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席
“天人合一”的真實意蘊及其藝術價值
陳傳席
“
天人合一”一直被中國近現(xiàn)代學者稱為最能代表中國文化的一個主要特色。但至今沒有確解,一部分權威人士釋為“是人和自然的和睦相處”“天就是大自然 ,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另一部分權威人士認為“天是有意志的神,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動天”,等等。都不符合“天人合一”提出者的意思?!疤烊撕弦弧钡奶岢稣呤撬未膹堓d,他說:“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薄疤烊撕弦弧钡谋疽馐翘斓馈⑷说朗且恢碌?。西方哲學認為“自然美”是低下的,藝術美才是最高的。但西方傳統(tǒng)藝術又完全模擬自然,這是一個悖論。中國的藝術正是天人合一的產(chǎn)物。天人合一 天人一物 張載 正蒙 自然
一
“天人合一”最為中國現(xiàn)代學者所樂道,一直被中外學者論為最能代表中國哲學或中國精神的特色,甚至是中國文化的一個主要特征。但古代學者卻很少提到“天人合一”,只有在注解闡說《正蒙·乾稱篇》時提到,其他地方也沒有人把“天人合一”作為十分重要的理論命題提出。到了現(xiàn)代,不知多少名家大家大談“天人合一”。按理:“天人合一”是什么意思,早應該有一個明確的答案才是。但對于這句話的理解卻有很多種,有的還很含糊。
“天人合一”的解釋有很多種。盡管都出自名家之口,說明不知何意的還是居多。因此,還有再研究的必要。
在眾多的解釋中,除去很含糊的,很明確的解釋有兩種。
其一,“中國的天人合一,從優(yōu)點講,是人和自然和睦相處,萬物一體,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物都是我的同類,這就和諧了。但中國傳統(tǒng)的天人合一有兩種,一種是儒家的,一種是老莊的。天人合一共同的特點是不要把人和物分開,不要強調人和物的區(qū)別,要強調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季羨林也認為,“我主張‘天人合一’。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類。合就是互相理解,結成友誼,不能相視為敵人?!薄?東方文化的中心,我認為是‘天人合一’。意思就是人與自然要成為朋友,不能成為敵人。”很多學者的看法基本同于此。
其二是《漢語大辭典》上解釋:“天人合一,中國哲學中關于天人關系的一種觀點。與‘天人之分’說相對應?!闭J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體現(xiàn);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動天意,由此二者合而為一體。戰(zhàn)國時的子思、孟子首先明確提出這種理論,漢儒董仲舒繼承此說發(fā)展為“天人感應論”。
前者主要說“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萬物一體,這個“天”是無意志的,不是神,其實是天地萬物。后者主要說:“天人合一”是天和人互相感應。而這個“天”是有意志的神。區(qū)別很大。而持后一說法的人往往是研究“天人合一”的專家。所以《漢語大辭典》采取了他們的說法。
