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玲
【內(nèi)容摘要】中國古語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碧珮O拳理論講究的是“欲進先退,欲前先后”。師生溝通中,教師“以問代答”的智慧有時能更好地達到教育教學的目的,所以我們要善于從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智慧,不斷提升我們的教學藝術。
【關鍵詞】以問代答 教學藝術
“以問代答”顧名思義就是不按常規(guī)對對方的提問給予解釋,而是用提問來代替回答。“以問代答”是一種很富策略性的言語技巧,這種言語以含蓄的方式,在問中給人啟迪,在問中促人思考。我們可以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汲取這種“以問代答”的智慧,從而有效地提升語文課堂的教學藝術。
在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中,有一篇經(jīng)典的史傳文學篇目《鴻門宴》,“鴻門宴”這場斗爭唱主角的當然是雙方的決策者——項羽和劉邦,但是對整個事件的演變,有兩個人關鍵人物可謂舉足輕重,項羽集團有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亞父范增,劉邦集團也有一個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謀士張良?!傍欓T宴”這場斗爭可以說是張良與范增的斗智。范增是項羽的主要謀士,項羽稱為“亞父”,可見其地位不同尋常。他的政治觀察力,他的才智謀略絕不遜于張良。但他對項羽尤其是對項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當?shù)弥芭婀姲陨稀鼻摇芭婀蹶P中”時,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項羽攻打劉邦,“急擊勿失”,他在席上“數(shù)目項王,舉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項羽“按既定方針辦”。他擅自布置項莊舞劍,已經(jīng)造成欲取項羽而代之的客觀影響,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這是范增的致命弱點,所以剛愎自用的項羽如何能容得下他的強勢,如何聽得進他的主張。范增在鴻門宴中與張良構成了鮮明的對照。
張良是劉邦的主要謀士,他多謀善斷,精通韜略,臨變不驚,處事有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張良不像范增那樣妄自尊大。當劉邦得知項羽要發(fā)動進攻時,大驚,反復問張良“為之奈何”,此時張良認為劉邦稱王不是時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確否定,只是問了一句:“誰為大王為此計者?”他認為不可以武力與項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詢:“料大王士卒足以當項王乎?”其實張良何嘗不知道劉邦此時的軍事力量遠遠落后于項羽。劉邦在性格上遠不像項羽那樣自信,張良卻仍然處處留心,始終把自己放在謀臣的位置上,這種“以問代答”的智慧,是劉邦對他絕對信任的關鍵,這種含蓄的以問代答,既維護了劉邦的尊嚴,又回答了劉邦在危機時刻所要聽到的建議,可以說,張良善諫的嘴巴,使他成為“鴻門宴”這一事件的總導演。
要掌握好教師口語的表達藝術,并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確實是很不容易的。在從《鴻門宴》張良以問代答的言語溝通藝術中,可以給我們的教育教學實踐帶來一些思考,讓我們從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中汲取溝通的智慧,提升我們的教學藝術。在師生溝通中,有時因某種原因不便把某一信息表達得太清晰直露,而要靠對方從我們的話語中揣摸,體會出里面所蘊含著的真正意思,這種言語溝通“只需意會”,不必要直接表露,而且隨著學生的年齡增長、文化程度提高,教師使用含蓄語的頻率也會越高,這時以問代答的言語溝通就顯得更加重要。
“以問代答”的智慧在師生溝通中經(jīng)常起以下幾方面的作用:
1.委婉表達觀點
在師生溝通中,有時會因某種原因不便或不愿把自己的一些意見明確地表達出來,這時,教師就可以采用模糊的“以問代答”技巧,把輸出的信息“模糊化”,使溝通留有余地。
2.巧妙避開鋒芒
有時師生之間在某些非原則問題上有不同看法,或者為了避免公開發(fā)表教師目前并不想發(fā)表的意見,教師可以用“以問代答”的智慧,含蓄地加以暫時回避,讓學生留有保持自己意見的余地,也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沖突。
3.暗示批評態(tài)度
有時“以問代答”的話語是為了對學生的不良行為旁敲側擊一下,使其引起注意,但又不大傷害他們的面子,能給教師下一步對問題的處理留下主動性和靈活性。
含蓄是教師高雅、有修養(yǎng)的表現(xiàn),也經(jīng)常表示出一種對學生的尊重。心理學的研究表明,人們的認識和情感有時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師生溝通中,教師的有些話雖然完全正確,但學生卻因礙于情感而覺得難以接受,這時,直言不諱效果一般就不太好。因此,根據(jù)師生溝通中最常見的情形,“以問代答”的智慧是教學實踐中常用的口語技巧和策略?!耙詥柎稹钡臏贤记煽梢允菇處煱言捳Z磨去些“棱角”,變得柔和一些,含蓄一些,使學生在聽到話語時仍感到自己是被人尊重的,學生就能從理智上、從情感上接受教師的意見,這就是“以問代答”的智慧是教學實踐中的妙用。在師生交往中,教師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如何呈現(xiàn)對學生的尊重、理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語言是師生交往、溝通的工具,“說什么”和“怎么說”同樣值得關注,而后者前者更不容易。
中國古語說:“將欲取之,必先予之?!碧珮O拳理論講究的是“欲進先退,欲前先后”。師生溝通中,教師“以問代答”的智慧有時為了更好地達到目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在教育實踐中不斷地用心去練習、體會,掌握這些技巧和策略,從“以問代答”的智慧中提升教學藝術。
(作者單位:山西省陽泉市第十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