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竹琴,朱先奇
(1.太原理工大學 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太原科技大學 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ESI在世界一流大學與學科評價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
史竹琴1,2,朱先奇1
(1.太原理工大學 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2.太原科技大學 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24)
ESI是基于SCI和SSCI的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庫,在世界一流大學與學科評價中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參考作用,受到了國內(nèi)高校的廣泛關注。在此背景下,文章討論ESI在世界一流大學與學科評價中應注意的六大問題,如ESI的成果分配方式與國內(nèi)的通行分配方式存在差異,ESI的不同檢索方式獲取同一評價目標數(shù)據(jù)得到的結果不盡相同等。在此基礎上,針對問題提出在實踐中應采取的應對措施,如要精準把握ESI中各指標的內(nèi)涵、結果顯示、基準線及閾值標準、檢索方式,要更加重視高水平論文和拔尖人才的發(fā)現(xiàn)等。
ESI;一流大學;一流學科;教育評價
2015年10月,國務院印發(fā)了《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在此方案中明確提出“到2020年若干所大學和一批學科進入世界一流行列,若干學科進入世界一流學科前列”等系列建設目標[1]?!半p一流”建設由此受到中國各級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視,有多個省份和若干高校已經(jīng)制定了扶持政策和具體實施方案,“雙一流”建設必將成為中國高等教育發(fā)展的風向標和指揮棒。但是,迄今為止,對于“雙一流”的具體評價標準尚無精確界定,尤其是如何定量化評價更是處于探索階段。當前,國內(nèi)主要是利用湯姆森路透的ESI(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基本科學指標)數(shù)據(jù)庫[2]統(tǒng)計指標對國內(nèi)高校和學科與國際上的高校和學科進行比較。這一數(shù)據(jù)庫的確可以快速使得國內(nèi)高校在世界高校坐標系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更能夠具體清楚地看到自己的既有優(yōu)勢與差距,因此最近幾年受到了中國高校的廣泛關注。但是,ESI本身作為一個國際化的論文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庫,是否與中國高等教育實際相符合、相適應需要深入思考與研究。
關于利用ESI進行世界一流大學與學科的評價實踐并不是一個新話題,當前研究主要集中在文獻計量領域,產(chǎn)生了眾多研究成果。一是關于ESI數(shù)據(jù)庫的基本功能與應用介紹。熊璐在其碩士論文中較為系統(tǒng)地介紹了ESI數(shù)據(jù)庫并就其應用進行了闡述和分析[3];劉雪立等則概括了近些年利用ESI數(shù)據(jù)進行機構、學科、地區(qū)等方面的應用[4];另外,劉雪立還介紹了ESI界定高被引論文的方法[5]。二是針對某一個學科領域的評價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比較多,是應用研究的熱點。例如,Ma、Ni等對全球計算機學科進行了系統(tǒng)分析[6];邱均平、楊瑞仙對材料科學進行了計量研究[7]。三是針對一所高校的整體分析。