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聚仟
(河池學院 體育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民族傳統(tǒng)體育
廣西仫佬族舞草龍文化的特點探析
潘聚仟
(河池學院 體育學院,廣西 宜州 546300)
采用文獻資料、比較分析和訪談等方法,對廣西羅城仫佬族舞草龍文化的起源與特征進行歸納整理。研究認為:仫佬族地區(qū)舞草龍是約定俗成的民間文體活動,是祈求五谷豐登千百年農耕文化的縮影。通過調查和深入分析發(fā)現(xiàn)舞草龍與傳統(tǒng)舞龍文化不僅有共性特征,也有鮮明的差異性特點,并對這一問題進行闡釋,以期在舞草龍的傳承發(fā)展進程中,更好地把握仫佬族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和藝術魅力。
廣西羅城;仫佬族;舞草龍;文化特征
仫佬族是廣西的世居少數(shù)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東門、四把鎮(zhèn)一帶。仫佬族與周邊漢、壯、苗、瑤、侗等民族的分布格局延續(xù)至今。仫佬人的宗族性觀念很強,現(xiàn)在仍保持著以血緣為基礎聚“冬”而居的組織。獨特的人文風情,孕育了豐富多彩、彌足珍貴的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創(chuàng)造了許多民族民間體育活動項目。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其中挖掘整理出的舞草龍、象步虎掌、群龍奪珠、鳳凰護蛋、搶粽粑、烽火球等相繼被載入《廣西通志·體育志》。2010年,仫佬族舞草龍被列入廣西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俗話說民以食為天,萬物谷當首,所以舞草龍被推為群龍之首。國內學者對傳統(tǒng)舞龍運動方面的研究已經比較廣泛,但是有關舞草龍的基礎研究還比較零散。本文以羅城仫佬族舞草龍作為切入點,以探求其在仫佬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中的作用,目的是希望更多的民眾能認識到發(fā)展舞草龍的重要性,并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
作為稻作文化的產物,仫佬族舞草龍源遠流長、年代久遠,因缺乏文字記載,加上對現(xiàn)有史料分析研究不夠,有關舞草龍的歷史淵源,很難從時間上進行界定。歷史上羅城縣迭經變遷,在唐、明、清時期與融水、柳州有著行政隸屬的關系,民間文化交流頻繁而廣泛,這些地區(qū)當時的龍文化底蘊深厚。文獻曾記載唐代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時,曾在大龍?zhí)杜霞郎袂笥?,當時人們認為龍能興云降雨,因而在祭祀活動中,把舞龍列為重要的活動,并對舞龍儀式做出具體的規(guī)定[1]。明清時期,柳州寺廟眾多,佛事廟會盛行。據(jù)《明史禮志三》記載,明王朝十分重視對中國原始諸神廟會的興起,都是為了從靈魂深處統(tǒng)治人民、馴服人民。江南鄉(xiāng)村廟會、節(jié)日、香會開展各種與宗教相結合的活動,特別是各地廟會舉行迎神活動中,舞草龍滾獅子開始興盛起來[2]。在這樣的禮制規(guī)定、大興祭祀的文化環(huán)境下,仫佬山鄉(xiāng)可能也出現(xiàn)了草龍文化。到了清代舞草龍之風經久不衰,遍及仫佬族村屯,成為民間節(jié)日活動密不可分的活動。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版的《羅城縣志》載:“初一至十五日各門首掛燈,敲鑼鼓,放鞭炮。夜則演故事,舞龍燈,或舞獅子……龍有草龍、布龍兩種”[3]。由此推論,仫佬族舞草龍起源于明清時期,并已形成了傳統(tǒng)和規(guī)模。至于發(fā)源地有民間傳說,舞草龍是小長安鄉(xiāng)地州屯青少年最先興起來的一項游藝活動。在仫佬山鄉(xiāng)還流傳著這么一句俗語:“地州舞龍嘴”,即舞到最后燒剩一個龍嘴巴[4]。