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期和,廖富林,楊和生,李秋麗
(嘉應(yīng)學院,廣東 梅州 514015)
為了改善茶葉種植環(huán)境和提高茶葉質(zhì)量,近年來,國內(nèi)外學者陸續(xù)開展了有機茶園建設(shè)和生產(chǎn)研究,強調(diào)采用與自然和生態(tài)法則相協(xié)調(diào)的生產(chǎn)技術(shù),使茶園生態(tài)系統(tǒng)保持穩(wěn)定性和可持續(xù)性[1-3]。我國茶園主要分布于南方丘陵山區(qū)。在這些山區(qū),氣候炎熱、雨水較多、地勢陡峭、土壤酸化,易發(fā)生病蟲害,且土壤淋溶侵蝕較嚴重,水土保持難度大[4]。科學合理的耕作和管理無疑是提高茶葉產(chǎn)量和質(zhì)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但茶園的植被組成及其植物多樣性維持是茶園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障。我國茶樹人工栽培的可持續(xù)性得益于傳統(tǒng)農(nóng)業(yè)的管理方式,重要一環(huán)就是通過種植綠肥植物,施用廄肥還田保持土壤肥力;加強栽培管理,結(jié)合生物和物理的方法防治病蟲等[4-7]。本研究在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馬山茶園進行,通過調(diào)查和分析其植被組成和特征,生活型譜以及優(yōu)勢種年齡結(jié)構(gòu),揭示茶園群落的更新、穩(wěn)定性與演替趨勢,同時為目前茶園建設(shè)及植物群落多樣性的維持提供參考。
馬山茶園(24°05′19.44″N、116°12′19.78″E)位于廣東省梅州市豐順縣龍崗鎮(zhèn)九龍嶂與北山嶂之間的山地,海拔800~1288 m。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0.6~21.4 ℃,年無霜期300 d以上;年均降水量1483~1798 mm,多集中于夏季;年均日照時間1542.6~1930.1 h;主要風向為東南風。土壤為紅黃壤類土壤。茶園占地面積超533.3 hm2,其中百年以上的古茶樹超240 hm2,總數(shù)逾千株。茶園周圍林木繁茂,具有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由于茶園遠離交通干道,方圓30 km2幾乎沒有工業(yè)污染;空氣清新,水質(zhì)純凈;土壤末受污染,土質(zhì)肥沃。該茶園被評為“全國巾幗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在華南地區(qū)享有較高聲譽的馬山茶就是這些古茶樹及其改良品種。
2015年11月,采用樣方法在該茶園近山頂處,設(shè)置樣地。喬木層、灌木層和草本層樣方各14個,樣方面積分別為10 m×10 m、2 m×2 m、1 m×1 m(灌草樣方在喬木層樣方中)。調(diào)查喬木樣方時,對樣方內(nèi)所有喬木(H>3 m,DBH≥5 cm)逐一鑒別其種類,測定胸徑、樹高;調(diào)查灌木(DBH<5 cm,H>50 cm)、草本(包括蕨類,H<50 cm的小灌木或喬木幼苗)樣方內(nèi)所有植物種類及個體數(shù)量、蓋度、高度。對植物的果實類型和果熟期通過查閱文獻[8-10],并結(jié)合文獻[11]及實地調(diào)查、探訪進行統(tǒng)計和分析。
1.3.1 林木生長指標 計算各標準地林木的平均樹高、胸徑等生長指標。
1.3.3 生活型譜分析 采用Raunkiaer生活型系統(tǒng)的分類方案,統(tǒng)計組成群落植物的生活型譜。
群落中共有83種維管植物,其中有蕨類植物6種,裸子植物3種,被子植物74種(其中單子葉植物4種,雙子葉植物70種)。群落上可以分為喬木層、灌木層、草本層。喬木層較稀疏,組成較單一,灌木層、草本層植物種數(shù)較多,組成較復(fù)雜(表1~表3)。
