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芳,向麗萍,劉健鋒,周紹均,楊茂發(fā)
(1貴州大學昆蟲研究所/貴州山地農業(yè)病蟲害重點實驗室,貴陽 550025;2遵義市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院,貴州遵義 563000)
米倉織蛾—豹皮樟蟲茶主要營養(yǎng)成分分析
王 芳1,向麗萍2,劉健鋒1,周紹均2,楊茂發(fā)1
(1貴州大學昆蟲研究所/貴州山地農業(yè)病蟲害重點實驗室,貴陽 550025;2遵義市產品質量檢驗檢測院,貴州遵義 563000)
首次對貴州新發(fā)現(xiàn)的蟲茶品種“米倉織蛾—豹皮樟蟲茶”(簡稱“倉樟蟲茶”)的營養(yǎng)價值進行了綜合評價。用豹皮樟嫩葉飼喂米倉織蛾幼蟲,獲得倉樟蟲茶,分析介紹了其一般營養(yǎng)成分、氨基酸組成、脂肪酸組成和礦質元素等,并以三葉蟲茶、紫白蟲茶和米白蟲茶等作為參照,對倉樟蟲茶的營養(yǎng)價值進行評價。結果表明:倉樟蟲茶蛋白質總量為23.8%,脂肪含量為2.8%,其必需氨基酸含量約為氨基酸總量的31.87%,4種呈味氨基酸占氨基酸總量的40.81%。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別為賴氨酸和蛋氨酸,此外,包含10種脂肪酸和多種礦物元素,Mg、Ca、Fe、K含量較高,重金屬和稀土元素均在安全范圍以內。由此可見,倉樟蟲茶營養(yǎng)豐富適宜作為一種新的食品資源進行研究開發(fā)和優(yōu)化利用。
蟲茶;米倉織蛾;豹皮樟;營養(yǎng)成分;食品資源
蟲茶被譽為“茶中奇珍”,是一種絕佳的醫(yī)藥保健飲品,由特定種類昆蟲取食相應的特定寄主植物后所產排泄物精制而成[1-3]。據(jù)《本草綱目》記載,蟲茶具有清熱、解毒、健脾胃、祛暑、助消化等功效,對腹瀉、鼻衄、牙齦出血和痔出血均有較好療效,是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的一種重要的清涼飲料[4]。米倉織蛾—豹皮樟蟲茶系劉健鋒等[5]近期報道的一種蟲茶新品種,其產茶昆蟲為鱗翅目織蛾科米倉織蛾(Martyringaxeraula),寄主植物為樟科豹皮樟。用豹皮樟的嫩葉為原料,經(jīng)翻炒殺青、揉搓發(fā)酵等系列程序后飼喂米倉織蛾,所產的蟲茶即米倉織蛾—豹皮樟蟲茶,簡稱“倉樟蟲茶”[5-6]。由于倉樟蟲茶為新發(fā)現(xiàn)的蟲茶品種,目前尚無其營養(yǎng)成分研究方面的報道。本文就倉樟蟲茶氨基酸、脂肪酸、礦物元素等主要營養(yǎng)成分進行分析評價,以期為該蟲茶資源產業(yè)化發(fā)展提供科學的參考依據(jù)。
1.1 材料來源
實驗所用倉樟蟲茶,取自貴州大學昆蟲研究所。將樣品蟲茶依次經(jīng)14目檢樣篩初篩除雜、35目檢樣篩復篩除去粉塵、紫外光殺菌15min、50℃干燥箱烘干(約24h)至恒重備用。
1.2 營養(yǎng)成分測定方法
水分:GB/T 8304—2002;灰分:GB/T 8306—2002;粗蛋白:GB/T 5009.5—2010;粗脂肪:GB/T 5009.6—2003;粗纖維:GB/T 8310—2002;總糖:GB/T 5009.7—2008和GB/T 5009.8—2008;咖啡因:GB/T 8312—2008;茶氨酸:GB/T 23193—2008;水浸出物:GB/T 8305—2002;總黃酮:GB/T 20574—2006;總稀土含量:GB/T 5009.94—2012;氨基酸:GB/T 16631—2008高效液相色譜法通則,LC-20AT高效液相色譜儀(色氨酸:JY/T 022—1996 紫外和可見吸收光譜方法通則,Cray100Bio紫外—可見分光光度儀);脂肪酸:JY/T 021—1996分析型氣相色譜通則,氣相色譜分析儀GC-2014;礦物元素:K、Na、Ca、Fe、Mg、Mn、P、Zn、Cd、Cr、Hg、Cu、As等均為國標方法,參照GB/T 5009.91、92、90、87、14、15、123、17、13、11-2003,Pb、Se參照GB/T 5009.12、93—2010。
1.3 數(shù)據(jù)處理
1.4 營養(yǎng)品質評價方法
根據(jù)1973年FAO/WHO建議的氨基酸評分標準模式(%,干重)[7]和全雞蛋白質的氨基酸模式(%,干重)[8]分別按式(1)-(3)計算氨基酸評分(AAS),化學評分(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數(shù)(EAAI)。
AAS=待評蛋白質氨基酸含量(mg/g N)/FAO評分模式氨基酸含量(mg/g N)
(1)
CS=待評蛋白質氨基酸含量(mg/g N)/雞蛋蛋白質中同種氨基酸含量(mg/g N)
(2)
(3)
式(1)—(3)中:n為比較的氨基酸種數(shù);t為待評蛋白質;s為雞蛋蛋白質。
2.1 一般營養(yǎng)成分分析