這方面的應用研究成果也比較多,比如何春建對于南京師范大學[8],寇繼虹和郭雨橙對于武漢大學科研產(chǎn)出的分析研究[9]。四是對地區(qū)科研實力的分析。這方面的研究需要較大的數(shù)據(jù)量,從更高層面進行針對性分析。例如,陳燕對于山東省高校[10]、豐國政對于廣東省高校[11]的分析。五是綜合評價實踐研究,這方面以邱均平教授為首的研究團隊每兩年發(fā)布的《世界一流大學及學科競爭力排行榜》為典型[12-13],該報告自2006年發(fā)布以來得到了各界的廣泛關注,為中國科研機構尤其是各學科認知自身在國際上的發(fā)展水平提供了積極參考。六是對ESI存在問題及改進方法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是隨著ESI越來越受中國高校重視而產(chǎn)生的,有一定的探索性。比如,梁瑛和鄒小筑提出了ESI工程類與中國教育部學科分類的對比研究,并提出了如何將兩者進行對應的方法[14],具有較強的實踐意義。
從上面的分析看,基于ESI的研究成果大都偏向于應用,對其本質(zhì)、使用時應注意問題等還研究得不夠系統(tǒng)和徹底。為此,本文將系統(tǒng)探討ESI在世界一流大學與學科評價中應注意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應對措施。
ESI雖然創(chuàng)建時間較早(2001年),但是在實際應用中對其基本屬性以及應用細節(jié)還缺乏深入、系統(tǒng)性認識和思考,存在的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ESI是基于SCI和SSCI的一個統(tǒng)計庫,這是它的本質(zhì)屬性
ESI與SCI、SSCI是一脈相承的,SCI創(chuàng)建于1961年,SSCI則創(chuàng)建于1973年[15],而SCI和SSCI是典型的引文數(shù)據(jù)庫,其最主要的功能是為了信息檢索——即通過引文構建知識組織網(wǎng)絡,達到所謂的“越查越新、越查越舊”的檢索目的。而ESI建立在SCI和SSCI之上(并不包括A&HCI),它的最主要的目的是建立一個統(tǒng)計庫,創(chuàng)建各種統(tǒng)計指標(如高被引論文、高影響力作者)。制定不同閾值標準(如1%、5%等),從SCI和SSCI出發(fā)統(tǒng)計國家、機構、學科、學者、論文的科學表現(xiàn)[2],所以它的主要功能是“科學評價”。另外,從ESI的名字——“基本科學指標”也可以看出其評價功能。
由此,我們要認清楚ESI的本質(zhì)。ESI的數(shù)據(jù)來源就是SCI和SSCI,沒有其他任何數(shù)據(jù)庫數(shù)據(jù),也就是說集中在學術論文方面,并且不包含人文藝術學科領域論文,所以它的評價有特定范疇,只能反映一個國家、組織、學科、學者在學術論文方面的表現(xiàn),并不能反映這些評價對象的綜合實力。在實際評價中,切忌“以偏概全”,切忌“濫用誤用”工具。在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評價中,ESI只能是“反映論文生產(chǎn)力和影響力”的一個統(tǒng)計工具,超出這一范圍而夸大其功能并不可取。
(二)ESI是一個綜合性的工具,不單單能評價大學和學科,它為我們呈現(xiàn)多視角的統(tǒng)計分析結果
當前版本的ESI是一個功能比較豐富的統(tǒng)計工具,提供了多種組合查詢方式,可以非常方便地提供多視角的統(tǒng)計分析結果。我們只有很好地掌握這些基本的檢索統(tǒng)計功能,才能更科學、更充分地利用這一數(shù)據(jù)庫。需要注意的是,ESI現(xiàn)實的結果都顯示“發(fā)文數(shù)、被引數(shù)、篇均被引、頂尖論文(包含高被引論文和熱門論文)”四個指標數(shù)據(jù),提供的功能如表1所示。
從表1看,ESI提供了非常強大的檢索統(tǒng)計功能,能夠從多個角度對評價對象進行統(tǒng)計分析,比如查詢中國大陸當前在所有國家(地區(qū))中的相對科技論文實力,可以沿著“國家(地區(qū))→不限定”查找(2006年1月1日-2016年8月31日的十余年數(shù)據(jù),中國大陸發(fā)文、被引位居全球第二,頂尖論文位居全球第三,平均被引則排在104位);如果想了解中國大陸計算機科學的相對實力,則可以沿著“國家(地區(qū))→研究領域”查找(發(fā)文、被引、頂尖論文都排在全球第二,平均被引排在第46位)。
