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梅
享樂主義、元寫作與段子的智慧
——評李敬澤的《詠而歸》
李雪梅
讀《詠而歸》,是一種如沐春風般的享受,評《詠而歸》,則可能是一種冒險。它是一本“書之書”,卻有別于流行的批評方式。它是經(jīng)典閱讀,卻不同于一般讀經(jīng)論道的套路。它是散文集,卻又雜糅了古代筆記、現(xiàn)代小說、隨筆和雜文的寫法。這樣一種難以定義的寫作,也給批評出了一道難題。在此,我想首先借用一下畢飛宇的“爆料”,或許這是走進李敬澤文字最便捷的一種途徑:
這個人絕不像大多數(shù)人所看到的那樣溫文爾雅,在精神上,他狂野,囂張。他有享樂的沖動,這個享樂就是撒野。如果說,歷史是一堆即將燃盡的篝火,敬澤恰好從一旁經(jīng)過,我可以百分之百地肯定,敬澤他一定會扯斷一根樹枝,然后,用這根樹枝把猩紅的篝火灑向天空,任狂風如潮,任熾熱的火星在漆黑的夜空星光閃耀。那是他精神上的焰火,他定當獨自享受獨自逍遙。
《青鳥》
李敬澤是偏愛“享樂”這個詞的。他有一本書的標題就叫“冰冷的享樂”,在書后的跋中他直言喜歡“享樂”,還專門拈出來讓朋友們想一個書名,甚至差點取名“烏鴉的享樂”,因為“‘享樂’這個詞是深紅的,正好該由‘烏鴉’的黑來配它”,最后靈光一現(xiàn)定下“冰冷的享樂”這個書名,其實更是絕妙。因為人們通常理解的“享樂”不過就是沉迷在聲色犬馬的熱烈生活中,常常被誤解和濫用為淺薄的快樂主義,無不散發(fā)出頹廢或不道德的意味,而“冰冷”一詞無疑將他鐘情的“享樂”與此劃清了界限,在“冰冷”與“享樂”這個極富張力的組合中,一個看似陋俗不堪的詞頓時生出無盡雅趣。這次的書名“詠而歸”源自《論語》,其中依然充滿著“享樂”的意味,但褪去了“冰冷”的外衣,多了些灑脫、暖意與溫情。畢飛宇在“爆料”中將這種享樂的沖動解釋為精神上的撒野,具體到《詠而歸》,我更愿意理解為是在與古人對話中觸及自身豐饒的生命體驗時的歡愉,在發(fā)現(xiàn)歷史背面的秘密時的狂喜,在品味現(xiàn)代生活時放飛靈魂的自由。廚川白村在《觀照享樂的生活》中說:“以觀照享樂為根柢的藝術生活,是要感得一切,賞味一切的生活。是要在自己和對象之間,始終看出純真的生命的共感來,而使一切事物俱活,又就如活著照樣地來看它的態(tài)度?!睆N川白村說的是藝術和生活的關系,也正是李敬澤面對傳統(tǒng)和經(jīng)典的態(tài)度。
傳統(tǒng)文化是一個民族的立身之本,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性轉(zhuǎn)換更是一個時代大課題。但是,沒有回到元典的本真闡釋,何談弘揚和繼承?李敬澤在一次訪談中說他“向往的是一種朝向元典的元寫作”,在他看來:“中國歷史上的所有問題,在《左傳》里均可以找到蹤跡。那是民族的元典,如此有力,展示出強有力的語言與強有力的精神??上У氖?,春秋時代斬釘截鐵的問題,被當代人搞得非常復雜和曖昧。一個民族的價值觀如果沒有從元典里吸取滋養(yǎng),它后來因為各種訓令形成的價值觀就是可疑的?!碑斚铝餍械慕?jīng)典閱讀要么是將經(jīng)典異化為標準化知識強制記憶,要么是以陳舊的價值觀對經(jīng)典進行功利性解讀。無論哪種方式,都時時不忘現(xiàn)成的法則和通行的道理,生怕不能“正確”解讀經(jīng)典,反而無法體會其中真意,只能離經(jīng)典越來越遠。把杜麗娘尊為反禮教的斗士,把林黛玉的眼淚解釋為在與封建禮教的艱苦斗爭中感到孤獨迷茫,李敬澤認為這樣讀《牡丹亭》《紅樓夢》,“都未免是豬八戒吃人參果,吃也吃了,不知滋味也”(《賞心樂事誰家院》)。