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日韩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三州_亚洲少妇熟女av_久久久久亚洲av国产精品_波多野结衣网站一区二区_亚洲欧美色片在线91_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优播av_日本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_久久国产av不卡

?

論美感與道德感的關系

2017-12-02 08:58過琪瑜
文教資料 2017年23期
關鍵詞:道德感體驗美感

過琪瑜

摘 要: 美感與道德感是個體感覺體驗中很重要的部分,兩者往往相互交織形成復雜的情緒,引導個體產(chǎn)生特殊的行為。本文以對美感與道德感提出定義為基礎,討論美感與道德感的一致性與分離性,在區(qū)分二者關系的方面力求創(chuàng)新。

關鍵詞: 美感 道德感 體驗

美感與道德感都屬于個體感覺體驗中的高階體驗,道德感之中可以包含美感,美感里也可以包含道德感。那么,兩者之間是否存在根本的區(qū)別?區(qū)別在哪里?究竟美感與道德感的關系是怎么樣的?帶著這幾個問題,筆者進行了思考與分析,本文試圖闡述二者之間的關系,力求找到探討美感與道德感關系的新的突破口。

一、美感的定義

在討論美感與道德感的關系之前,首先要明確的是對美的界定與道德的界定??梢钥隙ǖ氖请m然兩者可以相互包含,存在“重疊”的時刻,但是美的事物不一定都具有道德性,具有道德性的事物也不一定都是美的。美與道德的定義本就模糊,本文從西方美學史上最早對美感提出論述的普羅提諾的論述中尋找切入點。

普羅提諾提出人靠一種內在眼睛感受來自上帝的真美。當人“虛壹而靜”真正地進入目視上帝之美的境界時,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情形?是狂喜與震撼。暫且不談這個結論是否有合理依據(jù),我們主要討論的是普羅提諾提到的,當我們感受到美時會產(chǎn)生的愉悅是狂喜與震撼,這與我們這次討論美感與道德感的關系是契合的[1]。

美是審美意象,存在于審美活動,美感,是一種感覺,一種狀態(tài),一種體驗,一切讓我們獲得審美體驗及具備審美功能的事物,都可以被稱為具有美感。為什么說美感是一種體驗呢?伽達默爾的回答是:“審美經(jīng)驗不僅是一種與其他體驗相并列的體驗,而且代表了一般體驗的本質類型?!彼J為,在審美體驗中存在著一種“意義豐滿”,這種意義“代表了生命的意義整體”。他說:“一種審美體驗總是包含著某個無限整體的經(jīng)驗?!盵2]這對我們這很有啟發(fā)。

正因為美是存在于審美活動中的,美感是從審美活動中獲得的感覺,所以美感都是有對象的,也帶有主觀判斷,無法給予一個準確的衡量標準。美感是由個體與對象間發(fā)生交集時產(chǎn)生的體驗,所以美感是人賦予的感覺,設定的感應范圍。雖然美是無形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具有美感的物體必定帶有力量,能展現(xiàn)生命的絢爛,也就是可以震懾內心,觸動人的靈魂,這與普羅提諾的論述相符。

二、道德感的定義

討論道德感之前,筆者先討論道德與法律之間的關系,把二者區(qū)分開來。具有道德性的事物,也許并不包括在法律之內,道德指向的是全社會乃至全世界的方方面面,難以做到把它們全部統(tǒng)籌起來。具有法律效應的事物,不一定都具有道德性。比如,近年來利用法律漏洞謀取私利的例子數(shù)不勝數(shù),這就必須承認道德涉及的范圍大于法律的應用范圍。但是道德感作為評價事物價值的一種標準,依舊是受到理性的強制的,這點與法律相同,道德總會受到法律與既定規(guī)則的約束。類似于文學研究方法中的“前理解”,道德的約束在人類的認知里存在“前”約束,可以說是一種由人類歷史文明積淀下來的默認規(guī)則。

道德感并不是自然所有的感覺,而是人賦予的感覺,是人類的一個預定事實,也就是“應做”。當我們擁有道德感的時候,言行是具有支撐和力量的,這種感覺需要自己解放自己,即康德所謂的“自己為自己立法”。

美感是人的一種體驗,道德是人產(chǎn)生或者默認遵從的預定事實,都是由人產(chǎn)生的,那么二者有什么區(qū)別呢?

