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燈勇 盧碧丹
(1武漢理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武漢 430070;2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 430074)
自我接納:概念、測量及影響
孫燈勇1盧碧丹2
(1武漢理工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武漢 430070;2中國地質(zhì)大學,武漢 430074)
自我接納意味著一個人接受他自己所有積極和消極的方面,是理解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概念。研究表明,沉思、催眠、社會支持等對自我接納產(chǎn)生影響,自我接納對個體的心理健康、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情緒、自尊、人際關(guān)系等具有顯著影響。然而,縱觀已有研究,有關(guān)自我接納的界定、影響機制等方面還有待深入探討。
自我接納;沉思;心理健康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社會的進步,人們越來越關(guān)注自己的內(nèi)心世界,心理健康受到極大重視。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是影響個體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自我接納的概念被廣泛應用于心理咨詢與治療領域,心理學家G.W.Allport第一次提出自我接納的概念。自我接納與自我概念緊密相關(guān),自我接納來源于個體形成成熟的自我概念,但兩者各有區(qū)別,自我概念是對主體我以及客體我的一種認知,而自我接納則是對主體我以及客體我的一種態(tài)度。自我接納是一種健康的自我態(tài)度,幫助個人以適當?shù)姆绞皆u估和看待自身效率高和效率低的兩個方面,并把效率低作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自我接納意味著一個人接受他自己所有積極和消極的方面。大多數(shù)心理學家和心理健康專家認為,自我接納是心理健康和調(diào)整標準的重要特征之一[1]。本文在對國內(nèi)外心理學界有關(guān)自我接納的研究文獻進行較詳細梳理的基礎上,對自我接納的概念、影響等進行較詳細的闡述,并對未來的研究方向進行一些探索。
自“自我接納”概念被提出后,不同研究者對自我接納進行了詮釋。然而,研究者們在什么是被接受的“自我”以及接受的本質(zhì)上有著不同的見解。
理性情緒療法的創(chuàng)始人Ellis提出了無條件的自我接納(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側(cè)重于認知方面。Ellis從療法的操作上對自我接納進行定義,并認為“自我接納意味著個體完全和無條件地接納自己,無論自己的行為表現(xiàn)是否是明智的、正確的或適當?shù)?,以及他人是否贊成、尊重或愛自己”。無條件的自我接納意味著評估自己的行為,而不是評估自我價值。人們看重自己,只是因為他們活著,而不是因為他們做了多么偉大的事情,個體完全無條件地接受自己且不去評價和衡量自己[2]。Ellis強調(diào)自我接納的個體能夠看到自我的不完美之處。面對這些不完美,個體表現(xiàn)出來的不是抱怨,而是客觀接納的態(tài)度。
Carson和Langer對自我接納的定義側(cè)重于自我評價,認為自我接納的一個重要方面是有能力和意愿讓別人看到自己的真實自我,另一個更重要方面是適當?shù)淖晕以u價[3]。個人要根據(jù)自己的需要和經(jīng)驗客觀地對待別人的評價,而不是根據(jù)所謂的“客觀真理”,自己如何看待自己和別人如何看待自己同樣重要。自我接納是一種有意識的決定,個人作出決定時,他們對自己的生活負責,并意識到他們是在控制自己的決定,創(chuàng)造自己的個人世界。當他們用心地看待世界和自己時,他們便能夠無條件地接納自己。Williams和Lynn也認為自我接納是一個人接受他/她自己所有積極的或消極的方面,適當?shù)卦u價他/她自己的優(yōu)點和缺點,并接受性格中所有的消極方面[4]。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從自我實現(xiàn)的角度來定義自我接納,側(cè)重于情感方面。如馬斯洛提出人類的需要層次理論,人類需要的最高層次是自我實現(xiàn),實現(xiàn)個人潛能。正是在這個層面上,馬斯洛認為,一個人能夠?qū)崿F(xiàn)自我接納[5],自我接納通過自我實現(xiàn)而產(chǎn)生,這是自我發(fā)現(xiàn)和發(fā)展的結(jié)果。 Rogers認為,當一個人在內(nèi)心接納自己時,與他人的關(guān)系有可能得到改善。以來訪者為中心的治療表明,自發(fā)的洞察力和自我理解在其他類型的治療中是缺乏的。Rogers認為,洞察涉及四個要素:一是接受一個人的沖動和態(tài)度,消極的沖動和態(tài)度通常是之前負性經(jīng)驗的結(jié)果;二是以個體與他人之間新建立關(guān)系相對應的方式來對待他人;三是對自我的接受和理解,使對現(xiàn)實的重新認識成為可能;四是計劃新的和更令人滿意的生活方式,實現(xiàn)自我[6]。May同樣認為自我接納是個體不再以社會的要求來行事,且接納她/他現(xiàn)在的樣子或即將變成的樣子,不接納自己導致限制或消除自由[7]。
