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音樂欣賞教學讓很多授課教師喜憂參半,喜的是欣賞教學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確實起到了不容小覷的作用,憂的是欣賞課到底要欣賞什么,怎樣欣賞,該怎么做才能把一首很美的音樂作品不變味地呈現給孩子。
一、小學音樂欣賞教學的現狀
因為工作需要,2016年開學伊始,我對區(qū)屬21所學校的音樂課堂教學進行了摸底觀察,授課教師中有專職也有兼職,有經驗豐富的老教師,也有初出茅廬的教學新人。在聽了43節(jié)課后,我發(fā)現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授課教師在沒有任何通知和準備的情況下,大部分都選擇上欣賞課,但在之前舉辦的素養(yǎng)大賽中卻鮮有教師輕易嘗試教授欣賞課。通過分析,我認為選擇上欣賞課無外乎一個原因,那就是欣賞課好上,可以規(guī)避一些教師不是很擅長的基本功展示;而選擇不上欣賞課也有一個原因,那就是欣賞課抓不住重點,教師不知道該講什么,怎么講。在所呈現的欣賞教學中,我發(fā)現了以下幾個問題。
一是欣賞課堂上,學生聽不到音樂,聽到的是教師滔滔不絕的講解,試想,音樂課堂若聽不到音樂,那音樂從何談起?音樂需要直接體驗,再高明的教師也無法用語言描述出《春江花月夜》與《二泉映月》。
二是欣賞教學的視角重視音樂形象的臨摹,教師仿佛已經習慣了“望文生義”,急于用語言、圖片解釋音樂,而實際需要學習積累的是客觀描述音樂的經驗,充分了解音樂內容與表現形式的相互關系。
三是重局部欣賞而輕整體欣賞,音樂被分解得支離破碎。然而音樂更多地需要整體呈現,只有在整體中我們才能充分感受到音樂的交錯與重疊。當音樂被不斷分解,直至成為零散的符號時,音樂已面目全非,透過只言片語的符號,我們已很難尋找音樂的全貌。
四是重身體動作的參與而輕聆聽的重復。身體在動,但內心未曾參與??此埔还?jié)又有打擊樂器又有舞蹈的音樂課,學生對音樂究竟了解多少?此時,音樂猶如背景,與以恰當的方式引起學生對音樂敏銳關注的初衷本末倒置。音樂欣賞離不開參與,參與才能引起關注,參與才能獲得體驗,但孰重孰輕一定要明確,音樂欣賞直指聆聽。
二、“1+1≥30”欣賞教學模式
一次偶然,我在《中國音樂教育》中看到一篇名為《完整而充分的聆聽》的文章,對其中提到的“1+1≥30”欣賞教學模式產生了興趣。
(一)模式解析
“1”指一遍,一遍又一遍地聽賞大于、等于30分鐘;“1”指一支完整的樂曲,一遍又一遍完整樂曲的聽賞大于、等于30分鐘;“1”指一項音樂要素,一項又一項音樂要素的聽賞大于、等于30分鐘;“1”也指一個音樂活動,一個又一個引領學生參與體驗的音樂活動大于、等于30分鐘;“1”指一名學生,一名又一名學生的聯想、表現大于、等于30名學生的智慧。通過聽課我發(fā)現,音樂課大都安排在早上的后兩節(jié)和下午,有一部分學校的校領導在安排音樂課程時,忽略了音樂學科的特殊性,每節(jié)課授課時間只有20分鐘,這短短的20分鐘如何保障學生完整而充分地聆聽?而最保底的完整的授課又從何而談?