這是早期描述當時舞草龍的情景,也是對地州屯舞草龍的肯定。解放前東門鎮(zhèn)、小長安街、小長安地州屯、龍岸街、黃金街、寺門街、天河街、喬善鄉(xiāng)那統(tǒng)村等有舞龍隊。解放初期,上述隊伍每逢春節(jié)照常開展活動,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活動停止,改革開放后又重新興起[5]。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舞草龍的精神內涵和藝術形象也在逐漸發(fā)展變化,當初向“龍王”祈福儀式的歲月印痕,儼然已經成為民族文化的積淀和民族社會心理的一種暗示。
仫佬山鄉(xiāng)舞的草龍分為“扎龍”“舞龍”“送龍”三個環(huán)節(jié)。龍的全身以稻草為主要材料的基礎上,輔以竹木為支架,全是用手工扎成草龍。先是扎成一條長、寬適中的草簾,編到最后分成三個杈杈略往上翹起,象征龍尾,而在頭一端要折疊成兩個高高翹起的彎角,外加厚紙裱糊就是龍頭。用禾稈草編成的草龍長短不一,有龍頭、龍身、龍尾,并飾以彩紙為龍鱗。龍珠用竹篾而成直徑約30 cm不等。草龍也有大龍和小龍之分,龍身一般分為7~9節(jié)不等,大草龍需30~40人舞,小草龍需10~20人舞。從近些年依飯節(jié)、慶豐收等舞龍活動中觀察發(fā)現(xiàn),不但祭祀活動有了簡化,草龍的長度和舞龍的人數(shù)也精簡了,一般每一條龍的人數(shù)多為5人,其中1人持龍珠引龍起舞,草龍長度多為15 m左右,龍身為5節(jié),舞龍時著本民族的服飾。鑼鼓主要起點綴的作用,隨著“咚咚鏘、咚咚鏘”的鑼鼓敲起,草龍鼓點在行進動態(tài)中完成游弋、起伏、翻滾、騰越、纏絞、穿插等動作,還有陪舞者戴照面具,穿插助興?,F(xiàn)在大年三十晚上有些仫佬山鄉(xiāng)還有舞草龍游村的習俗,并伴隨著鑼鼓聲和鞭炮聲到家家戶戶拜年,之后把草龍送到河邊燒掉。據(jù)說此舉是為將草龍送到海龍王處,以祈求年年風調雨順,在龍的身上聚集了人們美好的愿望。
3.1共性特征
3.1.1 健身娛樂性
舞龍作為一種較為古老的原生態(tài)舞種,經過演變和發(fā)展,已經成為大眾廣泛參與,兼有祭祀和娛樂功能的活動[6]。舞草龍的套路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有很強的趣味性,在給人以精神寄托的同時,亦給人帶來審美享受。通過舞臺展現(xiàn)既滿足了舞者愉悅之余還鍛煉身心,也滿足廣大群眾的文化需求。其一,舞者在展演中不斷來回奔跑游走、穿騰、翻滾、跳躍及敏捷躲閃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身體機能,提高身體素質和人體基本活動能力,進而有效地促進身心發(fā)展;其二,舞者在較長時間里承受一定的運動負荷,舞動中不僅需要舞者上下肢的協(xié)調性和整體性,還需要舞者之間相互配合默契的往復運動,同心協(xié)力去完成每個特定動作,從而提高他們各感受器官的功能,尤其是對提高神經系統(tǒng)的靈活性及其協(xié)調能力方面,促進作用更大;其三,舞草龍是一項多人協(xié)作配合的集體項目,展演中還配有鑼、鼓和陪舞者,場面中鼓聲、鈸聲、鑼,聲喧聲撼地,在鏗鏘的節(jié)奏中形成排山倒海般的轟鳴效果,隨著高潮迭起,給人一種龍騰虎躍、普天同慶的熱烈氣氛,令觀眾在欣賞表演的同時,身心得到極大的放松。
3.1.2 承載性
舞草龍這一項古老的風俗在桂西北壯、仫佬等民族地區(qū)流傳已久。作為仫佬族一種獨特的精神凝聚和文化積淀,承載著仫佬山鄉(xiāng)文明與和諧的脈動。詮釋了仫佬族早期社會形態(tài)的演進歷程、文化意蘊、宗教情結等信息。隨著時代變遷,廟會、草龍求雨等儀式在仫佬族當?shù)匾呀洷缓喕?,舞草龍不斷賦予新時代的健身、教育、娛樂等功能,在節(jié)日活動中更注重熱鬧和喜慶的氛圍。歷經數(shù)十載的變遷,如今仫佬族舞草龍依然凸顯早期生產、生活方式和宗教禮儀的文化烙印,積淀著仫佬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每逢節(jié)慶,人們都會敲鑼打鼓,舞著草龍來助興,以表達對國家、民族的熱愛,寄托著民眾消災除害、求吉納福的美好意愿。
