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娟
(山西師范大學 歷史與旅游文化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上官鉝為明崇禎進士,但卻受到順治、康熙兩代皇帝的重用。關(guān)于上官鉝的史料記載不多,最早見于康熙版《平陽府志》,在《大清一統(tǒng)志》也略有提及。此外,乾隆李氏《翼城縣志》亦有對上官鉝的些許記載。目前學術(shù)界沒有對上官鉝的專門研究,因此,筆者通過對上官鉝本人及其著作《誠正齋文集》進行梳理和研究,以便為清初政治問題、平陽府官吏及翼城名人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上官鉝,字三立,號松石,為清朝平陽府翼城縣(今臨汾翼城)人,明崇禎進士。關(guān)于上官鉝的生卒年,史料并沒有記載,筆者對此進行了考證。上官鉝曾在《祭仲兄中州參憲文》提到:“吾先大人三十二生長兄,三十五而生仲兄,四十一而生不肖”[1]699,由此可見,上官鉝小仲兄六歲。“(仲)兄生萬歷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寅時”[1]702,據(jù)此可推算出上官鉝生于萬歷四十五年即公元1617年?!敖衲曛偾铮滴豕锖ツ辏┮虮标P(guān)之東為燕趙魯衛(wèi)秦川數(shù)省通衢舊有石橋三孔,康熙十年為大水沖決,每遇夏秋則商旅作困……余為惻然……乃獨力鳩工”[1]468,據(jù)此可看出,萬安橋修建于康熙癸亥(二十二)年秋。文末的批注里記載“遠聞公屬是稿在仙游之前數(shù)日”[1]469,那么上官鉝則卒于康熙二十二年即公元1683年,享年67歲。
上官鉝在《余內(nèi)君常儒人墓志銘》中說:“余壬午登鄉(xiāng)書,癸末成進士”[1]725,他于明壬午年(1642)中舉,癸末年(1643)成為進士,時年26歲,可謂年少有為。查《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崇禎十六年癸末科上官鉝為三甲第243名,但此書將“鉝”寫成“鉉”[2]。上官鉉乃上官鉝的長兄,康熙《平陽府志》載上官鉉“乙亥成進士”[3]659,乾隆李氏《翼城縣志》載“鉉登順治丙戌鄉(xiāng)薦,乙亥成進士”[4]254。由此可見,上官鉉為順治乙亥(1659)科進士,比上官鉝整整晚了16年,可考證出《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中“上官鉝”寫為“上官鉉”的錯誤。
順治初(1644)成為中書舍人。中書科屬內(nèi)閣,掌寫誥敕,掌書寫誥敕、制詔、銀冊、鐵券等事,中書舍人為從七品官。但內(nèi)閣是協(xié)助皇帝處理政事的最高中樞機構(gòu),在清代把入內(nèi)閣稱為登政府,是極為榮耀的事。上官鉝初入仕途便得到如此重用,可見皇帝對他的重視。他常在文章中稱“余不佞,起家薇垣”[4]6,“筮士薇郎”[1]725,所謂“薇垣”即指中書省。
上官鉝上任不久便被派到陜西做主考,即“乙酉秦省典試”[3]659?!耙矣稀睘轫樦味辏?645),當時清軍入關(guān),北方各省初定,政局不穩(wěn),順治帝急于在北方搜尋人才便在北方舉行一些鄉(xiāng)試。清沿明制,派往各省的主考官必須是京官或者進士,此時上官鉝便被選中。他在《陜西鄉(xiāng)試錄后序》中提到:“歲乙酉,龍飛二載,時當論郡國,皇上寤寐旁求,命舉賢書,罔墜厥典……蓋當寧側(cè)席幽人之心,雖風天雪際,弗或渝也?!盵1]432這段話可看出上官鉝對皇帝的賞識所懷的感恩戴德之心和他勤于王事的敬業(yè)精神。一個不滿30歲的青年便做了鄉(xiāng)試的主考官,許多參與鄉(xiāng)試的老生員都要拜他為座師,真是后生可畏。
