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雯
在城市的盡頭,沒有閃爍的霓虹,沒有林立的高樓;在城市的盡頭,只有破舊的棚戶區(qū),只有飽經(jīng)風霜的生活;在城市的盡頭,有這樣的一群人。
而我們就是這樣一群人。人們會如何稱呼我們?無論是稱外來務(wù)工人員子女,農(nóng)民工子女,還是農(nóng)民工二代,我們都不會在意。(改為陳述句,表意明確了。)
我們自小生活在家鄉(xiāng)的青山綠水中,純潔的心靈(“靈魂”改為“心靈”較為恰切)在田野里抽穗拔節(jié)。我們有帶著泥土氣息的小名,我們會拉著彼此的手在田野中、在風中奔跑著、憧憬著。風從田野中吹過,吹進了城市。為了更好的未來,我們跟隨父母來到了城市,在城市的盡頭扎下了根。于是,我們開始習慣高樓大廈、車水馬龍,開始習慣穿過六車道的馬路去學校。這里有我們從未見過的零食,有我們小小的手指怎么數(shù)也數(shù)不清層數(shù)的寫字樓,有行色匆匆的上班族。繁華的城市不曾給我們帶來鄉(xiāng)村里的快樂,相反,卻在我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印痕。(“烙印”改為“印痕”更為準確。)
我們背起書包,小心翼翼地融入城市的生活。但在城市人異樣的眼光中,我們看到了暫住戶與本地戶的區(qū)別。我們是游走在城市邊緣的孩子。假如不進入城市,我們可能不需要負擔那么多。
放學回家,我們做好簡單的晚飯,此時父母仍在工地或菜場勞作;午夜醒來,天空中沒有家鄉(xiāng)的星星;路上行走,擔心我們的打工子弟小學會因為交不出電費而被查封……
我們在逆境中成長,在風雨中前行。但我們不會迷茫,因為心中有明燈。就如那年春晚我們充滿稚氣的宣言,“我們的學校很小,但我們的志氣不差”“我們不和城市里的孩子比爸爸”“北京的體育盛會也是我們的盛會”。那年,市政府特地安排我們這群學生的代表到北京看奧運會,后來又安排我們游覽奧運會建筑群。同學們看到精彩的比賽和屹立在奧林匹克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