3.1.3 社會性
體育是社會發(fā)展和人類進步的重要標志,是綜合國力和國家軟實力的重要體現(xiàn),所以體育發(fā)展水平也是社會發(fā)展中的一個表象指標。歷史告訴我們,無論誕生于哪個時期的體育,得不到民眾的認可和推崇,這些項目注定要消亡。舞草龍得以保留和傳承,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得益于政府的積極倡導和群眾的喜愛。近年來,隨著國家對民族傳統(tǒng)體育發(fā)展的重視,節(jié)日活動為區(qū)域民眾的交往提供了廣泛交往的機會和舞臺。比如仫佬族春節(jié)有舞草龍、斗雞會的習俗。依飯節(jié)展演的舞草龍、馬獅、抬閣頂馬、仫佬竹球等民族傳統(tǒng)體育活動。與羅城縣毗鄰的宜州市近年來在“壯族三月三”節(jié)日慶典活動中也展演了舞草龍、瓜果龍、貓獅、上刀山、打火球等民族傳統(tǒng)體育項目。如今舞草龍不僅在仫佬族山鄉(xiāng)盛行,在桂西北地區(qū)大地舞臺上也有舞草龍的身影,并已經顯現(xiàn)出優(yōu)勢和特色。人們通過走上節(jié)日文化提供的舞臺相互交流和滲透,在共同的文化認同中,增進相互的了解,建立相互依賴的情感。豐富多彩的節(jié)日文化還吸引了十里八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們來觀看,在媒體的渲染下也吸引了國內外的朋友前來觀光,極大地宣傳了地方特色文化,展現(xiàn)出一派健康和諧的精神風貌。
3.1.4 交融性
人類社會誕生之初,產生的許多原始體育活動就是和藝術、舞蹈、音樂等相伴而生、結伴而行的,各種體育活動與其它文化形式之間是互相影響、相互交融的[6]。舞龍運動作為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的一種載體,在其漫長的發(fā)展過程中吸吮著民族文化的精華,并深深地滲透在民族的思維、感情和欣賞方式。舞草龍集武術、舞蹈、鼓樂于一體的民俗文化樣本,與仫佬族的文化個性交融與共生。正是通過這種方式敘述著其行為規(guī)范、思維方式、民族心理等,于平淡之中見神奇,達到“形”與“意”的和諧統(tǒng)一。
3.2差異性特征
3.2.1 地域差異性
舞草龍的形成與地域性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草龍的扎編工藝各顯特色,表征形式也有著地域差異。比如:安徽江南各縣舞的草龍是用木棒和稻草扎成,龍頭用竹篾彎曲成形,龍身選用三尺長的木棒,外面纏繞稻草,再用粗草繩連接,扎成龍形,糊以白紙;舞龍時把香火點燃,插滿龍體,然后再穿街繞巷,往復穿舞;最后在眾人簇擁下送到村口的溪澗里送龍[7]。在上海市郊區(qū)松江葉榭鎮(zhèn)舞的草龍是用竹篾和稻草扎成,龍骨全部用竹篾扎成圓圈,身長10 m左右分7段,龍衣全部用稻草扎成[8]。松江求雨儀式中舞的草龍無龍珠,出龍時以簫代珠,配鑼鼓,草龍周圍陪伴兩條1 m左右小草龍,最后將兩條小龍燒掉[9]。環(huán)鄱陽湖地區(qū)湖口舞的草龍以稻草為主要材料,輔之以竹木為支架,龍身用布相連,在龍頭里懸空吊一盞撞花燈。以鑼鼓開道或擊鼓引龍,當鑼鼓響起,草龍就開始追逐五谷花燈[2]。深圳市龍崗區(qū)南澳沿海水上居民舞的草龍是用一種劍草扎成,龍頭用大籮筐做底襯,先用繩子把劍草扎成一節(jié)節(jié)龍身,用兩個手電筒做眼睛,同時還要配上一些紅紅綠綠的裝飾物,龍尾是三叉型的,扎好后還要在龍身上茶香柱。最后在鑼鼓喧天和鞭炮齊鳴中,草龍沿街一路歡騰到海邊然后點燃草龍[10]。浙江開化縣蘇莊鎮(zhèn)一帶舞的草龍是用稻草扎成,草龍一般為50 m左右,粗長的龍身外套8條草辮,捆扎用稻草搓成粗大繩索,再扎成龍首龍尾。舞龍隊出發(fā)時,先要點燃的香火,夜間表演時還伴有“鑾駕”隊,用香火勾畫出各種動物以及西游記人物等。草龍分火龍和水龍之分,火龍是在迎龍結束時將舞至村口的草龍焚燒,水龍則是丟入溪中任其飄走[11]。安徽徽州許村中秋舞的草龍用稻草扎編而成,龍頭是用竹篾扎制而成,篾外用稻草包扎,龍身長約30 m,先用稻草打一根粗草辮作為龍骨,然后把稻草包扎在龍骨的外面。另外還要扎一個草球,用來引導草龍;舞龍時以鞭炮、鑼鼓開道,繞全村一圈,每經過一戶門前,人們就點上奉香插在草龍身上。最后將所有的草龍放入河流,讓它回歸大海[12]。綜上所述,各地舞的草龍除了用稻草外,還有用劍草、木頭、竹篾、布料等扎編而成,草龍也是長短不一,引龍開道有龍珠、蕭,配以鑼鼓伴奏,大多數(shù)地方舞的草龍有插滿奉香的習慣,最后送龍環(huán)節(jié)有放入小溪、河道、燒掉等。仫佬族舞的草龍以稻草為基礎扎成一條草簾輔以竹篾而成,草龍不插奉香,草龍經過各家各戶門前拜年時人們點燃鞭炮拋向草龍身上,舞龍時伴有戴照面具的陪舞者穿插助興,最后把草龍送到河邊燒掉。