順治五年,遷山東道監(jiān)察御史,巡按湖南。八年(1651),巡按江寧,從五品。官職雖小,但代表天子巡視,考察藩服大臣,府州縣官,權(quán)利極大。上官鉝巡視江寧期間,經(jīng)常上疏奏請,反映當?shù)貙嶋H狀況。如上官鉝請求調(diào)查高淳縣水沖浮糧一事,請求改征折色,以蘇民困;對于江寧滿漢官員歲需馬草一事,請歲差各郡糧官采辦,以省州縣運送之勞;對于江西、浙江兩省站銀,請求統(tǒng)于江、浙藩司,彙解江南傳道,以恤驛站陪苦之累;鳳陽府屬荒地,上官鉝上疏宜令有司及時勸墾;江寧所屬英武、秣林、廣武三衛(wèi)屯糧,山阻艱險,對此情況,上官鉝提出宜省運費,改征折色?!爸T疏并下部議”[5]5892,這些奏疏都被交給各部門具體商議。
順治十四年(1657)又改為巡按湖廣湖南監(jiān)察御史,不久被提拔為河南道掌印監(jiān)察御史兼理湖廣湖南事。河南道清初時在督察院的各道中占據(jù)首要位置,會理督察院事,獨專諸內(nèi)外考察。上官鉝為掌印監(jiān)察御史,他在《仲兄行實》中提到:“丙申服闕,丁酉夏日相繼入朝,余以資深領(lǐng)袖臺班”[1]703,在《桐山藏業(yè)序》中也說:“癸祀讀禮,丁酉出……命為十四道長”[1]421。字里行間透漏出皇帝對他的重用。就是在這十四道長的位置上,上官鉝捅出了震驚朝野的科考南闈案。
清軍入關(guān)之后,為了拉攏士子,連年舉行科舉。順治十四年(1657)發(fā)生了順治朝影響最大、波及范圍最廣的一場科舉舞弊案——順治丁酉科考案。北闈問題揭發(fā)不久后,十一月,給事中陰應(yīng)節(jié)疏劾江南主考官方猷等人“弊竇多端,物議沸騰”,“趁機滋弊,冒濫賢書”[6],翌年二月,上官鉝進一步參奏:
奈何不肖之輩,夤緣紛紜賄賂買關(guān)節(jié),父兄以是教其子弟,子弟以受之父兄,高粱之家接踵青云,商販之子致身達路,竟以朝廷名器為金錢轉(zhuǎn)換之物,噫可異己。臣一班舊員,去年服滿起冬初乃為任事,見北闈諸弊,蒙皇上大奮乾斷,此誠單寒吐氣,真才得志之日也……今朱墨原卷俱在禮部,皇上傳進宮中細加磨對有無弊竇自難逃于日月之下……諸人應(yīng)照京官之例再加覆試以叛真?zhèn)?。[1]547
順治帝詔名除將舉劾“有關(guān)節(jié)”者,余者都在瀛臺復試,結(jié)果只有一人全優(yōu)。順治帝大怒,最后結(jié)案將全部考官17人立即斬殺,考官們的父母、妻、子也都流放寧古塔。被控有“有關(guān)節(jié)”的8名新舉人,各責四十板,連同他們的父母、妻、子全部流放寧古塔。
在河南道掌印兼理湖廣道任上,上官鉝循聲大著?!叭帐探?jīng)筵”[7],上官鉝還負責每日為皇帝講授儒家經(jīng)典。有條呈湖南情形一疏,世祖章皇帝命學士麻召問機宜,內(nèi)升順天府府臣??滴跞辏?664),轉(zhuǎn)大理寺少卿,正四品,多所平反。六年(1667),授太常寺卿。十年(1671),遷宗人府府臣,不久,又被提拔為左副都御史,為正三品。由此可見上官鉝升遷速度之快,也從側(cè)面反映了上官鉝得到順治、康熙兩代皇帝重用?!俺记罢频罆r,管理軍政各省提鎮(zhèn),計七十員。數(shù)十年來,幾至百員??傛?zhèn)以上,體統(tǒng)已尊,祿位已極,輒不肯實心效力,徒糜百萬金錢。”[5]5892這幾句話寫出上官鉝對自己數(shù)十年來所取得成就的感嘆,以及絕不辜負皇上的重用并以實心報效朝廷的決心。