表1 ESI的檢索功能
所以,ESI的檢索統(tǒng)計功能非常強大,通過組合檢索可以實現(xiàn)多個查詢目的,而不是僅僅局限在大學和學科評價方面。我們只有很好地研究這些功能,才能更快速、更準確地查找到需要的信息。
(三)ESI的成果分配統(tǒng)計方式為“利益均沾,獨立計數(shù)”,與中國普遍實行的方式有差異
對于合著論文的成果分配一直是一個比較有爭議、棘手的問題。在ESI中采取了比較“簡單”的統(tǒng)計方式,即每一個合著者都平等對待,共同分享這一成果,且都記為1。如果一篇文章有N個作者,那么這N個作者的發(fā)文數(shù)都會累計1;如果這篇論文被引了100次,則每位作者的被引次數(shù)也都會累計100。同理,對于機構、國家、學科等都采取同樣的成果分配方式。
ESI的這種“利益均沾,獨立計數(shù)”的成果分配方式需要引起我們的注意。在中國甚至很多西方國家,進行科研考核、成果評價時都不采用這種方式,而是按照第一作者、通訊作者等“作者身份”來確定每個作者的比重;即使是每個作者都同等作用,一般也按照1/N來進行成果分配。所以,ESI的這種計數(shù)方式雖然簡單,但是和現(xiàn)實(尤其是中國的科研考核方式)計數(shù)方式存在較大差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迷惑性”,部分地掩蓋了某些評價目標的實力,而相應地夸大了某些評價目標的實力。
(四)ESI不同檢索組合得到的同一研究對象的統(tǒng)計結果不盡相同,有的差異較大
上文已經(jīng)較為詳細地介紹了ESI的各項檢索功能,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發(fā)現(xiàn)一個問題:通過不同的檢索組合進行同一目標檢索時得到的結果有差異,個別結果差異較大。圖1、圖2、圖3給出的是“機構→國家(地區(qū))”“研究領域→機構”和“機構→機構”得到的北京大學的相關結果,這三個組合檢索式都可以得到北京大學在這10年間的總發(fā)文數(shù)和總被引次數(shù)等情況。在“機構→國家(地區(qū))”檢索中,北京大學的發(fā)文為55 571,被引次數(shù)為712 811;在“研究領域→機構”檢索中,北京大學的發(fā)文為55 570,被引次數(shù)為712 801;在“機構→機構”檢索中,其結果與“研究領域→機構”所得結果一致。從北京大學的情況看,不同的組合得到的結果略有差別。接著,我們嘗試觀察中國的另一個機構“INST MICROELECT”(中科院微電子研究所),在“機構→國家(地區(qū))”檢索中發(fā)文為1,被引次數(shù)為3,其中頂尖論文為8;在“研究領域→機構”檢索中發(fā)文為624,被引次數(shù)為9 914,頂尖論文仍為8;在“機構→機構”檢索中所得結果與“研究領域→機構”所得結果一致。從這一結果看,所得檢索結果差別非常大。通過頂尖論文數(shù)量來判斷,“機構→國家(地區(qū))”所得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問題,因為發(fā)文為1不可能得到8篇頂尖論文。所以,雖然ESI提供了很全面的檢索功能,并且可能有多個組合檢索可以達到殊途同歸的目的,但是一定要謹慎比較各個結果,從而得到更為精準的檢索結果。
圖1 通過“機構+中國”查找方式得到的北京大學統(tǒng)計結果
圖2 通過“研究領域+機構”查找方式得到的北京大學統(tǒng)計結果
圖3 通過“機構+機構”查找方式得到的北京大學統(tǒng)計結果
(五)ESI在處理重名時還不夠精確
重名問題是Web of Knowledge中困擾已久的問題,當前該平臺已經(jīng)通過限定檢索可以更精準地得到結果。但是,在ESI中重名問題并沒有得到很好解決,尤其是在人名和機構名方面,其處理功能還比較“粗糙”。