置身事外如何懂得其中真味?李敬澤以沉浸其中的享樂主義,創(chuàng)造了一種打開經(jīng)典的新方式,那就是將閱讀當作一種與古人對話的過程,這種對話會產(chǎn)生一種設身處地的情境,而不是敬而遠之的態(tài)度。因為設身處地,會與古人親密互動,看到他們鮮活的一面,而不是被固化的刻板印象。在他筆下,遙遠的春秋戰(zhàn)國似乎并未相隔三千年的歷史,古人和今人似乎共處在一個時空,是面對面的親近。《板橋雜記》中風月場上的個人見聞、《酉陽雜俎》里人在歷史的黑夜里放縱、《東京夢華錄》里汴梁熱烈的生活氣息、古時劍客的自由精神,民間歌謠的豐厚情感,提供的是一種大歷史之外的小歷史,是正史背面的故事,是撲面而來的生命熱情。當元典被教科書變得越來越無趣的時候,李敬澤卻轉(zhuǎn)身與古人親切交流,樂在其中,重新發(fā)現(xiàn)歷史真相和人性之初,為閱讀經(jīng)典提供了一種全新的角度,以新的方法論實現(xiàn)他的元寫作主張。這樣,閱讀經(jīng)典就成為一種“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生命樂趣,恰如周作人所言:“翻開故紙,與活人對照,死書就變成活書,可以得道,可以養(yǎng)生,豈不懿歟?”
那些古代先賢在《詠而歸》里都被還原成活生生的人,因為是“人”而非絕璧無瑕的“圣人”,所以他們也有人的欲望和弱點。他剝?nèi)タ鬃由砩蠈訉盈B疊的光環(huán),說“孔是個有趣的‘子’——熱愛生活,講究吃穿,時常發(fā)點兒牢騷包括背后講人小話兒,他還是個狂熱的音樂愛好者,喜歡高雅音樂,也喜歡流行音樂,聽得興起搖頭晃腦,三月不知肉味”(《孟先生的選擇題》)。他從“舜往于田,號泣于天”的場面看見舜置身荒野時孤獨而軟弱的靈魂,就連充滿了神性光芒的佛也會患背痛,吳王僚也是因為愛吃烤魚的弱點才給了專諸行刺的機會。他們就像仍然活在我們中間,人性的強大和弱點袒露無疑。相反,那些看似刀槍不入全無弱點的人則往往會遠離了真實的人性??酌现g,他視孔子更可愛,因為孔子有人性的弱點,而孟子全無弱點,在他眼里,孔子是一個平和中帶點怪脾氣的老人,洞穿世事,卻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孟子則是一個威嚴精悍、長一臉絡腮胡子的中年人,時時準備著以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姿態(tài)苛責別人??鬃右驗楦咏谖覀儗Α叭恕钡恼J識而顯得更加可愛,孟子則始終高高在上難以接近。又如樂羊,他以為喝下用兒子的身體做的肉湯就是強大的表現(xiàn),敵人就找不到他的弱點,但“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誰不食!”所以樂羊雖然打了勝仗,卻把自己變成了野獸,他不再是“父親”,也不再是“人”,因為他放棄了人之為人的基本立場,這是任何時代任何宏大的理由都無法否認的“非人”存在。
當然,在將古代先賢還原為“人”,正視人性弱點的時候,李敬澤并非意在戲說或貶低,反而更能在設身處地的情境中自然生發(fā)出“大敬”的情懷,因為同樣是“人”,他們做到了常人做不到的事情,他認為《春秋》《左傳》里的那些人都是巨人,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起點。《中國精神的關鍵時刻》中,面臨陳蔡之厄,弟子發(fā)出“如此可謂窮矣”的哀嘆,孔子凜然說道:“是何言也?君子達于道之謂達,窮于道之謂窮。今丘也拘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所也,何窮之謂?