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芳+楊學(xué)晶
摘要:方言作為一種十分重要的傳播媒介在文化的形成、發(fā)展、傳播與交流的過程中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湖南寧遠方言詞匯在地理環(huán)境、思維方式、歷史文化與民風(fēng)民俗等方面顯示出獨特的文化特征。
關(guān)鍵詞:寧遠方言;詞匯;文化特征
方言是一種語言與地域文化的混合體,但同時又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被納入文化范疇之內(nèi)。索緒爾曾說:“一個民族的民俗習(xí)慣常會在它的語言中有所反映,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構(gòu)成民族的也正是語言?!睂庍h方言詞匯在地理環(huán)境、思維方式、歷史文化與民風(fēng)民俗等方面存在著獨特性,本文嘗試通過解讀寧遠方言中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詞匯來揭示其文化特征。
一、寧遠方言詞匯及其文化特征
(一)地理環(huán)境
寧遠縣位于湖南南部,萌渚嶺北麓,南有九嶷山,北倚陽明山,且境內(nèi)四面環(huán)山。南聳九疑山,北枕陽膽山,西都嶺,東亙霧云山,山丘面積占全縣面積的63%。 在氣候上屬亞熱帶季風(fēng)濕潤區(qū),氣候溫暖,雨量豐沛。水系發(fā)育,泠、疑、舂、仁四水流貫全境,自南、北向西在道縣注入瀟水。得天獨厚的地理環(huán)境使得寧遠形成了以下幾個特點:
1.在飲食上,以米飯為主食,雜糧以粑粑居多,粑粑在人們生活中隨處可見,如:餡心粑粑、鳥崽粑粑、蕨根粑粑等。寧遠人偏愛吃辣,“進了寧遠界,沒有辣椒不成菜?!崩苯贩诸愑校撼旖?、米辣椒、辣椒醬、煨辣椒、辣椒面、剁辣椒等。寧遠境內(nèi)所種的豆子、紅薯較多。將豆子制成豆腐,做成菜肴的種類也多,如:米豆腐、辣椒豆腐、釀豆腐、霉豆腐、油炸豆腐、片片豆腐等;而紅薯的用處很多,如:干紅薯、紅薯果子等。寧遠人喜歡家釀酒,以紅薯酒為普遍。
2.因土地、光照、水資源充足,適宜種植烤煙??緹熓菍庍h最主要的經(jīng)濟作物,上世紀的七八十年代,烤煙事業(yè)發(fā)展很快,因而形成了一系列關(guān)于烤煙的詞匯,如:烤煙房、剝煙、編煙、拆煙等?,F(xiàn)代烤煙事業(yè)已成為寧遠工農(nóng)業(yè)的主要支柱。
3.寧遠境內(nèi)河流較多,因而可以見到各式各樣的橋,如:拱橋、板子橋、石板橋、墩牯橋、天橋等等。
(二)思維方式
思維方式與語言密切相關(guān),思維是語言生成和發(fā)展的深層機制,而語言是思維方式的主要工具與載體。人們通過客觀事物所具有的某些特點,如:形狀、顏色、功能、屬性等來認識事物,而不同地域的不同社會群體對事物的這些特點有著自己獨特的認知與反應(yīng)。這些思維方式的不同直接體現(xiàn)在語言上,人們認識事物的側(cè)重點不同,對事物特征的表達方式不同,最終對事物的命名即構(gòu)詞方式也就存在著不同。如:
1.火爐腹。指的是廚房。寧遠以“火爐”來強調(diào)某某與某某以前是一家人,常說他們在多少年前是共用一個灶煮飯吃的。