3.2.2 稻作文化特性
舞草龍是普遍流傳于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廣大地區(qū)的一類龍舞形式,它們雖形態(tài)各異,然共同特點是植根于南中國獨特的稻作文化、內含豐富的民間信仰[13]。仫佬族聚居地羅城縣地處桂西北大石山區(qū),云貴高原南麓,境內以卡斯特地貌為主,百峰爭奇,地肥水美,素有大山里的魚米之鄉(xiāng)。流傳千百年的“依飯節(jié)”無不折射出人們依靠谷物維持生命的根本。漫長的稻作農耕文化對仫佬族的衣食住行的種種風俗以及民族性格產生了深刻持久的影響,在適應文化生態(tài)的過程中,形成了與其生存環(huán)境相適應的少數(shù)民族體育項目。作為農耕文化的遺跡,舞草龍是仫佬山鄉(xiāng)以農業(yè)為主體的稻作文化的一種體現(xiàn)。
3.2.3 民俗規(guī)約性
仫佬族有自己民族的語言,沒有自己民族的文字。仫佬山鄉(xiāng)舞的草龍沒有非常嚴格的傳承記錄,草龍的扎編技藝、技術套路僅僅是靠老一輩人的言傳身教。俗話說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正是由于沒有詳細系統(tǒng)的記載,舞草龍活動在仫佬族山鄉(xiāng)雖然沒有嚴格的規(guī)范性,但每個村寨都其獨特的傳承方式和民俗規(guī)約性。這種規(guī)約充滿了意識形態(tài)的隱含話語,它引導著整個村莊的民眾自覺按照這樣的約定嚴格遵守,世代更替。這一些規(guī)約性圍繞著祭祀時悅神、祈福的需要而進行,有著固定的民俗程序,在一定程度上對仫佬族舞草龍活動的純粹性和延續(xù)性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所以,這些規(guī)約是仫佬族地區(qū)體育文化特性的一個組成部分。
舞草龍是仫佬山鄉(xiāng)祖輩們?yōu)楹笫雷訉O留下寶貴的遺產,它承載著幾百年來仫佬山鄉(xiāng)人民的文化記憶。隨著生活節(jié)奏的加快以及現(xiàn)代體育的沖擊,越來越多有識之士大力呼吁文化回歸、找回自我。舞草龍是一項自發(fā)性和隨意性比較強的民俗體育活動,所以它所受到的挑戰(zhàn)也越來越多,這就迫切需要政府部門積極倡導和政策支持。其一,要投入一定的經費建立傳習館,為繼承者和習練者提供相對固定的排練場所;其二,學校體育就是一個最大的傳播源,可以通過這個環(huán)節(jié)進行互動式推廣;其三,找準切入點與旅游產業(yè)有機的結合起來,打造民族特色,豐富旅游文化的內涵。只有這樣才能實現(xiàn)草龍文化的“活態(tài)”保護,只有人與人之間的動態(tài)傳承才能保持草龍文化的存在與發(fā)展的活力。
[1] 韋曉康.壯民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4:139—141.
[2] 邱梅珍,王俊奇.論鄱陽湖口“舞草龍”的體育形態(tài)[J].運動,2012(15):146—148.
[3] 潘琦.仫佬族通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1:189—191.
[4] 羅日澤.仫佬族風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93:150—151.
[5]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志編撰委員會.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志[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541—544.
