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萍
摘要:以CNKI數字資源近五年來“農家書屋”的文獻作為研究對象,對發(fā)文量、期刊分布、作者合著統計、熱點研究主題進行了分析與研究。研究結果表明農家書屋研究呈平穩(wěn)趨勢,形成了核心期刊群,論文發(fā)表比較分散。本文用文獻分析的方法從文獻來源、文獻內容角度對“農家書屋”專題進行分析,對農家書屋研究進行全面梳理,有助于把握全局,發(fā)現新研究的生長點。
關鍵詞:農家書屋;文獻計量;文獻分析;統計分析
1文獻資源來源分析
1.1數據來源
本文以清華同方公司開發(fā)研制的中國知網CNKI(中國知識資源總庫)為統計源,該數據庫具有文獻量大、收錄全面、檢索途徑多等優(yōu)點。檢索篇名為“農家書屋”,檢索時間為2012~2016年,文獻來源包括:中國學術期刊網絡出版總庫、特色期刊、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優(yōu)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中國學術輯刊全文數據庫,共計1657篇。
1.2分析方法與指標內容
采用文獻計量法,從數據庫中設定主題,并設置發(fā)表時間、來源等字段內容,利用辦公軟件Excel對各項數據進行處理,得到相關數據。
1.3統計結果分析
1.3.1年度分布總量分析2012~2016年,近5年問,《中國知識資源總庫》共收錄1657篇篇名為“農家書屋”的文獻,平均每年約331.4篇。
1.3.2作者發(fā)文情況在檢索出的1657篇文獻中,獨著文獻1252篇,所占比例最大,為75.6%,由2名作者共同完成289篇,由3人及以上作者完成的116篇,合著率為24.4%。在1657篇文獻中,涉及作者2204人次。說明多數作者只是偶爾涉足此研究領域,固定的研究者較少,研究不夠深入。
1.3.3文獻來源分析以上數據統計的這些文獻資源涵蓋的學科主要有圖書情報與數字圖書館、政黨及黨群組織、出版、文化、農業(yè)經濟、中國政治與國際政治等。研究的層次所占比例較高的有如下4個:職業(yè)指導(社會科學),占30%;基礎研究(社會科學),占26.4%;行業(yè)指導(社會科學),占12.6%;政策研究(社會科學),占11.8%。
1.3.4發(fā)文機構分析有關篇名為“農家書屋”的文獻,按照發(fā)文機構分析,排名前五位的為新聞出版總署、華中師范大學、河北師范大學、云南農業(yè)大學、安徽大學。由此可見,該問題的研究多集中在新聞和高校領域。
1.3.5基金資助情況分析 “農家書屋”研究近5年間涉及基金項目11項,刊發(fā)基金資助論文52篇。其中國家社會科學基金35篇,占總量的67.3%;河北省軟科學研究計劃4篇,占總量的7.7%;湖南省社會科學基金3篇,占總量的5.8%;其他湖南省教委基金2篇,安徽省自然科學基金2篇,跨世紀優(yōu)秀人才培養(yǎng)計劃、四川省軟科學研究計劃、湖南省教委科研基金、重慶市軟科學研究計劃、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各1篇。
國家科學基金項目都是經過各科學基金組織嚴格審查才批準的,只有達到較高研究水平,在當前處于科研前沿的課題和作者群體,才能得到基金資助。因此,由基金項目來源和比例可以看出課題和作者的學術水平的高低。根據以上數據,我們分析得出:基金資助比例以及級別高,體現了國家重視農家書屋的研究和發(fā)展,也表明我國有一支高水平的科研隊伍在從事該項研究。同時,國家對農家書屋的關注和大力支持,也會對農家書屋的研究有巨大幫助。
2文獻內容分析
通過對文獻的分析,在農家書屋研究中,主要涉及的內容有如下方面。
2.1農家書屋建設
農家書屋建設是我國政府開展的一項社會主義新農村文化建設工程,為滿足農民文化需要,在行政村建立,農民自己管理的,提供給農民實用的書報刊以及音像電子產品閱讀條件的一項公益文化服務設施,解決基層群眾“買書難、借書難、看書難”等問題,著力提升農民文化素質,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的協調發(fā)展,深受廣大農民歡迎,給農村帶來了新的面貌與變化。