康熙《平陽府志》載“以疏劾三藩跋扈,降奉?!盵3]659,奉常即太常。由于上官鉝上疏彈劾三藩,于是被降為太常寺卿,主管宗廟祭祀之事。雍正《山西通志》《大清一統(tǒng)志》、光緒《翼城縣志》皆載為“左遷太常寺卿”[8]389,但光緒《山西通志》載“降二級調(diào)用,補太常寺少卿”[5]5892,與前面所列官職有所出入。太常寺卿為正三品,太常寺少卿為正四品。在此,筆者認為上官鉝被降為太常寺卿的可能性更大一點。
太常寺卿,雖位尊但職閑,上官鉝在此位置上不能施展自己的抱負??滴跏四辏?679),其兄上官鑑去世,上官鉝便借故告老還鄉(xiāng),他的仕途生涯也就此結(jié)束了,時年64歲。他回到翼城后,便開始為翼城的建設(shè)做貢獻。他建石橋于北關(guān),行人便之,稱為“中丞橋”[3]657。他在翼城縣城內(nèi)建有三世清牌坊,以石為之。他和兩兄長上官鑑、上官鉉共建兄弟進士牌坊,以石為之。
此外,不得不提《風竹驚鶴圖》勒石?!讹L竹驚鶴圖》由明代宮廷畫師呂紀所繪,順治皇帝將這幅宮廷畫作賜給上官鉝,無疑顯示了皇帝對上官鉝的賞識,以及上官鉝在皇帝心目中的獨特地位。上官鉝退隱田園后,因慕名前來拜訪上官鉝并觀閱《風竹驚鶴圖》的官員、鄉(xiāng)紳、故舊絡(luò)繹不絕,原畫展卷次數(shù)過多,導致畫作折損嚴重。為方便大家觀閱,也為將此畫傳之后世,康熙二十年(1681),上官鉝遂聘請名家將此畫勒為刻石,此為《風竹驚鶴圖》勒石的來歷?!讹L竹驚鶴圖》勒石(碑刻)為通體青石打造,長方形,無首,碑身高2.05米、寬1.05米、厚0.16米,碑身下的龍首龜身底座為后人所加,碑刻上的畫作內(nèi)容為:“風竹五支,枝繁葉茂,挺拔傲立,湖心石中上立一只仙鶴正在閉目養(yǎng)神。微風吹過,導致竹葉嗦嗦作響,因為仙鶴膽小,以為危險來臨,所以一只爪子抬起,縮回身體,張開雙翅,準備起飛”。整體畫風工整嚴謹,端莊大氣,顯得生機盎然,充滿趣味。碑之右上署:“順治丁亥世祖章皇帝頒賜廷臣敬為永寔宸恩?!庇覀?cè)略微靠下署:“前中書科中書舍人歷光祿大夫都察院左副都御使加從一品臣上官鉝?!弊笊蟼?cè)署畫師“呂紀,并蓋有印章”,勒石時間為清康熙二十年(1681)。這塊勒石現(xiàn)存于翼城博物館內(nèi),是該館的鎮(zhèn)館之寶。
鉝之父,上官薦,字賓吾。關(guān)于上官薦的生卒年,史料沒有記載。上官鉝曾提到:“吾先大人三十二生長兄,三十五而生仲兄,四十一而生不肖?!盵1]699據(jù)上文推算上官鉝生于公元1617年,則薦生于公元1579年,但逝世年份由于資料不足,目前無從考證。薦聰明好學,孝順父母?!梆B(yǎng)備。至邑有大利弊,如固防御,并里甲,辨牛站,皆力為籌畵”[3]657,據(jù)此可看出薦無私奉獻、一心為公的精神。除此之外,他還修學宮,修陵下橋梁,捐款百余金,為翼城建設(shè)做出了很大貢獻。他經(jīng)常訓誡自己的三個兒子,三個兒子都成為進士。翼城祀其為鄉(xiāng)賢。
鉝之叔父,上官升,生卒年不詳,為明例監(jiān),入太學讀書。能入國子監(jiān)成為監(jiān)生,說明上官升很優(yōu)秀,才能在平陽府諸生中脫穎而出,被選拔入太學讀書。光緒《翼城縣志》載“以太學上舍任武英殿中書舍人”[8]387,據(jù)宋代太學實行三舍法,考試分為上、中、下三等,名列上舍可直接做官,上官升或許達到這個資格,被授中書舍人,從七品。累官大理寺右、寺副,為正七品、正六品官員。升端良孝友,待諸侄恩義兼至。上官鉝三兄弟有此成就或許與叔父升的教導分不開。升歷任二十余年,公忠不阿。至于慷慨樂施,救人緩急,殊有“麥舟”[4]251風焉。翼城祀其為鄉(xiāng)賢。
鉝之伯兄,上官鉉,字玉鉉,順治丙戌三年(1646)舉人,順治己亥十六年(1659)科進士。比三弟中進士晚16年,比二弟晚了13年。關(guān)于上官鉉的生卒年,史料也沒有記載。上官鉝曾提到:“吾先大人三十二生長兄,三十五而生仲兄,四十一而生不肖”[1]699,可看出鉉比鉝大9歲,據(jù)此可推算出鉉生于公元1608年,但逝世年份由于資料不足,目前無從考證。上官鉉有文名,好獎勵后學。就太原教授,鉉崇尚理學,每日與諸生講學課藝,非周、程、張、朱之言不談。他著有《四柏軒集》,后來因其子源之故,被賜封為中憲大夫,湖廣辰州府知府。在三個兄弟中,鉉的天分也許不如兩個弟弟,所以中進士最晚,官位也最低。
