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軍強
摘 要:眾所周知,民族的統一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而文化的崛起同樣關乎一個國家的興盛。德國擁有豐富多彩的文化,比如眾多的音樂家,世界上許多著名的樂曲都在德國誕生。德國的文化受文藝復興的影響非常大,文學成就也非常突出,其中不乏眾多著名的文學家,德國的兩個文學家曾經獲得過諾貝爾文學獎。德國是擁有特色文化的國度,德國人是非常具有守時觀念的,德國的飲食文化也是非常受歡迎的,還有因為嚴謹而世界聞名的德國人的處事態(tài)度,以及因此而造就的享譽世界的汽車制造業(yè)??v觀德國的歷史,有很多地方同我們中國有著相似之處,同樣經歷過分裂、統一,衰落與強盛,可以從德國借鑒到很多經驗用于我國的發(fā)展,在這里談談德國文化的崛起對于我國教育的啟示。
關鍵詞:德國;文化;態(tài)度;經驗;啟示
文化是指人類所創(chuàng)造的財富的總和,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這些集中體現了一個社會、一個民族、一個時代的精神信念、思維方式、思想認識、價值取向、生活習慣、交往方式、研究方式、處世態(tài)度。通過這些來影響每個人的信仰、理想、價值、人格、認識等。由此我們看出,社會的真正核心是文化,更確切地說是人們內在心靈世界的人文精神。一個民族文化的確立,先有民族精神的孕育,然后有一種宗教信仰或哲學運動的產生,在這個過程中使社會上的每個人的思想獲得更新,從而在生活工作中改變社會的面貌。從大的方面講,一個民族的創(chuàng)造力與自覺能動性取決于文化這一核心,文明進步和發(fā)展的核心在于文化。
德國之所以在起伏的歷史中沉浮不定,其中文化的影響是極其深刻的。首先,路德的宗教改革體現了現代精神。他強調個人的人格至上,以個人的良心來指導個人的行動。這一點使個人從當時的宗教盲從、宗教壓迫中解脫出來,使教徒可以去懷疑,去思考,讓他們更具理性化。這一點在路德教的教義中有所體現。信仰不靠盲從,而與內心的求知沖動、懷疑聯系在一起,愛因斯坦之所以提出相對論,就與他的懷疑精神密不可分。正是他敢于向牛頓力學體系提出懷疑,經過自己的潛心研究才提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相對論。路德教對德意志民族的影響從愛因斯坦身上很好地體現出來。要增強一個國家的創(chuàng)造力,要從最核心的文化上著手,需要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經過長期的文化積淀,才能有根本性的改變。
在教育方面,早前的普魯士國王雖然在戰(zhàn)爭中敗給了拿破侖,自己的半壁江山也被他人占有,并且有巨額的戰(zhàn)爭賠款,但他在這種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仍然力主辦大學。他曾經說過:“企圖家必須用他精神上的力量來彌補他物質上的損失。正因貧窮,所以要辦教育。教育不僅不會使國家貧窮,恰恰相反,教育是擺脫貧窮的最好手段?!边@一點恰好與抗戰(zhàn)時期延安的情況相似。當時共產黨剛完成萬里長征,在延安這樣的艱苦環(huán)境中辦起了延安抗大,并且一次次掀起學習浪潮,使延安成為當時的文化中心。不僅融合了各個層次的人,而且為抗戰(zhàn)和解放戰(zhàn)爭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經濟建設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在文化環(huán)境方面,國家為知識分子提供了尤其寬松的政治環(huán)境,無論這位學者的觀點是這樣還是那樣,只要其言之成理,就有一席之地。這樣就形成了一種良好的學術氣氛。有交流有碰撞的思想才是有活力的思想。因此各方面的優(yōu)秀人才層出不窮,理性化的領導階層,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科學家。這也正是德國在二戰(zhàn)后能夠從廢墟中迅速崛起的原因所在。
出生在德國的馬克思所創(chuàng)立的馬克思主義,不能不說是德國文化的又一貢獻。馬克思極其強調理性,在他寫《資本論》之前,曾經在許多歐洲國家調查,深入資本主義工廠,翻閱大量書籍以獲取資料,并在經過多年研究后寫出了《資本論》。他的批判精神是對現存的一切作毫不留情的批判,在他生前《共產黨宣言》曾多次再版,在每次再版序言中他及恩格斯都不斷地對其進行修改,巴黎公社失敗后,馬克思已認識到自己理論的缺陷,于是就毫不留情地對其進行批判,公開地說明自己的理論在巴黎公社的試驗中失敗了。這種徹底的理性精神在任何時期都是社會發(fā)展的積極動力。他的辯證思維和分析方法與實踐相結合。他的思維方式繼承了德國傳統的社會分析方法,強調事物內在的矛盾在自我發(fā)展中的主導作用,他從紛繁復雜的社會生產中總結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之間的不可調和的規(guī)律,沒有這種思維方式是不可能的。這種思維在當代系統科學中得到發(fā)展,對自然科學的進一步超越,對人文社會科學認識的深入探索有重要的意義。我想所有這些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的智慧,它包含了德國為代表的西方文化的積淀,相信將這些與中國的現實結合起來,找到與中國相融合的結合點,必定會使它在中國發(fā)揮作用,使我們國家五千年的文明與文化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崛起在世界的東方。
參考文獻:
[1]邁克爾·羅金斯.政治科學[M].6版.華夏出版社,2001.
[2]羅飛.比較政治學:變化世界中的國家和理論[M].2版.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編輯 郭小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