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朱朝敏 編輯 | 柳向陽
一路高速來到桂北,然后拐到興安縣,在靈渠附近找了一家酒店住下,已經(jīng)是傍晚。夕陽正好,空中飄拂來遲桂花的幽香。
晚上,吃過晚飯后,夜已經(jīng)黑透。幸好有月亮。今晚的月亮圓滿,亮堂又澄澈,掛在天幕,揮灑水銀似的月色。靈渠周圍,最多的就是樹,年代久遠(yuǎn)的古樹,高俊婆娑枝葉繁盛。得靈渠恩澤,樹木連成隊列,沿著靈渠水鋪列開去,在夜晚籠出成片的陰影。陰影四圍,風(fēng)緩緩吹拂,吹起穿透人心的寂靜。這些樹木氣勢強大,籠罩白霜鋪就的地面,從不辜負(fù)皎皎月色,而后輕描淡寫地勾畫,再然后隨風(fēng)搖曳,緩緩地。蘇子說: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閑人在如今是有講究的,門檻高,非普通人也。我自認(rèn)為沒資格,但一腳踏進如“積水空明”的地面,閑心倒是適時而生。這是一塊水域帶來的澄澈感受。
沿著水街逆渠水流向而上,直至鏵嘴。鏵嘴上有座亭子,從黑暗中露出半張臉,山勢樹木堆積起濃黑的黑暗,而那半張臉卻吸收了月華,兀地透明了,拋灑出水銀光直射到我身上。我加快了步伐,到亭子看月去。站定其間,心胸頓生豪邁氣概。雖然,周圍黑漆漆的,能看見的東西也不過是一些輪廓。放目四望,看見朦朧的山勢林木和燈火憧憧的人間,豪邁中,分明又有一些說不清楚的感覺參雜其中。風(fēng)很大,我不由得裹緊了衣服。風(fēng)吹寒我時,我噓了口氣,走出亭子,折回,慢慢走,走到水街的另一邊。到底有群山樹木的遮攔阻擋,風(fēng)減輕了手腳,緩緩地吹來蕩去。身邊的渠水,緩慢流淌,泛著月光燈火。一路的月色迷人,行人不斷,有散步的,有小跑的,有練習(xí)太極的,還有端坐某處發(fā)呆冥想的,更有一些情侶或比肩而坐或款款而行或相互擁抱。
水流聲時而嘩嘩作響,時而靜謐無聲。桂花正在幽然綻放,那清香與水流的極端配合,也是一陣陣地。芬芳清淡,仿若青煙繚繞。唯獨月色,唯獨水聲。
白天的靈渠景致又是另一番妙姿。第二天一早我又來了,整整一個上午,我把夜晚的靈渠重新走了一個遍,走完,已經(jīng)是中午。當(dāng)然,我走的慢,走走停停,不時四目展望,擔(dān)心錯過一丁點兒景致。本質(zhì)上,我不過是把夜晚的路重新走了一遍,然而,景致絲毫沒有重復(fù),相反,給我全新的感覺。
靈渠真是一個好地方。這里的景致給我?guī)砩硇挠鋹?,但這樣的景致穿越兩千多年的時光隧道,它的好,又哪里只局限在景致?
