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周潔茹
周潔茹的此時此刻
⊙ 文 / 周潔茹
【編者的話】
因為新增“城市”欄目,本計劃和周潔茹做一次對談,與她天馬行空地聊聊她的生活和寫作,她的城市和情感。周潔茹說,你看,你要問的,我能回答的,之前都有人問過,我也回答過了。在微信上,她立即打包發(fā)來了所有文檔。周潔茹在寫作上有個習慣,如果她準備改換她生活的地方,就會寫一篇類似《到哪里去》的小說以提醒自己即將去或者已經(jīng)去生活的方向。她強調(diào),是生活,而不是旅行。一如她對寫作的堅持,視若生命,也能斷舍離;擱筆十五年之久,當她再次拿起筆依舊能洋洋灑灑。這是天賦。
如此,這個對談變得更有意思,當然這也是基于周潔茹的原因,對談變成了創(chuàng)作談,她確實很別具一格。以下的文字也可以看作是一次隱去提問者的對談,毫無例外都由周潔茹本人親口作答,而且能反向推導出所提問題的大致面貌。所以,這自然可以視為周潔茹回顧城市生活經(jīng)驗的若干回憶。
我出生并且度過前半生的地方,是常州。我年輕的時候很喜歡寫常州,這個小城市和生活在這個小城市里的人和事情,我也沒有別的東西可以寫,那時我還沒有去過別的地方。(《在香港,2016》)
成為專業(yè)作家之前,我固執(zhí)地認為,寫小說是我的事業(yè),可是他們告訴我,你現(xiàn)在從事的工作才是你的事業(yè),小說創(chuàng)作只是業(yè)余愛好,我覺得我受到了打擊,于是我開始想做點什么,但我只是在玩各種各樣的花招,比如把頭發(fā)染黃,并且希望他們在食堂里看到我的時候把調(diào)羹咽到肚子里去。我還干了點別的,比如穿著旗袍和木屐去上班,可是到年終我被評為了愛衛(wèi)先進和檔案工作先進,我始終不明白為什么要讓我成為那些先進,我認為所有的先進都是我的恥辱。我一直在想,換了別人,也許會對我現(xiàn)在過的這種生活心滿意足,所有的人都以為我幸?;蛘呓o了我幸福,我卻痛苦。要么離開給我飯吃的地方,餓死,要么不離開給我飯吃的地方,爛死。我已經(jīng)不太在乎怎么死了,死總歸是難看的。……身在這個地方,卻被這個地方漠視,是好事情。……如果說我身陷囹圄,寫作就是我從柵欄里伸出來的一只手,我等待著它變成一把鑰匙。(《頭朝下游泳的魚,1998》)
可以這么說,我的小說就是我的生活。我關(guān)注我身邊的男女,他們都是一些深陷于時尚中間的年輕人,當然我也是他們中間的一個,從我們出生的那一天起眾多的新鮮事物就開始頻繁地出現(xiàn),我們崇尚潮流,自我感覺良好。(《現(xiàn)在的狀態(tài),1997》)
直到住在香港的第五年,我用了常州話來寫《離婚》。我已經(jīng)忘掉英文了我也沒學會廣東話,這期間我只去過一次香港書展,買了一本《繁花》,一夜讀完。然后我用我的家鄉(xiāng)話寫了這個小說,我想我要向《繁花》致個敬。我真是太愛它了。(《我和我的時空比賽,2017》)
我有輕微的電梯恐懼癥和飛機恐懼癥,每次我上電梯和飛機,都會發(fā)抖,擔心它們會突然從高空墜落下來。有一次,一個坐在我旁邊的男人說,飛機如果出事故的話會很快,幾秒鐘吧,什么都結(jié)束了,所以你根本不必要恐慌的。(《海里的魚,1999》)
我離開中國,飛到了美國,整整一年,我都無法愛上我在美國的生活。我流了很多眼淚,可是用那么多的眼淚換心的平靜,很值得。(《八月,2002》)
我在美國是不能寫作的,像詛咒。(《八月,2002》)
我對美國有一些割舍不下的東西,一是BBQ(燒烤會),一是萬圣節(jié)。(《大家與我,2015》)
我還看到《故事會》出現(xiàn)在紐約地鐵里,但是,我沒有在紐約的地鐵里看到過任何一本《收獲》和《人民文學》。當然紐約的地鐵里也看不到《紐約客》?,F(xiàn)在想起來紐約的那些日子,暗的,灰的,像漫長到?jīng)]有盡頭的隧道。我都沒有去想紐約的地鐵是什么樣子的,也許紐約的地鐵只是那樣的,如果一個男人的書包帶子從肩上滑落,落到鄰座,鄰座的男人不會挪動他的身體,鄰座的男人直接地告訴那個背書包的男人,用堅定的眼神告訴對方,你的帶子碰到了我。(《有時會寫超短篇,2015》)
我沒有寫《到美國去》是因為我一直沒有準備好接受這個現(xiàn)實,就是我在美國住了十年,而這十年,在我寫作上來說,是完全空白的十年。(《在香港寫小說,2015》)
我所有關(guān)于美國的小說都是離開了美國以后寫的,我自己也不知道為什么。那種感覺好像就是,我最美好的時候,我愛的人都不在我的身邊,或者我和“我老婆”離婚了,我才發(fā)現(xiàn)我最愛的人是“我老婆”,那種感覺。(《在香港寫小說,2015》)
