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賀 進
定州北莊子漢墓石刻
□ 賀 進
北莊子漢墓石刻在中國書法史的記載中是一個空白。在幅員遼闊的中國大地上,書法碑刻散落在全國各地,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區(qū),在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陜西等地,有大量的書法碑版存在。這些有記錄的碑版組成了中國書法史的碑學體系,從秦漢的發(fā)端,到清代的復興,碑學成為一個完整的體系存在。碑學涵蓋多種書體與多種風格,有秦漢篆書,也有盛極一時的東漢廟堂隸書,除此之外,摩崖碑刻、刑徒磚、畫像石、北朝墓志、造像題記等形式也豐富了碑學的體系。種種風格匯集,讓碑學體系在清代的碑學運動中大放異彩,璀璨的碑學也造就了更多的面貌各異的書家。
河北作為中原地區(qū)重要的地域,也豐富著碑學的體系。諸多有史料記載的碑刻都出自河北大地。諸如正定地區(qū)的《龍藏寺碑》、邯鄲地區(qū)的響堂山石刻、元氏縣地區(qū)的《封龍山碑》《祀三公山碑》《白石神君碑》,甚至還有戰(zhàn)國時期位于平山縣地區(qū)的《中山王三器》等等,讓河北的碑刻體系豐富龐雜。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河北地區(qū)的碑刻主要集中于冀南地區(qū),也就是說戰(zhàn)國時期的趙國,而位于冀北的張家口、承德等地區(qū)碑刻較少,幽燕地區(qū)當時為蠻夷,漢文化不發(fā)達造成了這種局面。
定州隸屬于河北省保定市,定州市在漢代是中山國國都。據(jù)史料記載,漢中山王在這里世襲十七代長達300余年,目前已知除第一代中山王劉勝葬于滿城外,大部分都葬于定州境內。定州的歷史變遷,唐杜佑的《通典》記載的非常詳細,《通典·州郡·博陵郡》:“定州,帝堯始封唐國之地。戰(zhàn)國初為中山國,后為魏所并,后又屬趙。秦為上谷、鉅鹿二郡之地。漢高帝置中山郡,景帝改為中山國。后漢因之,晉亦不改。后燕慕容垂移都于此,北岳常山在焉。后魏為中山郡,兼置安州,道武帝改為定州。后周置總管府,領鮮虞郡。隋初郡廢,煬帝初置博陵郡,后改為高陽郡。大唐為定州,或為博陵郡?!?/p>
定州是中山文化的主要發(fā)祥地,是我國北方古代地域文明的搖籃之一,歷史上曾作為一方政治、經(jīng)濟、文化中心。歷經(jīng)幾千年的文明洗禮,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地域傳統(tǒng)文化—中山文化,是和燕趙文化、齊魯文化、荊楚文化、吳越文化等相媲美的傳統(tǒng)文化體系。
中山國始于春秋時代,最早是由中國北方的少數(shù)民族白狄族建立的,戰(zhàn)國時期是除戰(zhàn)國七雄之外實力最強的千乘國,號稱“戰(zhàn)國第八雄”。歷史上,中山國國都幾經(jīng)變遷,先是新市(今正定縣新城鋪村),然后是中人 (今唐縣西南一帶),再然后是顧(今定州城),最后是靈壽(今石家莊靈壽縣)。公元前296年為趙國所滅。
縱觀上述幾個中山國都,除定州外,隨中山國的動蕩和滅亡,均開始衰落。唯獨定州一枝獨秀,一直延續(xù)了中山文化的命脈,并將其發(fā)揚光大。定州是中山文化唯一一個沒有出現(xiàn)過斷層的城市,如同中國的二十四史一樣完整,而其他的幾個國都的中山文化均是斷代史。定州代表了中山文化的正統(tǒng),是中山文化的發(fā)源地和歷史上的中心區(qū),是歷朝歷代中山地區(qū)的特指。從戰(zhàn)國中山國到西漢中山國到三國兩晉中山,再到宋金元中山府,最后到清、民國定州縣衙大門上鐫刻的“古中山國”,中山文化在定州歷史上貫穿了兩千多年。