持后說者,如余英時就認為:“在‘絕地天通’時期,只有地上人王以全民代表的名義擁有與‘帝’或‘天’的直接交通的特權……但他必須通過一種特有的神奇法術才能和‘帝’或‘天’取得直接聯(lián)系,這便是所謂‘巫術’。王或者以‘群巫之長’的身份,或者指派他所信任的巫師主持天人之間的交通。所以我稱這種交通為集體方式的‘天人合一’,即由地上的‘余一人’,代表人民的集體與‘天’合一。”在這里,余英時顯然認為“天”是有意志的人格神?!疤烊撕弦弧币诧@然是有意志的天和人的交通感應。他還認為:
“‘天人合一’”的初源在‘絕地天通’時期‘群巫之長’的降神經(jīng)驗……”“‘天人合一’完全仰賴巫作中介,以建立‘人’、‘神’之間的交通‘管道’”。
金岳霖在《中國哲學》一文中也指出:
多數(shù)熟悉中國哲學的人大概會挑出“天人合一”來當作中國哲學最突出的特點……我們把“天”理解為“自然”和“自然神”,有時強調前者,有時強調后者……“天人合一”就是主體融入客體,或者客體融入主體,堅持根本同一,泯除一切顯著差別,從而達到個人與宇宙不二的狀態(tài)。
還有北京大學樓宇烈所著的《中國的品格》中專列“天人合一”一節(jié),他說:
首先可以考察一下,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從哪兒來的?起源于什么地方?我們發(fā)現(xiàn),這種思想跟中國原始文化中的自然崇拜,或者說天地崇拜,就是以天地為生物之本這樣一種思想是相關的,同時又跟中國原始文化中的祖先崇拜相關聯(lián)……
天人合一中的天,其實就是自然之天、天命之天結合在一起的,后來人們又認為自然之天和天命之天跟人都是密切相連的,因此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概念。
秦家懿“推斷‘天人合一’的想象最初始于遠古降神的經(jīng)驗,即人在一種神秘和發(fā)狂的精神狀態(tài)中,感受到‘和神合而為一’……這其實是巫師的經(jīng)驗……”
當然,如前所述,“天人合一”的解釋還有很多,不再一一列舉了。
必須首先查清“天人合一”是誰最先提出來的,他的意思才是唯一正確的解釋,以經(jīng)解經(jīng),才是正經(jīng)。其他各家在此基礎上闡發(fā)和發(fā)展,或另作別釋,那是另外的事。
二
“天人合一”的說法,首先是宋代的理學家張載總結出來的(注意不是他個人首先創(chuàng)造出來,而是總結出來),他在其著作《正蒙·乾稱》中先是說:
浮屠明鬼,謂有識之死受生循環(huán),遂厭苦求免,可謂知鬼乎?以人生為妄見,可謂知人乎?天人一物,輒生取舍,可謂知天乎??酌纤^天,彼稱謂道。
接著下一段中,他又說:
釋氏語實際,乃知道者所謂誠也,天德也。其語到實際,則以人生為幻妄,以有為為疣贅,以世界為蔭濁,遂厭而不有,遺而弗存。就使得之,乃誠而惡明者也。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
前段是說佛家講鬼,認為人死之后,靈魂進入六道輪回,生死循環(huán),因而把生死看作苦事,希望通過修行擺脫輪回(張載認為精氣聚則為人,散則澌滅而為鬼)。這種認識難道是對鬼的真實了解嗎?以人生為虛妄,這是對人生真實的認識嗎?“天人一物”,天和人是一物,亦即天人同一理。熊剛大說:“天與人同一理,今乃棄人事以求天性,是不知有天之理。”王夫之《張子正蒙注》云:“天之用在人,人之體無非天……聲色、臭味、父子、君臣、賓主、賢愚,皆天理之所顯現(xiàn)而流行,非空之而別有天也”?!拜m生取舍”,即舍人生而求天性。怎能知天之理呢?