2.磨石心肝。指的是丈夫夾在母親與妻子的為難。
3.金窖。指的是墓坑。
4.呱嘴婆。指廢話很多的人。
5.背底門。指在屋子側(cè)面或后面,由臥室出入房屋的門。
6.蝦公背。指駝背。
由此可見,人們對事物的命名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的,如認知水平、知識經(jīng)驗、思維方式、傳統(tǒng)文化以及心理活動等。
(三)歷史文化
受傳統(tǒng)封建道德的影響,男尊女卑是寧遠歷史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某些方言詞匯中仍可以體現(xiàn)出過去對于女性的歧視。如:
1.哭嫁。主要教育新娘在出家后要勤儉節(jié)約、遵從三從四德、能吃苦受累等。
2.四兩人、四眼人。即孕婦。在過去,人們總認為孕婦的身上不干凈,會給人帶來不順利,甚至孕婦路過燒水做飯的地方,飯煮不熟,水燒不開,所以有孕婦經(jīng)過時,要在鍋蓋上放一把刀,據(jù)說可以避免受到影響。孕婦不可以摸嬰兒的頭,也不可以抱嬰兒,不然就會“走胎”。
3.走胎。指嬰幼兒的靈魂出竅,走到了孕婦肚中的胎兒身上,表現(xiàn)為飲食不減少但身體日漸消瘦。
家中有老人去世,在給老人“送葬”時,女性只能站在整個隊伍的后面,并且中途就要繞道返回,不能送到墓地。若家中有客人一同“食飯”,則女性與孩子不坐在桌子上用餐。男女若“洗澡”,不可以共用毛巾,因為男性身上如果沾到女性的洗澡水就會行厄運。女性在“吹衣”(晾衣服)時晾到較高且來往人多時就會被人譴責(zé),因為人們認為,頭頂晾有女性衣褲的地方經(jīng)過,就會不幸。嫁出去的女兒不能在自己的娘家“掃地”,因為這樣會將自己娘家的財運帶到婆家,對娘家不利;“補衣”工作須由女性承擔(dān);在寧遠的重要節(jié)日清明節(jié)的“掃清”(掃墓)與“食清明”的活動中,一般不允許女性參加,且“食清明”的錢一般按男性人頭攤派;“猜干拳”、打牌等娛樂活動僅限于成年男性,女性幾乎沒有自己的娛樂活動。另外,在對某些女性的稱呼上,也用男性的稱呼。如“伯伯”一詞不僅可以指稱伯伯與堂伯伯,還可以指稱伯母與堂伯母,男性為男伯伯,女性則為女伯伯。這些都體現(xiàn)出對女性在過去思想封閉、迷信的情況下,被人誤解、歧視,得不到平等的待遇。
(四)民俗文化
在民俗文化方面,寧遠沒有形成統(tǒng)一的、嚴格意義上的宗教信仰,但寧遠人都十分相信命運與鬼神。如:難產(chǎn)而死的孕婦叫做“養(yǎng)崽鬼”;上吊而死的人叫“吊死鬼”;喝農(nóng)藥而死的人叫“農(nóng)藥鬼”。若遇到不順利的事情,多數(shù)人都想從鬼神那里得到幫助,如“祖公兜子”、“筷子神”、“撐鐺姑姑”、“鬼婆”等。
1.祖公兜子。即自己的祖宗。寧遠人對祖宗的敬仰勝過了對神靈的敬仰,他們覺得祖宗可以強有力地保護自己。在每逢初一、十五以及過年、過節(jié)都要敬祖,多在神堂進行供奉。
2.筷子神。即人們通過豎筷子的方式來驗證自己心中所想之事。例如從辦喪禮的地方回到自己家中時,出現(xiàn)了頭痛的現(xiàn)象,則采用豎筷子的方式,將三根筷子放入碗中,詢問是否是自己冒犯別人家的逝者,若是,則三根筷子會立在碗中,那么就要在自己家門口為逝者燒紙錢來保佑自己快點好起來。
