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麗紅
(呂梁學院 山西 呂梁 033000)
新媒體時代下新聞敘事中敘述的創(chuàng)新分析
袁麗紅
(呂梁學院 山西 呂梁 033000)
新聞就是指對新近發(fā)生事實的報道,這一定義概念在新媒體時代的技術支持下被尤為凸顯放大,它真正在第一時間確切保證了對新聞敘事體系包括主體、角度、方式在內的全面創(chuàng)新。本文就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簡要探討一下新聞敘事體系中敘述的多元化創(chuàng)新應用過程。
新聞敘事;敘述;新媒體時代;創(chuàng)新
新聞敘事主要通過一定語言系統(tǒng)來對新近發(fā)生的新聞事實進行敘述和重構。在敘述中,話語的行為或過程中就會隱藏敘述對象、敘述角度以及敘述方式,從新聞媒體語言來說,就是故事、話語與敘述三大層次,它們共同組成了新聞敘事的基本框架。在新媒體時代,敘述的文本已經發(fā)生改變,它更富于變化,這些都需要新聞工作者用多種技巧表現(xiàn)出來。
在新媒體時代,新聞的制作方式與傳播方式都已經發(fā)生巨大變革,這其中新聞敘事也逐漸成為新聞傳播活動的核心部分。從新聞敘事主體來看,它打破了傳統(tǒng)新聞敘事主體為專業(yè)記者的局面,現(xiàn)如今在自媒體環(huán)境下,人人都可能成為記者,共同成為新聞敘事的敘述主體,這就構建了新聞敘事的新敘述體系。
在文本方面,它作為新聞敘事體系的核心,它的傳播方式與傳播效度也逐漸向多元化發(fā)展,例如文字、圖片、視頻影像、動畫等豐富手段更能以多角度、全方位的形式來把握碎片化時代中的每一塊“新聞碎片”,逐漸將新聞敘事真相拼接出來并呈現(xiàn)給受眾。當然,在新聞事件傳播過程中,其敘事主體、敘述形式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每個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轉述新聞事實,這就形成了一個公眾敘事場,他們分別以不同的角度來解碼現(xiàn)有信息,展現(xiàn)新聞敘事中敘述的各種可能,這也是一種獨特的創(chuàng)新過程[1]。
(一)敘述主體的創(chuàng)新變化。傳統(tǒng)新聞敘事體系中敘述主體往往掌握在少數派精英手中,他們或為專業(yè)媒體人,或為成功人士、特殊人士,但是在進入新媒體時代以后,這種角色扮演體系就有了新改變,融入了更多新角色,那就是傳統(tǒng)受眾本身,換言之,受眾已經從被動接受者逐漸走向主動傳播者,地位有所上升,他們也擁有了主動話語權。舉例來說,公眾可以通過微博、微信等新媒體來隨時隨地發(fā)布新聞,發(fā)表自己對社會事件、時政事件的主觀看法。2010年,舟曲縣發(fā)生強降雨與泥石流,某大學生就利用手機在網上直播了泥石流救災全過程。該大學生還通過圖片、視頻與文字的形式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呼吁大家投入到救災活動中,造成了一定社會反響。這種公眾通過手機直播的自媒體手段就徹底改變了新聞敘事的敘述主體,這是傳統(tǒng)新聞播報所無法想象的。在提高了新聞事件的傳播時效性的同時,讓更多人有機會擔當起社會監(jiān)督的重大責任。
(二)敘述內容的創(chuàng)新變化。在進入新媒體時代以后,新聞敘事的敘述內容也發(fā)生了較大創(chuàng)新變化,這一點要歸功于社會發(fā)展模式與社會結構的大幅度轉型。特別是在自媒體出現(xiàn)以后,受眾完全可以以自媒體形式來自己創(chuàng)造新聞價值,自己成為新聞敘事的敘述主體,這也極大程度改變和豐富了敘述內容。例如在新浪微博,它就以邀請名人開微博的形式來吸引公眾,利用名人效應與名人與公眾互動來增加新浪微博的點擊率和關注率。而2016年作為中國的“直播元年”,有更多普通人參與到自媒體的制作與分享過程中,他們將一些新聞敘事包括自己的生活呈現(xiàn)給廣大網民受眾,利用直播的方式來改變新聞敘事敘述內容,這也從心理層面激發(fā)了人們的好奇心理,而且這種新聞敘事方式更加親切接地氣。總而言之,就是越貼近人們生活的新聞敘事敘述內容,越能得到更多關注。
(三)敘述角度的創(chuàng)新變化。新聞敘事敘述角度展現(xiàn)了新聞敘述者對某一事件的特殊觀察及敘述角度,優(yōu)秀的敘述角度能夠讓新聞事件更加具有可讀性,正如法國結構主義批評家Gérard.Genette所言,“新聞敘事的敘述角度應該分為零度焦點(全知視角)、內焦點(限制視角)和外焦點(純客觀視角)三種,它們都強調敘事敘述角度沒有固定的視角,且要注重對敘述角度的泛化與深度化,同時保證對所記錄新聞事件敘述的客觀性”。在新媒體時代中,人們越來越多用高科技影像化敘述角度來優(yōu)化上述三種視角,例如網絡上經??吹降囊曨l新聞,就希望通過多視角回顧事件來優(yōu)化受眾的臨場感受,讓受眾仿佛置身其中,也提高了新聞的網絡點擊率。在這一點上,新浪網站就專門開設了網絡視頻板塊,他們以不同敘述者視角、不同敘述方式來影像化傳播各種民生、時政和娛樂新聞,同時豐富新聞事件播報模式,像播客、訪談等,這也豐富了廣大受眾對新聞事件敘述的理解程度,讓新媒體時代背景下的新聞事件展示效果更加豐富多元[2]。
總而言之,新媒體時代改變了新聞事件的敘述結構,它讓新聞事件敘述的客觀規(guī)律被個人意志所左右,展現(xiàn)了新時代中新的社會力量和新的受眾變化,它代表了媒體的進步,也是時代的進步。
G210
A
1007-0125(2017)09-0150-01
袁麗紅(1989-),女,漢族,山西省呂梁市嵐縣人,碩士,助教,研究方向:新聞史及大眾文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