三、美感與道德感的一致性

(一)美感與道德感的體驗與個體自身修養(yǎng)有關。

美感與道德感都是由個體產(chǎn)生的感情和體驗,所以美感與道德感的衡量標準與個體的修養(yǎng)有關。一個很少關注繪畫藝術的人,在偶然之間走進一家美術館,即刻便被美術館里寧靜優(yōu)雅的氣氛所感染,很容易對墻壁上掛著的繪畫產(chǎn)生主動的審美行為;另一個人,如果是經(jīng)常出入美術館的相關人士,對美術館的氣氛、布局、擺設都習以為常,就很難被環(huán)境影響,對繪畫的美感要求更高,則相同的一幅畫擺在他的眼前,或許他會毫無反應。當然也可能對繪畫更了解的那一方,會從相同的一幅畫中解讀出更多的意味,獲得更多的審美體驗。這些都說明,對美感的體驗,是與個體有關的。道德感也一樣,我們常說上公交車要懂得尊老愛幼,給長輩讓座,但是我們是否考慮過被讓座的人的心情呢?在這種給弱勢群體讓座的社會默認規(guī)則里,被讓座的人不就被默認為是“弱勢群體”了嗎?可是,也許年紀稍大的人并不覺得自己是弱勢群體,筆者就有見到過老年人拒絕被讓座的情況。有時,我們認為自己是出于好意,但不一定就能得到最好的結果。這是道德感在每個人內心的標準不一樣,造成的無法對接的狀況。

(二)美感與道德感都需要對象的存在,面對的方向一致。

美感與道德感顯然都不是個體單獨的體驗,無法獨立存在,總是伴有感知對象。美感需要個體有觀察對象,從而獲得審美體驗,道德感也需要一個對照對象,無法憑空出現(xiàn)。無論美感或是道德感,都需要有對象存在,這是他們的相似之處。

美感是對美的一種體驗,有人認為這種感覺是不受理性強制的自由感,并把這一點作為和道德感受到法律及社會習俗規(guī)則的強制作用相比較,得出美感與道德感相互分離的結論,筆者是不贊同這種看法的。如果說對于一件事物是否存在道德感,人們有一個預判,有一個遵從歷史與規(guī)則的既定標準的話,那么對于評判美丑為何就沒有這個既定標準了呢?人感知美的能力或許是與生俱來的,但是對于把握美感的標準,卻是后天培養(yǎng)的,與道德感一樣。道德感不僅僅是遵從法律與規(guī)則,更是一種對美好事物的崇拜與追求。推崇更高的道德實際上就是推崇更美好的價值標準。道德感,包括道與德,都是高尚而美好的感情,道不僅僅是指法律,德也不僅僅是指善。如此看來,美感與道德感都是向著事物美好的一面,二者面對的方向是一致的。英國美學家夏夫茲博里的美學觀點就影射了這個問題,他認為美感和道德感在自然神的統(tǒng)攝之下是基本相同的,只不過美感可能有更多的特別之處,乃是一種內在的眼睛,只有通過這種內在的眼睛我們才能發(fā)現(xiàn)美,感受到美[3]。endprint

四、美感與道德感的分離性

黑格爾在《誰在抽象的思維》中講了一個故事:一個兇手正要被處決,看熱鬧的人群中有一位老太太叫道:“這個人長得好漂亮!”話音剛落,旁邊的看客便質問她:“兇手漂亮?殺人兇手怎么會漂亮?你這邪惡的念頭從何而來?可見你也不是一個好人!”每一個明眼人一看就會覺得那些看客很可笑,然而其中卻包含著難以解決的美感與道德感的關系問題。這個故事容易讓人聯(lián)想到一本韓國復仇電影《親切的金子》,片中的金子就是一位十分標致美麗的少女,自己被幼兒園園長逼迫承認綁架殺害幼兒,因而入獄十三年,她故意在入獄期間表現(xiàn)得十分親切美好,獲得獄友們的喜愛,更是憑借自己的美貌與善良純真的外貌在獄中殺人,還利用獄友幫助她完成一系列出獄以后的復仇行為,片尾甚至組織所有受害小孩的父母親手虐殺了園長。金子無疑是外貌十分出眾的女性,只要她開口,人們都不忍心拒絕她,因為她是美與善的化身。一方面影片中金子的美貌給我們帶來美感,另一方面她悲慘的遭遇、無辜坐牢13年讓我們感到十分同情,為她的所作所為蒙上了帶有強烈悲劇色彩的美感。但是在道德層次上,我們卻是反對金子的所做作為的。我們不應因為他人的惡而讓自己變惡,所謂“以德報怨”才是高尚的道德行為,“以怨報怨”并不可取。這個例子顯示出美感與道德感往往相互交織。當這兩種體驗同時出現(xiàn)的時候,有可能給個體帶來截然不同的反映與感覺。美感與道德感的這種分離性,還體現(xiàn)在其他方面。

(一)美感體驗較易獲得。

人們產(chǎn)生美感的機制相較道德感是比較簡單的。美感是“對象—引發(fā)美感—接受美感—自我消化”,而道德感是“對象—引發(fā)道德感—憤怒/快樂—做出反應”。這樣看來,美感比較容易被個體自行消化,因為丑的事物并不存在于美感之中,但凡產(chǎn)生美感,總是美好的事情、快樂的感情,較容易化為內在感情,自我消化。道德感則不同,不僅會產(chǎn)生快樂的情緒,而且會產(chǎn)生較負面的情緒,甚至是憤怒、指責等,更容易激發(fā)個體做出反應行為。在這一點上,美感與道德感的差距是很大的。他們二者對感受者而言,做出的刺激反映不同,導致的行為也不同。