說到靈渠,其背景無法忽略過去。靈渠的出現(xiàn)背景過于沉重,它的沉重背負(fù)了成千上萬的古代將士的鮮血。
靈渠示意圖 制圖/ 田宗緯
秦朝統(tǒng)一六國后,為擴大疆域,進行南征。秦始皇派50萬士卒南征百越,但極不順利,史書載秦兵“三年不懈甲弛弩”,可見將士南進的艱辛。事實也顯而易見,秦軍向南推進的過程中,遇到了土著民族的頑強抵抗,致使秦軍三年舉步維艱。而古時候的兩廣,蒙昧封閉,到處是崇山峻嶺,致使發(fā)兵和糧草補給都是寸步難行。再加上雨霧天氣頻繁,瘴氣彌漫,濕氣濃厚,毒蟲遍地,北方將士嚴(yán)重地水土不服,就連戰(zhàn)馬也無法適應(yīng),兵馬疾病纏身死傷遍地……為解決后勤補給,秦始皇下令“以卒鑿渠而通糧道”,修建靈渠。
前214年,一個叫史祿(名為祿的監(jiān)御史,由于無法考證這位水利專家的姓氏,故史志上多稱他為史祿)的官吏奉秦始皇之命修建了靈渠,目的是運送軍馬糧草。史祿攜十萬大軍,在桂林興安這片土地上,劈山削崖,筑堤開渠,開始鑿修靈渠工程。秦軍修建靈渠用了不到五年的時間,終于修成了這條運河,也創(chuàng)造出“河水倒流”的舉世奇觀。
桂林興安北有湘江南有漓水,如何把湘江漓水兩個南轅北轍的水系融為一體,不僅是地理位置決定的距離問題,還包括不同水系導(dǎo)致的水位落差、分流比例、堤壩材質(zhì)、航運安全、洪澇水患等等。在當(dāng)時的技術(shù)條件下,這些困難無異于難于登天。
短短的四年時間,秦代的能工巧匠們就徹底完成了靈渠的修建,溝通了漓江和湘江,同時連接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
自靈渠誕生起,局面就發(fā)生了改變。
這一年,靈渠把大秦糧倉的糧草源源不斷地輸送到南征前線,秦軍攻克嶺南百越,設(shè)立了桂林、象郡、南海三郡,將嶺南正式納入秦朝版圖,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中央集權(quán)國家,一時強盛天下。作為古時候的軍事防御系統(tǒng),長城和靈渠的誕生是必須的,各自發(fā)揮了重要作用,但經(jīng)歷了漫長的時光后,它們逐漸脫掉“軍事”這層外衣,披上“奇觀妙景”的大麾,均享有國際聲譽,“北有長城南有靈渠”的說法名副其實。
靈渠小天平風(fēng)光 攝影 / 視覺中國 / 鄧云波
靈渠修成8年后,秦朝滅亡。修建靈渠的將士和南征北戰(zhàn)的兵馬也不知所終。唯獨靈渠汩汩流淌,湘江漓水融會貫通南北民族。但在窮兵黷武的征伐時代,偉人若嬴政者,不過也轉(zhuǎn)瞬間就“檣櫓灰飛煙滅”化為一抔土,朝代更迭猶如浪頭翻卷,后浪趕前浪。不死的是河流,流淌不誤。
靈渠的意義遠(yuǎn)遠(yuǎn)超越了靈渠的出現(xiàn)。
中國這個偌大的內(nèi)陸版圖上,靈渠的出現(xiàn)第一次縮短了南北地理上的時間和空間距離,而后繼續(xù)縮短。曾經(jīng),時間的某個點上,最初的人馬和糧草征調(diào)決定了一場戰(zhàn)爭的勝負(fù),這個點一過,猶如巨大的羅盤轉(zhuǎn)動,那些人事、習(xí)俗、民情……在旋轉(zhuǎn)的羅盤上開始涌動交匯,發(fā)生奇妙的轉(zhuǎn)換??上攵S之而來的文化傳播與民族融合成為羅盤上的主流。嶺南百越這塊蠻荒之地因為靈渠,擺脫了曾經(jīng)的荒涼與閉塞,不斷地發(fā)展與繁榮。
