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克倫
傳世哥窯產(chǎn)地問題綜合研究
陳克倫
上海博物館研究員、顧問,復(fù)旦大學(xué)兼職教授,中國古陶瓷學(xué)會副會長,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
宋代五大名窯中的「哥窯」一直處在學(xué)術(shù)界的討論熱點之中,從元代以來的文獻直至今日的研究報告,對其時代和產(chǎn)地都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一九九二年十月,上海博物館召開「哥窯瓷器學(xué)術(shù)座談會」,來自北京、江蘇、浙江、上海、香港、臺灣和美國、英國、日本等地的專家學(xué)者參加了會議。關(guān)于哥窯的產(chǎn)地問題,會議代表提出了杭州、龍泉和北方(或景德鎮(zhèn))三種觀點,前兩種觀點主要依據(jù)元代以來不同文獻的記載以及對文獻的不同理解,而「北方說」則依據(jù)中國科學(xué)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對六十年代故宮博物院提供的一片「傳世哥窯」瓷器標本的胎釉成分測試數(shù)據(jù)。在會上,故宮博物院耿寶昌先生提出這件「傳世哥窯」瓷器標本(碗底)是孫瀛洲先生一九四〇年在北京的一家古董鋪買的,一九五六年隨同其他文物一起捐給了故宮博物院,并非清宮舊藏,不
能代表真正的傳世哥窯瓷器,因此這個數(shù)據(jù)不能作為判斷哥窯產(chǎn)地的依據(jù)。
杭州說
最早與「哥窯」相關(guān)的文獻記載見于元代孔齊的《靜齋至正直記》:「乙
市哥哥洞窯器者一香鼎,質(zhì)細雖新,其色瑩潤如舊造,識者猶疑之。會荊溪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窯絕類古官窯,不
可不細辨也。」{(元)孔齊《靜齋至正直記》卷四,《續(xù)修四庫全書》冊一一六六,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五年}
嘉萬時,杭州人高濂的《遵生八箋》在談「官窯」時有如下記載:「官
窯品格,大率與哥窯相同……窯在杭之鳳凰山下……哥窯燒于私家,取土俱在此地。」(《文淵閣四庫全書》冊八七一)從后兩句文字分析,似乎哥窯的燒造地點在杭州。
在明洪武二十一年(一三八八年)曹昭的《格古要論》中哥窯和龍泉窯是分別敘述的,其中關(guān)于哥窯的論述是:「舊哥窯色青,濃淡不一,亦有紫口鐵足,色好者類董窯,今亦少有成群隊者。元末新燒者土脈粗糙,色亦不好?!埂缎略龈窆乓摗逢P(guān)于龍泉窯的記載是:「古龍泉窯在今浙江處州府龍泉縣,今曰處器、青器、古青器?!梗ā段臏Y閣四庫全書》冊八七一)
比《格古要論》晚了約兩個世紀的《浙江通志》(明嘉靖四十年,一五六一未冬(至正十五年,一三五五年)在杭州時,年)中提到「處州……縣南七十里曰琉華山……山下即琉田,居民多以陶為業(yè)。相傳舊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詳
何時人,至琉田窯造青器,粹美冠絕當世,兄曰哥窯,弟曰生二窯」。這是有關(guān)章生一、生二兄弟燒瓷的最早材料,但是書中注明此說得自傳聞,不知章生一和章生二是何時人。
明末宋應(yīng)星《天工開物》「陶埏第七卷」:「有章氏造窯,出款貴重,古董行所謂哥窯器者即此?!?/p>
明陸深《春雨堂隨筆》:「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梗ā秴矔沙蹙帯罚┟鞔_章生一、生二為宋代人。