2.1.1 喬木層樹種及重要值 喬木層共有12種,隸屬于11科12屬,分別是楊梅科(Myricaceae)的楊梅(Myricarubra);樟科(Lauraceae)的華潤楠(Machiluschinensis);胡桃科(Juglandaceae)的少葉黃杞(Engelhardtiafenzlii);杉科(Taxodiaceae)的杉木(Cunninghamialanceolata);松科(Pinaceae)的馬尾松(Pinusmassoniana);山茶科(Theaceae)的荷木(Schimasuperba)、柃木(Euryajaponica)、油茶(Camelliaoleifera);殼斗科(Fagaceae)的硬斗石櫟(Lithocarpushancei)、青岡(Cyclobalanopsisglauca);柿科(Ebenaceae)的羅浮柿(Diospyrosmorrisiana);金縷梅科(Hamamelidaceae)的楓香(Liquidambarformosana)。樣地內(nèi)的喬木樹種較為稀疏,除杉木、馬尾松有白蟻侵襲之外,其他樹種長勢均較良好,重要值最高的為羅浮柿、少葉黃杞和硬斗石櫟。喬木平均樹高超過5.67 m,平均胸徑為10.88 cm,硬斗石櫟實測胸徑有超過20 cm的,最大的1株胸徑達21.34 cm。喬木層樹種較少,林下可發(fā)現(xiàn)羅浮柿、華潤楠、荷木的幼株和幼苗,但其他樹種極少(表1)。
表1 群落喬木層主要樹種的重要值
2.1.2 灌木層植物及重要值 灌木層共有50種,隸屬于30科49屬(表2為重要值排前20名的植物)。其中生活型為藤本的植物有9種,占該層物種總數(shù)的18%,為茜草科(Rubiaceae)的玉葉金花(Mussaendapubescens)、毛雞矢藤(Paederiascandensvar.tomentosa);葡萄科(Vitaceae)的廣東蛇葡萄(Ampelopsiscantoniensis);防己科(Menispermaceae)的毛葉輪環(huán)藤(Cycleabarbata);買麻藤科(Gnetaceae)的買麻藤(Gnetummontanum);百合科(liliaceae)的暗色菝葜(Smilaxlanceifoliavar.opaca)、圓葉菝葜(S.bauhinioides);蘇木科(Caesalpiniaceae)的小葉云實(Caesalpiniamillettii);毛茛科(Ranunculaceae)的鐵線蓮(Clematisflorida)。由于在茶園中,藤本和雜草每年都會在秋冬季全面清除一次,與當?shù)刈匀涣只虼紊窒啾?,其種類數(shù)量并不多,高度(或長度)通常也不會超過80 cm,基徑也較小,多數(shù)不超過1 cm,未見攀附至喬木層的種類,攀附至灌木層亦極少,從外形上看與薔薇科(Rosaceae)的粗葉懸鉤子(Rubusalceaefolius)、蒲桃葉懸鉤子(R.jambosoides)、白花懸鉤子(R.leucanthus)等攀援狀灌木的高度相似。因此,本樣地中超過30 cm的藤本均視為灌木層種類。灌木層的絕對優(yōu)勢種為茶,其他依次為茜草科的玉葉金花、馬鞭草科(Verbenaceae)的白花鬼燈籠(Clerodendrumfortunatum)、百合科的圓葉菝葜。灌木平均高約為61 cm,平均基徑為0.40 cm,長勢良好(表2)。
表2 群落灌木層主要植物的重要值
表2(續(xù))
2.1.3 草本層植物及重要值 草本層共有植物54種,隸屬于32科53屬。草本層中重要值以里白科(Gleicheniaceae)的芒萁(Dicranopterispedata)最高,其次是禾本科(Gramineae)的硬骨草(Holosteumumbellatum)和野牡丹科(Melastomataceae)的地菍(Melastomadodecandrum)。株高不足50 cm的藤本植物亦列入此層,共有4種,占草本層物種總數(shù)的7.41%,分別為茜草科的玉葉金花、牛白藤(Hedyotishedyotidea);菝葜科的圓葉菝葜;毛茛科的鐵線蓮。樣地內(nèi)草本層平均蓋度為19.86%,平均高為14.06 cm,但分布不均勻,在樣地(在一斜坡上)內(nèi)的上坡部分,芒萁、硬骨草較多,而在下坡部分,地菍、山血丹(Ardisialindleyana)、紫花地丁(Violaphilippica)較多,杉木其實是萌生苗,而非實生苗。樣方中各主要物種的重要值(前20種)見表3。