興安靈渠是國內(nèi)最早的人工修建的船閘式運河,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兩千多年的時間長河里,它興盛過衰敗過,然后再興盛再衰敗……歲月輪回,時光更替,靈渠水枯榮自守。在漫長的歲月長河里,靈渠水不斷拍響它的浪花,翻卷古代與現(xiàn)代相融后的浪潮,從未停息??梢哉f,它是融會貫通時光氣息最好的一條運河。
為之傾倒的水草 攝影/ 朱朝敏
為紀(jì)念修建者和修葺者,桂北后人在靈渠邊修建了四賢祠,并在四賢祠的大門懸掛對聯(lián),對聯(lián)上書:咫尺江山分楚越,使君才氣卷波瀾。不知誰人書寫,上聯(lián)“咫尺江山分楚越”,我曾在蘇子詞《蝶 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讀過。蘇子的《蝶戀花·春事闌珊芳草歇》詞句如下:
春事闌珊芳草歇??屠镲L(fēng)光,又過清明節(jié)。小院黃昏人憶別。落紅處處聞啼鴂。
咫尺江山分楚越。目斷魂銷,應(yīng)是音塵絕。夢破五更心欲折。角聲吹落梅花月。
詞句美麗,也好記,我印象深。在靈渠四賢祠再次看見“咫尺江山分楚越”,我心頭猛然一怔,不免想起蘇子詞句。究竟誰是首創(chuàng),有待考證。也可見,其詞句的綺麗和開闊并存的超凡氣度。
靈渠景點在于水,要看水,先要到“鏵嘴”處,即靈渠的盡頭。這里的頂端是石島,是在湘江水流中設(shè)置的尖如犁鏵的石島,如一個“人”字坐標(biāo),將水流分為兩條,順?biāo)较虻挠覀?cè)繼續(xù)流向湘江和北渠。左側(cè)則是流向靈渠的南渠,也就是流經(jīng)縣城的靈渠了。完美的“三分漓水七分湘”,準(zhǔn)確的臨界分流,解決了旱澇、流量、水速等等問題,再加上陡門的設(shè)計精妙史無前例,被稱為“世界船閘之父”,秦人的智慧令今人都嘆為觀止。靈渠出鏵嘴后左右側(cè)分出兩大支流,一支向南流入漓江,一支經(jīng)湘江北上洞庭。前人根據(jù)這一景觀,集蘇東坡和吳仰貞的詩成一聯(lián):“逆水而來順?biāo)?,卸帆仍是掛帆時”,橫聯(lián)為“天下奇觀”。
這片水域?qū)拸V有序。資料統(tǒng)計,整個靈渠容納支流一千三百余條,年水量現(xiàn)今達(dá)到七百二十二億立方,現(xiàn)今,靈渠全流域達(dá)到了九萬四千六百六十平方公里。水流湯湯日夜?jié)?,予萬物恩澤不斷。靈渠水底,聰明的古人用松木橫豎穿插扎下密樁,歷經(jīng)二千余年,松油使松木浸水而不腐,至今還有部分密樁在發(fā)揮作用。
適逢暴雨天,再加上洪澇,水流暴漲,怎么辦?
不急,古人早有準(zhǔn)備,水流中有“大小天平”分泄?!按笮√炱健痹阽f嘴的后面,實際上是兩座堤壩,右側(cè)的是大天平,左側(cè)的是小天平,兩座“大小天平”的夾角為108度,大天平頂長344米,小天平頂長130米,“大小天平”的頂部是用有石榫的條石相連接的,壩堤表面為石面,均為魚鱗狀,甚是牢固。其迎水面用重達(dá)數(shù)噸的長條石橫砌,石條鑿有凹槽,用鑄鐵嵌牢,使巨石渾然成為一體,堅不可摧。坡面用條石層層疊疊豎著插成“魚鱗壩”,河中夾雜的泥沙滲入到石塊的縫隙中,年長日久大壩就會越?jīng)_越緊越?jīng)_越牢。一旦水流漫漶,超過壩體少許,水流遭遇魚鱗狀石面,也開出魚鱗狀的水花,滾滾向下,異常美觀。湘江上游的河面不寬,靈渠有些地段灘陡、流急、水淺,船只航行困難。在枯水期,靈渠“潺潺然不絕如帶,以至舳艫經(jīng)過……必徵十?dāng)?shù)戶乃能濟一艘”,聰明的古人便創(chuàng)造了陡門。塞陡的工具十分簡單,只用一些木頭、竹拼、竹席、繩子、挽鉤之類的東西。陡門一般位于渠道水淺流急或上游有淺灘處,作用是抬高水位、蓄水通航,類似于閘門。唐朝的時候有三十六陡門,相當(dāng)于多級船閘,一千多年后的巴拿馬運河就是根據(jù)這一原理設(shè)計……
