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記者/倪勝樓
采訪專家/蔡圣朝 安徽省針灸醫(yī)院 主任醫(yī)師 教授
艾灸里的門道
特約記者/倪勝樓
采訪專家/蔡圣朝 安徽省針灸醫(yī)院 主任醫(yī)師 教授
蔡圣朝
安徽省名中醫(yī),江淮名醫(yī),全國第五批師承指導老師?,F(xiàn)任安徽省中醫(yī)藥學會老年病專業(yè)委員會主任委員,安徽灸法研究會副主任委員等,國家臨床重點專科、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省中醫(y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老年病學科帶頭人。
歷代醫(yī)家從不小覷艾灸的作用,對施灸的注意事項非常講究,下面就為讀者講解一下艾灸時常見的問題。
有人說,不是人人都可用艾灸。對此,安徽省針灸醫(yī)院的蔡圣朝主任醫(yī)師則認為這只是一種說法,且在古代更為重視。
為何這么說呢?這是因為古代的艾灸方法較為單一,多以直接灸為主,在當時條件下,限制了受灸的人群。明朝以后,艾(卷)條灸才逐漸發(fā)展起來。
當下艾灸的方法較多,且原本的艾灸器械也已得到了很大改進,拓展了艾灸的適應癥。當然,若是昏迷的患者,或糖尿病伴有末梢神經病變的患者,則不宜施直接灸。因為這兩者對于溫度的感知、痛覺的感受均有所下降(或缺失),需防止燙傷,但可用懸灸。
談及孕婦是否可以用灸時,蔡圣朝說,“在孕早期,如出現(xiàn)惡心、嘔吐,也可用艾灸的方法進行調節(jié)”。
蔡圣朝說,“對于懷孕的婦女,腰骶部、下腹部不適合艾灸,以免引起子宮收縮。”
對過去書中記載的眼睛周圍不可灸的說法,蔡圣朝則認為經過灸具的改進也可使用,例如用艾灸治療近視眼,只要不進一步引起眼睛損傷便可(如不宜選用瘢痕灸等)。過去記載陰道、肛門等部位不可灸,如今經過對灸具的改進,同樣可以施灸。(以上部位需由中醫(yī)師操作)
禁灸穴
禁灸穴,即不可灸治的腧穴。這在古籍中有記載,現(xiàn)代認為靠近大血管或肚臍不宜直接灸,前者易形成瘢痕,而后者灸后易造成感染。隨著艾灸方法的改進,這些穴位如睛明穴、神闕穴、委中穴等可施灸。例如,在神闕穴用隔鹽灸等。
對于大血管、關節(jié)、心臟部位,蔡圣朝認為,這些部位不宜灸,這主要是擔心灸后會形成灸瘡。艾灸后,在大關節(jié)部位形成灸瘡會產生攣縮,限制關節(jié)活動。若在大血管周圍形成了瘢痕,這會限制血管的收縮性、彈性。因此,在這些部位不宜選用直接灸,包括天灸(采用對皮膚有刺激性的藥物敷貼于穴位或患處,使其局部皮膚自然充血、潮紅或起皰的治療方法)。在關節(jié)周圍選用溫和灸、溫針灸,這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亦無不良反應。
人在諸如極度疲勞、饑餓、過飽、口渴等狀態(tài)下,艾灸效果也不算理想。正是經期的女性患者亦可灸,但需避免灸其腰骶部、下腹部等部位。
自古以來,就有學者認為熱證不可灸。但蔡圣朝臨床中會將灸法用于治療熱證,這種治療方法是繼承梅花針灸學派第六代傳承人周楣聲教授的“熱證宜灸,熱證貴灸”的學術思想。
據(jù)蔡圣朝回憶,周楣聲教授當年為了證實這一觀點,申請課題來研究用灸法治療流行性出血熱。流行性出血熱,中醫(yī)屬于“疫病”范疇,感染后表現(xiàn)為高熱、低血壓、休克、大面積皮膚或內臟出血、腎衰等,完全一派實熱的征象,當時周楣聲帶著學生就以灸法治療此病,獲得滿意的臨床效果。他們將這一療法拓展至起初發(fā)熱的手足口病的治療,臨床療效同樣令人滿意。
蔡圣朝說,“臨床上用艾灸治療皮膚急性化膿性感染疾病,其療效遠優(yōu)于抗生素”?!盁嶙C宜灸、熱證貴灸”的理念經過不斷被實踐證實,逐漸得到同行認可,也被寫進了針灸學教材里。