首先分析一下上文提及的“INST MICROELECT”,我們將這一機構的8篇頂尖論文逐一打開核查,發(fā)現(xiàn)沒有一篇屬于中國大陸,其中7篇屬于新加坡微電子研究所,1篇屬于俄羅斯微電子研究所。由此可見在機構中存在“重名”的情況。接著,我們核查一位名為“Peng, K”的成果,結果顯示該人有5篇頂尖論文,逐一核查,發(fā)現(xiàn)有“Peng, Kang(1篇,美國天普大學,計算機領域)”“Peng, Ke(1篇,荷蘭萊頓大學)”“Peng, Kathy(1篇,美國斯坦福大學)”“Peng, Kang(2篇,中國中南大學,材料科學領域),由此可見對于作者來說,重名問題廣泛存在,在ESI中并沒有得到很好處理。
(六)ESI中的研究領域與中國的學科分類差別很大
在ESI中,總共提供了22個研究領域,它們中既有非常精細的領域,如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也有比較粗的領域,如工程學,所以ESI把它們命名為研究領域(Research Fields),而非學科。但是,中國不少人把這些研究領域當成學科,這是認識誤區(qū)。更為重要的是,這22個研究領域與中國《教育部學位授予和人才培養(yǎng)學科目錄》無法很好對應。
表2 ESI研究領域與教育部學科分類的“脫軌”現(xiàn)象
從表1看,ESI的研究領域和教育部學科分類差別很大:一是一級學科和二級學科并列,如生物學(0710生物學)與生物化學(071010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二是二級學科分為多個領域,如071010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分為生物化學(與生物學并稱)和分子生物學兩個研究領域;三是一個領域對應多個一級學科甚至跨學科門類,如藥理學與毒理學這一研究領域對應1007藥學和1004公共衛(wèi)生與預防醫(yī)學兩個一級學科,而環(huán)境學與生態(tài)學這一研究領域則跨了08工學和07理學兩大門類;四是一個一級學科劃分為多個研究領域,其中最為明顯的是0710生物學分為生物學與生物化學、微生物學、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神經(jīng)系統(tǒng)科學與行為學、植物學與動物學6個研究領域;五是一些領域包含的范疇非常廣,如工程學實際包含多個一級學科。
從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ESI的研究領域與教育部學科分類無法很好對應(表2),有的領域較粗糙,有的領域則較精細。當前中國的學科評估越來越著眼于一級學科,所以ESI提供的學科數(shù)據(jù)與我們的實際評估有些“脫軌”。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ESI是國外的產(chǎn)品,還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如何有效的“本土化”還需要進一步梳理。針對這些問題,筆者提出相應的應對措施。
(一)精準把握ESI中各指標的內(nèi)涵、結果顯示、基準線及閾值標準、檢索方式,這是合理利用ESI的基本出發(fā)點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ESI的三大指標及其意義——頂級論文(Top papers)、高被引論文(Highly cited papers)和熱門論文(Hot papers)的內(nèi)涵。高被引論文是指一個研究領域內(nèi),某年發(fā)表的論文迄今為止按照被引次數(shù)從高到低排序排在前1%的論文。熱門論文是指一個研究領域內(nèi),近兩年發(fā)表的論文在最近兩個月的被引次數(shù)從高到底排在前0.1%的論文。頂級論文則是高被引論文和熱門論文的總和[2]。
需要強調(diào)的是,作者和機構顯示的是在近10年被引次數(shù)排在前1%的作者和機構,期刊和國家(地區(qū))則顯示近10年被引次數(shù)排在前50%的期刊和國家(地區(qū))[2]。所以,并不是所有作者、機構、期刊和國家(地區(qū))都能得到顯示,而是顯示那些“代表性”的研究對象。
