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旻倩
《浮士德》第一部第二十場的“教堂”戲的美學(xué)意義
韓旻倩
本文試圖分析“教堂”戲在浮士德愛情悲劇中的作用。筆者通過對原文本的剖析來解讀愛情悲劇女主角格雷琴的變化,著重分析“教堂”戲中獨特的藝術(shù)手法與中世紀(jì)安魂彌撒的引用,解讀女主角的宗教救贖過程,得出該戲也是暗示其結(jié)局以及《浮士德》結(jié)局的重要結(jié)論。
《浮士德》 歌德 格雷琴 愛情悲劇 宗教救贖 惡靈 繼抒詠
Author: Han Minqian
is from German Department of Tongji University, specializing in German Literature.《浮士德》是德國大文豪歌德傾注了畢生心血的代表作,全書分上下兩部,共12 000余行詩句。主人公浮士德作為19世紀(jì)人本主義的代表,經(jīng)歷了對知識、愛情、政治理想、藝術(shù)理想、改造自然等五個方面的追求探索。其中,愛情悲劇里的女主人公格雷琴已成為世界文學(xué)長卷中最為動人的女性形象。
在《浮士德》中,浮士德因與惡魔簽下契約游歷人間,追求愛欲,愛上了市民姑娘格雷琴,展開了與她相愛并陷她于苦難和毀滅的愛情悲劇。格雷琴的悲劇在于兩人宗教觀念的懸殊以及“市民”身份和浮士德假裝的“貴族”身份之間的矛盾,她的悲劇是第一部浮士德游歷“小世界”的收尾,格雷琴最終回歸天主的懷抱,也預(yù)示著浮士德在經(jīng)歷以生活為主的“大世界”后靈魂被解救的過程。而在格雷琴的悲劇中,“教堂”這場戲是格雷琴命運的轉(zhuǎn)折點,她由此懺悔自己的罪愆,從而得到救贖。歌德在此場戲中運用的獨特手法為后人留下了豐富的闡釋空間。
在《浮士德》的第七場中,瑪格雷特首次登臺,以清白無辜、虔誠的基督徒形象出現(xiàn),原詩中惡魔梅菲斯特向浮士德說到:“她嗎?她剛從神父那來,神父說她清白無罪,我剛從她坐的那張懺悔椅旁邊溜過?!备窭浊龠€被他形容為“純潔的小家碧玉”(70)。與魔鬼簽下契約的浮士德初見瑪格雷特就對其十分癡狂,極盡花言巧語誘惑少女,并成功俘虜了少女的芳心和身體。在這個階段,格雷琴為了試探浮士德的忠誠曾與其探討宗教問題,認(rèn)為浮士德對教會不夠虔誠;她認(rèn)為,浮士德所謂的“為了愛可以犧牲生命,但不強(qiáng)迫對方放棄宗教感情”(96)還遠(yuǎn)遠(yuǎn)不夠,而是“必須要信仰宗教”(96)才行;她為求證浮士德是否相信上帝一再發(fā)問,指責(zé)他不尊敬圣事,甚至希望自己能夠感化他。這一段對話揭示了格雷琴對于天主教的忠誠,她在以身相許前不得不以浮士德的宗教信仰為依托來作為婚姻幸福的保證。全場表現(xiàn)兩人宗教信仰與精神境界的懸殊:一個是與神定約的存在,另一個是與魔結(jié)盟的存在,暗示了悲劇的不可避免,信仰差距終將導(dǎo)致截然不同的道路。
雖然浮士德的回答沒有使格雷琴安心,但情竇初開的她已經(jīng)深陷愛情,甚至熾烈到“為了你,我還有什么事情不肯做”(98),由此她的思想遭受侵蝕,接受了浮士德的安眠藥水,鬼迷心竅地下毒害死了自己的母親,其哥哥瓦倫廷也被浮士德刺死。接下來便是“教堂”場景的發(fā)生,格雷琴在教堂莊嚴(yán)的氣氛和唱詩班的歌聲中審視內(nèi)心,遭受良心譴責(zé),一度因自知罪愆深重而欲放棄救贖,最終精疲力竭無法承受痛苦而昏厥,本場終。之后,格雷琴蘇醒,意識到自己的罪孽,在“牢獄”這場戲中最終拒絕與魔鬼梅菲斯特為伍,重回神性的懷抱。因此,沒有“教堂”的自省和審判作用,就沒有后面女主人公的救贖。
“教堂”中的詩行是在中世紀(jì)《格里高利圣歌安魂曲集》中的繼抒詠《末日經(jīng)》基礎(chǔ)上加工完成的。該場重現(xiàn)了格雷琴遭到教會審判和良心譴責(zé)的場景,由“惡靈”、合唱和格雷琴的直接自白三部分組成。
