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泰華
王啟霖(1915-1949),化名王慰民,原籍貴州仁懷縣,出生于貴陽。1927年貴陽正誼小學畢業(yè)后,考入省立貴陽第一中學。讀完高中二年級時,于1933年考入廣州中山大學理工學院化學系。因對所學專業(yè)不感興趣,便于1935年休學,到上海、杭州一帶游歷,并自習文學。1936年赴日本,在東京學習日語,準備投考大學。
1937年“七七事變”后,中日戰(zhàn)爭爆發(fā),為了抗日救亡,王啟霖立馬回國,先到廣州,10月回到貴陽。1938年春天,他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與著名作家蹇先艾等一起編《貴州晨報》副刊《每周文藝》。在地下黨貴州省工委的領導下,他與何戰(zhàn)白、蔣藹如3個黨員組成一個小組,并由他負責,主持共產(chǎn)黨團結教育中上層知識分子的統(tǒng)戰(zhàn)學術團體“社座”(即貴陽戰(zhàn)時社會科學座談會)的活動。國民黨發(fā)動第一次反共高潮之后,“社座”被迫轉為秘密活動,王啟霖將“社座”的活動一直堅持到1939年冬。他還負責中蘇文化協(xié)會貴陽分會,1938年底,他與高滔、于治常作為分會代表,出席了中蘇文協(xié)總會在重慶召開的第二屆年會。他還參加了貴陽戰(zhàn)時社會科學座談會、憲政促進會、沙陀話劇社,還擔任共產(chǎn)黨領導的抗日救亡團體筑光音樂會的藝術指導。1939年至1940年春末,他任中共貴州省工委宣傳部干事和統(tǒng)戰(zhàn)支部書記。
王啟霖被國民黨列入黑名單,貴州地下黨貫徹執(zhí)行中共中央和南方局“隱蔽精干”的方針,將黨內外一大批同志疏散轉移出去。1940年秋,疏散轉移到桂林的王啟霖與劉家祥結婚,婚后兩人隨即投奔抗日前線的新四軍,王啟霖在軍政治部文化組工作,劉家樣在新三團政治處工作。不久,他們在“皖南事變”中被俘,后僥幸逃脫后去香港。香港淪陷后輾轉桂林、重慶、昆明、湖南衡山和貴陽等地,以在中學和大學教書為掩護,并積極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創(chuàng)作了不少革命現(xiàn)實主義文學作品,熱情謳歌革命,宣傳、鼓舞仁人志士投身革命洪流之中。
1949年初春時節(jié),王啟霖與妻在貴陽家中度過寒假,同張鳴正、宋至平編輯出版地下油印刊物《真實》。1949年6月23日上午,國民黨特務在白沙巷王啟霖家中逮捕了王啟霖。10月5日深夜,王啟霖慘遭秘密殺害,年僅34歲。
王啟霖現(xiàn)在已知的作品,長篇小說有揭示“皖南事變”真相的《煎》,反映貴州彝民生活與斗爭的《四圍山色中》;中篇小說有反映封建反動勢力迫害學校青年師生,以及師生反迫害的《狂雨》;短篇小說有描寫抗日斗爭的《封鎖線》,揭露漢奸賣國罪行的《告密者》、《朋友,向我伸出你強力的手吧!》,為被壓迫婦女吶喊的《迫害》,諷刺蔣介石的《皇帝的巡禮》。這些短篇小說,于1941年至1943年間曾在《文學月報》、《廣西婦女》等刊物上以“冰波”或“啟霖”為筆名發(fā)表。此外,他還在報刊上發(fā)表過抨擊時弊的雜文,如《由自殺到自殺》,以及探討寫作問題的文章《青年與寫作》等。解放后,《狂雨》被收入《文藝創(chuàng)作叢書》,1951年由華東人民出版社出版。貴州人民出版社2013年6月出版了《血寫的書》王啟霖烈士文學作品選,該書由北大教授、貴州籍著名學者樂黛云作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