明吳訥《正蒙補注》中釋此文中“天人一物,輒生取舍”說:
佛氏指浮生幻化,是不知人之理也。天人同一理,人乃棄人事以求天性,是不知天之理也。
熊大剛則認為:“天人一致,何所取舍?”這里說的“天人一物”、“天人一致”、“天人同一理”,實際上就是下面說的“天人合一”。
下一段說“釋氏語實際”。這“實際”即佛家語中指的真如、法性境界,這是儒家所說的“誠”也,“天德”也。其說到實際,則以人生為幻妄,有所作為為疣贅。以世界為陰濁,對人世厭棄,要拋棄現(xiàn)實生活,佛教對世界的認識實際是對天理的錯誤認知。
“誠而惡明”,簡單的說即,知之而惡之。知道實際而厭惡實際。因為佛以空為宗,以天地萬物皆為幻,為空,為“疣贅”,“以世界為陰濁”,所謂“厭世”。這對于人生、世道皆無補益。既然世界是空的,“萬法皆空”,人生又有什么意義呢?“誠”屬于天道,“明”屬于人道,“誠”與“明”應該一致,而釋氏“誠而惡明”,則天人不是一物,天人不合一了。
從這里已經(jīng)可以看出:“天人合一”即天理、人道是一致的意思了。
劉璣《正蒙會稿》中云:“誠而惡明,天而不認……圣何嘗不成于善信哉?天而人也。本語其始也,歸其終也。‘二本殊歸’者,天人本合一,釋氏歧而二之,則始終皆不同矣。”
儒者則因明致誠,因誠致明。王夫之說:“誠者,天之實理。明者,性之良能。性之良能出于天之實理,故交相致,而明誠合一。必于人倫庶物,研幾、精義、力行以推致其極,馴致于窮神知化,則天下之理得,而成位乎其中矣?!睂嶋H上張載這句話出自《中庸》“自誠明,謂之性。自明誠,謂之教。誠則明矣,明則誠矣?!睆堓d自己說:“‘自明誠’,由窮理而盡性也;‘自誠明’,由盡性而窮理也?!毙跃褪鞘挛锏谋举|。又謂“性與天道不見乎小大之別也”。性雖在人而小,道雖在天而大,以人知天,體天于人,則天在我而無小大之別野。是天與人一也?!靶耘c天道合一存乎誠”“盡性然后知生無所得,則死無所表?!薄叭四鼙M性而知天”。從張載這些論述中可知,他的“天人合一”即“天人一物”。天指“天理”,人指“人道”,即天理、人道為一物,天理、人道合一。道和理的區(qū)別是:一事一物的具體的規(guī)律,叫理;萬事萬物總的規(guī)律叫道。天理的綜合即天道,以理見道,以道統(tǒng)理,道和理在一定場合下是一回事。
“天人合一”即天理、人道合一,即天道、人道合一。即前云“天人同一理”。
張載這種“天人合一”即天道、人道合一之思想處處有顯示。
張載另一句名言:“為天地立心”。人為天地立心,則人心即天地之心,人心又來自天地,則天地之心亦人心。也是天道、人道合而一,即天人合一也。
張載又說:“天無心,心都在人之心?!保ā稄堓d集·經(jīng)學理窟》)《朱子語錄》中有“天地間非特人為至靈,自家心便是鳥獸草木之心?!薄兑讉鳌拓浴酚衷疲骸皬?,其見天地之心?!敝熳佑衷疲骸疤斓匾陨餅樾?,而所生之物因各得夫天地生物之心以為心。”(《四書章句集注》)“人得之遂為人之心,物得之遂為物之心,只是一個天地之心爾?!保ā吨熳诱Z類》)由是觀之,天地以生物為心,生物又以天地之心為心,人得之以為人之心,天心又是人心,人心又是天心,故“天人合一”,即天道、人道合而為一也。
張載《正蒙·天道》中說:“天視聽以民,明威以民,故《詩》、《書》所謂帝天之命,主于民心而已焉?!薄疤煲暵犚悦瘛背鲇凇渡袝ぶ軙ぬ┦摹罚骸疤煲曌晕颐褚?,天聽自我民聽?!碧熘暵?,皆因于民之視聽,則天、民(人)一也,也就是天道、人道一也,亦即“天人合一”。前所言“天人一物,輒生取舍”,即天道、人道為一理,怎么能舍人道而求天理呢?亦即天人合一。
王夫之說:“道一也,在天則為天道,在人則有人道。人之所謂道,人道也,人道不違于天?!毙軇偞笳f:“天與人同一理”,即“天人合一也”。接著張載又說:“故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遺人?!焙唵蔚卣f:誠屬于天道,明屬于人道,“因明致誠,因誠致明”即天道與人道互為因果,故“天人合一”,即天道與人道是合一的。誠,天之實際,天理也;明,性之良能,明其理也。所以,“致學可以成圣”?!啊兑住匪^不遺、不流、不過者也?!边@句話典出《易經(jīng)》卷九《系辭上傳》:
