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飛
實現民族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堅定文化自信。同樣,實現優(yōu)質辦學和學校特色發(fā)展,也需要文化自信。一所高度文化自信的學校步履不會亂,核心競爭力、文化凝聚力不會低。
中國教科院杭州勝藍實驗中學以“轉型升級”為契機,從學生的立場和未來需求出發(fā),堅守學校教育的價值所在,探索實踐“自然教育”的新方法,在文化重建中增強文化自信,不斷追求自然的教育新境界。
一、確立核心主張,讓學校有精神高度
近年來,我校在傳承辦學傳統(tǒng)的基礎上,冷靜審視學校教育現狀,結合時代特征,適時提出了“教育是為了生命自然生長”的教育主張,認為學校教育應返璞歸真,回歸自然,回歸本原,回歸學校、教師、學生原本的樣子,讓每個孩子的天性得到自然、自主、自信地發(fā)展。這樣的教育我們簡稱為“自然教育”。
簡單地說,“自然教育”包含四層內涵:一是呵護孩子天性。具體來說,就是尊重孩子的自然稟賦,呵護他們與生俱來的靈氣、好奇心和想象力,激發(fā)他們的潛能、自信心和創(chuàng)造力,培育其獨立人格和自由思想。二是遵循教育規(guī)律和自然成長法則。正如麥子的生長按照節(jié)氣慢慢地拔苗結粒一樣,學生的成長亦有其天然節(jié)律,既需深耕細作、適度施肥,“有如時雨化之者”,又要遵循其生長習性和自然法則,不過度施肥,不拔苗助長,更多的是尊重、信任、賞識、喚醒,而不是壓制、包辦、灌輸、放任。三是崇尚生命與自然和諧統(tǒng)一。鼓勵孩子走出課堂,走向社會,親近自然,獲得生活經驗、生活能力,在成全生命的同時,成就生活。四是追求輕負擔、高質量。這種質量,說到底是健康的、全面的、效能的、可持續(xù)的,它不以犧牲學生身心健康和生命質量為代價,最終指向生命的自然生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我認為理想的學校生態(tài),應該是一種自然而安全的存在,教師自然而真實地工作,學生自然而活力地向上生長。
在我的腦海中,自然狀態(tài)下的學校應該是孩子們喜歡的地方,在這種學校中,學生是自由而自然的,可以自由表達,自然相處,相互包容,學生是可以協(xié)作和分享的。老師對學生的喜歡是發(fā)自肺腑、油然而生的。課程是為孩子生命、生活和個性成長服務的。課堂是順應孩子好奇、好學、好動的天性,愉悅、靈動、有效,充滿生命活力。
更重要的,整個校園不應只是建筑造型別具一格,也不應只是花木蔥郁繁茂,而是這里的孩子洋溢著自然而燦爛的笑容,對未來充滿憧憬和自信,散發(fā)著一種自由活力和生活氣息,讓人感受到生命的綻放和教育的力量。這就是一種自然教育的新境界。
二、構建辦學框架,讓學校有思想深度
圍繞“自然教育”的核心主張,我校從定位到愿景,從理念到思路,從策略到措施,逐項細化、分解,在實踐中逐步完善,初步形成了自己的辦學思想框架。
第一,明確“用心創(chuàng)建一所讓學生喜歡、自豪、懷念的好學?!钡霓k學定位。好學校不僅要促進每一個孩子的學業(yè)進步,更要著眼孩子人格的培養(yǎng)、能力的改變、精神的成長,為孩子積蓄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動力、潛力和后勁。不僅要讓學生從心底里喜歡學校,喜歡這里的環(huán)境、課程、課堂、活動、同伴和老師,而且要讓學生在校園有存在感、成就感、自豪感。
第二,確立“培養(yǎng)學生做自然、自主、自信的人”的教育愿景。自然,指人格健全、純樸大氣,有活力,更多的是指孩子與生俱來的天性,如自然的人格、自然的身心、自然的氣質;自主,指精神獨立、思維靈動,有后勁,如自主的習慣、自主的方法、自主的能力;自信,指做事踏實、自我超越,有底氣,如學習自信、生活自信、處事自信。
第三,提煉學校精神和核心價值。學校秉承“青,取之于藍,而勝于藍”的校訓,激勵全校師生超越一般,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做最好的自己。確立“以教育為信仰,為學生而教育”的核心價值,彰顯學校的辦學態(tài)度和價值追求,培養(yǎng)教師對教育的虔誠,對事業(yè)的情懷,對職業(yè)的敬畏。堅持“人人是主人,人人都重要,人人有發(fā)展”的管理理念和“先學后教、以學定教、教學相長”的教學理念,并把“性情平和、專業(yè)拔萃、盡心盡責”作為教師的努力方向。