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續(xù)稿》一書中進一步說:「哥窯與龍泉窯皆出處州龍泉縣,南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窯,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其色皆青,濃淡不一,其足皆鐵色,亦濃淡不一。舊聞紫足,今少見焉,惟土脈細薄,油水純粹者最貴。哥窯則多斷紋,號曰百圾破?!埂镀咝蘩m(xù)稿》距《浙江通志》成書僅相隔五年,對「相傳舊有章生一生二兄弟,二人未詳何時人」的問題具體地肯定為南宋時人,并說「生一所陶者為哥窯,以兄故也,生二所陶者為龍泉,以地名也」。這是我們見到的肯定章生一、生二兄弟為南宋時人的最早材料。
明嘉靖以后對哥窯弟窯的進一步演繹,大都來源于此。
明代陸容刊刻于嘉靖年間(或曰成書于弘治七年,一四九一年)的《菽園雜記》一書對龍泉窯記錄得比較詳細,是研究龍泉窯的重要參考書,書中提到:「青瓷初出于劉田,去縣六十里。次則有金村窯,與劉田相去五里余。外則白雁、梧桐、安仁、安福、綠繞等處皆有之,然泥油精細,模范端巧,俱不若劉田。泥則取于窯之近地,其他處皆不及。油則取諸山中,蓄木葉燒煉成灰,并白石末澄取細者,合而為油。大率取泥貴細,合油貴精。匠作先以鈞運成器,或模范成形。候泥干,則蘸油涂飾,用泥筒盛之。填諸窯內(nèi),端正排定,以柴篠日夜燒變。候火色紅焰無煙,即以泥封閉火門,火氣絕而后啟。凡綠豆色瑩凈無瑕者為上,生菜色者次之。然上等價高,皆轉(zhuǎn)貨他處,縣官未嘗見也?!梗骷尉副尽遁膱@雜記》卷十四)這段記載從龍泉窯的分布、原料出處、制作工藝、裝窯方法,直到燒窯,描繪得極其細微,對于「哥窯」無只字提及。
元 灰青釉葵口盞安徽安慶元代窖藏出土
元 灰青釉碗安徽安慶元代窖藏出土
基于上述情況,宋時龍泉窯章生一、生二兄弟各主一窯的說法,從文獻記錄的資料看,開始是得自傳聞,以后又進一步演繹而漸次形成。
歷年出土被認為是「哥窯」的瓷器不多,主要有以下幾例:
一九七七年安徽安慶元代窖藏出土葵口盞、盤、把杯,皆黑胎灰青釉。
一九七五年江蘇溧水縣人民銀行元代窖藏出土青釉開片長頸瓶兩件,赭黑胎,灰青釉或粉青釉,釉質(zhì)肥潤,表面有縮釉點。
一九九八年安徽繁昌元代窖藏出土八方貫耳瓶,黑胎灰青釉。
一九七〇年代新安郡海底沉船出水一件三足爐。
南宋 哥窯灰青釉貫耳瓶高一三·七厘米 口橫五·三厘米 口縱四·八厘米 足橫五·三厘米 足縱四·八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一九七〇年十月南京明洪武四年(一三七一年)汪興祖墓出土葵口盤十一件,黑胎、灰青釉。
從上述情況看,考古出土的「哥窯瓷器」均為元代或明代初年舊藏或墓葬出土,多為黑胎、灰青釉,與「傳世哥窯」的特征還是有所區(qū)別。汪興祖墓出土的青釉盤被認為是元代「哥哥窯」或「哥哥洞窯」的產(chǎn)品。
我們考察收藏傳世哥窯最主要的三處博物館分別是故宮博物院、臺北故宮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館。
故宮博物院藏傳世哥窯器
傳世哥窯器的收藏故宮博物院已經(jīng)公開發(fā)表的有五十八件,器型包括膽瓶兩件、貫耳瓶七件、弦紋瓶一件、小罐一件、魚耳爐三件、雙耳爐兩件、三足爐三件、花盆一件、葵口洗五件、菱口洗一件、圓口洗一件、葵口碗七件、八方碗兩件、圓口碗兩件、葵口盤十五件、葵花盤一件、菊瓣盤一件、圓口盤三件。均為赭黑色胎。釉色主要是灰青色,米黃色較少。釉面開片以一色開片多見,也有「金絲鐵線」者。
南宋 哥窯米黃釉葵花式洗高三·八厘米 口徑一〇厘米 足徑七·五厘米故宮博物院藏
南宋 哥窯青釉雙魚耳爐故宮博物院藏
