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長壽區(qū)渡舟街道辦事處 陳 菲
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活躍群眾精神文化生活
□文/長壽區(qū)渡舟街道辦事處 陳 菲
隨著長壽經濟的快速發(fā)展,城鄉(xiāng)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也越來越迫切。近幾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下,加大文化建設的硬件和軟件建設力度,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有了較大的發(fā)展,但我區(qū)的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還存在總量少、檔次低、發(fā)展滯后的現象,遠不能滿足廣大市民的文化需求。具體表現在:
一是文化基礎設施數量較少。圖書館、紀念館、電影院、社區(qū)文化活動室、文化廣場等公共活動場所數量較少,人均擁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數量明顯偏低,導致市民的文化生活相當單調。
二是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不齊備,甚至被占用或擱置?!稗r家書屋”設備簡陋,活動中心活動器材和設備奇缺。有的把體育場所用來堆放谷物和草垛,有的把上級贈送的體育器材嚴重損壞,無人管理。
三是基層文化隊伍薄弱。專業(yè)人員缺乏,文化偏低,業(yè)務不強,進修提高的機會很少,整個文化隊伍力量薄弱,不能起到引領作用。
由此可見,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活躍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已經勢在必行。具體措施可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農村受經濟、環(huán)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消息閉塞,人們的娛樂方式比較單一。耕種、看電視、打麻將幾乎成了他們生活的主旋律,有些落后地區(qū)甚至連電視也搜索不到幾個頻道。因此,加大對農村廣播、電視、網絡等傳播媒介的資金投入,將成為改變群眾生活方式的重要手段:
充分利用廣播資源,定時選擇健康內容播放,讓廣大群眾了解時事,增長見識。
充分利用電視的寬帶系統(tǒng),讓群眾看到更多的電視節(jié)目,看到喜歡的電視節(jié)目,與此同時收獲知識,受到教益。
加大對農村網絡的投入,提高農村網絡的覆蓋率,讓廣大村民也能在網絡環(huán)境下查看新聞,查閱資料,了解國際國內最新動態(tài),獲得新知,極大地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
圖攝影者/何安慶
(一)與時俱進,提升“農家書屋”現代化水平
1.豐富書籍內容
管理者對圖書進行精挑細選,把專家意見和農民需求結合起來,把圖書的科學性和實用性結合起來,把生產勞動需要和生活消遣結合起來,有針對性地為農民選取看得懂、用得上的書,保證供需對路?!稗r家書屋”建設也要服務于農村孩子的成長,配置一些適合農村孩子們的兒童讀物、音像制品,吸引他們來學知識,培養(yǎng)孩子閱讀興趣。
2.創(chuàng)新閱讀形式
增設數字圖書、電子書等,讓群眾在電腦上、手機上也能讀到好書,在休息之余也能學習,從而充實自己,提升自己。
3.更新管理模式
一是推行圖書借閱“一卡通”,實現全區(qū)農家書屋圖書的“通借通還”,整合圖書資源。二是城鄉(xiāng)結對。動員企業(yè)、學校、黨政機關和相對應的“農家書屋”掛鉤,采用一對一、對口共建的辦法,建立長效機制。三是規(guī)范管理使用。統(tǒng)一制定圖書借閱管理制度,制作農家書屋標牌標識,印制目錄索引簿、外借記錄簿、財產登記簿等,專項培訓管理人員,使農家書屋管理走向規(guī)范化、制度化、正規(guī)化。
4.開展主題活動
把“農家書屋”作為提高農民素質的主陣地,深入開展各種主題活動:青少年讀書活動、科技圖書閱讀活動、環(huán)保主題閱讀活動、“大手牽小手”親子共讀演講比賽和讀書筆記展評活動等等,吸引更多的群眾走進農家書屋,群眾在閱讀中增長知識,提高素質。
(二)開設并充分利用各種活動平臺,豐富群眾精神生活
1.以運動廣場、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等健身娛樂場所為平臺,強身健體,促進交流
“生命在于運動”,這是一條永不褪色的真理。各街道、村鎮(zhèn)應該積極修建運動廣場、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年活動中心等健身娛樂場所,并以此為平臺,鍛煉村民的身體素質,豐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促進各類人群的互動與交流,從而增進彼此的感情。
2.以“文化講堂”“ 道德講堂”等為陣地,提升群眾文化道德素養(yǎng)
攝影/晏春明
“文化講堂”和“道德講堂”是廣大群眾易于參與、樂于參與文化道德建設的主陣地。利用文化講堂弘揚國學經典等傳統(tǒng)文化,普及科學文化知識,探究民俗文化等,提升廣大群眾的文化素質。利用道德講堂弘揚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等,創(chuàng)新宣講模式,機關干部與模范代表講課相結合,請人授課與文娛宣傳相結合,著力營造濃厚的道德氛圍,給予廣大群眾明確的行動指南,提升群眾道德素養(yǎng)。
3.以高素質的文化服務隊伍為引領,提升群眾藝術涵養(yǎng)
加強對基層文化工作人員、基層文藝人才的政策理論水平以及專業(yè)技能的培訓提升,提高他們的實際組織策劃能力,增強他們的溝通表演能力。并在此基礎上,成立高素質的文化服務隊伍,如:太極拳表演隊、樂器隊、腰鼓隊、體操隊、舞蹈隊、合唱隊等專業(yè)的文化服務隊伍,并讓他們帶動廣大群眾積極投身于文藝事業(yè),在藝術的熏陶與感染中,提升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和藝術涵養(yǎng)。
4.以 “百姓舞臺”為抓手,展現群眾自我風采
搭建“百姓舞臺”,讓廣大群眾在重大節(jié)日、生日等各種慶典活動中自娛自樂,展現自我風采,活出生命特色,增強自信。
5.以地方特色資源為契機,打造地域文化品牌
地域文化品牌是地方文化中最具核心競爭力的文化資源,是增強地區(qū)文化軟實力,發(fā)展文化事業(yè)的重要載體。因此,各街道、村鎮(zhèn)應該充分利用好地方特色資源,通過發(fā)掘地方特色資源中蘊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賦予它時代內涵,使區(qū)域文化與傳統(tǒng)文化一脈相承、枝繁葉茂,從而打造出地域文化品牌。我們可以利用地方特產,如:沙田柚、夏橙、薄脆等打造地域物產文化;可以利用地方特色花卉,如:菊花、郁金香、梨花、油菜花等打造地域花卉文化;還可以利用地方特定的節(jié)日習俗,如:劃龍舟、掛菖蒲等打造地域民俗文化。
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健全規(guī)章制度,規(guī)范服務行為。提高文化基礎設施的利用率,充分發(fā)揮其作為當地群眾文化活動中心的職能;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和使用的監(jiān)督,防止文化基礎設施被擠占、挪用;積極鼓勵和吸收社會資金投資建設文化基礎設施,充分利用轄區(qū)單位內部和社區(qū)現有的文化設施,努力實現資源共享。
綜上所述,通過加強對文化基礎設施的建設,加速對各種文化平臺的搭建,強化各種文化活動的開展,定能改變群眾單一的生活方式,從而活躍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群眾的文化素養(yǎng),讓他們逐步成長為有文化內涵的人?!?/p>
攝影/何安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