基準線(Baseline)則主要理解高被引論文遴選標準,在ESI中常規(guī)顯示的是排在前1%的論文,但是也提供了其他各個百分比的標準,具體有0.01%、0.1%、1%、10%、20%和50%六個基準線,所以,我們除了研究1%的高被引論文,還可以進一步提高或者降低基準線,從而發(fā)現(xiàn)更具競爭力的論文。對于ESI,閾值(Threshold)給出了“ESI閾值”“高被引論文閾值”和“熱門論文閾值”,ESI閾值給出的是作者、機構、期刊和國家(地區(qū))的最低被引次數(shù),高被引論文閾值和熱門論文閾值則提供兩個指標分研究領域、年度(月度)的最低被引次數(shù)。所以,通過ESI給定的基準線和閾值,可以發(fā)現(xiàn)一所大學有潛力的學科、學者和論文,可以有重點、有針對性地支持它們進一步發(fā)展。
需要再次強調(diào)的是,必須熟悉ESI的檢索功能,尤其是組合檢索的含義,特別是注意上文提及的可能出現(xiàn)的問題。我們當前只是發(fā)現(xiàn)了機構發(fā)文和被引在不同組合檢索所得結果存在的不同問題,至于是否還有其他“不一致”還需要進一步核查。
(二)按照國內(nèi)通行的成果分配方式重新審視自身實際表現(xiàn),對自己的實際水平做到心中有數(shù)
ESI的成果分配方式在中國科研管理中可能并不適用,一般很少將一篇論文的貢獻累計到每一個作者身上。ESI使用了這種方法,我們改變成果分配方式進行重新統(tǒng)計困難很大,所以只能按照國內(nèi)通行的成果分配方式仔細檢查每所大學自身的具體情況,如果一所大學的大部分論文的第一作者或者通訊作者都不屬于這所大學,即使這所大學進入了(尤其是剛剛進入)ESI研究領域排行,實質(zhì)上仍然可能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應該鼓勵合作,在合作中不斷提升自己的水準,盡早成為一個領域有影響力甚至領頭羊機構。所以,每個機構尤其是研究領域剛剛進入ESI排行或者排名不穩(wěn)定(有時進入有時又退出)更需要審視自身的實際表現(xiàn)。
(三)高度重視重名問題,應著眼于論文本身,尤其是在頂尖論文的判定方面更要謹慎
正如前文分析,在評價作者和機構時會遇到重名的情況,這在實際應用中需要重視,要將不屬于自己的論文排除。所以,每所大學要對自己的論文進行審視,這與成果分配方式處理方式一致。對于一所大學的一個研究領域或者作者,要更加重視頂尖論文的歸屬,必須核查那些頂尖論文到底是否屬于這所大學的實際作者。當前,國內(nèi)的科研獎勵很大一部分是基于論文尤其是高水平論文,所以在ESI存在重名問題的實際情況下,要謹慎對待頂尖論文的歸屬。
(四)重新審視研究領域,精準把握每個領域確切包含的范疇
ESI實際上最基本的出發(fā)點就是“分類評價”,這種分類體現(xiàn)在研究領域細分上。但是,從上面的分析來看,ESI的研究領域與教育部的學科目錄很難很好對應,很難將研究領域精確對應教育部的學科目錄,所以評估世界一流學科需要謹慎。對于已經(jīng)非常精細的研究領域,如分子生物學與遺傳學需要清楚它們包含哪些期刊(SCI和SSCI給每個期刊劃分一個學科,ESI則將每個期刊強制性劃分到一個研究領域),必須結合實際考察這些研究領域具體研究哪些內(nèi)容。對于比較粗的研究領域,如工程學則必須清楚它們包含哪些具體的學科領域,以及一所大學具體涉及到哪些學科領域、有哪些活躍作者、是否有高被引論文、熱門論文等。
當然,了解研究領域的具體范疇,需要仔細研究每個研究領域包含的期刊有哪些,ESI提供了專門的期刊分類列表,具體可參照ESI的幫助文件。然后,可以繼續(xù)結合和對照JCR中SCI和SSCI的學科分類(它們的分類更加具體,SCI包括176個學科,SSCI包括56個學科)進行進一步的界定。當然,有一些學者還就如何進行學科細分提供了更為復雜的方法,具體方法在此不詳細展開,請參見參考文獻[14]和[16]。
(五)更加重視高水平論文和拔尖人才的發(fā)現(xiàn),為高校以及學科提供持久、根本動力