鉝之仲兄,上官鑑,字金之,明崇禎己卯十二年(1639)舉人,清順治丙戌三年(1646)科進士。關(guān)于上官鑑的生卒年,史料也沒有記載。上官鉝在《仲兄行實》中提到“兄生萬歷三十九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寅時”[1]702,即上官鑑生于公元1611年??滴酢渡轿魍ㄖ尽份d“一旦無疾而卒,年七十歲”[9]1279,可推算出上官鑑卒于公元1680年。他初為潞安府教授,訓誨有方,致成多士。聘河南同考,取七八,五成進士,人稱其精于賞識。后升國子監(jiān)博士,擢戶部主事,督餉甘、固,即以藩司所發(fā)原封給軍士,羨余絲毫不取。遷考功郎,出為嘉湖僉事,潔己率屬,勤政惠民。終河南分守參議?!板X谷刑名,民生吏治,幾殫心血,而清介之操,千里口碑,如出于一……至邑有利病,不憚慷慨大吏之前,而肝膽照人,真情古道,無貴賤賢愚,皆尊信而敬服之?!盵9]1297鑑仁厚剛直,為官清廉,人皆信服,人稱“上官佛子”[3]657。鑑好古學,為文醇正博雅,詩尤端凝,學者稱為“文貞先生”[9]1279,著有《一經(jīng)樓集》,浙祀其為名宦,翼城祀其為鄉(xiāng)賢。
鉝之子,上官澍,字霖生,生卒不詳,官生。擅長詩古文辭,生平豪俠,喜愛交游,樂善好施。曾捐資修繕翼城西北兩門橋,人們出行方便,群稱為“霖公橋”[4]256。時逢饑荒之年,澍煮粥賑之;又出倉庾所有,減值以市,人皆感德。澍應(yīng)銓中翰,但卻不去任職,筑“鏡圃”作為自己的歸隱之處。由此可以看出,上官澍淡泊功名利祿,喜好恬靜的田園生活。其著有《葠度園詩集》。
由上官鉝的家世大致可以看出上官一族的家風:做人正直,慷慨樂施,好讀古文;為官清廉,一心為民,不為功名所累。上官鉝從小耳濡目染,為官之后方能謹記教誨,做出一番成就,成為人民所稱贊的好官。
《誠正齋文集》為上官鉝退隱田園之后所撰,成書于康熙二十二年,共八卷。集自一卷至五卷前半卷為雜文,五卷后半至六卷皆詩,七卷之后又都是條令祭文,且六卷未完后又附有對聯(lián),這樣的排版有些雜亂,但并不影響大局。值得一提的是卷三、卷四部分皆為奏議,其文條理清晰,開門見山,直擊當時時政問題,對我們研究清初的歷史問題及上官鉝的政治傾向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1.譴責銓法
清代官員選用實行官缺制度,即銓選職官首先把官職定為“員缺”,待選官員分班次依次選用,且官員的數(shù)量是有定額的,一旦確定下來就不得隨意增減。有了員缺并不是馬上都補缺,而是分情況,并且補缺官員的日期也并未嚴格執(zhí)行。這就造成了朝廷銓法不通的現(xiàn)象。
上官鉝奏折中提到:“吏部見有考定候選知縣一千三百余人,夫每歲大選六次,每次除推升外,多不過選三十余人,少則十數(shù)人,就此千余人而計,十年之后始可選完?!盵1]550據(jù)此可見,朝廷選拔的人才比實際需要的多,這正是由于官缺制度的弊端所造成的,使科舉制度和官缺制度不能完美銜接。這意味著朝廷每年支付巨額俸祿養(yǎng)著一大批“閑職”官員,造成人力和財力資源嚴重浪費。上官鉝提出:“自今以后遇有縣缺十員,新進科士選三員,前科進士選二員,舉人一途選三員,貢士一途選二員,挨次選授,不許紊亂?!盵1]550上官鉝提出的這種定人數(shù)、挨次選授的建議雖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銓法不通的現(xiàn)象,但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2.指斥“大計”