宋 哥窯灰青釉高足碗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哥窯灰青釉膽瓶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哥窯灰青釉花盆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據(jù)了解,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傳世哥窯瓷器約有一百五十件,從已經(jīng)發(fā)表的資料看,器型有盤、碗、碟、洗、瓶、爐等,以碗、盤、碟最多,包括七件魚耳爐和兩件貫耳瓶。胎色赭黑。釉灰青色和米黃色。釉面開片有一色開片和「金絲鐵線」者。
上海博物館收藏的傳世哥窯瓷器有十五件,分別是五足洗一件、葵花盤一件、葵口盤四件、圓口盤兩件、葵口碗一件、貫耳瓶三件、葵口洗一件、海棠式洗一件和蓮瓣洗一件。均為赭黑色胎。釉色主要是灰青色,米黃色較少。釉面開片有一色開片,也有「金絲鐵線」。
宋 哥窯葵花盤上海博物館藏
宋 哥窯圓口盤 上海博物館藏
宋 哥窯葵口洗 上海博物館藏
杭州老虎洞窯址
一九九八年五月至二〇〇一年三月,杭州市文物考古所對杭州鳳凰山老虎洞窯址進行了兩次較大規(guī)模的考古發(fā)掘。揭露了該窯址的全部文化層,實際發(fā)掘面積約兩千三百平方米,發(fā)掘5×5的探方八十六個。兩次發(fā)掘都有重大收獲。據(jù)發(fā)掘者報告,「老虎洞窯第二層出土的瓷片量多、品種豐富,窯具上有八思巴文。出土的器物同傳世哥窯十分
南宋 青釉葵口洗標本 杭州老虎洞窯址出土
杭州老虎洞窯址元代地層出土瓷片標本
相似……我們初步認為這一層的產(chǎn)品是
哥窯產(chǎn)品」。(杭州市文物考古所《杭州老虎洞南宋官窯址》,《文物》二〇〇二年十期)
在窯址T50中發(fā)現(xiàn)一件標本與傳世哥窯葵口洗的造型幾乎完全一樣。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經(jīng)過幾年的考古調(diào)查與發(fā)掘工作,初步查明龍泉生產(chǎn)黑胎青瓷的窯址除溪口、大窯地區(qū)外,又發(fā)現(xiàn)了幾乎純燒黑胎產(chǎn)品的瓦窯垟窯址。這是一個全新的地點,生產(chǎn)包括尊、觚、簋等在內(nèi)的禮器類產(chǎn)品,清理了包括窯爐、灰坑在內(nèi)的重要遺跡。無論是溪口還是小梅等地的產(chǎn)品,其基本特征為:時代基本集中在宋代,黑胎,紫口鐵足,胎骨厚薄不一;為青色釉,釉色深淺不一,有開片紋,開片紋亦大小不一,粉青釉器物數(shù)量較少,質(zhì)量明顯更佳。雖然還不見報告發(fā)布,但是在二〇一二年舉行的學(xué)術(shù)研討會上,不少學(xué)者認為,龍泉黑胎青瓷應(yīng)該就是哥窯。(范昕《「哥窯」謎團正被解開— 「二〇一二龍泉黑胎青瓷與哥窯論證會」得出結(jié)論:文獻記載的哥窯在龍泉》,《文匯報》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八日)。杭州老虎洞窯址和龍泉瓦窯垟窯址出土標本外觀比較
龍泉瓦窯垟窯址出土標本
將杭州老虎洞窯址出土標本和龍泉瓦窯垟窯址出土黑胎青瓷標本進行比較,發(fā)現(xiàn)如下異同之處:
兩者均為黑胎厚釉青瓷,釉面均有開片;
盡管二者都屬于厚釉,但是杭州老虎洞窯址出土標本的釉更為乳濁,基本不透明,而龍泉瓦窯垟窯址出土標本的釉還有少許透明度。
釉色方面,杭州老虎洞窯址出土標本主要是灰青色,釉色較淺,有的接近月白色,還有少量米黃色,龍泉瓦窯垟窯址出土標本則幾乎都是灰青色,釉色總體比老虎洞窯址出土標本深。
從標本的斷面看,杭州老虎洞窯址出土標本的斷面比較整齊,而龍泉瓦窯垟窯址出土標本的斷面多見分層,呈「犬牙交錯」狀。
從以上特點看,杭州老虎洞窯址出土的標本與傳世哥窯瓷器更為接近。