高質(zhì)量人才、高水平成果是一所高校、一個學科可持續(xù)、高競爭力發(fā)展的根本。從微觀上來講,高被引論文主要考察一篇論文的影響力,熱門論文則主要考察一篇論文的創(chuàng)新力,在這里統(tǒng)稱為高水平論文。一個學科尤其是基礎學科的建設需要一批高水平論文的支撐,這些高水平論文可以大大提升一個學科的學術顯示度。在ESI中把高水平論文統(tǒng)稱為頂尖論文(Top papers),可以很方便地查找到一個學科、作者、機構、期刊有哪些高水平論文。拔尖人才在ESI中主要是指一個學科排在前1%的作者,但是我們發(fā)現(xiàn)這些作者數(shù)量還比較多,比如社會科學綜合有就7 650人。Clarivate Analytics(當前Web of Science平臺已經(jīng)全部交由公司運營)采用更加嚴格的方法(基于高被引論文而非所有論文進行統(tǒng)計)確定了每個領域的高被引研究者(Highly cited researchers)[17],這些拔尖人才影響力更高,比如社會科學綜合全球最終只有170人入選。拔尖人才是一個學科、一所高校在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中最為根本的智力保障。只有抓住人才,出大成果,一個學科才能更有話語權,才能在世界科技之林占有一席之地。
在當前ESI還與中國實際結合不是很緊密的情況下,一所高校應更加重視高水平論文和學者的挖掘,加大激勵和扶持,激發(fā)更大的創(chuàng)新力,產(chǎn)出更多的精品成果,通過積累盡快成為某一領域的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學術重鎮(zhèn)。
當前,中國高校已經(jīng)把建設“雙一流”作為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受到了廣泛的關注。ESI為當前衡量一所高校、一個學科是否是世界一流高校、一流學科提供了很好的計量工具和參考。但是,ESI并不是萬能的,也不是完美的,還存在著較多問題,這些問題既有計量方法的問題,如成果分配的方式、高被引論文閾值的確定等,更為重要的問題是ESI的研究領域與中國現(xiàn)行的學科分類無法很好對應,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加工”和“核查”,并進行必要的技術處理。在認清楚ESI本質(zhì)和指標細節(jié)的基礎上,仔細分析自身論文的實際情況,不僅僅重視是否進入ESI排行,還應該清晰知曉自己的實際水平,真正做到知己知彼。在當前無法大規(guī)模改變ESI統(tǒng)計方式的情況下,要更加重視高水平作者和高水平論文的發(fā)現(xiàn),加大獎勵和扶持,為學科良性循環(huán)和高速發(fā)展提供根本保障。所以,我們在評估世界一流大學和學科時,既不能將ESI濫用,也不能棄而不用,在認清楚其存在的問題后根據(jù)自身情況進行再統(tǒng)計和利用,這樣才能發(fā)揮其真正的參考作用。
[1]國務院.關于印發(fā)統(tǒng)籌推進世界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總體方案的通知[EB/OL]. (2015-11-05).[2016-12-28].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5-11/05/content_10269.htm.
[2]湯姆森路透集團.ESI數(shù)據(jù)庫[DB/OL].[2016-12-28].http://wokinfo.com/products_tools/analytical/essentialscienceindicators.
[3]熊璐. 美國《基本科學指標數(shù)據(jù)庫》的研究與應用[D]. 武漢:武漢大學, 2005.
[4]劉雪立, 張詩樂, 蓋雙雙.基于論文產(chǎn)出的科研績效評價——ESI和InCites應用研究綜述[J]. 現(xiàn)代情報, 2016, 36(3):172-177.
[5]劉雪立. 基于Web of Science和ESI數(shù)據(jù)庫高被引論文的界定方法[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2, 23(6):975-978.
