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作談/
《黃金屋》最初寫成的是一個七千來字的短篇,寫完后意猶未盡,故事應該還有生長。不幾天,后續(xù)故事生長起來催我續(xù)寫。寫到兩萬五千字時,本還可以繼續(xù)寫下去,給這個悲劇故事添加亮光,來個“光明”尾巴。想想,打住。
鄉(xiāng)村傳統(tǒng)文化衰落,人心渙散,已是不爭的事實。深入接觸過農村的人都有一個共識:農村工作最難做,管農村的官最不好當。農村里沒有道德修養(yǎng)的人越來越多,不服任何人管的人越來越多。甚至好多人根本沒有了做人的底線。農村亂,道德亂,人心亂,真不是危言聳聽。農村的社會環(huán)境、人文環(huán)境經過這些年的損毀,也變得很糟糕。雖然現在提倡建設美麗鄉(xiāng)村,村道看似干凈了,村貎看似整潔了,但是因為精神問題、道德問題沒有解決,許多農村美麗的環(huán)境都是缺鈣的。除了大節(jié)日,農村基本上見不著一個青年人,想宣傳個政策,上節(jié)道德課都找不到人。好些年輕人在城里受了白眼歧視,回到農村將氣發(fā)泄在別人身上,引來爭斗,加劇了社會環(huán)境的惡化。這個龐大的群體處于“無人管無人教育”的狀態(tài),一些人既帶給農村不安定因素,也給城市制造出麻煩。
我沒有反對勞動力進城的意思,也絲毫沒有小看農村青年的意思。這些青年不少跟著打工的父母在城里長大,農村回不去,城市安不下。他們慌慌張張地向往城市的便利,又痛惜地回望著遙遠的鄉(xiāng)村故鄉(xiāng)。
寫《黃金屋》我不是為了呈現農村人在城里的困頓和掙扎,也不是描寫農村精神層面的混亂、道德的淪喪,而是探討農村的這種“亂”是如何產生的。“黃金屋”本無黃金,但因為有一個共同的堅守共同的希望,幾百年來關村人團結一心,和諧融洽,因而堅不可摧。黃金屋是關村人的精神內核,集體的命門。還有那條打不通的隧道,它像一根繩子緊緊系著關村的心身。巧合的是,隧道通了,祖先遺言實現了——挖黃金。黃金屋里無黃金,埋藏的卻是比黃金還金貴的人生哲理。黃金屋拆除,也就打碎了寶貴的財富。緊系全村人的繩索被割斷,人心從此渙散。關村從未發(fā)生的事情發(fā)生了,從未有過的道德敗壞到來了。
關村是當下的一個縮影,黃金屋也是一種象征。當我們在思考“事故”發(fā)生的原因時,總想試圖掐住“事故”的源頭。發(fā)生了的,已不可逆轉,但是對后面的事故,我們必須提高防控能力。
我有位老社長,退休后回到農村,建了房扎下來,組織村里人進行各種傳統(tǒng)文化的恢復和建設,卓有成效。從這個八十多歲的老人身上,我還是看到了農村的希望。這是我的《黃金屋》最后想寫而沒寫到的。
比黃金更金貴的
光 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