清代考核外官實行大計,始于順治四年(1647)?!胺泊笥?,藩臬道府州縣遞查其屬之職,而申于總督巡撫,總督巡撫乃遍察而注考焉?!盵10]地方官員的政績由督撫考核并書寫評語。上官鉝提到撫按在地方上呆久了便與當?shù)毓賳T關(guān)系密切,便出現(xiàn)了“撫按上下相蒙,惟以茍且,塞責舉耳聞目見之事一力狥避”[1]555的現(xiàn)象。撫按代天子巡查,地方官員的考語也由撫按書寫?!翱疾煺冎膳c不成,以行朝廷黜陟之大法”[11],可看出朝廷對考語的重視,地方官員為了能從督撫那里得到滿意的考語,不惜行以賄賂之舉。再者,部院考察官員賢否完全按照督撫提供冊子而定,以此為依據(jù)決定官員的去留。對于撫按上下相蒙的現(xiàn)象,上官鉝提出:
大計請將吏部俸冊同計冊參閱,如有參罰多者,不論錢糧刑名有過五件者,即系才力不及,降級調(diào)用;過十件者,革職;撫按徇避嚴加處分。
請將三年以內(nèi)之委屬有隨征軍前而暫屬道缺者,有同知通判推官而帶署州縣者,有縣丞首領(lǐng)而委署州縣者,有裁革各官仍戀地方而遇缺委署者自某年某月署起某年某月署止另造一冊。[1]555
這樣,官員的考核并不僅僅只聽信撫按的一面之詞,加之吏部俸冊和官員委署冊相對而言更具可靠性,對于虛報和政績未合格的官員也采取相應(yīng)的懲罰措施,使得朝廷的大計不再流于表面形式,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振綱肅紀的作用??滴醵迥辏?686),經(jīng)過地方逐級考察后,“憑各直省督撫核實官評,分別匯題,吏部會同都察院、吏科、河南道祥加考察,分別奏請”[12]。官員大計開始參照吏部、都察院等的意見,由此可見,上官鉝所提的建議還是具有實用性的。
3.批判保家
明清時許多稅關(guān)設(shè)有保家、鋪戶等來“保收稅銀”或“保承錢糧”,形成了法定的中間代納制度。據(jù)《蕪關(guān)榷志》記載,安徽蕪湖關(guān)共設(shè)有保家63名,又名“相識家”或“相識”[13],其職責有四:一是“保單銷號”;二是稽查;三是“寫單”;四是充當公私消費買辦。除此之外,在關(guān)各吏役的種種使費也是由保家征收,保家成為稅關(guān)征收正稅及各費的實際承擔者。上官鉝曾奉旨巡視江寧等處,對蕪湖關(guān)保家舞弊一事曾專門上報過朝廷,奏折中寫道:
臣訓歷所至,備諮民間疾苦。查蕪、湖兩關(guān),其商人之最苦者,無如保家一項,共一百二十余戶,凡有船只,先投保家。每單如正課一兩,則保家索銀二三兩,甚至四五兩者。書辦、吏農(nóng)、舍人、委官、巡兵、傘扇等役,種種使費,不一而足,而總收分散,究其源皆有保家始。即商人有厭其苦而不投保家交納者,關(guān)蠹表里為奸,所費必倍,是以明知之而不能逃其圈套也。及貨已輸稅,入店發(fā)賣,遠客必要勒寫免單,然后許其開船……臣仰體皇上恤商至意,行次蕪湖,與兩臣面相商訂議,將保家、委官盡革不用,客船一到,聽其自行投稅,悉照關(guān)志款項,分文不容多索。[1]521
據(jù)此案例,商人運載貨物到關(guān)以后,必先投保家,保家征收商稅及各種費用,然后再分給各役,即所謂的“總收分散”。各役的費用來自保家,他們是利益共同體,若是哪個商人想繞開保家,親自投稅,則會受到各役的刁難,所費必倍,最后還得投入保家。上官鉝對此深惡痛絕,上奏請求將保家、委官等革職不用,試圖建立稅關(guān)與商人直接對應(yīng)的交納體制。上官鉝于順治八年十二月呈上這份奏報,順治九年,清政府下令“各關(guān)不許留用保家、委官等項名色”[14],時間如此接近,筆者認為這一禁令的頒布與上官鉝的奏折息息相關(guān)。