《易》與天地準,故能彌綸天地之道。仰以觀於天文,俯以察於地理,是故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精氣為物,游魂為變,是故知鬼神之情狀。與天地相似故不違,知周乎萬物而道濟天下,故不過,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安土敦乎仁,故能愛。范圍天地之化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
這是說《易》的作成也與天地同一(準擬天地),所以才能包含天地間的道理……“不違”即不違背天地自然規(guī)律,“不過”即不偏差,“不流”即不流溢淫濫,“不遺”即不使遺漏。
這就更說明“天人合一”之天即天理,人即人道,所以致學可以成圣,足以擬范周備天地的化育而不致偏失,足以曲盡細密地助成萬物而不使遺漏……
明人劉璣《正蒙會稿》解釋這一段更明確:
釋氏有“實際”之語,即吾儒所謂“誠”也,“天德”也……天即天道,人即人道,天人合一,致學而可以成圣……天而人也 ……二本殊歸者,天人本合一……
這里講得更清楚,“天人合一”即天道、人道合而為一。
所以前述那些名家說:“合就是相互理解,結成友誼,不能相視為敵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體現(xiàn),天意能支配人事?!薄巴趸蛘咭浴何字L’的身份……主持天人之間的交通。所以我稱這種交通為集體方式的‘天人合一’”;“‘天人合一’完全仰賴巫作中介”等等的解釋,全是錯誤的。
清·李光地《注解正蒙》中說:
……自明而誠,人合天也。得天而不遺乎人者;誠無不明,天合人也,惟天人合一,故“易”謂之……
“人合天”,“天合人”,亦即天人合一也,亦即天道、人道合一也。
張載是唯物論者,他的“天”絕不是有意志的人格神,他認為天地一切皆氣所化,他在自己的著作《張載集》中多次說明:
太虛無形,氣之本體,其聚其散,變化之客形爾(《太和》)。
天地之氣……氣之為物,散入無形,適得吾體,聚為有象,不失吾常。太虛不能無氣,氣不能不聚而為萬物……(《太和》)
氣之聚散于太虛,猶冰凝釋于水,知太虛即氣……(《太和》)
一物兩體,氣也(《正蒙·參兩》)。
神天德,化天道,德其體,道其用,一于氣而已(《正蒙·神化》)。
凡可狀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氣也。氣之性本虛而神,則神與性乃氣所固有(《正蒙·乾稱》)。
歷來研究張載的學者也都認為張載心目中的“天”,絕不是有意志的人格神。
如是看來,《漢語大辭典》解釋“天人合一”,認為“天有意志”,天能支配人,人事能感動天意,云云,是不符張載原意的。
而另一種解釋,認為“天人合一”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云云,也和張載的意思并不十分吻合。
三
張載的“天人合一”如前所述,是天理(或天道)、人道,二者合一。這些理論在先秦哲學中是常見的。如《周易》卷一“夫‘大人’者,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兇?!薄肚f子·德充符》“萬物皆一也?!薄抖Y記·樂記》“大樂與天地同和,大禮與天地同節(jié)?!薄渡袝ぬ┦闹小贰疤煲曌晕颐褚?,天聽自我民聽?!钡鹊冉匀弧?/p>
