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劉越武
一座橋 一座城
文_劉越武
雞年春節(jié)期間,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的一檔文藝節(jié)目——《中國詩詞大會》紅遍了大江南北,一時間,“詩和遠方”成為一種情懷,激發(fā)著國人對中國詩詞的熱情。
年后離鄉(xiāng)工作,和同為“異鄉(xiāng)客”的朋友、同事也常常圍繞這檔節(jié)目談笑風生。而我,總愛念叨起一首宋詞和一座石橋。
一座古橋,曾經(jīng)連通三地的交通要道,橫跨穎水千年,逐層向外突起的石楣和青石板上歷史的車轍如今猶在,它的故事好像怎么講也講不完。
一首宋詞,“怒發(fā)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蹦纤蚊麑⒃里w將如雷的鼓點定格在了“郾城大捷”的古戰(zhàn)場。一場家國保衛(wèi)戰(zhàn)成就了一代名將岳飛,一首千古名詞《滿江紅·寫懷》讓郾城聞名遐邇,卻仍有很多人并不知道一座名叫“漯河”的小城。
“漯河?沒去過,不過很好奇,那該是怎樣一條河,以至于用它的名字來命名一座城呢?”朋友一本正經(jīng)地把疑問拋給了我。
“不知道怎樣跟你講,我覺得應(yīng)該帶你去看看它,因為那是我的故鄉(xiāng)?!蔽野褢夷盍艚o朋友。并不是我賣關(guān)子,只是因為揣著一份故鄉(xiāng)的情懷,生怕自己的表述埋沒了它的內(nèi)涵。
一座古城,因水得名,依水而興。沙澧東去,通江達海;天賜螺灣,兩水相融。遙想當年,水旱碼頭競千帆;放眼當下,兩川曲繞綠傾城……
終于,拗不過朋友執(zhí)著的追問,我嘗試用父親當年給年幼的我講述的口吻給他講這座濱河小城。
1995年,那里建了一座橋,取名彩虹。我盡可能的在腦海里搜索關(guān)于那里最早的記憶碎片,將能夠整合成句的回憶說給朋友聽——
那里的春天是粉色的。三月里,河畔、路邊的桃花爭相綻放,和同學騎上自行車備足“干糧”,騎行七八公里去那神秘的“桃花源”,那是屬于幾個伙伴的“三月的秘密”。
童年的夏天,吃著冰棍在橋上看河邊的蜻蜓與睡蓮,抱著車輪內(nèi)胎在清涼河水里嬉逐,那時的天很炎熱,時光和風光美得讓人不敢過分回味。
自顧自地講秋天的濱河路,靜靜地看法國梧桐樹凋零,在金黃色的樹葉飄落的秋風里,虛度整個下午時光。
還有和我的初戀,那年冬天在中華路買了條大紅圍巾,圍著它在白雪茫茫的沙河堤壩上“打仗”,丟石子到結(jié)了冰的河面上……
關(guān)于小城,我講得冗長,朋友卻聽得津津有味,我可能成功把他帶進了我的童年,但不確定他是否聽得懂我話里的家鄉(xiāng)。
突然,我意識到我剛剛從一座橋講到了另一座橋。一座跨越歷史長河千年長青的石橋,和一道跨越我從懵懂到認知的“彩虹”。
一城春色半城水,淮河的兩條支流沙河、澧河貫穿小城全境,有河流的地方當然少不了橋,一座座橋梁架通南北,是小城兩岸居民往來的必經(jīng)之路。
小商橋、洄河橋、高橋、石軸柱橋、大溝橋、大石橋、雙龍橋、狀元橋、沱溝橋、三石(十)一孔橋、一步三孔橋……一座座歷史的橋從歷史走來,閃耀著中國橋梁建造的光輝。
沙河大橋群、澧河大橋群,以及西城區(qū)的橋梁群和分布在柳河、塔河、汾河、黑河、干河、搪江河上的橋梁,還有散布在小城內(nèi)不計其數(shù)、寓意各異的景區(qū)小品橋等,眾多橋梁像一條條脈絡(luò),讓沙澧河水得以在小城的“身體”里流淌;一彎彎橋洞,仿佛一張張笑臉,注視著南來北往的小城人。
商周時期,小鎮(zhèn)初見雛形,因濱臨隱水(今沙河)故稱隱陽城。南北朝時期的奇雒城、隋煬帝大業(yè)年間的殷城、元代的螺灣河鎮(zhèn),最終在明嘉靖年間,被一名認為“螺”字作為地名不雅的小吏改“螺”為“漯”。
小城的名隨朝代更迭,但大都與河流相關(guān),也許,從沙澧河水流經(jīng)這片土地,自隋代小商橋架通一方文明,小城注定古老而寧靜地在此履行著繁衍生息的使命。
聽,那是一支將世界音樂文化史向前推進了3000余年的七音骨笛鳴囀的曼妙之樂;看,那是一本世間最古老的字典,“字學宗師”許慎用它同今人對話;你聞,那飄散在空氣里的酒香,是最美的陳釀。
如今,小城是被人熟知的國家森林城市、中國食品名城、中國特色魅力城市,成為了中原大地上一座傲人的時尚之都、魅力之城。而在我眼里,它更是一座美麗的橋城。
至此,這里的橋便不再僅僅是一處風景的存在,更成為了小城社會發(fā)展、城市建設(shè)進程中不走彎路的橋、快速發(fā)展的橋。
講著講著,我仿佛又站在了彩虹橋上,扶著欄桿,眺望夕陽灑在海螺般蜿蜒的河面上,兩岸的春色惹人醉……青春會被時光拋棄,自己已是做父親的年紀,但古老的小城卻永遠都顯得那么年輕。
編者按:古代詩人的風流才情,曾浸染著我們的孩童時光,古詩中的山水大觀,幾乎占據(jù)了那時我們對整個世界的想象。如今,那些詩人的腳步已經(jīng)漸行漸遠,他們走過的道路卻成了我們心中最美的風景……
(作者單位:省公司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