4.彈劾三藩
康熙初年,存在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等三個藩王,他們割據(jù)一方,擁兵自重,已經(jīng)成為朝廷大一統(tǒng)政治格局的最大制約。當時的有識之士都認識到“三藩”已經(jīng)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只是懾于“三藩”兵多將廣、位高權(quán)重,沒有人敢于彈劾三藩。在這種情況下,以精忠報國為己任的上官鉝,首先上疏彈劾三藩跋扈,擁兵自重,不受朝廷吏、兵二部節(jié)制,反而虛耗國家錢糧,蔑視朝廷權(quán)威,西選之官半天下,請求朝廷削三藩之權(quán),養(yǎng)百姓之力,壯天朝氣概!雖然上官鉝的出發(fā)點非常好,但是當時索尼、鰲拜等四輔臣當政,削平三藩的時機還不成熟,康熙皇帝認為只能丟車保帥,暫時安撫“三藩”,于是下旨將彈劾“三藩”的上官鉝降為太常寺少卿,位尊而職閑?!耙允枸廊响瑁捣畛?,巳而果叛,人服其先見?!盵3]659康熙十二年(1673),三藩果叛,眾人都佩服他的遠識。
1.事務(wù)要“清”
官員一定要在限期內(nèi)清算完分內(nèi)的事務(wù),不可借故拖延??鬃釉J為身為臣子應(yīng)做到“清”“慎”“勤”,上官鉝認為三者“清”居其首,“蓋清則能慎能勤,不清不慎皆由不清”[1]568。上官鉝從衙門辦案、錢糧一事和行查一事三方面要求各級官員做到“清”。
一是衙門辦案一事?!耙谎瞄T辦案限二十日,二衙門會議限一個月,可寬限,但沉閣數(shù)月,一任司官與奸胥之舞?!盵1]568案件一旦被擱置,再加上司官與奸胥為舞,最后案件不了了之。“上官鉝提出自今以往寬限之時即當自立程限,除去齊戒約略時日刻期完結(jié)庶乎其可也。”[1]567即請求寬限時日之時必須注明寬限的時間,時期一到必須完結(jié),不得再拖延;二是錢糧一事。“各官參罰其處分固系吏部所職掌,而掛欠分數(shù)則在戶、禮、兵、工四部。”[1]567對于一官應(yīng)否處分,各部紛紛上疏,其過程過于繁瑣,處理起來不易,大多被擱置。上官鉝提出:“自今以后凡錢糧等項既在四部,未完各官應(yīng)降級若干,罰俸若干,逐一分別明白;吏部據(jù)實題覆四部不得,但云應(yīng)否處分,仍聽吏部酌議,是則居敬行簡之道。”[1]567審核項目在四部的,四部給出具體的懲罰條例上交給吏部,吏部根據(jù)四部的意見,再結(jié)合本部的審核結(jié)果,商議官員是否應(yīng)該受到處分,這樣事情辦起來效率就高了。三是行查一事。“凡事不可懸議者,不得不轉(zhuǎn)行督撫,按臣查明回覆,及其回覆之日如其可行不難,不行曷煩再計……今日行查明日行查稽延時日?!盵1]567對于一些不可懸議的事必須轉(zhuǎn)到督撫那里,督撫查明之后回復。按事件難易程度,督撫給出回復的時間不定。如遇復雜事件,督撫一計再計,這樣事件恐已節(jié)外生枝。對此,上官鉝要求必須在規(guī)定時限內(nèi)清算這些事務(wù),不得拖延。
2.為官要“清”
大清定鼎之初,江南社會混亂,貪官豪強橫行鄉(xiāng)里,順治十四年(1657),上官鉝被任命為湖廣道巡查御史?!皬棑舨槐軝?quán)貴,貪墨者皆望風謝授”[3]659,上官鉝在巡查期間,清明廉政,不包庇權(quán)貴,查處貪官,一心為民,致使其所到之處的貪官污吏聞風喪膽。上官鉝的奏折中多處提及民生困苦,他認為“民生之安危在乎吏治之貪廉”[1]516。與百姓最為親近的是州縣之官,然而現(xiàn)狀是上司刮之州縣,州縣刮之百姓,百姓不敢與之相抗。