不同的研究者基于自己的理論假設對自我接納分別給出了自己的解釋,主要集中于個體對“自己的認知、情感和評價等方面,具體見圖1,基本認為自我接納是能夠客觀的看待自己,接納自己的身體情緒、情感以及經(jīng)歷,接納自己的外在行為和內(nèi)在品質(zhì),能正視和欣然接受自己現(xiàn)在的一切,將自我價值建立在自我認可的基礎上,將自己視為一個值得尊重和欣賞的人。
圖1 不同研究者對自我接納界定的聯(lián)系和區(qū)別
自從自我接納概念被提出后,研究者們開始探討如何測量自我接納。目前,對自我接納的測量主要采用以下幾個量表。
自我及他人接納量表(Expressed Acceptance of Self and Others Scale)。Berger的自我及他人接納量表是一個自陳量表,由64個題目組成,其中有36道題目測量自我接納,28道題目測量接納他人。研究表明,該量表的聚合效度高達0.90,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在 0.75~0.89 之間[8]。 Berger的研究還支持了該量表的同時效度(concurrent validity),顯示了自我接納與精神病理學指標的負相關(guān)關(guān)系[9]。
加利福尼亞心理調(diào)查表 (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CPI)。整個CPI是基于明尼蘇達多項人格調(diào)查表形成的,CPI中的許多項目采取直接使用或改寫MMPI的項目。雖然MMPI測試旨在評估失調(diào)的程度,但CPI是在一個正常的范圍內(nèi)測量人格和人際特質(zhì)。原來的CPI包含480個是—否的題目有18個分量表[10]。CPI已經(jīng)被修訂過好幾次,內(nèi)容有所更新并刪除了與醫(yī)療相關(guān)的項目。CPI被證明是一個可靠的量表,重測信度系數(shù)分別為0.60和 0.74,內(nèi)部一致性系數(shù)范圍從 0.51 到 0.58[11]。
個人取向調(diào)查表(Personal Orientation Invento ry,POI)。POI是自我接納的另一個自陳量表,由150對是—否題組成,用來衡量幸福感、心理健康自我實現(xiàn)[12]。雖然有大量的研究使用POI,但很少有研究特別調(diào)查POI的心理測量學特性。有研究表明,在大學生群體中,該量表一周后的重測信度高達0.77[13]。另有以男性囚犯為被試進行的研究表明POI的內(nèi)部一致性為 0.58[14]。
自我接納問卷 (Self-acceptance Questionnaire簡稱SAQ)[15]。SAQ由國內(nèi)學者叢中、高文鳳編制,該問卷共16個項目,包括自我評價 (self-evaluation,SE)和自我接納(self-acceptance,SA)兩個因子。SAQ及其SA和SE因子具有較高的內(nèi)部一致性(Cronbach α 系數(shù)為 0.85~0.93)。 問卷得分越高,自我接納程度越好。
無條件自我接納問卷 (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Questionnaire,USAQ)。Chamberlain和 Haaga編制了由20個題目組成的測量自我接納的自陳問卷,被試對每個題目的反應依據(jù)每個陳述與自身的符合情況在7點量表上進行,1代表“非常不符合”,7代表“非常符合”,該問卷具有較好的內(nèi)部一致性(a=0.72)[16]。 在隨后的研究中,兩位研究者又對無條件自我接納問卷中與其它測題呈現(xiàn)負相關(guān)的三道題目的措辭進行了修改,修訂后的無條件自我接納問卷內(nèi)部一致性更高(a=0.86)[17]。
總的來說,Berger所編制的自我接納量表主要偏向于認知方面,測量對自己以及對他人的認知;Gough的CPI主要偏重于人格和人際特質(zhì)方向;POI主要偏向從心理健康角度來測量自我接納;SAQ能有效地區(qū)分自我接納的程度差異,在人格評定中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USAQ則主要反映的是無條件自我接納的哲學觀念,以理性情緒治療理論中所描述的定義編制題目,測查自我接納程度。
