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勇
血漿D-二聚體(D-dimer)水平檢測對缺血性結腸炎的診斷價值分析
李勇
(南華大學附屬第三醫(yī)院檢驗科,湖南 衡陽 421900)
目的 對比觀察缺血性結腸炎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與健康人群差異,評價血漿D-二聚體檢測對缺血性結腸炎臨床診斷的價值意義。方法 選取就診本院的46例缺血性結腸炎患者為觀察組,另取同期于本院進行健康體檢的46名受檢者作為對照組,將兩組第1、10、20 d血漿D-二聚體水平及全結腸病變、半結腸病變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作以比較。結果 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第1、10、20 d血漿D-二聚體水平均偏高,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全結腸病變患者入院第1天血漿D-二聚體水平為(7 492.12±711.3)μg/L明顯高于左半結腸病變患者(5 187.8±481.7)μg/L(P<0.05)。結論 血漿D-二聚體水平測定可以作為臨床診斷缺血性結腸炎的可靠方法,指導臨床診療實踐使患者獲得早期診斷與及時有效的干預治療,最大限度地降低臨床死亡率,提高治療效果,臨床應用價值高。
血漿D-二聚體;缺血性結腸炎;診斷價值
缺乏典型性臨床癥狀表現的缺血性結腸炎患病率近年來呈遞增趨勢,臨床誤、漏診率與病死率居高不下。該病診斷方法主要為結腸鏡檢查與鋇劑灌腸檢查,由于該方法無法避免腸道準備,檢查費用昂貴,腸穿孔風險性大故而不將其作為診斷缺血性結腸炎的最佳方法[1]。為探索一種更為科學有效的診斷方法,本研究選取46例缺血性結腸炎病例與數量等同的健康人群為研究對象,設置觀察組與對照組,通過比較兩組對象血漿D-二聚體水平評估血漿D-二聚體測定診斷缺血性結腸炎價值。
1.1 臨床資料 觀察組病例取自本院2015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46例缺血性結腸炎患者,對照組對象取自同期在本院行健康體檢的46名受檢者,觀察組男24例,女22例;年齡45~84歲,平均年齡(64.7±2.3)歲;42例乙狀結腸、降結腸(左半結腸)發(fā)生病變,4例橫結腸以上(全結腸)發(fā)生病變。對照組男21名,女25名;年齡43~85歲,平均年齡(64.4±1.8)歲,兩組對象在性別構成與年齡分布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分別取觀察組患者入院第1、10、20天肘靜脈血2 mL,留取對照組對象體檢采血時的血液標本,使用枸櫞酸鈉抗凝管貯存兩組對象血液標本,設定1∶9的抗凝比例,經每分鐘3 000 r為期15 min離心處理,將血漿中D-二聚體分離出,采用Maglumi 4 000 plus全自動化學發(fā)光測定儀測定血漿D-二聚體水平。
1.3 觀察指標 分別記錄兩組第1、10、20天血漿D-二聚體水平并行組間比較,對比全結腸病變患者與左半結腸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軟件處理實驗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第1、10、20天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 組間比較第1、10、20天血漿D-二聚體水平差異,觀察組不同時間點血漿D-二聚體水平均明顯偏高同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第20天血漿D-二聚體水平最低,其次是第10天,由此提示隨著時間推移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逐漸降低,前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第1、10、20天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x±s)
2.2 全結腸病變患者與左半結腸病變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 全結腸病變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左半結腸病變患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7.74,P<0.05),見表2。
