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荀子作為諸子百家時期的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在教育領域尤其是德育領域流傳下來眾多值得現(xiàn)代德育繼承和吸收的內(nèi)容,在荀子著作散落的德育思想中,系統(tǒng)梳理了其中蘊含的內(nèi)容體系,詳細而全面地對荀子的德育內(nèi)容進行分析。
[關 鍵 詞] 荀子;德育思想;內(nèi)容
[中圖分類號] B222.6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29-0262-02
荀子作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經(jīng)典著作中蘊含著寶貴的教育內(nèi)容,誠信觀、節(jié)欲觀、義利觀、榮辱觀、意志觀組成了荀子德育的主要內(nèi)容。
一、誠信觀
荀子的誠信觀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內(nèi)容:(1)對為人而言,“信”是為人之“德”。荀子把“忠信”視為“三德”之一,作為人的根本,信、義是人們須臾不可離的,“為之,人也;舍之,禽獸也?!币粋€人能講信用,這個人便取得做人的資格,不然便成了“禽獸”。荀子自己便是一個講誠信的思想家,他憎恨虛偽、嫉假如仇,他認為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不誠實,即使有很多才能,那也像豺狼一樣,不可以接近。那些不講信用、專撒“口舌”騙人的人是一種“以富利為隆”的“俗人”,在荀子眼中,不遵守諾言,不實踐成約,就是缺德,失去了做人的資格。(2)“信”是“政事之本”?!疤斓貫榇笠?,不誠則不能化萬物,勝任為知矣,不誠則不能化萬民,父子為親矣,不誠則疏;君上為尊矣,不誠則卑。夫誠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庇辛诵庞茫湍苁姑瘛皻w之如流水,親之歡如父母”,不然,必會失去百姓信任。(3)統(tǒng)治者要首先守信,誠信對一個人、一個行業(yè)、一個國家來說都有重大的作用,信是做人之德,是治國之術,是為政之本,有了誠信就有了信譽,就增添了力量。一個人要高尚,一個國家要強大,都離不開誠信,而統(tǒng)治階級在其中起著以身作則的示范作用,影響社會風氣的改變。所以,荀子認為統(tǒng)治階級要帶頭講誠信。另外,通過教育等途徑進而帶動社會上各個人、各個行業(yè)中誠信氛圍的營造。
荀子的誠信觀思想有十分豐富的內(nèi)容,它還包含了職業(yè)道德對各行各業(yè)的要求,要求每個行業(yè)都要遵守自己的職業(yè)道德,講誠信、講信譽在行業(yè)中才可以立腳,才可以發(fā)展。為商者講信,生意才能興隆,“商賈敦愨無詐,則商旅安,貨財通,而國求給矣”;為工者講信,產(chǎn)品才會精巧,“百工忠信而不楛,則器用巧便而財不匱矣”;為農(nóng)者講信,生產(chǎn)才能發(fā)展,“農(nóng)夫樸力而寡能,則上不失天時,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廢”;為師者講信,教育才有威望,“耆艾而信,可以為師”。
二、節(jié)欲觀
荀子說“人生而有欲”,既然情欲是人的本性,必須要滿足自身生存的基本需要,那么追求自身可以追求到的欲望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如果無節(jié)制地追求自身欲望,對欲不加控制,它就會惡性地發(fā)展,產(chǎn)生很多的爭斗和社會問題,反而使個人利益都無法得到滿足,所以荀子反對縱欲、縱情。他說:“縱情性,安態(tài)唯,禽獸行,不足以合文通治。”于是,荀子又提出了節(jié)欲的思想。節(jié)是調節(jié)與控制的意思,荀子說:“欲雖不可去,求可節(jié)也”?!胺舱Z治而待寡欲者,無以節(jié)欲而困于多欲者也”意思是說,欲是不必減少的,是能夠加以節(jié)制的,善于節(jié)制欲望就不會為過多欲望所困,不善于節(jié)制欲望就會因為欲求過多而困惑。他還說:“欲養(yǎng)其欲而縱其情,欲養(yǎng)其性而危其形,欲養(yǎng)其樂而攻其心,欲養(yǎng)其名而亂其行,如此者,雖封侯稱君,其與夫盜無以異?!币簿褪钦f,雖有好的意愿,如果放縱了自己,那么即使是君王將相,也與盜賊沒有差別。荀子提出要樹立正確的節(jié)欲思想,“道者,進則近盡,退則節(jié)求?!奔磳Υ扇〉恼_的態(tài)度是:在可以爭取的情況下,就盡量使欲望近于滿足;在應該退讓的情況下,那就要節(jié)制自己的欲望,這是對情、欲所采取的一種積極的唯物主義態(tài)度。
其實,控制欲望歸根到底還是為了滿足欲望,荀子并不是禁欲主義者,他認為控制欲本身不是目的,而是合理地滿足欲的手段,把欲望控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nèi),使之不惡性發(fā)展,不泛濫成災,這正是維護人的適度的自然欲望的表現(xiàn)。
三、義利觀
荀子是一個義利統(tǒng)一論者,他不同意孔孟的重義輕利的思想,提出“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的理論。他認為,對義利兩者,要根據(jù)情況分析比較,既不能只重義而輕利,也不能只重利而輕義。人既有好利的本能,也有好義的本能。首先他從人性論出發(fā),認為人追求自身利益是自然欲望的要求,人們的物質需求得到滿足,才不會導致道德淪喪,有了一定的經(jīng)濟基礎,人民才能有好的道德修養(yǎng),禮義道德是由經(jīng)濟地位來決定的,離開經(jīng)濟條件是維持不了的。
