩子們都在上學,正是花錢的時候,每月150元錢的收入,讓他們的生活陷入了窘境。
昏黃的燈光下,陳忠實佝僂著腰,在泛黃的紙張上唰唰地寫著,他徹底忘記了自己,把自己化作故事中的角色,演繹著一段段悲愴的故事。
這是一項極其孤獨和艱巨的任務,其中的甘苦只有陳忠實一個人能體會,沒有人能幫得上他,這段路,他只能一個人走。
完成初稿后,陳忠實幾易其稿。幾年間,他如隱居山林的高士,每天與紙筆為伴,日子過得極其清苦。
有一天,妻子照顧陳忠實吃完晚飯,臨返城前,妻子突然停住腳步問他:“要是發(fā)表不了咋辦?”陳忠實愣了一下,說:“我就去養(yǎng)雞?!?/p>
1992年3月,《白鹿原》最終定稿時,陳忠實只覺得眼前突然一片黑暗,腦子里一片空白。過了好一會兒,他長舒了一口氣,走出屋子去河堤邊坐了許久。他怔怔地看著清澈、和緩的河水,將所有的壓抑和憋悶發(fā)泄了出來。
回家后,陳忠實立刻把稿子寄給了《當代》雜志社。20多天后,陳忠實收到編輯的回信。讀完編輯的回信,陳忠實從沙發(fā)上躍起,沖著妻子大喊:“我不用去養(yǎng)雞了?!?/p>
《當代》雜志1992年第6期刊登了《白鹿原》的上半部,一時洛陽紙貴,無數(shù)讀者給雜志社來信,希望能盡快看到小說的下半部。1993年年初,《當代》雜志第1期刊登了《白鹿原》的下半部,反響依舊熱烈。同年7月,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了《白鹿原》,首印1.4萬冊,4個月后又連續(xù)加印7次。迄今為止,《白鹿原》的總印數(shù)高達120多萬冊。1993年,陜西省作協(xié)主席改選,憑借《白鹿原》,陳忠實當選為作協(xié)主席,直到2007年卸任。此外,《白鹿原》還榮獲了具有中國最高榮譽的文學獎項之一的茅盾文學獎。
人生不需要別人來暖場。夢若在,心就是舞臺,哪怕周圍沒有掌聲。面對暫時的“冷場”,陳忠實沒有怨天尤人,沿著夢想之路堅定地前行,由此開啟了一段絢爛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