上官鉝認為廉吏少的原因在于朝廷的賞罰制度不完善,這里提到兩個:一是緝逃之功升轉(zhuǎn)太速?!按蠹s今日之例病在于緝逃之功升轉(zhuǎn)太速,凡擒獲三十名者不論俸滿即升矣”[1]516,所以各級官員為了升官都致力于緝拿逃犯,然緝逃之于養(yǎng)民孰輕孰重,這些官員本末倒置?!敖褚荒炅紊D(zhuǎn)新例四次緝逃,兩次論俸,其法視昔稍變。臣請以四次獎廉,兩次緝逃?!盵1]516想要使安養(yǎng)民生,必須獎勵廉吏,以此起到激勵作用。二是計吏之法計小吏而不計大吏?!俺⒅糍p太厚而所以寵任之者巳極耳,如開墾荒田,緝拿逃人,催征錢糧,在在皆州縣之事,合一省有司之數(shù),而盡數(shù)歸功于督撫……參罰降處不必據(jù)以為過。”[1]515若一省中百姓家給人足,安居樂業(yè)則計于督撫,并且朝廷之封爵太厚;若百姓饑寒困苦,流離失所雖計以為督撫之責,但對于其處罰條例并不詳盡,往往形同虛設(shè)。這對于基層的官吏很不公平,他們就會不作為或者壓榨百姓滿足自己的私欲?!罢垖①t者揚眉吐氣,中者亦戢志改圖,群天下翕然以清介為尚民生”[1]515,這句話仍指出清官廉吏對安養(yǎng)民生的重要性?!叭缬嗅咚?,失實查照,往例嚴行議處?!盵1]516朝廷的賞罰制度必須細化,如發(fā)現(xiàn)徇私枉法,貪污受賄者必須嚴行議處,而對于廉吏必須加大獎勵力度,如此行之既久,則廉吏必多,廉吏既多則民生自遂。
綜觀上官鉝的一生,其好學上進,勤于政務(wù),兩袖清風,嫉惡如仇,敢于諫言,體恤百姓,是一個難得的好官。從《誠正齋文集》中了解他的政治傾向,為他兢兢業(yè)業(yè)、勤于王事的精神所折服。文中還收錄了他大量的詩詞,讀起來氣勢磅礴,情感真實,頗有唐宋八大家的風范,《翼城縣志·藝文》中有多篇他的作品,頗值得一讀。對上官鉝生平的梳理及其著作的研究,有助于印證清初的一些歷史問題。
[1]上官鉝.誠正齋文集[M]//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第202冊.濟南:齊魯出版社,1997.
[2]朱保炯,謝沛霖.明清進士題名碑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2623.
[3]平陽府志[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8.
[4]李氏翼城縣志[M]//翼城古志集成:第二冊.太原:三晉出版社,2014.
[5]山西通志[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5.
[6]蔣良騏.東華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0:133.
[7]山西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2006:2868.
[8]翼城縣志[M].南京:鳳凰出版社,2005.
[9]山西通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4.
[10]清會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1:96.
[11]魏象樞.韓松堂全集[M].北京:中華書局,1996:28.
[12]大清會典事例(二)[M].北京:中華書局,1991:33.
[13]劉洪漠.蕪關(guān)榷志[M].合肥:黃山出版社,2006:48.
[14]許夢閎.北新關(guān)志[M].刻本.北京:中國國家圖書館藏,1731(雍正九年):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