表3 群落草本層主要植物的重要值
2.2.1 群落特征值 馬山茶園喬木層樹種較少,因此優(yōu)勢植物種類的重要值較高,重要值最高的為羅浮柿、華潤楠、硬斗石櫟(表1);灌木層的為茶、玉葉金花和白花燈籠(表2);草本層為芒萁、硬骨草和地菍。在茶園中,灌木層無疑是優(yōu)勢層片,茶樹是其建群種。馬山茶園是將原有的自然林或次生林改造而來,喬木層中的優(yōu)勢種如殼斗科、樟科以及楊梅等樹種,是原來次生林改造為茶園時保留下來的。灌木層和草本層的植物雖然改造時經(jīng)過砍伐、火燒還有除草劑等處理,但由于原有土壤種子庫、孢子、地下根莖等繁殖體的緣故,其組成與周邊自然植被有很多相似性。
2.2.2 群落物種多樣性分析 樣地的樹種豐富度、Margalef指數(shù)、Shannon-Winner指數(shù)、Simpson多樣性指數(shù)、種間相遇機率、優(yōu)勢度指數(shù)以及群落均勻度計算結(jié)果見表4。
表4 不同群落層次中的物種多樣性指標
在茶園群落的3個層次中,灌木層、草本層的豐富度、Margalef指數(shù)、Shannon-Wine指數(shù)、種間相遇機率均高于喬木層,但喬木層的優(yōu)勢度和均勻度指數(shù)最高。為了保證茶樹生長的光照條件,茶園中只保留了少量喬木,因此分布稀疏,加上茶園中定期澆灌和施肥,土壤的土肥條件較好,從而適宜于灌木層和草本層植物(多為陽性植物)的生長,但由于茶園秋冬季清除灌木雜草,所以種類雖多,但植株長勢有限,個體數(shù)量受到限制。
圖1 不同生活型所占比例
根據(jù)Raunkiaer的生活型分類系統(tǒng)和蔡永立等[12]關(guān)于藤本植物生活型的修訂分類法,馬山茶園83種植物的生活型劃分為高位芽植物(又可分為大高位芽植物、中高位芽植物、小高位芽植物、矮高位芽植物)、地上芽、地面芽、地下芽、1年生植物5種生活型,以高位芽植物為主,約占66.27%(圖1)。高位芽植物中,又以矮高位芽、小高位芽植物最多,所占比例分別為27.72%、22.89%,其中矮高位芽有白背葉(Mallotusapelta)、白花燈籠、茶、柃木、毛果算盤子(Glochidioneriocarpum)、蒲桃葉懸鉤子、石斑木(Rhaphiolepisindica)、算盤子(Glochidionpuberum)、桃金娘(Rhodomyrtustomentosa)、紫珠(Callicarpabodinieri)等;小高位芽植物有白檀(Symplocospaniculata)、變?nèi)~榕(Ficusvariolosa)、大葉紫珠(Callicarpamacrophylla)、虎刺楤木(Araliafinlaysoniana)、梔子(Gardeniajasminoides)、莢蒾(Viburnumdilatatum)、了哥王(Wikstroemiaindica)、毛冬青(Ilexpubescens)、白花苦燈籠(Tarennamollissima)等;中高位芽占12.05%,有米櫧(Castanopsiscarlesii)、荷木、華潤楠、羅浮柿、青岡、山烏桕(Triadicacochinchinensis)、凸脈冬青(Ilexkobuskiana)、楊梅;大高位芽植物占3.61%,只有馬尾松、楓香、杉木3種。地上芽植物占10.84%,有雞矢藤(Paederiafoetida)、鏈莢豆(Alysicarpusvaginalis)、芒萁、山血丹、鐵線蓮、小葉云實、買麻藤、毛雞矢藤、毛葉輪環(huán)藤。地面芽占9.64%,有愛地草(Geophilarepens)、狗脊(Woodwardiajaponica)、廣東蛇葡萄、華南毛蕨(Cyclosorusparasiticus)、中華小苦荬 (Ixeridiumchinense)、烏毛蕨(Blechnumorientale)、野雉尾金粉蕨(Onychiumjaponicum)、紫萁(Osmundajaponica)。地下芽占3.61%,有山菅(Dianellaensifolia)、羊耳菊(Duhaldeacappa)、硬骨草。1年生植物占9.64%,有野茼蒿(Crassocephalumcrepidioides)、闊葉豐花草(Spermacocealata)、馬唐(Digitariasanguinalis)、千里光(Senecioscandens)、東南茜草(Rubiaargyi)、小蓬草(Conyzacanadensis)、纖毛鴨嘴草(Ischaemumindicum)、鉆形紫菀(Astersubulatus)。