研究者們對自我接納和其他變量之間的關(guān)系也非常感興趣。影響自我接納的因素有哪些?自我接納對個體心理以及行為有什么樣的影響?哪些變量起著中介或調(diào)節(jié)的效應?一些研究分別采用問卷或?qū)嶒灥姆椒ㄟM行了探討。
從已有研究來看,影響自我接納的因素主要包括個體特質(zhì)、人際、環(huán)境等。從個體層面來看,個人的一些特質(zhì)和行為會對自我接納的程度產(chǎn)生影響。沉思(rumination)是一種神經(jīng)質(zhì)的自我關(guān)注,包括長期地關(guān)注自我的消極方面,沉思可能會增加一個人消極的自我觀念和降低對自我的認可。最近的研究表明,沉思與自我接納負相關(guān),傾向于沉思的人報告出更低的自我接納水平,自我反省被認為與提高自我接納正相關(guān)[18]。完美主義者有條件地接受自己。當不能達到個人標準,或者工作不夠努力和沒有朝著目標奮斗時,完美主義者往往認為自己是毫無價值的。在完美主義測量成績上獲得較高分者伴隨著較低的無條件自我接納和更高的挫折感,無條件自我接納在完美主義與抑郁之間起著中介的作用[19]。完美主義通過無條件的自我接納與沉思和自我寬恕間接相關(guān)[20]。 另有研究發(fā)現(xiàn),正念(mindfulness)與自我接納呈正相關(guān),正念訓練有助于培養(yǎng)自我接納,特別是非評判性地接受思想、情緒和身體感覺[21]。
從人際層面來看,人際交往、人際互助對自我接納產(chǎn)生一定影響。有研究表明,作為一個成年人,從同行、合作伙伴或工作的同事那里接受到無條件的支持,可能會形成一個緩沖區(qū),彌補自己兒童時期的不良經(jīng)驗,并在生命后期促進自我接納水平的提高[22]。朋友關(guān)系在青少年的自我接納程度上有重要作用[23]。
從環(huán)境層面看,家庭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對自我接納產(chǎn)生影響。研究表明,大學生的自我接納和家庭關(guān)懷度存在正相關(guān),提高家庭的適應度、合作度、情感度、親密度等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自我接納[24]。父母的情感溫暖會促進個體的自我接納[25]。還有研究表明,大學生活和大學教育在個體自我接納的發(fā)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在關(guān)心個人特點和態(tài)度的大學教育中,大學生認識到他們自己的特點,找機會與別人接觸以及在大學環(huán)境中建立親密的關(guān)系,這樣,他們就可以發(fā)展自我意識,接受自己的特點。與他人交往及接受社會支持有助于個體的自我接納,大學生活和大學教育所提供的環(huán)境和機會,能夠幫助個人發(fā)展自我接納[26]。
從心理治療角度來看,一系列心理治療技術(shù)可以有效提高自我接納水平。研究表明,不能自我接納的原因之一是無法接受過去的錯誤、事實或感知;第二個影響自我接納的因素是因為害怕犯錯誤而不敢進行目前的行為。自我尊重和自我接納也可以通過與同齡人相比而受損[3]。另有研究表明,自我接納團體輔導對提升特殊群體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心理健康水平起到積極促進作用[27]。還有研究表明,催眠可以作為一種促進無條件自我接納的輔助手段。接受他人是真正的無條件自我接納必不可少的因素,就其本質(zhì)而言,無條件的自我接納與自我功能失調(diào)模式相對立。無條件的自我接納,除了明確的、理性的思考外,還包括自我圖式和內(nèi)隱認知加工,這使得催眠成為提高無條件自我接納的一種輔助手段。將“無論我說了什么或做了什么,我仍然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這種思想納入認知行為治療(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CBT)輔助催眠工作[28]。 催眠團體輔導有助于大學生提高自我接納程度和心理健康程度[29]。
自我接納是理解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概念。有研究表明自我接納始于童年,在青春期達到高峰,接納自己的人知道自己并不完美,承認自己的缺點和局限性,但也不屈服于自卑感。自我接納的人能夠建立健康的人際關(guān)系,這是一種健康的人格特征[30]。目前,已有研究主要圍繞著自我接納對個體心理健康、心理治療效果而展開。