第四,明晰辦學思路和辦學策略。在辦學實踐中,形成“秉自然教育、重自主能力、育自信品質”的辦學思想,逐步明晰“一個主張(自然教育)、兩個愿景(辦學目標、育人目標)、三個維度(理論、實踐、保障)、四個策略(價值引領、內涵發(fā)展、智慧管理、開放辦學)”的辦學思路, 解答了辦什么樣的學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和怎么辦、怎么培養(yǎng)等問題,凝聚起師生共同的價值追求,不斷拓展思想的深度,并貫穿到學校發(fā)展規(guī)劃和教育教學實踐的始終。
三、致力內涵建設,讓學校有文化厚度
我校圍繞辦學目標和教育愿景,致力于推動“自然教育”在課程、課堂、課外等領域的落地生根,努力為學生詩意般棲息和自然生長提供適宜的土壤、空氣、雨水和陽光。
一是重構“自然課程”。學校提出“自然生長”的課程理念,積極構建“自然、自主、自信”三大主題課程群,把課程選擇權真正還給學生,為學生提供優(yōu)質、特色、可供選擇的“課程超市”,精心打造讓孩子們喜歡、自豪、懷念的學校課程品牌,培養(yǎng)學生自然人格、自主能力、自信品質,使不同學生的天性得到不同的發(fā)展。
基礎課程實行學科分層走班教學,體現尊重差異、因材施教的思想。拓展課程實現分類走班教學,滿足學生個性需求。體藝特長類課程依托社團基礎,開設快樂足球、小小神槍手、SPC科技、美術、陶藝等數十個社團課程。實踐活動類課程依托校內和社會資源,開設“三園”課程、自然行走課程、少年法學院等課程。知識拓展類課程依托基礎課程校本化,瞄準學科核心素養(yǎng),開設名著閱讀、科學實驗、集思廣益、心閱成旅等課程。
二是打造“自然課堂”。好奇、好動、好玩是孩子的天性,我們的教學要順應、激發(fā)這樣的天性、潛能,我們的課堂要營造自然、自主、自信的學習生態(tài),讓學生學會、會學、學得有效。
從這樣的認識出發(fā),學校大力實施常態(tài)課堂改進行動計劃,大膽探索基于“大作業(yè)學習單”“四要素導學”“互聯網+助學”的“自然課堂”,轉變教學方式,修復學習生態(tài),重建課堂文化,提升課堂學習效能,推動常態(tài)課堂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型,凸顯先學后教、分層走班、小組合作、自主學習、技術支撐等課堂文化,把學習主動權真正還給學生。
三是探索“自然德育”。學校以“三自”(自然、自主、自信)教育愿景為目標,積極探索“三全”(全員、全程、全學科)育人機制和“四化”(活動化、課程化、生活化、體驗化)德育模式。
優(yōu)化育人機制。以“師生成長共同體”項目為抓手,在教師和學生中深入推進“全員導師、學科代表,小組合作、自主管理,同質競賽、異質幫扶”六個行動策略,建立全員導師制、學科代表制、小組競賽制和自主管理制,關注自我教育、習慣養(yǎng)成和班級文化,如出臺學生一日常規(guī)九條、八大自主學習規(guī)范,開展榜樣班級、優(yōu)秀小組評比、班級文化展示和小組命名活動,建立班訓、班旗、班徽、口號,形成“教師人人是導師、學生人人是課代表”“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亦師亦友、合作共享、共同成長”的育人文化,真正落實教師的育人職責,完善學生對自己負責的機制。
創(chuàng)新德育模式。注重活動式德育,舉辦校園“四節(jié)”(科技節(jié)、讀書節(jié)、體育節(jié)、藝術節(jié))、“三周”(足球文化周、射擊文化周、心理教育周)、“兩日”(校慶紀念日、校園開放日)系列活動,倡導全員參與,讓每一位師生成為活動的主人。注重課程式、生活式、體驗式德育,開設始業(yè)教育、儀式教育、自然行走、文化跑操、模擬法庭等課程;樹立“體育第一課”理念,改進大課間活動,開展文化跑操示范班評比;開展每月學生之星和“四學獎”評選,為每一個孩子創(chuàng)設更多的直抵內心、震撼心靈的生活體驗。
“道法自然,天道合一?!弊非笞匀坏慕逃戮辰?,構筑影響孩子一生的文化根基,培育屬于全校師生的文化自信,始終是我們的追求。倘若文化育人與文化自信珠聯璧合,那么學校的發(fā)展便會有更充足的底氣,也就能在教育理想和教育現實的平衡中挺起脊梁,走得更穩(wěn)健,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李 詩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