故內(nèi)省而不改于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李敬澤認為:“這是中國精神的關鍵時刻,是我們文明的關鍵時刻,如同蘇格拉底和耶穌的臨難,孔子在窮厄的考驗下使他的文明實現(xiàn)精神的升華,從此,我們就知道,除了升官發(fā)財打仗娶小老婆耍心眼之外,人還有失敗、窮困和軟弱所不能侵蝕的精神尊嚴?!保ā吨袊竦年P鍵時刻》)孔子之言猶如黃鐘大呂不絕于耳,人生并非實現(xiàn)利益的過程,而是一場殉道的精神修煉,這是向孔子致敬,更是對當下這個功利主義盛行的時代最好的回應。伍子胥過昭關一夜白頭,李敬澤認為他是中國最具悲劇感的英雄,因為他一旦做出選擇,哪怕孤身一人也毫不退縮,不懼承擔所有的后果。在慣常以集體主義為準繩的成規(guī)面前,李敬澤卻極力推崇伍子胥這種或許只有魯迅可與之為伴的絕對“個人”。連孔子都稱贊相國子產(chǎn)是在亂糟糟的春秋時代實行王道的典范,李敬澤卻反其道認為被子產(chǎn)陳尸示眾的律師鄧析更應該得到紀念,因為他雖然常常以鐵嘴壞事,卻是最早把法律帶給民眾并為此犧牲的人,這也是對當今大行其道的以成敗論英雄這一論調(diào)的巨大反諷。
他不以道德的律令任意褒貶古人,相信秦漢之前的時代是有趣的。在他看來,黑暗狂暴的力量無處不在的那個時代,是人類頑皮胡鬧的童年,系出本能,雖然狀況百出,混亂不堪,卻令人不斷回望,流連忘返。在“哭秦廷”這一“外交史上的奇跡”中,伍子胥和申包胥兩個好朋友相愛相殺,這樣的“朋友”和“人”,“春秋之后不復見”,“他們憑著血氣沖出了我們的邊界,任我們的智慧、我們精致的啰嗦兀自空轉(zhuǎn)”(《哭秦廷》)。伍子胥孤獨的復仇,申包胥不竭的淚水,都是源于“血氣”,血氣雖然危險,卻是一個人依從內(nèi)心做出的選擇,是絕不妥協(xié)要一條道走到黑的決絕。而今的人們卻常常在現(xiàn)實的法則面前瞻前顧后,血氣早已成為稀有之物,至于網(wǎng)絡上那些“藏在人堆里的勇”,其實是怯懦的表現(xiàn),也是人性萎縮的表現(xiàn)?!秴问洗呵铩防锏谋I跖盡管拳頭硬,卻并不認為自己真理在握,真所謂盜亦有道,所以李敬澤忍不住要和他一起喝酒,“談談各自的時代”,盜跖哪里會想到,在當下這個時代,拳頭是常常直接碾壓真理和公義的。子公有特異功能,食指跳,美食到,百跳百應,因為美食的誘惑他殺死了好吃獨食的靈公,子公的任性可能令現(xiàn)代人無法理解,可是李敬澤說:“我不敢確定活在這個時代是否幸福,但我認為該時代必定可愛,它將像我們的童年一樣被長久記憶和傳誦”(《活在春秋之食指大動》)。經(jīng)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和漢武帝的獨尊儒術,再經(jīng)歷朝歷代的改造,直到被皇上肆意虐打時大臣的臉上還掛著“幸福的微笑”,一整套秩序建立起來了,曾經(jīng)暴脾氣的熱血豪杰是上道兒懂規(guī)矩了,可循規(guī)蹈矩也伴生了老奸巨猾和奴性當?shù)?,無可挽回走向了死氣沉沉的暮年?,F(xiàn)代人都以為自己變得聰明了,嘲笑春秋時代那些天真漢和老實人。可這種聰明人眼里的愚蠢,不正是最本真的“人”?這種破壞世俗意義上的成功之道的任性胡鬧,不正是人們內(nèi)心深處向往的趣味人生?恰如廚川白村所說:“我常常這樣想:掄了廚刀,做了強盜,而陷于罪者,其實是質(zhì)樸,而且可愛的善人;至少也是純真的人??蓯旱眠h的東西,真真可怕的東西,豈不是做了大臣,成了富翁,做了經(jīng)理,尤其甚者,還被那所謂‘世間’這昏聵東西稱為名流么?”