按照吳征鎰[13]提出的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和陸樹剛[14]關(guān)于蕨類植物科屬的分布區(qū)類型進行劃分,可將馬山茶園群落72個維管植物屬劃分為12個類型(表5)。
泛熱帶分布型所占比例最大,為33.33%,有紫金牛屬(Ardisia)、云實屬(Caesalpinia)、紫珠屬(Callicarpa)、南蛇藤屬(Celastrus)、鴨嘴草屬(Ischaemum)、大青屬(Clerodendrum)、白酒草屬(Conyza)、柿屬(Diospyros)、榕屬(Ficus)、梔子屬(Gardenia)、愛地草屬(Geophila)、算盤子屬(Glochidion)、買麻藤屬(Gnetum)、耳草屬(Hedyotis)、冬青屬(Ilex)、九節(jié)屬(Psychotria)、烏桕屬(Sapium)、鵝掌柴屬(Schefflera)、菝葜屬(Smilax)、豐花草屬(Spermacoce)、山礬屬(Symplocos)、烏毛蕨屬(Blechnum)、毛蕨屬(Cyclosorus)、金粉蕨屬(Onychium);熱帶亞洲和熱帶美洲間斷分布型僅有2屬,即柃木屬(Eurya)、木姜子屬(Litsea);舊世界熱帶分布有鏈莢豆屬(Alysicarpus)、野桐屬(Mallotus)、芒萁屬(Dicranopteris)、玉葉金花屬(Mussaenda)、烏口樹屬(Tarenna);熱帶亞洲至熱帶大洋洲分布有4屬,分別是山菅屬(Dianella)、野牡丹屬(Melastoma)、桃金娘屬 (Rhodomyrtus)、蕘花屬(Wikstroemia);熱帶亞洲至熱帶非洲分布僅有2屬,即楊桐屬(Adinandra)、木耳菜屬(Crassocephalum);熱帶亞洲分布有8屬,為山茶屬(Camellia)、潤楠屬(Machilus)、雞矢藤屬(Paederia)、青岡屬(Cyclobalanopsis)、黃杞屬(Engelhardtia)、木荷屬(Schima)、苦荬菜屬(Ixeris)、輪環(huán)藤屬(Cyclea);熱帶分布類型共有45屬,所占比例高達62.50%。世界分布有6屬,為懸鉤子屬(Rubus)、鐵線蓮屬(Clematis)、千里光屬(Senecio)、狗脊屬(Woodwardia)、馬唐屬(Digitaria)、堇菜屬(Viola)。東亞和北美洲間斷分布有8屬,為楓香樹屬(Liquidambar)、石櫟屬(Lithocarpus)、錐屬(Castanopsis)、蛇葡萄屬(Ampelopsis)、楤木屬(Aralia)、鉤吻屬(Gelsemium)、山螞蝗屬(Desmodium)、勾兒茶屬(Berchemia)。中國特有分布有1屬,即杉木屬(Cunninghamia)。北溫帶分布有9屬,即莢蒾屬(Viburnum)、松屬(Pinus)、漆樹屬(Rhus)、楊梅屬(Myrica)、杜鵑屬(Rhododendron)、紫菀屬(Aster)、野古草屬(Arundinella)、茜草屬(Rubia)、紫萁屬(Osmunda);舊世界溫帶分布僅有1屬,為旋覆花屬(Duhaldea);溫帶分布型共有10屬,所占比例為13.89%。東亞分布型有2屬,占總屬數(shù)的8%,為石斑木屬(Rindica)、虎刺屬(Damnacanthus)。
表5 群落維管植物屬的分布區(qū)類型統(tǒng)計