但從張載的“天人合一”理論中,可以引述出人和萬物一體,人和自然和諧的理論。天理、天道中也有萬物一體,人與自然和諧的理論,則人道也要遵循。郢書燕解,也給世界帶來了好處。真正通曉天理、人道,也就達到了萬物一體的境界,能夠了解萬物一體,也必定體悟到天理和人道。但從張載的“天人合一”理論中,卻引述不出天是人格神,而可和地上的人交通的“合一”理論。而且,張載還在《正蒙·乾稱》中提出“民胞物與”的命題,他提出“民,吾同胞;物,吾與也”,要求愛一切人如愛同胞手足樣,并進一步擴大到“視天下無一物非我”的認識。他又依據(jù)《中庸》“誠”者“合內外之道”的表述,把“合內外”確立為實現(xiàn)“天人合一”的基本模式。由是觀之,他的“天人合一”是最終實現(xiàn)天人之間的統(tǒng)一,即是天理、天道與人道的統(tǒng)一。綜合他的其他思想,也有人與自然萬物統(tǒng)一的意思。
翻閱典籍,清代以前的學者無不把“天人合一”理解為“天人一理”,天是天理或天道,人是人道。像現(xiàn)代學者那幾種解釋,在古代典籍中都沒有查到。而且,也只是在解說張載《正蒙·乾稱篇》時提到:“天人合一”。其他地方也很少提到“天人合一”。張載有時提到“天人合一”,有時又說“天人一物”,有時又說“以合天地之心”等等,也沒有把它作為十分重要的哲學命題提出,只是在比較釋儒理論區(qū)別時淡淡一說。遠沒有他在《西銘》中提到的“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的命題重要。而且張載把他的理論最重要部分書寫在他講學學堂的西窗上,后人稱為《西銘》,這就是他的《正蒙·乾稱篇》第一段;他把另一段重要內容書寫在學堂東窗上,被稱為《東銘》,這就是《正蒙·乾稱篇》最后一段?!疤烊撕弦弧钡睦碚?,既不在《西銘》中,也不在《東銘》中。從宋到清八百多年間,也沒有人把它作為十分了不起的命題論說。到了現(xiàn)代學者,因為沒有弄清其本義,反而十分重視,大加張皇。
但是,如果拋卻張載“天人合一”理論命題的本意,學者們當然可以作各種各樣的解釋。其一是《書·呂刑》中說:“乃命重、黎絕地天通,罔有降格。”孔傳“重即羲,黎即和,堯命羲和世掌天地四時之官,使人神不相擾,各得其序,是謂絕地天通。言天神無有降地,地祗不至於天,明不相干?!薄敖^地天通”,地上只有巫師或人王通過祭祀、占卜的禮儀,與天交通。這是一種“天人合一”。其二是“天人感應”。即天意與人意的交感相應,天能干預人事,預示災祥,人的行為也能感動天。例如元代戲劇《竇娥冤》,竇娥受冤,寫的是:竇娥本是善良孝順的女性,卻被官府判為狠毒的殺人犯。臨刑前,她為自己的冤許下三愿:“血飛白練,六月降雪,亢旱三年?!币宰C明自己無辜。后來,果然血飛白練,六月天正炎熱,卻降下大雪,而且干旱三年。說明人冤,天亦感應,以示其冤。其三是“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疤斓匾惑w”,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其四,即我們前面所說的天理、人道合而為一。天理即人道,人道即天理。無論是哪一種解釋,天、人都是不分為二的,都對人的行為有所約束?!渡袝ぷ⑹琛ぬ┦摹分性凇疤煲曌晕颐褚?,天聽自我民聽”后便有一段,“傳言天因民以視聽,民所惡者,天誅之?!泵褚饧刺煲庖玻@不就是“天人合一”嗎?《書·泰誓》云:“惟天地萬物父母也。”張載《乾稱篇》開始即說:“乾稱天,坤稱母……民,吾同胞;物,吾與也?!碧斓厣f物包括人,所以,民是我的同胞,物是我的黨與,亦即《莊子》所說“萬物與我為一”。若從“物,吾與也”,“萬物與我為一”??磥?,人都應該維護自然,尊重自然,不可破壞自然。
而西方人沒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主張?zhí)烊硕郑焓翘?,人是人,人要改造自然,征服自然,實際上是破壞自然,結果是自然對人類報復,加速地球和人類的滅亡。
