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冬梅
蘇霍姆林斯基說:“讓孩子變聰明的方法,不是補課,不是增加作業(yè)量,而是閱讀、閱讀、在閱讀?!币虼?,大力提高閱讀教學效率是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關鍵。怎樣才能做到有效的閱讀教學呢?根據(jù)從教經(jīng)驗和學情反饋總結了以下幾點。
一、培養(yǎng)學生閱讀的習慣
反復流利地朗讀,不但能理解文字表達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能奇妙地感悟文字背后的很多“韻質”。晉代陳壽《三國志·魏志·王肅傳》中提到:“書讀百遍,其義自見”就是講閱讀的重要性。小學生在閱讀時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讀準字音
在進行閱讀之前,可以在網(wǎng)絡上下載音頻文件,可以讓老師范讀,也可以聽優(yōu)秀同學朗讀。在聽他人朗讀時要全神貫注,可采用小聲跟讀或默讀以防注意力分散。標注好范讀中與自己朗讀時的不同之處,再以自己的方式進行自由朗讀,達到熟背時最佳。
(二)抓關鍵字、詞、句
南宋朱熹《朱子家訓》中提到:讀書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也不在此,則不看仔細,心眼即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是最急需的。因此,學生在閱讀時,一定要將閱讀中出現(xiàn)的生字新詞用不同的符號標注出來。文章都是由字、詞、句、段構成的,在閱讀時除了勾畫生字新詞外,還應勾畫出文中的特殊句子和特殊段,如總起句、過渡段,議論句、中心句、比喻句、擬人句、排比句、設問句、反問句和感嘆句等。
(三)理解詞義、文意
閱讀中圈出的生字新詞,一定要自己動手查字典、詞典、參考書。對于不能解決的生字新詞以及句意,要向同學或教師尋求幫助。得到答案后一定要在筆記本上做好記錄,不要記記就完了。俗話說: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寫一寫更能加深記憶。
二、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
閱讀文章,不管是寫人還是物,都會在字里行間流露出作者的憎惡、喜好。文章是屬于藝術,藝術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可以從以下幾點入手。
(一)閱讀的語調和節(jié)奏
語調不僅使語言表達得清楚完善,而且可以使文章的內(nèi)在思想感情顯現(xiàn)出來,從而獲得語意、語音和感情三者融合同時相得益彰的效果。語調的內(nèi)容豐富復雜,閱讀時根據(jù)文章內(nèi)容處理好語調的輕重、停頓、快慢、高低就能更好的把握作者的感情。閱讀的節(jié)奏感貫穿于文章全篇,感情歡快的,可以采用開節(jié)奏;感情憂郁的,可以采用慢節(jié)奏。
(二)作者的寫作背景
寫作背景簡單來說就是作者當時所處的大的一種社會環(huán)境。和作者寫作時的心理狀態(tài)和生活狀態(tài)。是和平年代還是戰(zhàn)爭年代,是稱贊還是批判。了解作者的寫作背景可以在網(wǎng)上查閱作者簡介,了解了這些,再聯(lián)系生活實際,將自己融于作者描繪的畫面中去,就能很好的把握文章的感情。
(三)文中的關鍵詞、關鍵句
閱讀時抓住文章中出現(xiàn)的能反應作者感情的詞語。心情好的詞語如:高興、愉快、喜悅、樂觀、興奮、感激、輕松、洋洋得意等。心情壞的詞語如:悲傷、痛苦、失望、自責、批評、責罵、害怕、憂傷、惆悵、難過、不安、沉重等。文中出現(xiàn)的中心句、過渡句、首尾句往往帶有作者的感情色彩。反復朗讀關鍵詞、關鍵句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識字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四)文章題目
閱讀文章時,往往忽略掉文章的題目,直接從正文閱讀。殊不知,文章的題目有好幾種作用。例如,概括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明確作者行文的線索或感情線索;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突出文章的主旨;點明文章的寫作對象;設置懸念;文章采用的修辭手法和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因此,不管是在課內(nèi)讀課文,還是課外讀書,都要注意文章的題目,一定要多讀幾遍,便于理解文章大意概括文章思想感情。
三、積累知識,學會知識的遷移
陸游在《冬夜讀書示子律》中提到:“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閱讀得再多,積累的知識都只是沉淀在頭腦中。寫作是學生將已學的的知識和生活實際相結合,通過主觀意志寫出來,讓大家可以了解到。會說不會寫,不利于閱讀能力的提升。在讀完一篇文章后,能用自己的話,把章的主要內(nèi)容說出來并寫出來,才達到了閱讀的效果。將閱讀中獲得的知識遷移到自己的寫作中去,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自我練習提問
反復流利的將文章朗讀數(shù)遍后,自己學會提問。比如:這篇文章講了個什么事、起因、時間、地點、人物、結果。一邊羅列問題,一邊回答問題。這篇文章中出現(xiàn)了哪些值得借鑒的成語、詞語類型(ABB式、AABB式、ABAC式、AABC式、ABCC式)、特殊句式(總起句、比喻句、擬人句、設問句、議論句、排比句)。為什么作者在這個地方要用這個成語,這個詞語,這個特殊句式。
(二)仿寫片段
在閱讀中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而是循序漸進的。對于成語的仿寫,首先理解詞義,再寫出該詞語的近義詞。對于詞語類型的仿寫,關鍵在于知識的積累;對句子的仿寫,先弄明白這是個什么句式,在學著仿寫。如《頤和園》寫到:昆明湖的水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用比喻句寫出了昆明湖的靜和綠。仿寫時我們可以寫天上的月亮即:天上的月亮,彎得像小船,圓得像轉盤。
(三)知識的積累
韓愈《進學解》中提到“業(yè)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這句話同樣適合于學生的閱讀,反反復復的朗讀,口語能力和識字能力是提升的最快的,但我們有的同學在讀書的時候,喜歡跟讀,跑讀,而不看書,不逐字逐行的讀,導致會說,會認而不會寫。因此,要求學生閱讀時一定要自己的話歸納總結,重點是寫在本子上。有條件的應該多鍛煉學生學寫讀后感。
總之,小學教學中一定要認識到閱讀的重要性,閱讀和口語表達能力,識字能力和寫作能力是分不開的。盡管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不是三言兩語就行的,但我堅信滴水石穿的道理,一步一個腳印去做,閱讀就會有個質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