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筠
帶著母親下館子,點心和菜都有剩的,準備打包。母親跟服務(wù)員說:“除了盤子不要,其他我都要?!?/p>
我突然問了自己一個問題:我有多久沒有饑餓感了?
我回答不上來,總是來不及等到饑餓感的光顧,就開始吃東西了。
聽母親說,我的祖父餓死在討飯的路上。我的父母也曾飽受饑餓之苦,至今老人家捍衛(wèi)起過期食品來還是十分賣力。我想扔掉一袋過期的餅干,母親會沖過來奪過去,大口地吃。
挨過餓的人,對食物懷有一種近乎畸形的珍愛。
據(jù)說僧人用餐時要“心存五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忖己德行,全缺應(yīng)供;防心離過,貪等為宗;正事良藥,為療形枯;為成道業(yè),因受此食?!庇谬S也如用功,不可恣動。
對尋常的一飯一蔬都懷有神圣感的人,一定不會漠視造物主的種種賜予!
聽一位醫(yī)生說,適度的饑餓感是有益于健康的。他甚至說:“饑餓不是藥,比藥還重要?!北火囸I感長久疏遠的我,多么想要這么一種感覺——饑腸轆轆之時,捧出一個剛剛出籠的饅頭,吃出濃濃的麥香。
在物質(zhì)極為豐富的今天,為了銘記傷痛,為了留住健康,為了感謝天恩,我們太應(yīng)該喚醒自己對一蔬一飯的神圣感了,在珍愛中祈禱,在微饑中惜福,在宴餐中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