馬山茶園有74種被子植物,這些被子植物果實類型和果熟期見表6。被子植物的果實大體可分為3種:單果、聚合果、聚花果。在這74種被子植物中,聚花果植物僅有變?nèi)~榕和粗葉榕(Ficushirta)2種(所占比例為2.70%);聚合果植物有白花懸鉤子、粗葉懸鉤子、蒲桃葉懸鉤子3種,其余69種均為單果(93.24%)。單果又分為肉果和干果2類,茶園中的肉果又有漿果、核果、梨果3種類型,共有33種,占44.59%;干果有裂果類的蒴果、莢果,閉果類的瘦果、穎果、堅果類型,共有36種,占48.65%。實際上,在該茶園中,3種聚合果和2種聚花果肉質(zhì)多汁,可視為非單果類的肉果,因此,馬山茶園中,肉果比例高達51.35%。
表6 茶園中被子植物果實類型
對茶園中被子植物結(jié)實(籽)情況進行統(tǒng)計(表7),秋季掛果(結(jié)籽)的植物種類最多,比例最高,為83.12%,其次是夏季,為36.36%。58.44%的植物掛果(結(jié)籽)期長,果(籽)熟期跨多個季節(jié),如了哥王、白花苦燈籠、荷木、大葉紫珠、柃木3個季節(jié)(秋、夏、冬)均有掛果;41.56%是單季(夏季)掛果,如楊梅,懸鉤子屬白花懸鉤子、粗葉懸鉤子、梨葉懸鉤子等植物。
表7 茶園中不同季節(jié)被子植物的掛果(結(jié)籽)種數(shù)和比例
不同的植物結(jié)果量其實差異較大。羅浮柿、楊梅、桃金娘、石斑木、白花懸鉤子、粗葉懸鉤子、蒲桃葉懸鉤子、紫珠、大葉紫珠、地菍、山血丹、廣東蛇葡萄等植物,在茶園中分布較多,且結(jié)果量較大,實地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茶園內(nèi)有較多的鳥類活動,它們是園內(nèi)的主要鳥嗜植物。
在馬山茶園1400 m2的樣地中,共有維管植物83種,其優(yōu)勢植物分別是柿科、樟科、殼斗科、山茶科、茜草科、薔薇科、里白科、禾本科、桃金娘科。該茶園群落多樣性較豐富。根據(jù)不同類型群落茶園生態(tài)效應(yīng)研究結(jié)果表明,多樣性豐富的植物群落能改善茶園小氣候,改良土壤理化性能,增加有益生物的數(shù)量,從而有利于提高茶葉品質(zhì),促進茶園系數(shù)的良性循環(huán)[15],因此維持并豐富茶園群落內(nèi)的物種多樣性是極其必要的。
茶樹是耐蔭、喜溫濕及漫射光的樹種[5,7]。強光和高溫不利于茶葉中氨基酸的合成,卻有利于多酚類物質(zhì)的積累,增加苦澀味,導(dǎo)致品質(zhì)下降[16]。茶園中適當配植一些喬木,可適當減弱光強,有利于提高茶葉質(zhì)量[17-19]。因此,將次生林改造成茶園時,應(yīng)對原有的一些喬木適當保留并加以撫育,使之成為茶園的行道樹或遮蔭樹。在馬山茶園中,羅浮柿、華潤楠是喬木層的優(yōu)勢種,在灌木層或草本層中亦有幼樹或幼苗較多分布,種群年齡結(jié)構(gòu)合理,更新良好。在南方地區(qū)的其他生態(tài)茶園中,柿樹、杉木往往也是其中的喬木層樹種[16-17]。但馬山茶園中,馬尾松、杉木均受到白蟻侵襲受害癥狀很明顯,尤其在園區(qū)的燈光附近,應(yīng)適當減少這些樹種在茶園中的種植數(shù)量。而樟科和楝科一些鄉(xiāng)土樹種,華潤楠、山雞椒、香樟(Cinnamomumcamphora)、陰香(C.burmanni)、大葉新木姜子(Neolitsealevinei)、絨楠(Machilusvelutina)、苦楝(Meliaazedarach)受害較輕。此外,馬山茶園處于近山頂區(qū)域,坡度較大且地勢較高,選種一些根系發(fā)達的水土保持樹種,如楊梅、荷木、少葉黃杞等。茶園中,灌木層和草本層中植物也較豐富,尤其是有較多的喬灌木的幼樹或幼苗,由于茶園是由以前的自然林、次生林改造而成,土壤中有一些原有樹木的種子,而茶園周邊的森林是相對完整的常綠闊葉林,鳥類或獸類的活動又會帶來這些植物的種子,因此這些種子源保證了周邊闊葉林樹種的幼苗數(shù)量。
馬山茶園群落的高位芽植物所占優(yōu)勢(66.27%),遠低于當?shù)刈匀涣趾惋L水林,高位芽植物以矮高位芽和小高位芽為主,但大高位芽、小高位芽比例遠低于自然林和次生林[18],主要是當初將自然林或次生林改造成茶園時,多數(shù)喬木被砍伐。雖然茶園群落有較高比例的熱帶起源的植物,但遠低于周邊南亞熱帶常綠闊葉林[18],主要是因為茶園群落是人工群落,原有森林上層樹木被大量砍伐,相對空曠的生境為廣布性、抗逆性強的灌草定居和擴散提供了機會。