但是在追逐自身利益的同時,一定要注意不要損害他人的利益。荀子在這里強調了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人們形成正確的義利觀是道德教育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認為要對所有人進行“師法之化,禮義之道”,對農(nóng)、工、商業(yè)者進行教育,教育他們要“先義后利”,使他們有好的道德。通過道德教育使人們認識到何謂義利,義與利之間有什么關系,認識到不能因為追逐自身的利益就損害他人的利益,將禮等道德規(guī)范作為人們追求利益的一種原則和標準,在不損害他人的前提下實現(xiàn)自己的利益。他說:“見其可欲也,則必前后慮其可惡也者多見其可利也,則必前后慮其可害也者,而兼權之,孰計之,然后定其欲惡取舍?!币娎剂x的人才稱得起君子,如“士君子不為貧窮怠乎道”“君子能以公義勝私欲”“不誘于譽,不恐予誹,率道而行,端然正己,不為物傾側,夫是之為誠君子”等。見利忘義、見小利而忘大義者則是十足的小人。荀子甚至說:“保利棄義謂之至賊?!?/p>
四、榮辱觀
榮辱觀是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社會對光榮與恥辱及其社會價值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觀點。光榮通常用以指稱有益的、值得褒獎的人和事,恥辱通常用以指稱有害的、需要貶斥的人和事。榮可致辱,辱可致榮,二者是可以互相轉化的。
對人進行榮辱觀教育時,首先要讓人們形成對榮辱的認識。荀子將“義利”作為區(qū)分榮辱的標準,認為“榮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體;先義而后利者榮,先利而后義者辱”。荀子認為榮辱有兩端,即“義榮”和“勢榮”“義辱”和“勢辱”,君子和小人所擁有的榮辱觀是不同的,“君子可以有勢辱,而不可以有義辱,小人可以有勢榮,而不可以有義榮。有勢辱,無害為堯;有勢榮,無害為桀。義榮、勢榮,唯君子然后兼有之;義辱、勢辱,唯小人兼有之。是榮辱之分也。”其中,“勢榮”是指“爵列尊,貢祿厚,形勢勝”,“義榮”則指“志意修,德行厚,知慮明”。反之,“義辱”是“流淫污漫,犯分亂理,驕暴貪利”等惡劣行徑而招致的恥辱,“勢辱”則是因受到誣陷、強暴和欺凌導致的恥辱,“斬斷枯嵥,籍靡后縛,是辱之由外至內(nèi)者”。作為榮辱的兩端,“義榮”和“勢榮”、“義辱”和“勢辱”有著天壤之別。荀子雖把“義榮”“勢榮”都看作是榮的范疇,但是“義榮”才能使人“貴名起如日月,天下應之如雷霆”?!傲x榮”是君子成為王者的必要條件,如果僅有“勢榮”而沒有“義榮”,雖居君王之位,也不能算是真正的君子。因此,“為君子,則常安榮矣,為小人,則常危辱矣?!笨梢?,在荀子那里真正的榮辱指的是“義榮”“勢辱”。
其次,榮辱觀教育還必須要教會人們明確求榮的方式和手段。荀子認為,人都有好榮惡辱之心,但是在追求榮的過程中也要注意采取的手段和方式,“好榮惡辱,好利惡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之道則異矣”“小人也者,疾為誕而欲人之信己也,疾為詐而欲人之親己也,禽獸之行而欲人之善己也。慮之難知也,行之難安也,持之難立也,成則必不得其所好,必遇其所惡焉。”小人通過無恥的手段來求榮,必會達到相反的效果。
五、意志觀
意志是人類特有的心理活動,道德意志既是道德品質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其他品質形成和發(fā)展的保證,因此道德意志在荀子道德教育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道德意志包括志向和意志兩方面的內(nèi)容,志向是人生觀、價值觀的核心,是人們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精神統(tǒng)率;意志是人們不斷攀登道德高峰,不斷提升道德境界的精神動力,是人們進行道德修養(yǎng)的精神支柱,荀子十分重視道德意志的作用,他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孟益志養(yǎng)氣的思想,認為一個人如果不樹立遠大志向是不會取得顯著成績的,他說:“無冥冥之志者,無昭昭之明?!币脒_到化性起偽、使人的言行符合禮義道德規(guī)范的教育目標離不開人自身意志的調節(jié),一個人只有具備堅強的意志,才能使自己不“役于物”,免受外界的誘惑與干擾,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心智。他說“志忍私然后能公”,意思是用堅定的意志來抵御內(nèi)心的私欲才能做到不自私。可見,意志對每一個人都至關重要,它可以引導人們堅持自己的理性和目標,激勵人們在困難面前奮發(fā)向上,還可以培養(yǎng)人們高尚的品格和道德。荀子認為一個人要培養(yǎng)意志主要在于自身努力和修養(yǎng)。
荀子提出“修身以自強”的人生觀,其實也是他自己的人生寫照。荀子一生顛沛流離,道路非常艱辛,多次遭受讒言被迫背井離鄉(xiāng)、周游列國,經(jīng)歷了戰(zhàn)爭和朝廷上的勾心斗角,但是荀子還是一路走下去,潛心鉆研,將其思想廣泛傳播,給后世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參考文獻:
[1]葉娟.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3.
[2]謝義.荀子德育思想及其現(xiàn)代價值[D].南昌大學,2008.
[3]曾平.荀子道德教育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D].南昌航空大學,2012.
[4]張睿婷.荀子道德教育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
[5]張偉.荀子圣人觀思想研究[D].河北大學,2010.
[6]劉曉靖.荀子道德理想簡析[J].道德與文明,2015(4):72-76.
[7]劉玉明,遲淑榮.荀子道德修養(yǎng)觀探析[J].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1):4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