[6]MA R, NI C, QIU J. Scientific research competitiveness of world universities in computer science[J]. Scientometrics, 2008, 76(2):245-260.
[7]邱均平, 楊瑞仙. 基于ESI數(shù)據(jù)庫的材料科學領域文獻計量分析研究[J]. 情報科學, 2010(8):1121-1126.
[8]何春建. 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2015年科技論文產(chǎn)出統(tǒng)計與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ESI、InCites數(shù)據(jù)庫[J]. 南京師大學報(自然科學版), 2016, 39(1):145-152.
[9]寇繼虹, 郭雨橙. 基于WOS和ESI的武漢大學科研產(chǎn)出分析[J]. 信息資源管理學報, 2016(1):97-104.
[10]陳燕. 基于ESI的山東省省屬高??蒲薪y(tǒng)計分析[J]. 中國科技信息, 2016(21):112-114.
[11]豐國政. 基于ESI數(shù)據(jù)庫的廣東重點建設高??蒲懈偁幜τ嬃糠治鯷J].高教探索, 2016(3):41-45.
[12]邱均平, 趙蓉英, 郭鳳嬌. 世界一流大學及學科競爭力評價報告[M].科學出版社, 2015.
[13]邱均平, 趙蓉英, 馬瑞敏,等. 世界大學科研競爭力排行榜是如何產(chǎn)生的?[J]. 高教發(fā)展與評估, 2006, 22(3):33-38.
[14]梁瑛, 鄒小筑. ESI工程類與中國教育部學科分類的對比研究[J]. 農(nóng)業(yè)圖書情報學刊, 2016, 28(1):76-81.
[15]Klein D B, Chiang E. Th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 A Black Box—with an Ideological Bias?[J]. Econ Journal Watch, 2004, 1(1):134-165.
[16]馬瑞敏. 學術期刊影響力評價研究——基于歷時視角的新實踐[J]. 中國科技期刊研究, 2014, 25(11):1397-1403.
[17]Clarivate Analytics.Highly cited reserachers[DB/OL].[2016-12-28].http://hcr.stateofinnovation.com.
Theproblemsandsolutionsforworld-classuniversitiesandsubjectsevaluationusingESI
SHI Zhuqin1,2, ZHU Xianqi1
(1.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TaiyuanUniversityofTechnology,Taiyuan030024,P.R.China; 2.SchoolofEconomicsandManagement,Taiyuan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Taiyuan030024,P.R.China)
ESI, based on SCI and SSCI,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subjects evaluation and attracts broad attentions from domestic universities. Under this background, we discussed the six problems in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subjects evaluation using ESI, such a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ethod of output allocation in ESI and that used in general in China; the different retrieval results for the same evaluation objects. On the basis of these problems, corresponding solutions were put forward, such as accurately grasping the connotation of indicators, result shows, baselines and thresholds, and retrieval methods; further valuing the discovery of high-level papers and scientific elites.
ESI; first-class universities; first-class subjects; educational evaluation
10.11835/j.issn.1008-5831.2017.06.009
史竹琴,朱先奇.ESI在世界一流大學與學科評價中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6):84-91.
FormatSHI Zhuqin, ZHU Xianqi.The problems and solutions for world-class universities and subjects evaluation using ESI[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Edition),2017(6):84-91.
2017-04-29
山西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項目“山西省本科高校社會科學類學科競爭力評價研究(2016309)”;山西省高校“131”領軍人才工程項目“中西部地方高??冃гu價研究(2015052009)”
史竹琴(1979-),女,山西襄汾人,太原理工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太原科技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講師,主要從事科技創(chuàng)新與知識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Email:574610321@qq.com;朱先奇(1954-),男,山西定襄人,太原理工大學經(jīng)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科技創(chuàng)新與知識管理、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G40-058.1
A
1008-5831(2017)06-0084-08
(責任編輯 彭建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