自我接納對心理健康具有影響。大量研究表明,高水平的自我接納與焦慮[31]、抑郁傾向(潛在的狀態(tài))[16]顯著負相關(guān),與更高水平的積極情緒,如希望、喜悅和興趣顯著正相關(guān)[32]。自我接納在心理適應與心理健康之間起著完全中介的作用,心理適應通過促進自我接納而抑制其心理健康風險,自我接納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心理健康水平[33]。接納代表情緒的平靜,伴隨著放棄去找回失去或被帶走東西的努力。當一個人客觀地接納他/她自己,而不是責備或批評自己,將更容易保持內(nèi)心的平靜[34]。正念(mindfulness)與心態(tài)平和有顯著正相關(guān),自我接納在正念與心境平和的關(guān)系中起中介作用[35]。還有研究表明,高水平的正念與更多的自我接納和更高水平的主觀幸福感顯著相關(guān),更多的自我接納與高水平的主觀幸福感和更多的寬容別人相關(guān)。自我接納在正念與主觀幸福感之間起中介作用。高自我接納是影響正念與主觀幸福感之間關(guān)系的一個重要因素,提高自我接納能力是提高主觀幸福感的一種有效方法[36]。還有研究表明自我接納在同性戀的歧視和困擾中起著中介作用,對同性戀的歧視,不管是赤裸裸的還是微妙的,都會通過自我接納導致心理困擾,當同性戀者內(nèi)心接納了他人對同性戀的歧視,將會導致更多的心理困擾[37]。缺乏自我接納是飲食紊亂和肥胖的一個主要因素,可能會導致一種負面的身體意象的出現(xiàn)[38]。
自我接納對心理治療具有影響。自我不接納的特點是感到?jīng)]有價值、機能不全、抑郁、自責和自我憎恨。這些感覺阻礙了動機,抑制了積極的行為,并導致了康復和調(diào)整的困難[39]。在心理咨詢與治療中,咨詢師幫助來訪者認識自我、接受自我,以促進來訪者實現(xiàn)自我與現(xiàn)實的平衡。有研究表明,具有較高水平自我接納的人不太可能沉湎于自我的消極方面,自我接納可以幫助當事人通過治療干預,提高自我認同,減少沉思和增加反?。?0]。還有研究表明,患類風濕關(guān)節(jié)炎患者的無條件自我接納與心理焦慮、軀體焦慮、自動負性思維呈負相關(guān)。這些患者表現(xiàn)出更高程度的焦慮和自動負性思維,并且伴隨著無條件自我接納的減少。通過干預,可以減少患者的焦慮和抑郁程度,并間接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41]。無條件的自我接納使情緒激活的威脅變小[28]。
研究者們圍繞著自我接納概念的界定、影響因素,以及自我接納對個體心理、行為的影響進行了大量的研究。一系列的研究表明,自我接納有助于個人主觀幸福感、生活滿意度、自尊等的提高,自我接納是健康人格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縱觀自我接納的有關(guān)研究,還有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
特質(zhì)與狀態(tài)問題。從目前已有的研究來看,研究者們并沒有深入探討自我接納這一心理現(xiàn)象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還是一種心理特質(zhì)?自我接納是生物起源,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獲得,還是社會起源,在社會環(huán)境中發(fā)展而來?Peterson和Seligman認為自我接納是一種積極特質(zhì),有助于個人取得成就,不因其他人的任何行為而減少或消失[42]。依據(jù)這一定義,自我接納應是一種心理特質(zhì),具有穩(wěn)定性。生活中我們可以經(jīng)常看見有一些人無論是獲得成功還是失敗,都不會因此而過度興奮或沮喪,也有一些人會因自己的成就而對自己更滿意或因失敗而對自己更失望從這方面看,自我接納更傾向于是一種特質(zhì),具有明顯的個體差異。同時,從已有的相關(guān)研究結(jié)果來看自我接納在一些變量之間起著中介效應的作用,如自我接納在完美主義和抑郁之間起著中介作用。既然起著中介的作用,說明自我接納隨著前因變量的變化而發(fā)生著變化,也就是說自我接納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自我接納是一種特質(zhì),還是一種狀態(tài),或者說既有特質(zhì)性活力又有狀態(tài)性活力,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假如自我接納是一種狀態(tài),那么如何采取措施來提高個體的自我接納水平,并進而促進個體的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假如自我接納是一種特質(zhì),那么通過提高個體的自我接納來促進心理健康和主觀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似乎是一種徒勞。