定州北莊子漢墓石刻之一
西漢時期,中山國歷經(jīng)六代王,東漢時期續(xù)經(jīng)六代王。除第一代王劉勝葬在滿城外,后代王劉修、劉焉、劉暢等王都葬在定州這片土地,并形成了龐大的漢墓群。
北莊子漢墓是東漢中山簡王劉焉之墓,發(fā)掘于1959年。當時的文物保護意識并不很強,在墓中文物被清理庫藏之后,那些原被用于修建墓室之用的一大批刻字黃腸石料卻無人問津,被廢棄在原野上。一直到1975年,經(jīng)省政府撥款,才將這些黃腸石在傳為中山靖王劉勝墓的周圍建成石刻回廊,并定名為“定州石刻館”,又因為劉焉墓所在地位于北莊子村北附近,這些出土的石刻便被稱為“北莊子漢墓石刻”。
現(xiàn)在這些石刻不僅保存完好,而且還將其他地方收集的碑刻集中到一起,建成定州石刻館。由“北莊子漢墓”出土的482塊銘文石刻,被移來鑲在這里的墻壁上。這些公元79至88年間的銘文石刻,字體正處于由秦篆到漢隸的演變階段,據(jù)資料可知,北莊子漢墓構筑墓室所用4000余石塊,大都呈方形,長、寬各約1米,厚約25厘米。其中刻字的有634塊,還有用墨書題字的,內容多為采石場地名及參與修筑陵墓開采石料的郡國、縣邑、工匠名。石刻館墻上鑲嵌的石刻有482塊,非常珍貴。
北莊子石刻的風格特征較為明顯,字隨石面的起伏而躍動,字形或大或小,線條或疏或密,時不時還會看到幾個偏旁顛倒的文字,盡顯活潑之態(tài)??吹贸?,這些文字只是記錄,在功能上與洛陽地區(qū)的刑徒磚相近。北莊子漢墓石刻采集的年代是東漢章帝建初九年(公元84年)到章和二年(公元88年),其中的地名,也都是東漢六州十余個郡國。
北莊子漢墓石刻都是出自于工匠之手,因此所賦予石刻的文字更加自然,無所修飾與演繹,這種獨特的風格儼然與書丹后摹刻的碑版完全不同,工匠鐫刻文字只是為了記錄,由當時的政治任務所“逼迫”書寫的,由此我們聯(lián)想到位于南京中華門城墻上的磚文,由于各郡守負責督造壘砌城墻磚,為了追求責任將每一塊磚上都鐫刻州府名稱、石場名稱乃至督造城墻磚的人的名字,所以在南京中華門城墻磚上也看到爛漫多姿的磚文,北莊子漢墓石刻也是這種原因造成的。所以在這些碑刻中我們看不到精于營造的書法概念、也沒有書丹的痕跡,更像是徒手線、隨意刻畫的文字。這種文字也與刑徒磚極其接近。
定州北莊子漢墓石刻之二
在石刻中我們看到工匠的文化水平很低,有很多字都是錯別字,尤其是出現(xiàn)頻率較高的“望都”二字,就有多達二十多種寫法,有些字的結構發(fā)生了變化,有些是少筆畫、加筆畫的情況。有些字是工匠不會寫,便隨意組合一個字,比如“章”字,有的上將“章”字上部的“立”寫成了“二”,有些寫成了“上”,還比如“哀”字,將下部少了筆畫,種種情況是非常多的。由此讓我們看到了豐富多變的字形存在。
西漢是篆書向隸書的過渡時期,在北莊子漢墓石刻中出現(xiàn)了大量的的非篆非隸的字形,并且有些字形將篆書的繁復用筆做簡化,出現(xiàn)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字。西漢末年的王莽時期對前期的碑刻做過非常徹底的破壞,以至于在書法史上很少見到西漢的石刻碑版。因此也造成《五鳳刻石》在漢代的書法史上的重要地位。北莊子漢墓石刻彌補了西漢碑刻的不足,即使有很多的字是不準確的,但讓這一時期的書法更加生動起來。
北莊子漢墓石刻的這些文字,很顯然屬于民間書法范疇。線條與線條的無規(guī)律交叉、點畫的夸張變形、字的大小穿插與雜亂無章、正字與錯字交叉使用的天真,都讓這些文字活生生凸顯出來,或開張、或內斂、或錯落、或正反等等與“正規(guī)書法”格格不入的這些字,讓你感覺到她特殊的魅力?!?/p>
責任編輯:韓少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