靈渠平常水流悠悠,不急不緩。水質(zhì)清澈碧綠,在光線明亮的日子里宛如碧玉翡翠。水底青草曼曼,迎風(fēng)招展。兩岸古木參天,枝葉婆娑,多為桂花樹、重陽樹、楠木、樟樹等,這些年代久遠(yuǎn)的古樹,很有氣派,靜默守候著靈渠水,與靈渠水相互照應(yīng)補給,它們一起營造了靈渠澄澈靜謐的氣場,并在兩千多年的歲月更替中氤氳發(fā)酵,增騰出一塊風(fēng)水寶地?!敖?到興安水最清,青山簇簇水中生,分明看見青山頂,船在青山頂上行”,清代詩人袁枚的詩真切地道出了靈渠水的清、靜、幽。
水上街道古樸岑寂,稱謂水街。水街有時令水果、桂花酒、糍粑、羅漢果茶鋪、地道的興安農(nóng)家飯館、興安農(nóng)產(chǎn)品、木雕……水街店鋪多房屋不少,還有廣場,是興安百姓休閑的好去處,吵鬧不在話下,但安靜是它的本色。似乎,水街有一個消音系統(tǒng),那些喧嘩沸騰本來存在的,甚至稱得上鳶飛戾天,卻還沒有來得及擴散,就被那個系統(tǒng)處理掉了。我故意停下來,屏氣凝神去聽去看,但耳邊盡是風(fēng)聲水聲,眼睛盡是古老的樹木遮掩來的綠意。
鏵嘴實際是水之源頭,鏵堤上有座美齡亭。美齡亭的來歷自然與國母宋美齡有關(guān)。1941年8月,蔣公來桂北視察,閑暇時,攜夫人美齡來興安靈渠游玩。靈渠風(fēng)景太好,美齡大悅,蔣公也是身心舒坦。美人一笑傾國傾城,為紀(jì)念此事,后來興安縣政府建造亭子。亭子中有兩塊石碑,分別是明朝的“伏 波遺址”和清朝的“湘 漓分派”。走到河岸,有小石拱橋,名為“狀元橋”。橋雖然不大,但橋欄上面有八塊石板,兩面共有十六幅石刻圖案。于亭中北望,天高地闊,目盡處是巍巍南嶺,一眼不見邊界。而楚越之界,越過南嶺,就是廣袤的中原大地啊。如此坐擁天下的氣度,千百年來竟然收斂在常年平緩的靈渠水中,多么不可思議。而那波瀾不驚的背后,埋藏著民族融合的浩瀚與壯闊,還埋藏著英雄美人的傳奇。
南去的漓江水 圖/ 朱朝敏
北往湘水 圖/ 朱朝敏
四賢祠里那棵古重陽樹,已有780年的歷史了,渾身掛滿了鮮碧的苔蘚,主干粗壯,枝條旁逸斜出,而根部上四五十厘米處長出一塊巨大的樹疙瘩,四五個碗口大的樹疙瘩何為?無人知曉,但隔遠(yuǎn)看,它猶如一只巨眼,平視著南去的漓江水和樹木下面的土壤,威儀不動聲色。這棵古重陽太有看點了,樹木偉岸遒勁,在根部硬是將乾隆年間的一個石碑吞進一大截。旁邊的掛牌這樣介紹:此景為古樹吞碑,為天下一奇。一棵已有780年的重陽樹正在吞吃著一塊乾隆十二年的古碑,而且至今重陽樹還在以每三年一公分的速度吞吃著樹下的古碑。也許幾百年以后,人們再也看不見這塊乾隆年間的古碑了,您不來瞧瞧嗎?
此意味,不可說也。歲月滄桑,渠水日夜作響,那些一路走來的草樹石頭、藍(lán)天白云,枯榮自守,留存幾許?曾經(jīng)的雄心壯志早已作古,唯與倒流的渠水以“人”字形汩汩流淌,向北向西,任憑后人敘說。
說了太多的西去漓江的水。的確,兩股水流,同一個水系的短距離分支,卻那么不同。北往湘江的水開闊野性,略為粗礪,但清澈不變,仿佛大山流淌出的寬闊溪流。
南去漓江的渠水是典型的江南水鄉(xiāng)風(fēng)景。翡翠一般,照出兩岸的樹木建筑和水上的石橋。要我疑心,樹木和建筑,還有木橋和天上的白云陽光,其實是倒著生長的,他們在渠水中著力地向下面伸觸,觸摸到水底堅硬的泥層石塊——那里埋葬著前塵往事。而這些倒著生長的事物,只不過按時去遇見觸摸,再告慰這些孤獨的靈魂。
看吧,翡翠中的水草,在風(fēng)中陽光下,集體傾倒鞠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