(二)重中之重
新課標指出:“完整而充分地聆聽音樂作品,在音樂體驗與感受中享受音樂審美過程的愉悅,體驗與理解音樂的感性特征與精神內涵?!?/p>
教學形式要從音響出發(fā),欣賞教學的中心點是“聽”,教師要緊密圍繞“聽”來開展豐富多樣的教學活動。在聽中激發(fā)學生的音樂興趣,使其獲得美好的音樂享受,使其在聽中養(yǎng)成聆聽音樂的良好習慣,逐步積累欣賞音樂的經驗,教學方法要以聽為主,讓音樂本身成為課堂的關注點。
“完整”是聆聽之前的一個定語,正如“整體大于部分之和”,以整體的方式呈現音樂,還音樂以本來面目。整體體驗是審美的第一原則,沒有整體就沒有表現力,也沒有印象。同時有助于克服課堂上教師習慣的一問一答,真正引起學生內心對音樂的關注、感受和表達,達成“在音樂體驗與感受中,享受音樂審美過程的愉悅,激發(fā)學生欣賞音樂的興趣”的目標。
“充分”是聆聽之前的又一個定語,何為充分?試想,一堂課40分鐘,以4分鐘的樂曲為例,聆聽3遍,總計12分鐘,占課堂30%,能稱得上充分嗎?縱觀我們的課堂,教師們絞盡腦汁,課堂內最大限度僅為3遍聆聽的情況比比皆是。
教學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聽賞音樂的興趣,鼓勵學生對所聽音樂表達獨立的感受和見解,養(yǎng)成聆聽音樂的習慣,逐步積累欣賞音樂的經驗。重要的是讓學生享受美好的事物,領略其中趣味,同時不要一味追求欣賞教學的技術目標。
(三)實施程序
“聽”的目標在于“聽見”,關鍵在引起注意,因此切入點在于“好聽”。
“品”的目標在于“聽進”,關鍵在積累欣賞經驗。聽音樂,不僅覺得好聽、動情,而且更能客觀地對它進行藝術的審美,這就標志著音樂欣賞里的提高,因此切入點在捕捉音樂內容。音樂內容大體包括音色、主題、結構等,同時發(fā)現特色的音樂內容至關重要,一節(jié)課圍繞一個典型、獨特的音樂內容展開深度體驗,對于一首樂曲的欣賞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符合小學年齡段,更不能恰當反應新課標由“感受與鑒賞”到“感受與欣賞”的轉變。
“想”的目標在于聯想,關鍵在喚起情感體驗。而音樂的情感不是作曲家情感的復制,更重要的是聽者通過音樂被喚起的情感。音樂聯想應當是一種廣泛的、對音樂意境的生動想象,而絕不拘泥于具體的“什么”。
“應”的目標在于體驗,關鍵在創(chuàng)造空間——時間的空間、個人的空間、創(chuàng)造力的空間。要給學生留下自主的空間,自主不等于自由,此時的自主是一種有音樂經驗支撐的自主,因此切入點在于任務的設計,避免“一放就亂、一亂就收、一收就死”的狀況。
“聽”的目的在于聽懂,相對意義的聽懂,關鍵在靜聽,回歸欣賞的原貌,切入點在安靜的心態(tài),學生只有對音樂的美有敏銳的直覺,不用加以解說,也不需要理性支配才能感到音樂美,對音樂的興趣和熱愛才能油然而生,對音樂的理解和創(chuàng)造才有感性的前提,只有這樣,才能把音樂作為一種充滿生命力的藝術,而不是當作一種機械的技藝或一門枯燥的學問。
貫穿始終的是“聽”,“起始聽”與“回歸聽”的區(qū)別在于動與靜,動與靜是廣義的動與靜?!捌鹗悸牎币部梢允庆o的形式,但它止于動聽;“回歸聽”的也可以是動的,但它止于動心,從動聽到動心是一個飛躍。
(四)注意事項
音樂欣賞教學起始于完整而充分的聆聽,重點在于關注樂曲的主題、音色和結構,音樂教師所要做的是搭建學生和作品之間的橋,把精彩的音樂作品以最精彩的方式加以介紹,使學生愛上它。
1.以最動人的內容吸引學生