倉樟蟲茶中粗蛋白與粗纖維含量豐富,粗脂肪與總糖含量相對較低,其蛋白含量約折合為脂肪含量的8.5倍,與三葉蟲茶[9-10]、紫白蟲茶[12]相比,其蛋白含量為前者(12.63%)的1.9倍、后者(9.30%)的2.6倍,為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食品資源。咖啡因和茶多酚未檢測出。茶氨酸含量為1.12%,而三葉蟲茶和紫白蟲茶中均未檢測出。粗纖維和水浸出物的含量略高于三葉蟲茶,水分含量與紫白蟲茶(10.08%)相當,低于三葉蟲茶(15.47%),較易儲藏(表1)。
表1 倉樟蟲茶一般營養(yǎng)成分(%,干重)
2.2 氨基酸組成及分析
倉樟蟲茶中共測出氨基酸17種,氨基酸總量(TAA)為2 181mg/100g(干重),其中,天門冬氨酸含量最高,其次為甘氨酸和組氨酸,甲硫氨酸和絲氨酸含量較低,谷氨酸未檢測出。鮮味氨基酸(FAA)與氨基酸總量之比為40.81%,抗氧化性氨基酸(ATAA)含量為3.7mg/g,支芳值(BCAA/AAA)為3.53,必需氨基酸與氨基酸總量之比、必需氨基酸與非必需氨基酸之比分別為31.87%和46.77%,這與FAO/WHO推薦的蛋白質評價模式(EAA/TAA為40%,EAA/NEAA為60%)[7]相比,存在一定差距(表2)。
根據(jù)測定的氨基酸含量和FAO/WHO營養(yǎng)成分分析評分標準模式(1973),分別計算出倉樟蟲茶的氨基酸評分(AAS)、化學評分(CS)和必需氨基酸指數(shù)(EAAI)。表3數(shù)據(jù)顯示,倉樟蟲茶必需氨基酸指數(shù)EAAI為76.30%,高于紫白蟲茶(65.59%)[11]、米白蟲茶(72.39%)[12]??傮w評分為35.67%,低于雞蛋評分,也略低于FAO/WHO標準評分(38.1%),其必需氨基酸組成比例與標準模式存在一定差異。AAS評分中可見,除賴氨酸以外,其他各項評分均在0.7以上,CS評分中,除賴氨酸和蛋氨酸外,均在0.5以上,綜合兩種評分結果,倉樟蟲茶第一、第二限制性氨基酸分別為賴氨酸和蛋氨酸。因此,依據(jù)蛋白質互補原理[13],推薦配合常規(guī)茶類飲用,效果會更佳。
表2 倉樟蟲茶氨基酸組成(mg/100g,干重)
注:*必需氨基酸(EAA);☉鮮味氨基酸(FAA);◢支鏈氨基酸(BCAA);⊿芳香族氨基酸AAA;⊕抗氧化性氨基酸(ATAA);TAA總氨基酸;★非必需氨基酸(NEAA)
2.3 脂肪酸組成及分析
倉樟蟲茶中共檢測出脂肪酸10種,飽和脂肪酸(SAF)5種,占61.43%,以C20∶ 0含量最高,其次是C16∶ 0,2種單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10.37%,3種多不飽和脂肪酸含量為28.2%,其中人體必需氨基酸亞油酸的含量為16.22%。參考脂肪酸營養(yǎng)價值衡量標準,認為PUFA/SFA為0.4或稍高為佳,n-6/n-3的比值為1~4[14],倉樟蟲茶中兩者比例分別為0.46和1.6,可見,倉樟蟲茶符合該標準的推薦值,可以作脂肪酸的補充來源之一(表4)。
表3 倉樟蟲茶氨基酸評分及必需氨基酸指數(shù)
注:EAAI為76.30%
表4 倉樟蟲茶脂肪酸組成及含量(%)
2.4 礦質及微量元素
倉樟蟲茶礦物元素含量豐富,以K、Ca、Mg三者最高(K>Ca>Mg>Mn>Fe>Na>Zn>P>Se),其Ca含量為3 254mg/kg是牛奶的3.13倍,F(xiàn)e含量為菠菜的11倍[13]。根據(jù)全國6省(貴州、云南、浙江、福建、四川、安徽、江西)綠茶礦物元素含量對比表[15],除浙江Ca含量高出倉樟蟲茶,其他5省均低于或遠低于該蟲茶;Fe含量,除安徽外,其他5省也都不及。據(jù)報道,豐富的Fe、Ca元素除了滿足人體發(fā)育外,還可在一定范圍內降低重金屬Cd的攝入量[16]。此外,倉樟蟲茶還含有微量的硒,它是人體內必需的微量元素,在體內可與鉛結合成金屬硒蛋白復合物并使之排除體外,降低機體的血鉛水平。另外,K元素含量豐富,K/Na之比為152.06,是三葉蟲茶(K/Na=57.92)[9]的2.6倍,為典型的高鉀低鈉型營養(yǎng)源,增加食品中的鉀鈉比有助預防高血壓和動脈硬化等[17](表5)。
表5 倉樟蟲茶礦物質和重金屬含量(mg/kg,干重)
參照現(xiàn)行標準《茶葉中鉻、鎘、汞、砷、及氟化物限量(NY 659-2003)》與《藥用植物及制劑進出口綠色行業(yè)標準(WM/T2-2001)》,倉樟蟲茶所含微量重金屬元素均在限制標準以內,并且由于蟲茶本身為高度濃縮茶,民間又稱“茶精”,其通常用量僅為普通植物性茶類的1/6~1/8[10],故其安全系數(shù)可以放寬為普通茶類的6~8倍。
倉樟蟲茶是一個新的蟲茶品種,以上營養(yǎng)成分分析結果表明其為高蛋白、低脂、低糖,且礦物元素豐富的一類飲品,適宜作為一種新的食品資源進行研究、開發(fā)、優(yōu)化和利用。雖其制作原料在一定程度上令人反胃,但在貓屎咖啡、象屎咖啡大受國人追捧、個性消費、另類時尚盛行之時,或許蟲茶作為我國茶文化中的奇葩亦會有它獨特的市場,因此有必要加強對我國民間這一古老茶種進行發(fā)掘、傳承和研究利用?!?/p>
[1]楊立昌,乙引.貴州白蟲茶生物安全毒性理學評價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10,38(15):7826-7828.