西方哲學強調人的作用,強調人與自然對立,人與社會對立,但自然、社會必須為人服務。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強調“求知是人的本性”。培根更提出,“知識就是力量”。“求知”目的是什么呢?中國人認為是“為己”??鬃?、荀子皆說: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為己,即充實自己,涵養(yǎng)自己,使自己修養(yǎng)提高,履而能行之,身正言正,為德、為政、為文、為藝皆正,無為惡也。
而西方學者“求知”,“知識就是力量”的目的是為了支配自然,改造自然。通過對知識的學習,對自然的研究,認識自然,改造自然。他們一直把人與自然分離作為一種精神。人們學習知識,就是為了在行動中支配自然。到了費希特更是將人與自然對立的精神發(fā)揚到極致。他認為人生存的目的就是要行動,要實踐,要克服“非我”的限制,這就是要征服自然。西方也有學者如恩格斯就批判過那種“把精神和物質,人類和自然,靈魂與肉體對立起來”的荒謬性,但也認為這種“對立”使人獲得個體獨立性。明確地確立人的主體性,以及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使人能進一步認識自然、研究自然、支配自然、改造自然。
西方的這種思想,促進了西方的科學技術革命和工業(yè)的發(fā)展,促進了社會的物質發(fā)達和政治進步,甚至有能力來侵略東方,奴役東方。
中國強調“天人合一”,人和萬物一體?!肚f子》一書中多次談到:“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萬物皆一”(《德充符》),“旁礴萬物以為一”(《逍遙游》)。又說:“天地者萬物之父母也。”(《達生》)大地是包括人在內的萬物之父母。“得節(jié)萬物不傷群生”(《刻意》)?!俺R蜃匀欢灰嫔保ā兜鲁浞罚ǔm樔巫匀欢挥萌藶槿ピ鲆妫?。更說:“天與人不相勝也?!保ā洞笞趲煛罚┘刺炫c人不是互相對立的。也就反對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莊子》書中甚至講述一個“抱甕灌園”的故事,說子貢南游至楚,又回到晉,途經(jīng)漢陰,見到一個老人(一丈人)在菜園子里,挖地道到井中,抱著甕(相當于陶罐一類器皿)取水灌園,用力甚多而見功甚少。子貢便說:“有一種機械,一日可以灌溉一百畦田園,用力甚少而見功多,你為什么不愿用呢?!崩先苏f:“怎么?”子貢說:“鑿木為機械,后重前輕,提水如同抽引,快速如同沸湯,湧溢,名叫桔槔。”灌園老人面起怒色,但還是笑著說:“……有機械者必為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于胸中,則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鼻f子認為這種簡單的機械都不能用,因為“有機事者必有機心”,而主張抱著甕去取水灌園。這也就是反對研究自然、改造自然,真正做到“天人合一”了。但若依這種“抱甕灌園”的思想,中國的科技就不會發(fā)展。那么在這個世界上,中國必然落后,必然遭受外人侵略,必然挨打。所以,中國人必須暫時放棄自己的哲學,轉而利用外國的哲學“天人二分”,發(fā)揚人的主觀能動性,去認識自然,研究自然,發(fā)現(xiàn)自然的規(guī)律,適當?shù)母脑熳匀弧6易匀唤缫泊嬖谝恍┩{人類安全的因素,需要人去發(fā)現(xiàn)和調和。
尤其是西方人反對“天人合一”而主張“天人二分”,加強研究自然規(guī)律,發(fā)展科學,改革技術,造出無數(shù)機械和高科技產(chǎn)品,更造出威脅人類安全的新式武器。如果我們還是和大自然和睦相處,還是“抱甕灌園”,不去研究自然,發(fā)展科技,我們必然落后,甚至無法立足于這個地球之上。