在馬山茶園群落中,有小葉云實、鏈莢豆、山螞蟥(Desmodiumracemosum)等固氮豆科植物,是茶園中的綠肥植物,可改善土壤結(jié)構(gòu),提高土壤肥力?;洊|北山區(qū)的茶園多建于山坡,坡度往往較大,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勻,夏季雨水較多,易造成水土流失。因此,在茶園中間種一些根系較發(fā)達的水土保持植物是很必要的。很多豆科植物,如田菁(Sesbaniacannabina)、雞眼草(Kummerowiastriata)、紫云英(Astragalussinicus)、苜蓿(Medicagosativa),不僅可做綠肥,還是不可多得的水土保持植物。此外,茶園中套種大豆(Glycinemax)、花生(Arachishypogaea)等,不僅可以提高土壤肥力,而且可直接增加經(jīng)濟收入。
南方山區(qū)的茶園易發(fā)生病蟲害。為了保證茶葉質(zhì)量,現(xiàn)在提倡采用生物防治技術(shù),在茶園中種植生物防治植物就是其中一項內(nèi)容。生物防治植物既可增加生物多樣性,對作物產(chǎn)量不會產(chǎn)生影響,還能減少化學污染,為食用安全提供保障,而且經(jīng)濟實用、易于操作[19]。紫萁、狗脊、馬尾松、小蓬草等就是茶園中自然分布的生物防治植物[20],另外,適當種植其他的一些鄉(xiāng)土生防植物,如藜(Cheopodiumalbum)、土荊芥(C.ambrosioides)、龍葵(Solanumuigrum)生防的效果會更好。目前,茶園內(nèi)的楊梅、羅浮柿、桃金娘等野生果樹的果實可以引誘食蟲鳥或其他小型動物,間接對茶園進行生物防治。這些動物不少是雜食性,除了果實之外,還捕食果園中的害蟲,對茶樹卻無傷害。在馬山茶園中,雖然適當?shù)乇A袅艘恍┨医鹉?、羅浮柿等樹種,但種類和數(shù)量遠少于自然林、次生林,因此適度種植楊梅、柿子(Diospyroskaki)、橄欖(Canariumalbum)、龍眼(Dimocarpuslongan)、黃皮(Clausenalansium)、山血丹、朱砂根(Ardisiacrenata)、山楂(Rubusparvifolius)、沙梨(Pyrusserotina)等,使茶園在不同季節(jié)均有植物掛果引誘食蟲鳥捕食害蟲,降低農(nóng)藥施用量,保證茶葉質(zhì)量。目前,在馬山茶園中基本上沒有配植其他作物,事實上一些豆科作物,不僅可豐富植物種類,還可增加土壤肥力,而且花生、大豆等作物本身也是一種經(jīng)濟作物,可增加經(jīng)濟收入,應(yīng)該可以考慮在適當?shù)牡攸c配植。當然,馬山茶園今后的目標是建成生態(tài)觀光型茶園,園區(qū)內(nèi)合理配植粵東地方特色的園林植物也是必要的。
馬山茶園共有植物83種,隸屬于42個科72個屬。其中蕨類植物5科6屬6種,裸子植物3科3屬3種,被子植物34科63屬74種。喬木層的優(yōu)勢種為羅浮柿、華潤楠、硬斗石櫟,灌木層為茶、玉葉金花、白花燈籠,草本層為芒萁、硬骨草、地菍。群落有較高的生物多樣性,尤其是灌木層和草本層,但喬木層的組成過于簡單,可適當種植一些抗白蟻且有水土保持功效較高的鄉(xiāng)土樹種,尤其是山雞椒、香樟、陰香、大葉新木姜子、絨楠、苦楝等,既可改善茶樹的生長環(huán)境,還可防止茶園的水土流失。植物生活型以高位芽為主,占66.27%,但高位芽植物的比例低于周邊的自然林或次生林。茶園中雖有些豆科綠肥植物,但種類和數(shù)量可再增加,以改良茶園土壤提高肥力。群落區(qū)系分析表明熱帶分布類型比例為62.5%,低于周邊其他森林群落,主要由于自然林或次生林改造成茶園過程中,喬木層和灌木層被清理,多數(shù)原有的熱帶起源的鄉(xiāng)土樹種被砍伐,而世界分布型、溫帶分布型的灌草得以侵入并擴散。茶園的被子植物中,肉果植物的比例超過50%,秋季掛果的植物最多,但冬春兩季,掛果植物較少,應(yīng)適當補充一些薔薇科、冬青科、紫金??频闹参?,誘鳥入園以減少蟲害,從而維持和促進茶園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和保證茶園茶葉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
