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平
【摘要】 高中班主任的德育職能隨著新課改的深入推行已經(jīng)產(chǎn)生了極大的變化,班主任的德育任務和德育目標相對于傳統(tǒng)德育教學而言更加多元化、科學化和自主化,主要體現(xiàn)在教育理念與教育手段的差異上。傳統(tǒng)德育教育將班主任作為德育工作的主體,忽視了學生的主觀感受,班主任與學生之間有一道天塹,彼此很難理解對方的所思所感。在國家教育部門對學生德育教育重視程度日益加深的形勢下,新型的班主任德育教育更加民主與科學,學生成為了德育工作的主體,班主任起著引導和示范的作用。新課改背景下德育工作的開展既是班主任的機遇,更是挑戰(zhàn)。要優(yōu)化德育工作內容,提高德育工作效率,還需教育工作者的不斷鉆研。
【關鍵詞】 高中德育 班主任 社會需求
【中圖分類號】 G63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992-7711(2017)11-224-01
0
1.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現(xiàn)狀及問題
1.1德育目標不明確
高中班主任在傳統(tǒng)德育工作理念的影響下,普遍還未確立明確的德育目標。部分班主任將德育工作的重心放在對學生的情感引導上,卻沒有形成具體的實踐方針,工作效率低。傳統(tǒng)德育工作的實踐陣地是特別開設的班會課程,班主任通過對學生日常行為和學習情況等的分析,展開相應的獎懲。盡管能夠了解學生對于班級紀律和學校規(guī)章等的遵守情況,卻很難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學生缺少自主表達自己的機會,在教師的單向教育中也難以感受到自己德育教育的主體性,在學生看來,德育工作與思想政治課程無異,難以認識到德育培養(yǎng)的重要性。
1.2德育理念不符合社會發(fā)展需求
德育工作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變化,其具體內容也隨之發(fā)生了改變。應試教育導致了對德育工作的忽視,班主任對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盡管各科課程都隨新課改要求而不斷革新,德育工作卻沒有得到轉型與發(fā)展。例如,在展開愛國教育時,部分班主任不能結合當前最新的思想政治內容,對當代高中生的主要生活與學習困難也不夠了解,導致的與教學千篇一律,學生很難提高學習積極性,政治素養(yǎng)和思想素養(yǎng)難以得到實際的發(fā)展。
1.3師生缺乏溝通與交流
在實際工作中,部分班主任由于自身事務繁忙或經(jīng)驗水平的限制,難以與學生展開積極有效的溝通,僅通過批評指導的方式來管教學生,卻沒有主動了解學生的深度精神需求,為學生答疑解惑,導致學生對班主任缺乏信任感,更無法將班主任當作自身的道德榜樣,在班主任展開教學工作時陽奉陰違,對班主任抱有防備心理。長此以往,班主任與學生的距離越來越大,不利于學生的身心發(fā)展。
2.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革新與發(fā)展對策
2.1明確德育目標,落實實踐工作
國家教育部規(guī)定基礎教育階段的德育教育工作需首先確立明確的目標,通過具體的德育教育形式,以達到預期的德育教育結果。要提高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的效率,首先需要明確德育目標,制定符合學生實際的、能夠長期實踐的工作計劃。班主任可以定期開展主題德育工作,幫助學生循序漸進的提升自己的道德素養(yǎng)。如意志教育、挫折教育、誠信教育、情緒管理教育、生命觀念教育等,讓學生理解德育學習的內容并非一盤散沙,而是相互關聯(lián),互為表里的。制定德育目標還需要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并符合當前新課改對學生道德培養(yǎng)的要求,讓德育工作與時代掛鉤,落實到每一個學生的日常生活中去。高中生自我意識強烈,傳統(tǒng)德育的“假大空”、不接地氣等情況很難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因此,教師可以將德育目標落到實處,結合學生的生活細節(jié)展開,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完成對道德情操的提升和深化。
2.2革新德育理念,優(yōu)化德育方法
部分班主任的德育理念還停留在以教師為主體的一言堂德育教育階段,陳舊的教學理念限制了德育教育質量的提高,實踐內容不符合社會的發(fā)展需求。素質教育要求教育工作者尊重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自主完成學習任務,得到綜合提高。學生的主體性不僅體現(xiàn)在學科教學上,也體現(xiàn)在德育教育中。班主任需要革新傳統(tǒng)德育理念,結合德育教育的自身特性和學生的身心特性,將理論說教與科學的德育方法相結合,啟發(fā)學生的內在認同感,讓學生從被動學習轉化為主動,通過班主任的引導,對德育教學產(chǎn)生興趣,并以此提升自己學習的內驅力。
2.3結合學生實際,轉變德育角度
德育工作的開展是為了“立德樹人”。要與學生達到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鳴,教師就需要與學生展開溝通與交流,通過情感啟發(fā)的方式讓學生化被動為主動,成為自身德育學習的主導者。高中生身心發(fā)展趨于成熟,但由于社會經(jīng)驗少、生活內容單調,很容易導致叛逆和偏激,同時,部分高中生受生活、學習等方面壓力影響,封閉自己的內心世界,或敏感易怒。為解決這些實際問題,班主任需要尊重學生,了解學生青春期的心理特點,結合學生實際,轉換角度展開德育教育,與學生站在同一陣線。傳統(tǒng)德育方法過于呆板和僵化,班主任如不能靈活變通,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對其喪失信任,“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與其強行干涉,不如通過自身的真情實感,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和道德觀念。為了拉近與學生的距離,班主任可以創(chuàng)設多種德育內容,讓學生在師生、學生的溝通和交流中打開自己的心扉,感受校園生活、社會生活的魅力。如優(yōu)秀電影欣賞會、時事課題辯論賽等,既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致,也能夠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實踐出真知,提高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實效性。
[ 參 考 文 獻 ]
[1]張如芳.淺談高中班主任德育教育的有效教學策略——從思想品德教學入手強化德育功能[J].未來英才,2016(13):140.
[2]董珊均.現(xiàn)階段下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有效性實施的難點及對策[J].中國校外教育(中旬刊),2015(1):36.
[3]王國濱.新時期高中班主任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J].求知導刊,2014,12:74.
[4]付專勝.多管齊下始見成效——淺談做好高中班主任工作的一些思考[J].軟件(教育現(xiàn)代化),2015(10):14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