那虛熱是否可灸呢?蔡圣朝舉例說,“臨床上,我們改進了灸法,創(chuàng)造了一種‘通脈溫陽灸’,亦稱‘督灸’,即在后背督脈上鋪上艾絨,進行大灸”。用此灸法可以治療干燥綜合征,此病屬于機體外分泌腺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唾液腺、舌下腺、淚腺等因受損而功能下降產生的口干、眼干等癥狀,這些患者其舌質多是嫩紅,舌苔光滑無苔,脈象細數(shù),一派虛熱癥候。通過艾灸療法,亦可得到調整。此外,對于更年期女性,其表現(xiàn)為陣發(fā)性烘熱、口干、煩躁、失眠等虛熱征象,通過艾灸亦可達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有些學者認為,熱證可灸,但僅在局部而非全身,對此蔡圣朝解釋,灸法的主要作用,看起來是作用在某一點上或某一片上,但是其起作用的根源還是身體整體的調整。
梅花針灸學派第六代傳承人周楣聲教授指出:“熱證宜灸,熱證貴灸”。
與受灸者充分溝通很重要。蔡圣朝說,如隔物灸受灸者身體微有發(fā)燙就要告訴醫(yī)生,無需堅持,否則容易起皰;注意施灸周圍環(huán)境,需安靜、溫度適宜、空氣流動適宜,但不要感覺到風動;受灸者亦不可過饑、過飽,或神色慌張、匆匆忙忙,影響施灸療效。
在艾灸過程中,需防燙傷。一旦出現(xiàn)灼熱感,若不是瘢痕灸,此時則需進行調整,如換艾炷(施灸時,燃燒的艾絨制成的圓錐形小體。分為小、中、大。小如麥粒、中如棗核、大如蓮子。)或將熱源抬離一會兒;并需靜心平躺,以期獲得更好療效。
施灸順序為先上后下,先頭身后四肢,先背(陽)后腹(陰),先陽經后陰經。若不按順序施灸,先灸下部,再灸頭面,會使氣上沖,患者則可能會出現(xiàn)頭面烘熱、頭暈、口干咽燥等不適感。反之,則可引氣下行。
蔡圣朝說,施灸過程中如果出現(xiàn)紅疹,則往往是灸感在傳導過程中引起經絡上產生一些小丘疹,有時呈一條線,有時呈一片,這是正?,F(xiàn)象,無需驚慌,無需處理,會自然消失。
若在施灸過程中,出現(xiàn)腹瀉,則需調整所灸的穴位。施灸時,有人表現(xiàn)為口干、咽干,可減少艾灸次數(shù),如從每日一灸改為隔日一灸;同時,檢查艾灸順序是否正確。此外,針對口干,咽干、咽痛的患者,還可以配沙參、麥冬、生甘草等泡茶飲。
不要吃過冷、過辛辣食物,不要喝酒抽煙,飲食宜清淡易消化且富有營養(yǎng);
注意勿將施灸部位直對風扇或空調吹;
不要立即洗浴包括冷水浴和熏蒸,一般3小時~4小時后方可;
可適當喝點溫水,但水溫不可過低。
同時,還可適當煲些湯品食用,進一步調理身體。
夏季:鴨子或豬排燉藕片或木耳。
冬季:排骨、雞或魚燉大棗、山藥、黨參(紅參)等。
暈灸
在古代針灸書籍中,多有記載,與暈針的情況類似。與暈針相比,暈灸的概率相當?shù)?。蔡圣朝臨床40多年的經歷中,尚未遇到暈灸的情況。其師周楣聲教授曾遇有1例。其產生的原因可能有患者過分緊張或過分饑餓、過飽、大汗后,心情煩躁時。
偶有女性艾灸時出現(xiàn)水性或膿性分泌物,是副作用嗎?
蔡圣朝明確回答,不是。若出現(xiàn)水性白帶或膿性白帶,前者中醫(yī)認為多是脾虛有濕,而后者從現(xiàn)代醫(yī)學來分析,則多認為是細菌性或滴蟲性陰道炎所致,這類情形適合艾灸治療。
周楣聲教授曾設計一款噴灸儀,把艾絨和其他藥物摻在一起,經噴嘴將煙霧噴出,之后再用擴陰器將陰道擴張,使煙霧進入到陰道里,以治療此類疾病,效果甚佳。后經過實驗證實,煙霧中的某些成分對陰道桿菌或球菌均具有很好的抑制或殺滅作用。
在古代文獻中,多數(shù)介紹艾炷的補瀉,即艾炷燃燒緩慢、自然燃滅,其火力較溫和,持續(xù)時間長,壯數(shù)多。灸完后用手按壓所灸穴位以使真氣聚集而不散,稱為補法;若施灸時,吹其火,快燃、快滅,火力較猛,持續(xù)時間短,艾炷少,灸后不用手按,使邪氣速去,則稱為瀉法。
對于艾卷(條)灸,也分補與瀉。若是采用溫和灸或回旋灸,持續(xù)時間較長如10分鐘,局部溫度高,產生強烈刺激,對患者機體產生抑制作用,則為瀉法;若是雀啄灸,所灸時間短如3分鐘~5分鐘,灸法溫和,刺激弱,使機體處于興奮狀態(tài),稱為補法。
需要注意的是,灸法的補與瀉,需要根據(jù)患者當時所處的情況來辨證施灸。若患者處于抑制狀態(tài),則需采取興奮手法,宜補法;若患者處于亢奮狀態(tài),則需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