在CNKI數字資源中,按照篇名“農家書屋建設”檢索,2012-2016年間,共發(fā)表文獻224篇。主要研究的內容包括:農家書屋建設的現狀、農家書屋建設模式、農家書屋建設的問題與對策、農家書屋建設實踐、各地農家書屋建設的實例研究等方面。
2.2農家書屋服務
農家書屋處于國家整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底端,是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基石,最貼近民眾、最方便民眾利用。農家書屋一般是按照“政府組織建設,鼓勵社會捐助,農民自主管理,創(chuàng)新機制發(fā)展”的思路組織實施。農家書屋建立之后,將按照農民自主管理、自我服務的模式進行管理和運行。
在CNKI數字資源中,按照篇名“農家書屋服務”檢索,2012~2016年間,共發(fā)表文獻27篇。主要研究的內容包括:農家書屋服務模式、農家書屋服務功能拓展、農家書屋服務水平、農家書屋服務體系等方面。
2.3農家書屋可持續(xù)發(fā)展研究
農家書屋是一項民心工程,“農家書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問題涉及到國家,以及社會各界和全體農民的切身利益,還是關乎到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和諧社會的關鍵問題,因此必須給予高度重視。”因此,對農家書屋進行全面升級改造,拓寬服務范圍、改進服務模式,有利于農家書屋可持續(xù)發(fā)展。
在CNKI數字資源中,按照篇名“農家書屋可持續(xù)發(fā)展”檢索,2012~2016年問,共發(fā)表文獻67篇。主要研究的內容包括:農家書屋可持續(xù)發(fā)展策略研究、農家書屋可持續(xù)發(fā)展機制研究、農家書屋可持續(xù)發(fā)展路徑研究、農家書屋可持續(xù)發(fā)展制約因素研究、農家書屋可持續(xù)發(fā)展案例研究等方面。
3農家書屋研究的現實意義
搞好農家書屋的建設,對于新農村的文化建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理解農家書屋的重要意義,才能真正地建設好農家書屋。
3.1切實提高農民文化水平,發(fā)揚農村文化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財富,是民族凝聚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重要源泉。當今時代,文化更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農家書屋的建設有助于進一步縮小城鄉(xiāng)的文化鴻溝,為農民提供一個學習知識、提升自身素質、改變自身命運的文化平臺,從而全面提升廣大農民群眾的科學文化素質,豐富、活躍農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為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和諧社會的構建起到良好的推動作用。
3.2提供有效信息資源服務,助力農民科學致富
農家書屋是培養(yǎng)農民學習習慣,提供有效信息資源,有助于科學致富的重要場所,通過知識的傳遞,傳遞農業(yè)科技情報和信息,普及科技文化知識,可以繁榮農村文化、實施科技興農、發(fā)展農村經濟。以農民需求為出發(fā)點,通過特色資源的配置打造有地域特色農家書屋的做法,受到廣大農民群眾的普遍歡迎。
3.3突出特色建設,成為農村少兒文化素質教育基地
農村留守兒童問題日益凸顯,以農家書屋為平臺進行農村少年兒童教育已成為圖書情報界普遍關注的問題。經過事實證明,通過農家書屋為留守兒童提供學習知識、豐富文化生活、人性化服務是十分可行的策略。書屋可以重點配備少兒類讀物以及中小學教學參考資料,滿足農村兒童自我閱讀的需要,還可以通過舉辦故事大王、演講、征文等多種多樣的課余活動,培養(yǎng)孩子們的閱讀興趣。通過多渠道增加農村兒童閱讀資源,改善農村兒童閱讀環(huán)境,加強對農村兒童的閱讀引導,需要家庭、學校及社會等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集聚全社會的力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