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抒雁
摘 要 中國文化研究已經走過了近三十年的歷史,相對于九十年代文化研究引進之初,如今中國文化研究已呈現本土化趨勢,但也還存在著明顯的弊端與不足。中國文化研究的問題意識還不夠強烈,對現實敏感問題的批判力度不夠,且研究領域狹窄,缺乏一定的深度。由此,筆者從“做”的層面提出了一些有針對性的意見,以借文化研究“改善我們的生活”為目標而奮力前行。
關健詞 中國文化研究 現狀 問題 出路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化研究”(Culturestudies)作為一個專門術語,特指產生于五、六十年代英國理論界后流行歐美乃至亞洲各國的一種社會文化思潮和研究策略。“文化研究”具有“不可定義”的定義性,再加上“文化”在各個發(fā)展階段的不同面貌,面對當今中國本土的“文化研究”本土化趨勢,對中國“文化研究”的考察也應把握矛盾的特殊性,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1中國文化研究現狀
正如陶東風在《文化研究在中國》一文中所言:“文化研究作為一種研究的方法、路徑、旨趣和立場其實已經滲透到了人文社會學科的各個領域,在很多并不以‘文化研究冠名的學術研究中,其實都可以看到文化研究的影子、文化研究的果實。”
1.1文化研究與文學理論的雙向互動
文化研究在中國的發(fā)生主要是在文學研究尤其是文學理論領域中展開的。隨著文化研究的學科化,文化研究進一步打破了傳統(tǒng)文學研究的格局,文學研究者可以從文化的整體視野而不僅僅是純文學角度來研究文學。同時文學理論也為文化研究提供了主要的理論參考和文本研究。因此,文學和文化的關系變得更加密切。
1.2大眾文化與傳媒研究
大眾文化既是中國文化研究興起的語境之一,也是我國文化研究關注的焦點之一,這方面的著作、論文舉不勝舉??偟内厔菔菑膶Υ蟊娢幕⑹降?、情緒化的徹底批判,到吸收文化主義研究向度走向“中國本土化大眾文化”的研究。隨著“日常生活審美化”命題的討論并展開,文化研究的對象逐步擴大并日益明朗,研究視角也隨之拓展,如性別視角、身份視角、政治文化視角等,其中以陶東風的廣告分析、戴錦華的電影分析等最有影響。
1.3后現代、后殖民主義研究
如今,隨著全球化的推進,中國式的后現代哲學將哲學社會批評推進到整個文化領域,以疏離某些陳舊僵化的思維模式和價值體系,從相對褊狹的意識話語中心和觀念層面走向多元文化哲學研究批評,對舊敘事、舊觀念、舊范式進行顛覆。
近來后殖民研究也在走向深入,由過去的只研究其中一方面的單維視角開始轉向中西文化沖突的前沿,“審理跨國語境與當代文化的施、受關系剖析現象后的癥候,再現文化研究的整體格局。因而所注重的不僅是當下文化現象評析,更是本土思想在后殖民和后現代世界多元文化中的意義再生,即如何使`中國文化和`文化中國成為全球精神困境的資源準備……”
2中國文化研究存在的問題
2.1問題意識欠缺
首先體現在對于西方文化理論還是有生搬硬套的一面,理論本土化還需繼續(xù)推進。視西方文化研究理論為一個籠子,將中國的文化現象統(tǒng)統(tǒng)都往籠子里裝,似乎裝進去了就能解決問題,而缺乏對中國問題的有針對性的分析與詮釋。這種“照搬法”的理論分析,常給人以隔靴搔癢之感,而對中國問題的分析與解決卻無多少助益。
其次問題意識的缺乏也體現在研究者對現實敏感問題的回避和有意地輕描淡寫,采取這種態(tài)度與其生存狀態(tài)有關,也和國家的政治體制有直接關系,但這不能作為只作書齋式研究的合理化理由和不對現實提問的態(tài)度的合法性,否則就沒有必要談文化研究。
2.2研究領域狹窄,并缺乏深度
中國文化研究主要停留在對大眾文化的研究上,這是中國文化研究的一大特色。查看有關文化研究的資料和報刊,已經對文化所做的個案研究,大多是關注各種大眾文化樣式,其中又以時尚、消費文化、廣告、網絡和影視傳媒等社會“惹眼”現象為主要的研究對象,遺憾的是大多數這類研究沒有繼續(xù)追問,研究尚淺。
同時,中國文化研究對于大眾文化之外的其他領域涉及較少,如日常生活領域、社會結構、家庭結構、人民的政治生活、民族問題、各民族的發(fā)展問題、性別問題等等。
3中國文化研究的出路——“讓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化”
正如肖明華老師在《論文化研究的影響、問題與出路》一文所言:“在我們對文化研究已然有了一定的理解之時,要告別‘說文化研究,而重視‘做‘文化研究?!比绾螌⒅袊奈幕芯孔龅母茫@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和前進的方向。
3.1首先,要參與實踐,將眼光聚焦日常生活
文化研究采用跨學科的研究方法,采取社會政治批判的價值取向,文化研究的高度介人現實的實踐意向和批判精神使其在具體操作上主要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進行田野調查,以實踐的勇氣和關注邊緣與被壓迫、被遮蔽的群體的人文關懷來進行研究。
3.2其次,要為人民發(fā)聲,倡導社會正能量
對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批判是文化研究的基本立場。但是這種批判不是漫無目的的謾罵、詆毀或糾纏,而是具有批判與改造的實踐意義的話語表述,這種表述本身就應該是實踐的,是參與的,是建構的。
比如“廣場舞”可以說是文化研究中的很好的研究對象,它真正源于民眾自發(fā)的需求,體現了那些進不了健身房,付不起高額醫(yī)療費用的普通老百姓對健康的需求,這種真實的、本能的健康的需求需要社會的關注和保護,需要公共機構建立安全的公共空間,服務于民,而非對其進行一味地批判。
3.3最后,語言表達要平實質樸、通達人心
我們要建立去學術化的文化研究,用樸實的語言、簡潔的文風去書寫文化研究觀點,緊扣日常生活世界和日常話語的文化研究才能推陳出新,因為日常生活世界是文化研究源源不斷的研究源泉。既然文化研究離不開流行文化,那么文化研究的語言只有能夠流行才有生命力。研究話語唯有去學術化、去行話化,平實清晰,才能使更多感興趣的、聰明的但并不專業(yè)的讀者能夠理解和接納,從而參與到文化的理解和建構中去。
唯有如此,我們才能不辱文化研究“了解每日生活的建構情形,其最終目標就是借此改善我們的生活”的神圣使命。
參考文獻
[1] 張法.文學理論與文化研究之爭——對2004年一種學術現象的中國癥候學研究[J].天津社會科學,2005(03).
[2] 陶東風.文化研究:西方話語與中國語境[J].文藝研究,1998(03).
[3] 陶東風.徐艷蕊.當代中國的文化批評[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