[6] 劉伯煜,呂輝.浙江海島漁村舞龍文化的特征與內涵新詮釋[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15,31(3):105—108.
[7] 中華舞蹈志編輯委員會編.中華舞蹈志安徽卷[M].上海:學林出版社,2014:55—56.
[8] 王宏剛.新時期的民間信仰[M].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13:275—277.
[9] 趙李娜.人地關系視野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46(5):68—76.
[10] 王衛(wèi)賓.中國名城掌故叢書深圳掌故[M].深圳:海天出版社,2013:219—223.
[11] 王巖.青少年應該知道的龍舞和獅舞[M].泰山:泰山出版社,2012:79—81.
[12] 許驥著.徽州傳統(tǒng)村落社會許村[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527—528.
[13] 趙李娜.環(huán)境、信仰、文藝與生活:人地關系視野下的葉榭舞草龍研究[J].西北民族研究,2014,99(3):60—67.
TheCharacteristicAnalysisoftheGrassDragonCultureoftheMulaoinGuangxi
PAN Ju-qian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Hechi University, Yizhou 546300, China)
The origi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grass dragon culture of the Mulao in Luocheng of Guangxi were summarized by the means of literature,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interviews.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grass dragon is a recreational and sport activity that the folk make conventional, and is an epitome of harvest farming culture praying for good for thousands of years, reflecting folk's love for life and longing for a better life. The grass dragon and traditional dragon have anything in common, but also have a distinct differences. Therefore, this article try to elaborate the issue, in order to reflect the essence and artistic charm of Mulao traditional cultur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guangxi Luocheng; Mulao; the grass dragon; characteristic of culture
河池學院重點科研項目“仫佬族傳統(tǒng)體育文化軟實力構成體系研究”(2012YBZ-H001)
2017-01-19
潘聚仟(1979—),男(壯族),廣西馬山人,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傳統(tǒng)體育與教學研究。
G80-051
:A
:1671-1300(2017)02-009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