首先要拋開標題聽音樂。標題只是提示,而非音樂本質,更非音樂全部。音樂藝術的力量首先在于音樂本身,標題、解說等只起輔助作用。對于樂曲,離開標題,我們應當記住的是一個音樂的剪影。
其次是聽賞音樂的形式要素。要讓學生掌握音樂作品中那些容易識別、具有明顯對比的音樂要素,例如:節(jié)奏、旋律、和聲、速度、力度、音色和樂句等,發(fā)展學生識別這些要素及其對比的感覺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樂曲而言,結構、音色和主體的聽賞,還有關于作品背景(作曲家、演奏者、歷史社會及文化影響等)的了解是基礎。
三是關注典型、獨特的音樂要素。建議教師抓住核心的藝術特征,圍繞一個典型、獨特的音樂內容展開深度體驗,確定一個主要的學習內容,一節(jié)課不必面面俱到,可以從多個方面認識一首作品。
四是教師要對音樂作品加以理性分析。教學設計起始于多聽音響,從音響中捕捉作品的風格、特色的樂思、教學的價值和相關的背景。
2.以最精彩的形式打動學生
課堂教學關注音樂要素的學習,不僅需要必要的講解,更要在豐富的音樂實踐活動中讓學生體驗音樂要素,在欣賞教學中幫助學生熟悉、記憶主題。
教師可根據自己聽到的音樂勾畫出不同的圖譜,以便于學生了解作品,掌握主題旋律,可以從音響出發(fā),以聽賞為主。欣賞教學的根本方法就是聆聽,教師的任務是想方設法給學生提供聆聽的機會,培養(yǎng)學生傾聽音樂的能力,欣賞教學過程中的每個環(huán)節(jié)都離不開完整地聽,反復地聽。
3.關注教學目標的檢測
“隨音樂做出相應反應”是課標對感受與欣賞提出的要求,教學中當堂檢測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是必要的,教學檢測無處不在,形式設計多樣巧妙,個體檢測、小組檢測、集體檢測、在活動中檢測、在聆聽中檢測、在演唱中檢測等都是教學檢測,如聽到熟悉的旋律時,請大家跟著唱一唱,檢測主題旋律是否被大家記住,學生能根據聽出的音樂及時做出表演,落實到課堂,能夠隨著拍子、節(jié)奏,邊模仿指揮邊聽音樂,能夠聽著音樂模仿演奏樂器的動作,能夠邊聆聽邊隨著音樂擺動身體,聽到樂曲的不同部分做不同動作等等,這些都是檢測。教師應更多地關注學生掌握的程度,要適時關注,巧妙關注,邊學習邊檢測,教師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隨時調整預設的檢測方式與檢測度量,將教學目標落到實處。
關注三度創(chuàng)作,對作品進行藝術化詮釋。一首音樂作品需要“二度創(chuàng)作”來完成,作曲家的創(chuàng)作是“一度創(chuàng)作”,歌唱家、演奏家的演繹是“二度創(chuàng)作”,那么,當人們欣賞這些歌曲、樂曲之后,不同的欣賞者又會受各自經歷、積累和興趣的制約,產生出不同的聯想、理解和表達方式,這是否就可以稱之為是對于一首音樂作品的“三度創(chuàng)作”?針對一首音樂作品,只有教師首先熟悉、理解并對它產生表現的愿望,才能生動地將它介紹給學生,通過找到音樂的表現特點,教師可設計一些適合學生認知特點的“焦點”問題和適合學生表現特點的參與活動,讓學生的思維跟隨音樂一起行進。
要判斷“1+1≥30”欣賞教學這一新的教學模式是否能提高音樂課堂的有效性,不僅需要一線教師的實踐體驗,更需要音樂教育工作者能夠細致研究課標、靈活運用教材、深入教學設計,在音樂教學的道路上做一個有心人。
(作者單位:青海省西寧市城中區(qū)教研室)
(責任編輯:李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