美感相較于道德感更不受拘束,對個體而言自主性更強。我們在判斷一件事物是否具有美感的時候,只憑自己獲得的審美體驗便可以說明,凡是讓我們內心感到觸動的美好體驗,就可以下判斷。但是道德感卻不同,因為道德感總是伴有歷史因素的日經(jīng)月累,達成社會共識,所以單靠個體自身判斷,總是太片面單薄,必須根據(jù)大眾認識下判斷。

(二)產(chǎn)生美感的先決條件更簡單。

美感對事物了解程度的需求低于道德感。我們遇見一個人,立馬可以判斷她是否具有美感,從她的穿衣打扮、姿態(tài)、外貌上就可以得出最簡單的結論,但是無法為她在道德上下判斷,如果要在道德上下論斷,則必須要求對象有所作為,必須有因有果。當然,這里不排除更深層次美感需要深入了解情況,只是最簡單地獲得感覺來說,對一件事物產(chǎn)生道德感是難于產(chǎn)生美感的。道德需要有因果,而美感則相對更簡單,只要有對象就可以。道德感要放在歷史的縱向維度上看,而美感則需要對象的存在。

美感比道德感更復雜,美感往往容易受當下情景、心境的影響而產(chǎn)生不同的體驗。道德感因為有先決標準,所以相對于美感比較穩(wěn)定。產(chǎn)生美的體驗或許很簡單,但是美在個體心中釋放的能量卻大有不同。生命的花朵在每個人的內心綻放都是不同的色彩和形狀,美感是生命綻放出的各種各樣的花朵,所以美感比道德感更復雜,難以界定。

(三)道德感有立場,美感則淡化立場。

當我們在討論一個道德問題時,總是站在不同的立場做決斷,而討論美感時則恰恰相反,需要淡化立場,淡化一切現(xiàn)實因素的干擾,才能更順利地進入審美境界。如“字如其人”這個古來有之的觀念,就蘊藏著深厚的美感與道德感的關系問題。因為一個人的字很美,就容易對寫出這個字的人產(chǎn)生好感,認為能寫得出行云流水、瀟灑自如的字體的人,心靈必然是美好的,起碼不是丑惡的。但是縱觀歷史上優(yōu)秀的書法家,他們真的“字如其人”嗎?并不然。比如秦檜與趙佶,秦檜是宋體字的鼻祖,趙佶的瘦金體與宮廷畫都很有名,但是這兩個人在后世的評價都不高?!白秩缙淙恕边@四個字背后的問題,或許是作品是否會傳承作家意志的問題,也是作品的高低與作家個人品格的高低有無關聯(lián)的問題。因為個體體驗美感時的“去立場”和無功利的態(tài)度,所以當我們欣賞瘦金體欣賞宋體字的時候,并不會把發(fā)明這兩種字體的作家牽連到審美體驗中。但當我們品味“字如其人”的意味時,免不了會想到秦檜和趙佶在歷史上犯下的種種惡行,從而得到結論:作家是否道德,與其作品是否具有美感并無關系。筆者認為,因為美感體驗主觀性更強、獨立性更強的緣故,所以更輕松地可以獲得,可以在沒有立場的情況下體驗美感。但是道德感必須承載太多外因,免不了有一個道德立場的存在,由于有許多外因的介入而難以判斷,暫且不論秦檜與趙佶到底是否真的是不道德的人,但是對二者道德立場上的判斷始終存在。

探討美感與道德感的關系的意義恰巧在此,由于這兩種體驗總是相互交織,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用于感知世界的感覺,因此找到一些二者的關聯(lián)與區(qū)別對于我們認知這個世界和尋找自己的價值觀有著重要的意義。人們總是在生活經(jīng)驗的不斷豐富中,不斷反思中,認識到“我”與他人的本質區(qū)別,獲得自我價值的認同,討論美感與道德感的關系或許就是通往這個答案的一條必不可少的道路。

參考文獻:

[1]李醒塵.西方美學史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2]伽達默爾.真理與方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83-90.

[3]馬奇.中西美學思想比較[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4.endprint

猜你喜歡
道德感體驗美感
兼具力度與美感 Bowers & Wilkins 702 S2/707 S2/HTM71 S2/ASW10CM S2
關于書法美感問題的幾點思考
外媒:研究證明狗和猴子跟人類一樣有“道德感”!
道德與現(xiàn)代性啟蒙
大橋下面:我喜歡被遺忘的美感
體驗視角下文化旅游產(chǎn)品深度開發(fā)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習作的豐富素材
論哈奇森的道德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