最近,上海博物館運用BRUKER公司的Tracer5i手持式熒光能譜儀,在非真空狀態(tài)下對館藏的十件傳世哥窯瓷器和由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提供的杭州老虎洞窯址元代地層一九九九年出土的七件標本和由浙江省博物館提供的六件標本用同樣的方法進行測試,取得了可用于比較的數(shù)據(jù)。
對所有完整瓷器及標本的釉層元素分析均采用對同一件器物不同位置的兩到三個釉面點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結(jié)果表明,儀器重復(fù)性較好,釉面均勻,數(shù)據(jù)穩(wěn)定。測試結(jié)果為:
二十三件樣品的共同點是釉中主量熔劑K2O/CaO (氧化鉀/氧化鈣)的比例較高,因此容易形成厚釉。
通過比較老虎洞窯和龍泉窯瓦窯垟瓷片標本發(fā)現(xiàn),二者較為明顯的不同是老虎洞窯標本的釉中MnO2(二氧化錳)含量要顯著高于龍泉窯青瓷標本,前者MnO2含量范圍為百分之零點五五到百分之零點八六之間,后者MnO2含量范圍為零點一三到百分之零點二八之間。前者含量較后者高,而CaO 含量較后者低,數(shù)據(jù)反映出二者釉料配方存在差異。
從十件館藏哥窯瓷器的主量元素定性分析上看,基本無差異。
從二十三件被檢測瓷器(或瓷片)樣品的釉面主量元素因子分析圖可以看出,樣品分布于兩個區(qū)域— 館藏傳世哥窯瓷器與老虎洞窯瓷片為一類,龍泉(黑胎)瓷片為第二類。
研究表明,瓷器的微量元素可以表現(xiàn)產(chǎn)地特征,老虎洞窯標本的釉中Rb(銣)含量范圍在八十五至一百五十五(單位為ppm,下同)之間,均值為一百二十;Sr(鍶)含量范圍在一百七十至二百六十三之間,均值為二百一十九。而龍泉窯標本釉中Rb含量范圍在一百九十三至二百六十九之間,均值為二百二十八;Sr含量范圍在三百九十七至五百九十九之間,均值為四百六十四。二者相比,老虎洞窯標本釉中Rb和Sr含量均比龍泉窯標本釉中含量低很多,Zr(鋯)含量雖然二者接近,但前者也略低一些。而十件傳世哥窯瓷器的釉從微量數(shù)據(jù)看,Rb含量范圍在一百至一百五十之間,Sr含量范圍在一百四十至二百五十五之間,釉中Zr大部分在三十至五十之間,反映出這十件哥窯瓷器釉的成分與老虎洞窯標本釉的微量成分更為接近,而與龍泉窯青瓷標本存在差異。
從二十三件瓷器(或瓷片)的釉面微量元素因子分析圖可以看出,與瓷釉主量元素的因子分析也相吻合。
通過瓷釉主量元素與微量元素分析,結(jié)果表明:上海博物館藏傳世哥窯瓷器的產(chǎn)地是杭州老虎洞地區(qū)而并非龍泉地區(qū)。這個結(jié)論與故宮博物院檢測的結(jié)果應(yīng)該一致。故宮博物院收藏有南京明初汪興祖墓出土的「哥窯青瓷盤」,檢測結(jié)果表明應(yīng)產(chǎn)于杭州。
以上通過對與哥窯相關(guān)的文獻記載、考古資料、傳世實物、窯址標本與傳世實物的外觀及釉面的科學(xué)檢測等綜合研究,證明傳世哥窯的產(chǎn)地應(yīng)該在杭州,傳世哥窯瓷器與老虎洞窯元代地層出土的瓷片標本無論其外觀還是釉的化學(xué)組成均類似,而與龍泉黑胎瓷器無涉。
至于龍泉大窯、溪口發(fā)現(xiàn)的黑胎帶開片的青瓷是過去有較多學(xué)者認為的「龍泉仿官」,還是近來學(xué)者認為就是「哥窯」?有待今后進一步的研究。(感謝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浙江省博物館提供標本;感謝上海博物館文物保護科技中心熊纓菲、龔玉武、吳婧瑋幫助進行科學(xué)測試)
館藏傳世哥窯與杭州老虎洞、龍泉瓦窯垟瓷片標本釉面微量元素(Rb,Sr)分布圖
館藏傳世哥窯與杭州老虎洞、龍泉瓦窯垟瓷片標本釉面主量元素因子分析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