[1]葉根軒,巫錫源.生態(tài)茶園害蟲防控和天敵保護主要技術(shù)措施[J].福建茶葉,2013(35):29-31.
[2]王建仁,譚林.有機茶園病蟲害防治措施[J].現(xiàn)代農(nóng)村科技,2009(2):30-31.
[3]朱運華,游艷紅,胡桂萍,等.茶園生物防治植物調(diào)查初報[J].蠶桑茶葉通訊,2015(6):35-37.
[4]陳子聰,顏明娟,林瓊,等.茶園土壤物理性狀對茶葉品質(zhì)的影響[J].茶葉科學技術(shù),2009(3):12-15.
[5]肖潤林,彭晚霞,宋同清,等.稻草覆蓋對紅壤丘陵茶園的生態(tài)調(diào)控效應(yīng)[J].生態(tài)學雜志,2006,25(5):507-511.
[6]張潔,劉桂華.板栗茶樹間作模式的生態(tài)學基礎(chǔ)[J].經(jīng)濟林研究,2005,23(3):1-4.
[7]毛平生,朱啟東,石旭平.論茶園人工植物群落的建設(shè)[J].蠶桑茶葉通訊,2012(4):23-26.
[8]中國科學院中國植物志編輯委員會.中國植物志[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
[9]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廣東植物志[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2009.
[10]福建省科學技術(shù)委員會《福建植物志》編寫組.福建植物志[M].福州:福建科學技術(shù)出版社,1995.
[11]廖富林,刁俊明.梅州維管植物名錄[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4.
[12]蔡永立,宋永昌.藤本植物生活型系統(tǒng)的修訂及中國亞熱帶東部藤本植物的生活型分析[J].生態(tài)學報,2000,20(5):809-814.
[13]吳征鎰.中國種子植物屬的分布類型 [J].云南植物研究,1991(增刊Ⅳ):1-139.
[14]陸樹剛.中國蕨類植物區(qū)系概論[C]//李承森.植物科學進展:第6卷.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9-42.
[15]彭萍,李品武,侯渝嘉,等.不同類型群落茶園生態(tài)效應(yīng)研究 [J].西南農(nóng)業(yè)學報,2004,17(6):769-772.
[16]王麗娟,朱興正,毛加梅,等.不同遮蔭樹種對茶園土壤和茶葉品質(zhì)的影響[J].中南林業(yè)科技大學學報,2011,31(8):66-73.
[17]齊丹卉,郭輝軍,崔景云,等.云南瀾滄縣景邁古茶園生態(tài)系統(tǒng)植物多樣性評價[J].生物多樣性,2005,13(3):221-231.
[18]楊期和,潘素芳,賴萬年,等.粵東橋溪村風水林群落特征初探[J].廣西植物,2015,35(6):833-841.
[19]Li L,Zhang R,Luo Z,et al.Evolution of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rain-fed areas of China [J].International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Research,2014,21(1):78-90.
[20]Zhang Z,Zhou C,Xu Y,et al.Effects of intercropping tea with aromatic plants on population dynamics of arthropods in Chinese tea plantations[J].Journal of Pest Science,2016,9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