曾經(jīng)她“是一個真正純潔的姑娘,根本用不著懺悔”(70),而如今她除了私通的罪過,還背負(fù)三宗殺人罪:其母,其兄和嬰兒的死,惡靈開場白中“而在你的心房下面——可不已經(jīng)出現(xiàn)胎動”(107)表明她的嬰兒尚未出世,因此殺嬰罪顯然是在后來的絕望中犯下的。惡靈原指報復(fù)或悔恨的精靈,即“壞心腸”的具象化。在此處,歌德在惡靈原意象的基礎(chǔ)上做了延伸,稱格雷琴在尋找絕望中的靈魂為惡靈?!斑@里的惡靈無疑不是與惡魔梅菲斯特同一陣營的,也不是人們經(jīng)常解釋的傳統(tǒng)意義上‘惡’的代表,而是痛苦的靈魂?!薄皭红`并非誘惑人向惡,而是導(dǎo)向絕望和對神圣寬恕的否定。”因慰藉與希望的缺席,使詩篇讀來像是尋找絕望,歌德借惡靈之口表現(xiàn)格雷琴內(nèi)心的自我審判:
在你心中
裝著什么樣的罪孽?
你為你母親的靈魂祈禱?
她因你而長眠,墮入長遠(yuǎn),長遠(yuǎn)的痛苦
你的門檻上是誰的血?
——而在你的心房下面
不是已經(jīng)出現(xiàn)胎動,
他使他自己和你惶恐不安
以他自己那不詳?shù)恼Q生。(107)
這些聲音是她內(nèi)心的激烈斗爭與自我檢討,她在無法救贖兄長、母親、貞潔的痛苦中感到絕望。從該場景開頭,舞臺指令為“惡靈在格雷琴身后”(107),這一點更表明了惡靈也是格雷琴的投射,是她良心的聲音。對母親及哥哥的死她要承擔(dān)責(zé)任,也不能接受腹中這非婚的孩子。本場惡靈帶威懾性的嗄啞耳語組成了無聲的審判,映射出格雷琴的內(nèi)心。惡靈的話語除了提示少女內(nèi)心的折磨之外,后半段還與合唱相呼應(yīng),其臺詞是繼抒詠的衍生:
怒及于你
長號鳴響
墳?zāi)拐饎?/p>
而你的心
從死灰般寂靜醒來
去接受火刑
你的心重新被喚醒
瑟瑟發(fā)抖
此處改編了《末日詠》中的頌詩,用德語寫成,比起合唱部分直接引用拉丁原詩而顯得情感更加強(qiáng)烈:裹挾了對罪惡的不可饒恕,良知的咆哮,被重重敲擊的靈魂,顯示惡靈與審判者一起向格雷琴施壓,共同頌詩,宣讀著“審判結(jié)果”。
從市民悲劇的意義上來看,格雷琴因?qū)ι摹皻⒙尽笔艿奖姸唷叭巳骸钡闹貕?,這些人群,是教會意義上權(quán)利禮俗的審判者?!斑@一場景中教堂實際意義上的處刑權(quán)向格雷琴鋪天蓋地壓來,這是在格雷琴所處的平民社會中非常主要的權(quán)利。格雷琴被處刑僅是她的一個精神過程。由此可以看出,該章合唱所唱的祭詩Dies irae并不是按照原彌散安魂曲中的順序進(jìn)行的,而是聽到的零星片段?!蔽覀儚奈闹凶x到的只是格雷琴感知到的部分,“接收者(讀者或觀眾)被設(shè)置進(jìn)格雷琴的想象和零星片段的感知”。所以合唱部分重復(fù)了這句“憐我復(fù)何言”(108),這表明格雷琴從內(nèi)心斗爭被拉回現(xiàn)實,聽到了這句有聲的審判。他們對格雷琴的精神審判神圣而莊嚴(yán),眾多人群的合唱組成了有聲的音符,使格雷琴醍醐灌頂:“震怒日既臨,塵世化灰燼。”(107)這來自末日經(jīng)的選段充滿宗教儀式感,原文直接引用了拉丁語?!巴ㄟ^神學(xué)鑄造一種神性的心靈,拋棄任何世俗的情感……并利用音樂這種極富情感的形式去營造神性的氛圍,使教眾從這種特殊的感性氛圍中體驗神的感召。這正是中世紀(jì)基督教音樂的根本理念所在?!贝硕沃械暮铣ㄟ^吟唱《憤怒之日》營造了神圣莊嚴(yán)的氣氛,在審判中表現(xiàn)震怒,使格雷琴害怕恐慌,配合管風(fēng)琴洪大而莊重的音響,有聲的審判將自己從精神思考中脫離,一段惡靈一段合唱的方式正是格雷琴在內(nèi)心世界與外部來回切換的反映,有聲審判(管風(fēng)琴,眾人合唱)配合自己內(nèi)心惡靈的禁錮、打擊和心里的斗爭,她最終暈了過去。
宗教施予人物的作用,最終將通過主體的感知和身體的反應(yīng)得到彰顯。格雷琴與浮士德探討宗教問題后,格雷琴還提出她對梅菲斯特的不滿,感受到了他的威脅,“我從內(nèi)心深處感到厭憎”、“我一看到他就毛骨悚然”和“可他一來我就憋氣憋的要死”(97)。正是因為格雷琴作為一個有信仰的天主教徒,心中保留虔誠,她才能對惡魔如此厭惡,她所產(chǎn)生的悶氣、毛骨悚然、內(nèi)心的厭憎都是一個個宗教符號,暗示她的內(nèi)心與惡魔的對立。這是一種“宗教肢體語言的表達(dá)”,即抽象的宗教意義通過人物的行為肢體的動作得以外顯。