李敬澤自稱是魯迅的信徒,從小讀大先生的書長大。胡蘭成曾借愛玲的印象談魯迅的可愛“即在于他的跌宕自喜,很刁”。讀《詠而歸》至會心一笑處,往往忍不住想象李敬澤在寫到這些文字時,可能也是同魯迅一樣“跌宕自喜”,他也知道有人會發(fā)笑,其中有自得,更多的或許是一種站得高看得遠的輕松和從容,是一種人格的張力,更是一種“把日子過成段子”的智慧。“把日子過成段子”,是李敬澤自己都不記得什么時候說過的一句話,卻廣為流傳。雖然他明確表示此說并非為當今的段子大流行張目,但段子能超越言說的禁忌,帶來單純的快樂,實為一種避免焦慮至死的智慧,這種智慧也賦予他的文字一種特別的趣味。
這種趣味首先在于打破既有規(guī)范而展現(xiàn)的自由活力,用李敬澤的話說,就是“不擰巴”?,F(xiàn)代社會的人們頂著各種壓力,要么在繁忙而單調(diào)的生活中謀求進取之道,要么在燈紅酒綠的放縱中迷失自我,怎么能有余裕來賞味人生?糾結于一把碎裂的紫砂壺的價值的教授,又如何能體會顧景舟專注的藝術世界?巨大的現(xiàn)代性焦慮吞噬了生活的樂趣和文化的多樣性,辦公室里的屈原們矯情地發(fā)著牢騷,網(wǎng)絡上藏在人堆里的英雄們假裝怒發(fā)沖冠,城市建設把整齊劃一當作與世界接軌,整個社會在利益的驅(qū)動下狂奔向前。在他看來,中國人以“頭懸梁錐刺股”為尊實為“變態(tài)”,“兩千年來太上進,自己把自己逼擰巴了”(《君子之睡眠問題》)。他繞開習見的功利性闡釋,以一種近乎游戲的精神自由出入經(jīng)典。因此,他敬重古圣先賢,卻并不因此板著面孔教訓別人,往往輕松觸及要害,點到即止?!断髴n亦憂,象喜亦喜》中,舜幾次遭受陷害,卻仍不忘善念,當人們都習慣性地跟隨孟子稱頌舜的美德時,他卻出其不意直指要害:“舜是如何逃過謀殺的?”他有自信,所以也能自嘲,談到“勇”,他直陳網(wǎng)絡上的發(fā)泄與暴力圍觀并非真英雄,但也并未標榜自己的高尚,最多能做到“近乎勇”的“知恥”。他以古諷今指陳時弊,并非怒目圓睜做正人君子狀,而是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吨e言飼養(yǎng)的王》諷刺絕對的權力,他想象公玉丹最后時刻仍不忘對王撒謊的快樂:“這個人一直是由謊言飼養(yǎng)得這么胖,現(xiàn)在再喂他最后一口……”這種“段子”般的快樂,不是庸俗的逗笑,而是智慧的外顯,是參透生命的奧秘后的余裕,是洞穿世事后的豁達。
畢飛宇說:“‘好看’是這個人特別在意的一件大事,他有兩句口頭禪,‘做人要好看’,‘吃相要好看’?!獙α?,寫作也要‘好看’。”《詠而歸》的確是“好看”的,李敬澤自然不會寫自己鄙夷的“難看”文字,這是一種閱讀的快樂,是一種寫作的快樂。貌似隨意,實則用心,看似戲謔,實則嚴肅,這也是一種寫作的智慧。
李雪梅,湖北枝江人,副教授,文學博士,現(xiàn)任教于三峽大學文學與傳媒學院。主要從事中國當代小說研究,近年來在《文藝爭鳴》《當代文壇》《文藝報》等報刊發(fā)表論文多篇,主持和參與多項省級以上教學與科研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