[2]Xu L,Pan H,Lei Q,et al.Insect tea,a wonderful work in the Chinese tea culture[J].Food Research International,2013,53(2):629-635.
[3]高閩.茶中奇珍-蟲茶[J].中國土特產,1996(9):43.
[4]李時珍.本草綱目(下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82:2306.
[5]劉健鋒,楊茂發(fā),胡吉鳳,等.貴州蟲茶資源及其利用的現(xiàn)狀調查[J].貴州農業(yè)科學,2015,43(2):62-65.
[6]向應海,魯新成.老鷹茶—貴州大婁山民族民間古茶種[J].貴州科學,1998(3):216-220.
[7]FAO/WHO Ad Hoc Expert Committee.Energy and Protein Requirement[R].FAO Nutrition Meeting Report Series,1973(52):39-70.
[8]中國預防醫(yī)學科學院營養(yǎng)與食品衛(wèi)生研究所.食物成分表[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171.
[9]郭時印,許伍霞,文禮章,等.三葉蟲茶營養(yǎng)成分的分析與評價[J].昆蟲知識,2008,45(1):128-132.
[10]文禮章,郭海明,黎家文,等.三葉蟲茶的生物安全性及其主要化學成分分析[J].湖南農業(yè)大學學報,1996,22(6):575-579.
[11]尚小麗,楊茂發(fā),白智江,等.紫斑谷螟-白茶蟲茶的營養(yǎng)成分分析與評價[J].營養(yǎng)學報,2013,35(5):511-513.
[12]尚小麗,楊茂發(fā),白智江,等.米縞螟-白茶蟲茶的營養(yǎng)成分分析與評價[J].廣東農業(yè)科學,2013(8):17-21.
[13]孫遠明.食品營養(yǎng)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6:79-91.
[14]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Social Security.Report on Health and Social Subjects No.46.Nutritional Aspect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London:HMSO.1994.
[15]王嫣紅.道真茶園和茶葉中主要礦質元素及其在飲茶過程中的動態(tài)變化[D].西南大學,2013:4.
[16]崔玉靜,朱永官,趙中秋.飲食中的Ca含量對Cd在生物體內的積累與毒性作用的影響[J].衛(wèi)生研究,2004,33(3):361.
[17]Yoshimura M,Takahashi H,Nakanishi T.Role of sodium,potassium,calcium,magnesium on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 and antihypertensive dietary therapy[J].The Japanese Journal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1991(49):9.
(責任編輯 李婷婷)
Main Nutritional Components of Martyringa xeraula and Litsea coreana Insect Tea
WANG Fang1,XIANG Li-ping2,LIU Jian-feng1,ZHOU Shao-jun2,YANG Mao-fa1
(1Institute of Entomology,Guizhou University/Guizhou Key Laboratory for Plant Pests Management of Mountainous Region,Guiyang 550025,China;2Institute of Product Quality Inspection & Testing of Zunyi,Zunyi 563000,China)
insect tea;Martyringaxeraula;Litseacoreana;nutritional component;food resource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貴州主要蟲茶昆蟲生物學生態(tài)學及所產蟲茶評價研究”(項目編號:31260526)。
王 芳(1990— ),女,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資源昆蟲學。
楊茂發(fā)(1968— ),男,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昆蟲及螨類系統(tǒng)學、害蟲綜合治理以及資源昆蟲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