“教堂”一幕,在管風(fēng)琴、教會誦經(jīng)、惡靈審判的多重奏中,瑪格雷特因無法繼續(xù)承受這樣的煎熬而昏厥過去。格雷琴的申訴“我真想從這兒離開!我覺得風(fēng)琴聲幾乎窒息了我的呼吸,贊美歌從最深處溶化了我的心”(108)正印證了這一點,教會的圓形拱頂和柱子如密不透風(fēng)的牢籠,將她的靈魂禁錮,使她迫切地需要“光和空氣”(108),這兩個意象具有強(qiáng)烈的宗教性,象征她渴望救贖,以致到最后她支撐不住終于昏了過去,這暗示著格雷琴內(nèi)心最深處的良知在此刻又重新找回,她的精神世界在經(jīng)歷了墮落之后出現(xiàn)了新的轉(zhuǎn)折點。結(jié)合這一場的結(jié)尾,她自省后無法承受這一切而暈了過去,象征她的心靈已被感化洗滌,預(yù)示著瑪格雷特終將回歸天主懷抱。
經(jīng)過了“教堂”章節(jié)的轉(zhuǎn)折,格雷琴的靈魂實則已被洗禮,而后幾場中她因殺人罪被囚禁在了監(jiān)獄,甚至有些失心瘋:浮士德在去探望她時,格雷琴正唱著杜松子的民歌:“我的娘,那暗娼,她把我殺了!我的爺,那流氓,他把我吃了……”(131),在這里,除了歌德受到《哈姆雷特》中奧菲利亞瘋癲歌唱的情節(jié)設(shè)計影響外,也是格雷琴內(nèi)心對自己所犯下重罪而感到不可饒恕的悔意,她在這種自我煎熬中徘徊,從而變得瘋癲。在格雷琴發(fā)現(xiàn)有人來看自己時,她“向他跪拜”(132)并說道:
讓我們跪下來,向圣徒祈禱
看哪,在這些臺階下面
在門檻下面
地獄在沸騰
惡魔
怒發(fā)沖冠,
正在大聲喧鬧!(132)
雖然她此時已經(jīng)神志不清,但從瑪格雷特這段獨白中,可以讀到對自己所犯罪惡的絕望?!霸陂T檻下面”對應(yīng)“教堂”章節(jié)中“你的門檻上是誰的血?”(107)暗示著瑪格雷特對哥哥之死的懺悔,而此處的“惡魔”應(yīng)當(dāng)指前文中的惡靈,瑪格雷特因為在教堂中被審判而對其恐懼不已。
浮士德企圖將格雷琴帶走,并打著“自由”“愛情”的名號誘惑瑪格雷特:“清醒清醒吧!只跨一步,你就自由了!”(135)在此過程中,格雷琴多次猶豫,控訴浮士德,讓他把劍插進(jìn)鞘里去,指責(zé)他不要使用暴力:“別兇神惡煞地抓住我!從前為了討好你,我什么事情不曾做!”(135)在這拉鋸戰(zhàn)中,梅菲斯特出現(xiàn)并想要帶走浮士德,此時格雷琴又敏感地產(chǎn)生了對惡魔的厭惡:“是什么從地下冒了出來?是他!是他!快把他攆走!他到這塊圣地來干什么?他要來捉我?!保?35)監(jiān)獄和刑場對于格雷琴意味著贖罪的圣地,因此她不會容忍惡魔將自己從救贖中帶走,這里已經(jīng)清楚顯示出格雷琴的內(nèi)心已回歸本真。第一部的末尾,瑪格雷特終于在靈魂接受洗滌后向上帝說出:“我是你的,天主,拯救我吧!你的天使!你的神圣大軍,請在四周駐扎下來,保護(hù)我吧!海因利希!見到你我就心驚膽戰(zhàn)?!保?36)這段獨白真正意義上表明了格雷琴重回天主正道,她拒絕了浮士德的誘惑,認(rèn)親了他與惡魔一體的真面目,這是她在經(jīng)歷了煉獄般心靈折磨后的幡然醒悟,恍若隔世的心靈救贖,內(nèi)心最終邪不勝正,走向純凈與平和?!陡∈康隆返谝徊恳惨源私Y(jié)束。
“教堂”戲中少女內(nèi)心的自我審判在某種意義上成為了被救贖的一劑良藥,在經(jīng)過重重考驗后她終于升華了自己。正如歌德在浮士德天堂序曲中所說,“人只要努力,犯錯誤總歸難免”,而“一個善人即使在他的黑暗的沖動中,也會覺悟到正確的道路”(9)。格雷琴的結(jié)局提前預(yù)示了第二部浮士德最終的命運結(jié)局,即靈魂被天使從惡魔手中奪回,從而獲得拯救,回歸正確道路。
注解【Notes】
①本文為同濟(jì)大學(xué)2017—2018 年度教學(xué)改革與研究建設(shè)項目“德語專業(yè)國際合作交流模式的探索與實踐”階段性成果。
