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元
我的發(fā)言主要圍繞“后現代之再后現代”這個題目??赡軙容^突然,也不大容易被大家一下子接受。好在發(fā)言會以文字的形式發(fā)表在《鐘山》雜志上,可以今后慢慢交流探討。
后現代這個詞在中國早已不新鮮了。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幾個三十歲出頭的青年學者將其引入文學批評領域,與當時中國文學的新形勢一拍即合。在他們多年的不懈努力之下,后現代這個詞深刻地影響了當代中國文學的發(fā)展,同時作為一種文學現象也被寫入了多種版本的文學史。今天,后現代這個詞似乎已經很古老,并不是它已經過時,而是當代人已經身處于其中而不自覺。當年,幾個青年文學批評家最大膽的預言在今天都已變成現實。
對于我個人來說,后現代是一種精神,它像氣味、像顏色,或者像幽靈,或許你不能找出一個純而又純的后現代文本,這事實上也是不可能的。但后現代精神已經徹底地彌漫于中國當代文學之中,就連現實主義文學也不例外。后現代之于中國,與其說是西方舶來品,其實更像是中國傳統(tǒng)精神的復活。以我個人為例,多年前在學校時,下了許多功夫去學習解構理論,讀西方現當代哲學。但是,真正從精神上使我震撼的卻是讀《金剛經》,讀《周易》。我不是一個嚴謹的學者,沒法說清楚這之間經過了怎樣的過渡,但我的感覺,就像一條奔涌向前的河流,一瞬間就匯入了廣闊無邊的大海。那一刻,我找到了自己,找到了根植于其上的大地。所以說,后現代的精神與其說是一種啟蒙,不如說是一次重新回歸。
那么,為什么又要說“后現代之再后現代”呢?對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初的中國來說,后現代是一種預言,而對于當下,后現代精神更多的是一種覺醒。因為種種跡象預示著,屬于未來的精神已經發(fā)生了決定性的改變,用一種舊的思想絕無理解將來世界的可能。而且,似乎有許多人萌生了走回頭路的沖動,無論是從文學本身來講,或是對世界的理解來講,還是對中國社會未來走向來講,無不如此。但是,此時此刻走回頭路將使我們失去理解將來世界的絕佳機會。“后現代之再后現代”的句式是戲仿了黑格爾的“否定之否定”,否定一次還不夠,還要再否定一次才行,也就是說,后現代一次還不夠,還要再后現代一次才能真正通達我們所預見到的精神世界。后現代精神也存在迷失,或者誤入歧途的危險,那么,就必須通過再一次的后現代來澄清,來找到新的方向。
我對于那種屬于將來世界的精神深信不疑,也認為他們會很快真正實現,沒有任何東西能夠阻擋。我還認為,在我們以文學方式去尋找他們,描繪他們時,會創(chuàng)造出一種屬于將來世界的美。這種美才是文學留給人世間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