其實,中國也不是反對研究自然,也不反對發(fā)展機械,子貢介紹的那種機械——槔,也是當時先進的科技產(chǎn)品。只是中國的“天人合一”哲學,限制過分的發(fā)展征服自然的思想,適可而止,而且這種機械仍是物理性質。
如果全世界都按照中國的“天人合一”哲學去發(fā)展,尊重自然,與大自然和睦相處,只是適當?shù)睦靡恍o損于大自然的機械,調合人與自然的關系,不去發(fā)展那些損壞大自然的核武器,化學農(nóng)藥,轉基因,克隆技術等等。那么,這個世界必將更美好,更淳樸,人的幸福指數(shù)也就更高。
實際上,西方人現(xiàn)在也已認識到人類和自然對立的危害性,有的已有控制,有的已無法控制。若早早采取中國的哲學,何至于有那么多對抗自然、征服自然、破壞自然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呢。這些發(fā)明創(chuàng)造,雖然有的起到“飲鴆止渴”的作用,但都對人類社會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因此,必須從中國“天人合一”及其延伸的思想加以控制。
四
以上,廓清了“天人合一”的真正意思。下面要解決中國藝術和“天人合一”的關系。這是研究中國藝術所必須知道的。
中國的藝術也同樣呈現(xiàn)出“天人合一”的理念。討論這一問題,首先要明了自然和真實的關系。因為所謂“天”就是大自然,又叫造化。造是從無到有,化是從有到無。大自然中一切本來無,后來有了,“有生于無”,再后來又化為無。大自然中的一切都是真實的。山、水、樹、石、花木、動植物既是真實的,又是自然的。凡自然生成的,皆不是刻畫、雕鑿、精心制造出來的。凡是精心制造出來的,都不是自然的。
藝術作品就是制造出來的。由此,藝術作品不屬于自然,但是真實的。但藝術作品中的內容又可以是不真實的。不真實內容的藝術作品卻是真實的藝術作品。
現(xiàn)在要討論藝術作品的“自然”問題。西方的藝術作品,從學習古希臘到文藝復興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不自然的。雖然他們畫出來的內容(即畫中對象,或人、或物、或風景)是自然的,是假的自然,因為是制造出來的自然。但是,如前所述,凡是自然的,都絕對不是刻畫、雕鑿、精心制造出來的。而西方的傳統(tǒng)油畫正是精心描繪出來的,它完全是模仿人體、風景、物像等,一筆一畫的精心制作出來的。一幅作品甚至制作幾年、幾十年。這不是“自然”,而是“復制”。描繪風景,不但風景本身不能改變,連光線都不能變。陰天了,夕陽西下光線變了,只好收工,待次日同樣光線才能繼續(xù)畫(描繪)。畫人像也如此。幾個月甚至幾年畫一個人,這個人衣服不能變,人的姿勢不能變,光線也不能變,才能對著對象描繪。畫到胳膊、手、腿、衣服部分,模特兒可以易人代替,但這個人必須和原對象差不多胖瘦高矮,衣服也必須是同一件。這就是雕鑿、刻畫、精心描繪。天道是自然的,這樣制作繪畫就不自然了。制作繪畫是“人道”,也就是說人道不合于天道,天人也就不合一了。
中國藝術,尤其是中國書畫,最強調“自然”。最反對雕鑿、刻畫和精心描繪。評價一幅作品,如果說“這幅畫(或書法)雕鑿氣太重了”,那么這幅作品便不可取了。如果說其“刻畫”、“太精心了”,也是不可取的,至少說“刻畫”的“太精心了”,“雕鑿”了,便不是好作品。好作品第一因素便是自然的,古人說的“淡”,便是自然。董其昌在《容臺別集》中說:大抵傳與不傳,在淡與不淡。淡即自然,自然的作品便能傳下去,不自然的作品便傳不下去。又說:蘇子瞻曰:“筆勢崢嶸,辭采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边@句話是見于蘇東坡的:大凡為文,當使氣象崢嶸,五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
