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夢寒
人們不斷追求永恒的生命,
于是我們不禁自問,
我們是否能夠名留千古?
后人提到我們的名字,
知不知道我們是誰,
我們有多么英勇,
我們的愛情是多么偉大……
——電影《木馬屠城》
公元前12世紀,一場由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海倫引發(fā)的戰(zhàn)爭,使強大的邁錫尼王國耗盡了元氣,最后終結(jié)于一只木馬。游走于希臘各地的說唱藝人和吟游詩人把戰(zhàn)爭的故事和英雄的事跡廣為傳誦,“特洛伊戰(zhàn)爭”因此成為《荷馬史詩》的重要篇章,那只巨大的木馬也成了家喻戶曉的重要角色。然而,在這個故事當中,還有1個人,不,準確地說是3個小人物,雖然戲份不多,卻因為一件雕塑在世界藝術(shù)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讓所有人都記住了一個名字——拉奧孔。
在這場眾神參與的戰(zhàn)爭中,特洛伊城久攻不下,希臘人就造了一只巨大的木馬放在城外。精兵強將藏進木馬肚子里,大隊人馬佯裝撤退,躲進附近的海灣。在一個叫西農(nóng)的希臘士兵的蠱惑下,特洛伊人把木馬拉進城里。夜半時分,就在特洛伊人歡慶勝利的時候,西農(nóng)放出了木馬中的士兵,點燃了特洛伊城……這就是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疤芈逡聊抉R”的故事。拉奧孔是當時特洛伊城的老祭司,因為最先看穿了木馬計而得罪了一心想毀滅特洛伊城的戰(zhàn)神雅典娜,于是雅典娜派出兩條巨蛇把拉奧孔父子三人活活纏死(也有說他們父子是由于別的原因被蛇纏死的),大理石群雕《拉奧孔》表現(xiàn)的就是這個片段。
雕塑《拉奧孔》16世紀出土于羅馬的羅得島。剛出土的時候,拉奧孔的右臂已經(jīng)殘缺,在他左右的兩個兒子一個缺了手掌、一個斷了右臂。拉奧孔處在中間的位置,他的左手雖然用力抓住了蛇頭,卻沒能阻止它咬到自己的臀部。作者顯然深諳人體解剖學,拉奧孔身體的扭曲形狀與肌肉的緊張形式都明確地指示了疼痛的位置和強度。他的兩個兒子雖然在整件作品中處于從屬地位,但無論是肢體語言還是面部表情,都極為生動地反映了主人公內(nèi)心的絕望與肉體的痛楚。意大利杰出雕塑家米開朗琪羅贊嘆“真是不可思議”;德國大文豪歌德稱贊其以高度的悲劇性激發(fā)人們的想象力,在造型語言上是“勻稱與變化、靜止與動態(tài)、對比與層次的典范”。
《拉奧孔》群雕高184厘米,作者是羅得島雕塑家阿格桑得羅斯與他的兒子波利佐羅斯、阿典諾多羅斯。據(jù)考證,該作品制作于公元前1世紀中葉,雖然按時間算它應該屬于羅馬時期,但由于它具有典型的希臘化時期的雕塑特征——動作激烈,人體比例準確、勻稱,所以史學家們還是把它歸類到希臘雕刻史中進行研究。
“希臘化時期”一般指公元前4世紀末到公元1世紀初,又稱希臘主義時期,是古希臘雕塑的第四個時期,也是最后一個時期。羅得島是當時希臘的美術(shù)中心之一。雄厚的財力和豐富的神話傳說,成就了古希臘雕塑的輝煌時代。盡管曾經(jīng)深受古埃及雕塑的影響,古希臘雕塑卻沒有古埃及雕塑那種對神權(quán)和王權(quán)的敬畏。希臘化時期的作品更著力于對人體的贊美,強調(diào)人的精神力量,充分彰顯人的高貴與自尊。古希臘雕塑所表現(xiàn)出來的理想主義的、典雅精致的、崇尚真實唯美的藝術(shù)風格影響了整個歐洲,成為西方美術(shù)的典范模式。
雖然對于《拉奧孔》群雕的評價不乏溢美之詞,但也有人認為,作者過分沉溺于對唯美法則的追求和對自己雕刻技巧的炫耀,從而使作品流于浮夸,缺少對人物內(nèi)心世界的深刻挖掘。18世紀德國啟蒙運動的代表人物、詩人和美學家萊辛,在他的美學著作《拉奧孔——詩與畫的界限》中分析了古典雕刻與詩歌在藝術(shù)手法上的差異。他認為《拉奧孔》群雕之所以在肢體和表情上所表現(xiàn)出來的痛苦不像現(xiàn)實中那么激烈,是因為雕刻家如果想在描寫痛苦的同時還表現(xiàn)出高度的美感,就不得不減弱痛苦的程度。也就是說,同樣是恐懼和悲痛,詩歌能夠描寫成放聲哀號,雕塑卻只能表現(xiàn)為輕輕嘆息。因為由痛苦造成的面孔扭曲,看起來往往很丑陋甚至讓人惡心。因此,萊辛認為,“表達物體美是繪畫的使命”,同樣是模仿自然,美是造型藝術(shù)的最高法則;而詩的模仿對象則要寬泛許多,除了美之外,丑、悲、喜、崇高與滑稽皆可入詩。這是詩與畫的區(qū)別,也是古希臘雕塑的美學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