表2 全結腸病變患者與左半結腸病變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比較(x±s)
以左下腹痛為主要臨床表現的缺血性結腸炎是一種多因素所致不同部位供血不足或阻塞的臨床常見急腹癥之一。臨床接診的患者中以便血就診的占絕大多數,該癥易與痔瘡相互混淆,腹痛表現具有突發(fā)性、持續(xù)性、陣發(fā)性特征,患者進食后腹痛有明顯加劇表現,臨床表現與體征癥狀無一致性[2]。對于反跳痛、腹肌緊張、腹水等癥狀表現臨床診治應多加重視,做好腸壞死與腸穿孔預治。臨床中也存在部分患者癥狀表現持續(xù)48小時左右自行緩解,由此本研究認為,將癥狀消失快列為缺血性結腸炎的另一個臨床表現特點。臨床表現便血的發(fā)生主要與缺血、血氧狀態(tài)下腸黏膜發(fā)生充血水腫逐漸壞死,黏膜脫落后形成潰瘍,腸腔內存在倒流血液繼發(fā)便血,以鮮血便或黏液血便為主的便血不會引起貧血與休克。以多發(fā)黏液便或稀水樣便的腹瀉通常早于便血發(fā)生,該癥狀表現的發(fā)生主要與腸蠕動過快,黏膜壞死有關。因其不具備典型臨床表現與體征癥狀缺血性結腸炎一直是臨床診斷中較為棘手的一類疾病之一,急診腸鏡雖然可以用于該病診斷,但無可靠的篩選檢驗指標而致臨床應用受限。腸系膜血管造影、腹部血管CTA、核素技術是目前診斷缺血性結腸炎的常用手段[3]。Laissy JP等研究報道缺血性結腸炎采用血管造影、腹部血管CTA、腹部X線平片等方法診斷效果并不理想且花費成本較高。本院將急診腸鏡檢查作為缺血性結腸炎診斷常規(guī)方法,急診腸鏡檢查在缺血性結腸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得以肯定。
凝血酶與凝血因子作用下產生的D-二聚體屬交聯纖維蛋白降解終末產物,健康人群血液中檢出的概率微乎其微,即便存在其含量也是非常低的[4]。機體纖維蛋白溶解系統在體內存在血栓的條件下被成功激活,血栓被溶解,繼發(fā)性纖溶發(fā)生釋放D-二聚體。體內一旦有新鮮血栓形成肌溶解發(fā)生時血漿D-二聚體就會呈上升趨勢,根據該現象可以準確知曉體內是否存在血栓形成與溶解發(fā)生的可能性,故而我們認為血漿D-二聚體可以作為體內凝血/纖溶系統功能監(jiān)測的可靠指標[5]。作為觀察纖溶效果理想指標的血漿D-二聚體主要用于臨床靜脈血栓癥診斷,深靜脈血栓、彌漫性血管內凝血、肺栓塞等血栓疾病是導致該指標水平異常升高的相關較為密切的主要因素[6]。本研究對照觀察缺血性結腸炎與健康人第1、10、20天血漿D-二聚體水平發(fā)現,缺血性結腸炎患者各時間點血漿D-二聚體水平均明顯高于健康人群,隨著時間推移血漿D-二聚體水平逐漸下調,由此反映,血漿D-二聚體水平升高是缺血性結腸炎的一個顯著特征,可以將其視為該病診斷的一個可靠監(jiān)測指標?;颊卟∏檫M展情況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血漿D-二聚體水平,由此我們斷定缺血性結腸炎患者存在高凝狀態(tài)與繼發(fā)纖溶亢進,提示臨床治療慎重選擇合適的的治療方法,避免治療不當加劇結腸缺血狀態(tài)。血漿D-二聚體對臨床醫(yī)生判斷患者病情起著很好的指導作用。文中全結腸病變患者血漿D-二聚體水平明顯高于左半結腸病變患者,提示患者病變范圍對血漿D-二聚體水平變化產生一定影響。
綜上所述,年齡偏大,以腹痛、便血等癥狀為臨床表現的病例,通過血漿D-二聚體測定能準確獲悉患者發(fā)生凝血/纖溶異常,血漿D-二聚體水平測定不僅為臨床缺血性結腸炎診斷提供科學指導,同時使急診腸鏡介入檢查獲得可靠參考指標,未來在更多相關研究報道論證下該指標水平測定有望成為診斷缺血性結腸炎的常規(guī)檢查方法。
[1] 湯義林.評價血漿D-二聚體水平在急性缺血性結腸炎病人早期診斷價值[J].醫(yī)學理論與實踐,2013,26(23):3180-3181.
[2] 許俊,王萍,胡穎.血漿同型半胱氨酸、D-二聚體水平與缺血性結腸炎關系的臨床研究[J].胃腸病學,2015,20(12):740-742.
[3] 張李霞,陳鳳媛.關注缺血性結腸炎的診斷與治療[J].世界華人消化雜志,2016,24(25):3647-3656.
[4] 王木成,朱瑰蓉.缺血性結腸炎32例臨床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0,16(15):62-63.
[5] 束紅芳,徐兵,華杰.31例缺血性結腸炎臨床及腸鏡下表現[J].江蘇醫(yī)藥,2015,41(19):2322-2323.
[6] 李成龍,候曉月,范明偉.缺血性結腸炎臨床特點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4,18(23):116-117.
10.3969/j.issn.1009-4393.2017.36.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