②[德]歌德:《浮士德》,綠原譯,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94年版。以下只在文中注明頁碼,不再一一做注。
③末日經(jīng)《Das Irae》是安魂彌散(教會中專門為追悼死者而譜寫的一種彌撒)格里高利圣歌安魂曲中的一段,象征死亡,作者是曾為圣方濟(jì)立傳的托馬什(Thomas of Celano)。
④惡靈:B?ser Geist,《教堂》戲中的人物,有投射格雷琴內(nèi)心的含義
⑤源于《舊約·撒母耳記上》第十六章第十四節(jié):“耶和華的靈離開掃羅,有惡魔從耶和華那里來擾亂他?!?/p>
⑥[德]歌德:《浮士德上》,錢春綺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2年版,第188頁,此處參考錢春綺譯本。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the Cathedral stage in Faust's love tragedy. The author tries to interpret the changes happened to Gretchen who was the heroine of the love tragedy through the anatomy of the text. The unique application of artistic technique in the Cathedral stage and the quotation of the medieval Requiem are stressed to interpret the religious redemption of Gretchen, which leads to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vital plot is a hint of both Gretchen's and Faust's ending.
Faust Goethe Gretchen love tragedy religious redemption Ahriman Sequenz
韓旻倩,同濟(jì)大學(xué)德語系,主要研究領(lǐng)域為德國文學(xué)。
作品【W(wǎng)orks Cited】
[1]Albrecht Sch?ne. Johann Wolfgang Goethe Faust Kommentare.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Klassiker Verlag,1999, P.339.
[2]Ulrich Gaier. Johann Wolfgang Goethe Faust-Dichtungen KommentarⅠ. Stuttgart, Reclam Verlag, 1999, P.449.
[3][4]Ulrich Gaier. Johann Wolfgang Goethe Faust-Dichtungen KommentarⅠ. Stuttgart, Reclam Verlag, 1999, pp.447-448.
[5]黃燕:《神學(xué)內(nèi)涵與音響形式趣味的二元對立與兼容》,載《星海音樂學(xué)院學(xué)報》2008年3月第1期,第17頁。
[6]Ulrich Gaier. Johann Wolfgang Goethe Faust-Dichtungen KommentarⅠ. Stuttgart, Reclam Verlag, 1999, p.448.
Title:
The Aesthetic Meaning of "Cathedral" in Scene Twenty of Part One in Fau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