由絢爛到平淡,才達到最高境界,平淡即是自然。
米芾更是以“平淡天真”為標準論畫?!捌降奔词亲钭匀坏囊馑??!疤煺妗笔翘烊恢妫亲匀坏囊馑?。他把董源、巨然的畫評得最高,原因就是:
董源平淡天真多,唐無此品,在畢宏上,近世神品,格高無與比也。
巨然師董源……布景得天真多……老年平淡趣高。
米芾評畫評書法,處處以“平淡天真”為最高明的第一標準。反之,不自然的作品為“凡俗”。他說:今世貴侯所收大圖,猶如顏柳書藥鋪牌,形貌似爾,無甚自然,皆凡俗。
另外,黃庭堅評畫,也以符合“自然”為最佳。他在《題李漢舉墨竹》中說:如蟲蝕木,偶爾成文?!瓗椎焦湃瞬挥眯奶?。
“如蟲蝕木”就是非常自然的,而且黃庭堅說的好的作品,“幾到古人不用心處”也是古代評論家評論一幅好作品的重要標準?!安挥眯摹奔词恰熬拿枥L”的反義。西方人傳統(tǒng)繪畫必是十分用心的。
徐渭說的“不教工處是真工”也是反對“精心描繪”的。他說的“信手拈來自有神”即是自然而成的意思。徐渭反復地說:“不涉安排”、“天然真規(guī)矩”、“天機無安排”、“應機而動”、“能知造化絕安排”、“老夫游戲墨淋漓”等都是主張“自然”而反對“安排”(描繪、雕鑿)。
到了董其昌論畫更是“以淡為宗”,即以自然為宗。董其昌把“元四家”捧得最高,又把倪云林捧為“元四家”中最高,原因就是倪畫更淡、更天真。他說:
元之能者雖多,然皆稟承宋法稍加蕭散耳;吳仲圭大有神氣,黃子久特妙風格,王叔明奄有前規(guī),而三家皆有縱橫習氣,獨云林古淡天真,米顛后一人而已。
“古淡天真”即自然到最高程度。
董其昌更明確的反對“刻畫、細謹”。他說:
畫之道,所謂宇宙在乎手者。眼前無非生機,故其人往往多壽。至如刻畫細謹,為造物役者,乃能損壽……
西方畫細微地描繪對象,“如鏡取影”,絲毫不差,即是“為造化役者”,董認為這種“刻畫細謹”,即是“為造化役者,乃能損壽”,是不可取的,就是因為不自然。
董其昌在《畫旨》中說的:“北苑(董源)畫……即米畫之祖,最為高雅,不在斤斤細巧?!边@“斤斤細巧”即“刻畫細謹”,即不自然。
傳統(tǒng)繪畫處處反對“刻畫細謹”,反對不自然,處處提倡自然。例子太多,不可勝舉。
而且,世界上只有中國畫,把“自然”列為評畫的最高標準。唐代張彥遠云:
夫失于自然而后神,失于神而后妙,失于妙而后精。精之為病而成謹細。自然者為上品之上,神者為上品之中,妙者為上品之下,精者為中品之上,謹而細者為中品之中,余今立此五等,以包六法,以貫眾妙。
一般說來,神品令人驚嘆,“神乎其技哉”,但神品仍在“自然品”之下,不能“自然”才“神”。他明確樹立了“自然者,為上品之上”,即最高品第。
“謹而細”的畫,即“刻畫細謹”的畫,被列為五等中最低一等。就是因為畫得雖工,但不自然。
中國畫中也有工細的工筆畫,但中國的工筆畫中也講究自然,也以“自然”為本質,不像西方畫那樣,過分講究光線、環(huán)境的影響。工筆畫的著色時也是很自然的,不過著色的遍數(shù)多一些而已。但是工筆畫最高只能達到“神品”。中國畫后來的發(fā)展,主流和最受人注目的畫仍是寫意者,蓋寫意畫隨意而自然,“不為造物役”。中國畫叫“寫”,而不叫“畫”。蓋寫者,隨意而自然也;畫者,有描繪之意也;西方畫一直是刻意描繪,十分用心,不是寫。直到塞尚、梵高出現(xiàn),因為某種程度受了中國畫的影響,才改“描繪”為“寫”,已晚于中國畫千年也。
天道是自然的,不是雕鑿刻畫的。作畫是人道,人道也應該是自然的,也不應是雕鑿刻畫的。中國畫“以淡為宗”,即“以自然為宗”,反對雕鑿刻畫。所以,中國畫也是“天人合一”的產(chǎn)物,它體現(xiàn)了中國哲學的“天人合一”原則。
陳傳席: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責任編輯:程陽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