自我接納的測量。目前測量自我接納的問卷很多,Berger所編制的自我接納量表主要偏向于認知方面;CPI和POI量表都是以自我接納和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為基礎編制而成;USAQ使用較多,但USAQ主要反映的是無條件自我接納的哲學觀念,且是以理性情緒治療理論中所描述的定義編制題目,來測查自我接納程度。以上一些量表在測量自我接納時,主要通過測量自我接納的認知、評估以及考察自我接納與其它變量之間的關(guān)系,偏重點各不相同。通過這種方式所得結(jié)果是否真正測量了自我接納本身還有待研究。自我接納是單一維度還是多維度的結(jié)構(gòu),也還需探討。另外,針對不同群體、年齡階段的自我接納問卷較少。有研究表明SAQ特別適合我國視覺障礙者自我接納的評估[43],但對其他群體測量的信效度則有所降低。還有研究表明,殘疾人的自我接納與情感支持有顯著正相關(guān)[44],但也有研究發(fā)現(xiàn)口吃者的自我接納與情感支持沒有顯著關(guān)系[45]。口吃者屬于殘疾人中的一種,對口吃的接納與接納其他障礙的社會心理因素相似,這兩個研究采用的是相同的問卷,但得出了不同結(jié)果,那么是否是因為問卷有適用對象的原因呢?如此有共同性的群體,采用同一問卷尚且得出不同結(jié)果,那么不同類型的群體是否更應該采用以該群體特點為主的問卷呢?
自我接納的跨文化研究。由于文化背景以及宗教信仰的差異,自我接納的發(fā)展狀況和影響因素可能存在很大的不同。Roy等研究表明,泰國佛教徒與美國基督徒殘疾人自我接納的影響因素有顯著差異:泰國佛教徒自我接納中精神健康、年齡、診斷出殘疾后的時間,以及性別是顯著的貢獻變量;美國基督徒對殘疾的自我接納的顯著預測因子包括希望、精神健康、診斷出殘疾后的時間[46]。Xu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在中國被試中自我接納與心境平和有顯著相關(guān)[36]。中國社會奉行集體主義文化,整個文化更多地考慮他人以及集體的感受和利益,可能更少關(guān)注內(nèi)心。但像美國等西方國家,更多地關(guān)心個性的發(fā)展,自我接納的影響因素便會與我國有很大的區(qū)別。不同國家以及不同宗教信仰的個體自我接納水平及影響因素各不相同,因此自我接納的文化差異有待進一步探討。
自我接納的影響因素。自我接納的發(fā)生是否主要依靠個人意愿?社會環(huán)境在其中起著怎樣的作用?自我接納是對自己和自己經(jīng)歷持正面態(tài)度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自己的力量和環(huán)境所起的作用分別是怎么樣的?不同個體的力量又是否相同呢?Takan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沉思與自我接納負相關(guān),自我反省被認為與提高自我接納有關(guān),這表明自我接納與個體有關(guān)[18]。但另有研究表明,大學生活和大學教育所提供的環(huán)境和機會,會幫助個人發(fā)展自我接納[23],說明自我接納與環(huán)境有關(guān)。個人和環(huán)境對自我接納都有影響,但其重要程度和作用機制還需要進一步探討。一個自我接納程度高的個體,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挫折之后,還是否繼續(xù)表現(xiàn)出自我接納呢?具有不同人格特質(zhì)或氣質(zhì)的個體,自我接納是否存在顯著性差異?個體不同的經(jīng)歷、認知風格、歸因傾向等是否也會影響到個體的自我接納,還有待進一步的探討。群體不同,自我接納的影響因素也不相同。Yahne研究發(fā)現(xiàn),女性的受教育程度和自我接納呈顯著負相關(guān),受過高等教育的女科學家在自我接納上的得分反而很低[47]。Long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女科學家的自我接納得分顯著低于其他專業(yè)人士和大學生,且女性相比于男性更難提升自我接納水平[48]。Grayson通過對殘疾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接納有身體、社會和心理的基礎。身體上,接納與殘疾的來源、并發(fā)癥和殘疾的預后有關(guān);從社會的角度來看,接納與就業(yè)、住房和家庭關(guān)系等現(xiàn)實因素有關(guān);心理上,接納與是否因為殘疾而造成的嚴重情感癥狀有關(guān)[49]。那么男性與女性、不同專業(yè)個體以及健康個體與殘疾人的影響自我接納的因素是否不同,這些都需要進一步研究。大量研究表明,自我接納對個體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張書琴等人研究表明,自我接納與心理健康密切相關(guān)[50];張暉等人研究表明,自我接納在心理適應與心理健康之間起著完全中介的作用[33];Stankovic等人研究發(fā)現(xiàn),自我接納是完美主義與抑郁的中介變量[19]。那么自我接納是直接影響心理健康亦或作為中介變量間接影響心理健康,自我接納對心理健康的影響,是否只局限于心理上的變化,或是有生物學依據(jù)而導致心理變化,這些問題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1 Maslow A H.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Oxford:Harper& Row.1954: 11-15.
