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摘要:在有限的課堂時間里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達到拓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素養(yǎng)的目的——本文以《陋室銘》一文的課堂教學實錄為例總結如何對學生的思維力度進行
拓展,提升學生語文學科素養(yǎng)問題。
關鍵詞:課堂教學;拓展思維;提升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7)08-0026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語文課到底要達到什么樣的目標——是讓學生在考試中得到一個較高的分數(shù),是讓學生在平時的生活中因“腹有詩書氣自華”,比別人多一份細膩的情懷,還是兩者兼而有之——是筆者一直思索的問題。多年以后,筆者發(fā)現(xiàn)這兩者其實可以同時獲得,并不矛盾,其根本在于在課堂教學中應切實地使學生的思維得到鍛煉和拓展。
下面,筆者以自己感覺教學效果比較好的《陋室銘》這一課為例一一回顧:
首先是解題環(huán)節(jié),“陋室”很好理解,學生輕松說出。關于“銘”,筆者并沒有直接給出定義,而是讓學生思考有哪些含有“銘”字的詞語,學生馬上說出“座右銘”,那么“座右銘”是干什么的呢?學生答是警戒提醒自己的,于是筆者順勢提問:原來我們七年級時曾了解到的一個著名的關于座右銘的例子是誰的?學生馬上想到是魯迅刻在課桌上的“早”字。這樣,對以往學過的知識再一次強化,一方面進一步理解“銘”這種文體的意義,另一方面對積累寫作素材也起到了強化的作用。那么,除了“座右銘”你還想到什么“銘”了呢?學生答出“墓志銘”,那么“墓志銘”是做什么的呢?——是用來稱頌功德的,到此關于“銘”這種文體的知識順理成章地得出來,學生的思維也得到了鍛煉。
接著,筆者帶領大家對文章作者進行了解——在備課的時候,筆者看到很多對劉禹錫的身份界定上有詩人、哲學家的稱謂,對于學生來說,詩人很好理解,畢竟小學時就背過不少劉禹錫的詩歌,但是“哲學家”學生就未必了解了,于是筆者查閱了一些關于他的資料,最后決定把筆者感興趣的這個問題向學生解釋清楚,筆者把初中階段學生也應該掌握的劉禹錫的著名詩歌《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插入對作者的介紹中,并把其中的名句“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單獨列出來,讓學生理解,一開始學生并不能正確地說出來,但是筆者提醒他們,七年級時曾經(jīng)背過的一句詩“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與此句詩歌意義相近,經(jīng)筆者點撥,學生馬上聯(lián)想到這句詩是說“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的哲學概念,這樣筆者再進一步說明類似的含有哲理意味的詩歌在劉禹錫的作品中很常見,所以被稱為哲學家,劉禹錫是當之無愧的。筆者想通過這樣的探討,學生不但對作者身份的認識立體化了,還對哲學的理解有了初步的印象。
在給學生展示劉禹錫陋室故居的時候,順便展示了一副對聯(lián),不過筆者并沒有上下聯(lián)都給出來,而是給出上聯(lián)后讓學生試著對一對下聯(lián)——室雅何須大,果然有學生能說出個大概——花香何須多,但是詞語和上聯(lián)有些重復,于是筆者順勢指出對對聯(lián)時上下兩聯(lián)應該詞性相同,詞義相近或相反,而且兩聯(lián)用詞應不重復。在指點之下,學生想到應是——花香不在多。因為時間有限,筆者便將對下聯(lián)留做作業(yè),讓學生課下去完成。
接下來的環(huán)節(jié)就是疏通文章大意,本文短小精悍,文意并不難懂,但是文中有很豐富的文言知識點以及傳統(tǒng)文化可以講給學生以增長文言相關知識,如詞類活用——“名、靈、勞形”。傳統(tǒng)文化包括絲竹的解釋、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所用典故——這些知識都是學生在初中階段有必要了解,而且學生也非常感興趣的文化知識。
這節(jié)課快結束的時候,筆者再一次帶領學生回顧課文,順便讓學生再一次熟練背誦。筆者認為,比較新穎的是學生背出一句,筆者在投影上打出一句,當筆者在投影上打出最后一句文句后,畫面上正好出現(xiàn)的是一幅房屋畫面,中間是作者劉禹錫,這樣就做到了首尾的呼應。
總的說來,筆者認為能夠在講課過程中不留痕跡地進行文言知識及傳統(tǒng)文化的拓展,這在現(xiàn)在多層面的語文教學上是非常必要的。同時,對學生的思維拓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二課時筆者繼續(xù)帶著學生分析文章的思想及手法。
先由幾個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出本文所反映的主題,那就是表明作者安貧樂道、高雅脫俗的品性。接著,就勢引出本文的手法——托物言志,值得一提的是,在說出這四個字之前,筆者聽到有學生說的是借景抒情,于是筆者就給學生講明這兩者的區(qū)別——“借景抒情”中的“景”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山水花草等構成的環(huán)境,而“托物言志”中的“物”則指的是自然界中的山水花草等物;與之相應的“情”指的是喜怒哀樂等情感,而“志”則指思想、觀點、觀念等。
講完兩者的區(qū)別后,轉回原來的問題——本文所托之物是什么?所明之志又是什么?此時再問這個問題,學生回答得就比較輕松了。
在另一個班上課時,筆者對課件進行了修改,在把托物言志說完后,筆者又給學生進行了拓展練習:蜜蜂、竹子、粉筆幾樣事物中你可以言何志?學生紛紛發(fā)言,分別說出了自己的想法,有個別學生可以說出不同的含義象征,如竹子,可以說謙虛、也可以說有節(jié)操、還可以說腹內空空,目不識丁吧——通過這種練習,學生的思維再一次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總之,在今后的教學中,筆者將會一如既往地認真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的需要,有效把握課堂的45分鐘,爭取節(jié)節(jié)高效,讓學生真正學有所得!這樣,在提高學生學習成績與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兩方面可以達到雙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