對于很多人來說香港只是一個過渡的地方,或者是兩塊板中間的那一個區(qū)域,一個夾縫,我一直以為我在美國的十年是一個時間的縫隙,我走出來我還是我,只是世界都不同了。而我在香港這個地理的縫隙也待了接近八年,我終于可以承認這一點,香港是我的現(xiàn)在。我在香港。(《我們只寫我們想寫的,2017》)
我要感謝香港,給了我這樣“準確”的生活。一切都是我要的,不喝酒,不開會,不睡午覺,這自由也是我給自己掙的。(《野心與慈悲,2017》)
在香港,我最常去的書店是沙田新城市廣場的那間大眾書局,后來搬走了,我就去商務(wù)印書館。我對所有的書店都沒有特別的喜歡,哪間書店離我最近,我就去哪間。如果去深圳,我去少年宮那里的深圳書城,因為從福田口岸搭地鐵過去方便。住在香港,我就沒辦法在網(wǎng)上買書了,郵費比書貴,尤其當當網(wǎng),用順豐快遞到香港,一百元的書五十元的郵費,上門再收偏遠地區(qū)三十元,我住在香港的烏溪沙,快遞要多收三十元令我意識到我住得實在偏遠。(《閱讀課,2014》)
作為一個香港居民,誠實地說,我對香港仍然沒有很熱愛。之前的六年,我都沒有覺得我和香港有什么關(guān)系。因為不看翡翠臺,因為不去街市買菜,因為一個香港朋友都沒有,男朋友女朋友都沒有,所以過去了這么多年,我仍然一句廣東話都不會。當然我是一個特例,所有除我之外的新來港人士,都是在第一個月就學會廣東話了。因為要融入香港社會,做新香港人。而不是像我這樣,時刻準備著,要離開香港。(《在香港寫小說,2015》)
不會廣東話,是我的遺憾,要不然我就可以用廣東話的模式來寫我的香港小說,讓它們成為“最香港”的小說?!晕业南愀坌≌f,全部發(fā)生在香港,但是主角說的都是江蘇話。當然我完全沒有覺得我是一個香港人,但是我寫了香港人的生活狀態(tài)。就冷漠到殘忍的人與人之間的關(guān)系來說,這一點確實也是沒有地域的界限的。所以對我來說,香港人也是人,香港小說,其實也就是人的小說。(《在香港寫小說,2015》)
成為一個專業(yè)作家的時候我二十三歲,那是一九九九年,祝賀我的人有一堆。但是我后來想想,要一個二十三歲只知道寫寫寫的女孩,每天去過那種不坐班但是開會開來開去的生活,真是太殘忍了。(《野心與慈悲,2017》)
我就出國了,背過的英漢字典剛好也用到了。二〇〇〇年,我二十四歲。如果你沒有在二十四歲之前讀完你應(yīng)該讀完的書,寫出你最好的作品,你只能等到四十二歲了,至于這個四十二歲,你還在不在?你還寫不寫?就真的不能夠確定了。我說的是真的。(《野心與慈悲,2017》)
二〇〇九年我從美國搬到香港,三十三歲,五年哪兒都不去然而又是準確的香港生活以后,三十八歲,我重新開始寫作。也就是說,我還有足足四年恢復和適應(yīng)的時間,讓我在四十二歲的時候,寫出一部巨作。(《野心與慈悲,2017》)
《進擊的巨人》是一本日本漫畫,由其改編的電影《進擊的巨人》的海報上,一個廢棄的島嶼,一道已經(jīng)破掉的圍墻,探進一個巨人的頭顱。它要表現(xiàn)的,我倒覺得真是全人類的未來世界,污染,和人類的毀滅。也是文學世界的未來,污染和毀滅。(《過去未來,2017》)
二〇〇九年,有一部叫作《代理人》的電影,已經(jīng)符合了我對未來的想法。真實的不完美的人類躲在家里,意識遙控機器人來代替上班甚至做愛,機器人的樣子當然好得多,而且還不會死,大街上走來走去全是模特兒身體的代理人。這個電影造了一個最美的美夢給我這樣的宅神。如果我可以購買一個美貌的代理人,她就可以代替我出去見人,又有誰能夠說她不是我呢?但是代理人的問題就是,她還是會斷線,如果我離開了遙控床,她就一動不動了,而且說到底她的身體也不是我的身體,即使快樂也只是意識的快樂,身體真是一點兒快樂都沒有。我可能還是更喜歡自己的身體,老了很多也胖了很多的自己的身體。而且最重要的一點是,如果我死了,她也死了。(《過去未來,2017》)
二〇一五年,我重新寫作的那一年,他們已經(jīng)拍出了《查派》,查派是電影里機器人的名字。說的是機器人有了自我意識,然后幫助了人類,把人類意識上載到了機器人身體,于是人類也終于實現(xiàn)了不死?!恫榕伞返脑u論可能很差,跟《未來水世界》似的,但是我真的覺得它提供了一個聯(lián)系,人類與機器人真正的聯(lián)系。死亡以后意識的存在和不存在,對我來說,我可能是相信在,但是它最終去到哪里我可不知道,所以又讓我產(chǎn)生了一個不在的動搖。如果我知道它最終會去到一個機器人的身體,而不是隨便一個什么地方,浩瀚的宇宙那種,我的信仰肯定就固牢了很多,這就是我喜歡電影《查派》的原因,我就是要一個肯定的,狹窄的,其實并不可笑的答案。(《過去未來,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