2 Ellis A.Reason and emotion in psychotherapy.New York: A Birch Lane Press book.1994: 23-50.
3 Carson S H, Langer E J.Mindfulness and self-acceptance.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2006, 24(1): 29-43.
4 Williams J C, Lynn S J.Acceptance: An historical and conceptualreview.Imagination, Cognition and Personality, 2010, 30 (1): 5-56.
5 Maslow A H.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 1943, 50: 370-396.
6 Rogers C R.Client-centered therapy.Boston, MA:Houghton Mifflin, 1951.
7 May R.The discovery of being.New York, NY: W.W.Norton and Company, 1983: 58-70.
8 Sheerer E T.An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cceptance of and respect for self and acceptance of and respect for others in ten counseling cases.Journal of Consulting Psychology, 1949, 13 : 169-175.
9 Berger E M.Relationships among acceptance of self,acceptance of others, and MMPI scores.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1955, 2: 279-284.
10 Gough H G.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Palo Alto, CA: Consulting Psychologists Press, 1957: 30-35.
11 Megargee E I.The California psychological inventory handbook.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 1972:12-17.
12 Shostrom E.An inventory for the measurement of selfactualization.Educational and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1964, 24: 207-218.
13 Shostrom E.Personal orientation inventory manual.San Diego, CA: Educational and Industrial Testing Service, 1966.
14 Silverstein A B, Fisher G.Internal consistency of POI scales.Psychological Reports, 1973, 32: 33-34.
15 叢中,高文鳳.自我接納問卷的編制與信度效度檢驗.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 1988, 8(1): 20-22.
16 Chamberlain J M, Haaga D A F.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and psychological health.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2001a,19(3): 163-176.
17 Chamberlain J M, Haaga D A F.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and responses to negative feedback.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 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2001b, 19(3): 177-189.
18 TakanoK, SakamotoS, TannoY.Functionaland dysfunctional self-focus, self-acceptance, and self-disclosure.The Japanes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2012,21(1): 12-22.
19 Stankovic S, Matic M, Vukosavljevic-Gvozden T, et al.Frustration intolerance and 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as mediator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depression.Psihologija, 2015, 48(2):101-117.
20 Lee J D, Katherine A E, Catherine J L, et al.Explaining the link between perfectionism and self-for giveness: The mediating roles of unconditional self-ac ceptance and Rumination.Individual Differences Re search, 2014, 12(3): 101-111.
21 Thompson B L, Waltz J A.Mindfulness, self-esteem and 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Journal of Rational Emotive &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2008, 26(2)119-126.
22 WeinsteinN, RyanW S, DeHaan C R, eta Parental autonomy support and discrepancies betwee implicitand explicitsexualidentities: Dynamicso self-acceptance and defens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 Social Psychology, 2012, 102(4): 815-832.
23 Aynur B A, Remziye C.Analysis of self-acceptanc and friend relationships of adolescents attending hig schools.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rning, 2010 17(6): 187-195.
24 何桂華,黃財英.大學生自我接納與家庭關(guān)懷度的相關(guān)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17(5):582 584.
25 馬素紅,王娟.教養(yǎng)方式與社交焦慮的關(guān)系:自我接納的中介作用.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5,23(6)899-901.
26 Aykut C A, Ceyhan E.Investigation of university stu dents’ self-acceptance and learned resourcefulness:longitudinal study.Higher Education, 2011, 61 (6)649-661.
27 劉凌霜.高職特殊群體學生自我接納團體輔導的實驗研究.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3, 21(2): 221-224.
28 Milburn M C.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and change Unconditional self acceptance and hypnosis in CBT JournalofRational-Emotive & Cognitive-Behavio Therapy, 2011, 29(3): 177-191.
29 張亞,徐光興.團體催眠輔導在提高大學生自我接納程度中的應用初探.心理科學,2006,29(1):236 238.
30 Statman D.Self-assessment, self-esteem, and self-ac ceptance.Journal of Moral Education, 1993, 22(1)55-62.
31 Cunha M, Pavia M J.Test anxiety in adolescents The role of self-criticism and acceptance and mindful ness skills.The Span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2012 15(2): 533-543.
32 Jimenez S S, Niles B L, Park C L.A mindfulnes model of affect regulation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Positive emotions, mood regulation expectancies, an self-acceptance as regulatory mechanisms.Personalit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0, 49(6): 645-650.
33 張暉,何凱,羅軍,等.95后大學新生心理適應與心理健康的關(guān)系:自我接納的中介作用.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6, 24(5): 762-766.
34 Prigerson H G,Maciejewski P K.Grief and acceptance as opposite sides of the same coin:Setting a research agenda to study peaceful acceptance of loss.The British JournalofPsychiatry: The Journalof Mental Science, 2008, 193(6): 435-437.
35 Xu W,Rodriguez M A,Zhang Q,et al.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acceptanc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fulness and peace of mind.Mindfulness,2015, 6(4): 797-802.
36 Xu W,Oei T P,Liu X,et al.The moderating and mediating roles of self-acceptance and tolerance to others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ndful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JournalofHealth Psychology,2016, 21(7): 1446.
37 Woodford M R, Kulick A, Sinco B R, et al.Contemporary heterosexism on campus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among LGBQ students: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acceptance.American Journal of Orthopsychiatry,2014, 84(5): 519-529.
38 Smith-Jackson T, Reel J J, Thackeray R.Coping with “Bad Body Image Days”: Strategies from firstyear young adult college women.Body Image, 2011,8:335-342.
39 Brillhart B.Predictors of self-acceptance.Rehabil Nurs,1986, 11: 8-12.
40 Boyraz G,Waits J B.Reciprocal associations among self-focused attention, self-acceptance, and empathy:A two-wave panel study.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15, 74: 84-89.
41 Palo? R, V??cu L. Anxiety, automatic negative thoughts,and unconditional self-acceptance in rheumatoid arthritis:A preliminary study.ISRN Rheumatology, 2014: 1-5.
42 Peterson C, Seligman M.Character strengths and virtues: A hand-book and classifi-cation.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43 Zhang X,Wang A.Development of a psychosocial adaptation questionnaire for Chinese patients with visual impairments.J Clin Nur, 2011, 20: 2822-2829.
44 Li L,Moore D.Acceptance of disability and its correlates.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998, 138:13-25.
45 De Nardo T,Gabel R M,Tetnowski J A,et al.Selfacceptance of stuttering:A preliminary study.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2016, 60: 27-38.
46 Roy K C, Alicia D B, Wilaiporn K.A comparison of self-acceptance of disability between Thai buddhists and American christians.Journal of Rehabilitation, 2015,81(1): 52-62.
47 Yahne C,Long V.The use of support groups to raise self-esteem for women clients.Jonrnal of American College Health, 1988, 37: 79-84.
48 Long V O.Masculinity, femininity, and women scients’self-esteem and self-acceptance.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90, 125(3) : 263-270.
49 Grayson M.The concept of acceptance in physical rehabilitation.The Military Surgeon, 1950, 107: 221-226.
50 張書琴,關(guān)恒永,楊茜平.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自我接納的相關(guān)性研究.中國實用醫(yī)學,2007,24:35-36.
Self-Acceptance:Concepts, Measures and Influences
Sun Dengyong1,Lu Bidan2
(1 Centre of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70;2 Institute of Applied Psycholog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Self-acceptance is an important concept in understanding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health.It is defined as an individual’s acceptance of all of his/her attributes, positive or negative.It is an important conception to understand mental health.A lot of research indicates that some factors have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self-acceptance, including rumination, hypnosis and social support, and so on.At the same time,self-acceptance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individual’s mental health, subjective well-being, life satisfaction, emotions, self-esteem,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etc.However, some need to be studied more,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self-acceptance,the impact mechanism, etc.
self-acceptance; rumination; mental health
盧碧丹,女,碩士研究生。 Email:180348243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