3.鬼婆。是人們詢問、聯(lián)系鬼神的中介。寧遠人在擔(dān)心自己已逝去的親人在陰間是否過得好時,就會找鬼婆(這一行為稱為“問神”),說出已逝去親人去世的時間,然后鬼婆開始燒香,去陰間找到這個死去的人,將自己的身體借給這個人,靈魂通過鬼婆的身體來到陽間,指認在現(xiàn)場的自己的親戚,證明自己就是已逝去的人,通過鬼婆的嘴來說出自己在陰間過得情況,是否需要什么東西。
4.撐鐺姑姑。即灶神。灶神是管家的神,所以當(dāng)家中連連發(fā)生了不順利的事情,就會懷疑是否在哪些方面沖撞、冒犯了撐鐺姑姑,或者別的鬼神妨礙了自家的撐鐺姑姑管家。通過“鬼婆”來詢問自己家中的撐鐺姑姑的原因,作為聯(lián)系撐鐺姑姑與人們的中介,“鬼婆”在通過詢問原因來給人們提出一些解決辦法,如:移動家具的位置或是拜撐鐺姑姑、燒紙錢來賠不是等。在過小年前一天晚上,家家戶戶都要送“撐鐺姑姑”去天上過年,要燒紙錢、擺放糖果與茶水來供奉撐鐺姑姑以求來年可以保佑自己家人一切平安順利;在大年三十這天晚上要接撐鐺姑姑,儀式與送撐鐺姑姑的儀式大體一致,但是擺放的供品是餡心粑粑和茶。
此外,寧遠人也崇尚“八字先生”、“地羅先生”(風(fēng)水先生)、觀音等。如觀音代表著育子,所以寧遠人對觀音的誕辰特別重視。相傳有三個觀音,誕辰分別為農(nóng)歷的二月十九、六月十九與九月十九,人們都會在這三天拜觀音來保佑家中多子多福。
在節(jié)日方面,春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七月半、中秋節(jié)等是寧遠人民十分受重視的節(jié)日,有特定的活動或食物。
春節(jié):從大年三十開始準(zhǔn)備,在異鄉(xiāng)的人們會紛紛回來與家人團聚,這一天的晚餐是一年中最豐富的一頓,而且有魚。在吃飯前要安排小孩子洗“過年澡”,然后穿新衣服。晚飯后,長輩會給小孩發(fā)“壓歲錢”來“壓歲”。晚飯后的十二點之前要“接撐鐺姑姑”。在大年初一的早上,要早起將自己的家門打開來招納財氣,然蠟燭、點香、燒紙錢、作揖、放炮、燒水、做餡心粑粑等(這種活動稱為“出行”),然后以家庭為單位前往禮堂拜天、拜地、拜祖宗,時間越早越好,并在自己家中的神堂拜三拜。有“勿掃地”的習(xí)俗,人們認為大年初一是納福納財?shù)?,若掃地會將臨門的財氣與福氣掃掉,加之大年初一家家戶戶要放鞭炮,所以門口都是紅艷艷的一片。這天人們會紛紛出去拜年,在同族中,先由晚輩登門給長輩拜年,在同輩之中,年紀小的一家先給年紀大的一家拜年,然后回拜。在新世紀以前,正月里給長輩的親戚拜年,必須帶上臘肉,而長輩拜年帶來的臘肉晚輩則不能接受。
清明節(jié):寧遠人的清明節(jié),有“食清明”與“掛清”的習(xí)俗。所謂“食清明”即在清明節(jié)的前一段時間里,在異鄉(xiāng)的人紛紛回到家中,在同宗同族中,有聲威的長輩主持辦酒席,一般為三天,在過去只允許男性參加;在入席之前,要擺供品、燒紙錢、放鞭炮、作揖等。聚集同宗人前往掛清(即“掃墓”),清明節(jié)的前十天是掃祖墳,后十天是掃野墳。掃祖墳時,要從別的地方挪一些土放到老墳的墳尖上,然后放一張紙錢并插上一朵清明花。在墳前要倒上三杯茶、兩杯酒并放置一條魚、一個粑粑與一盤臘肉作為供品。通過兩種活動來聚集同宗人,聯(lián)絡(luò)感情,加強凝聚力。
七月半:在七月半的前后幾天正好是寧遠的雨季,均會下雨,寧遠人稱幫公公婆婆洗路。七月半的活動從七月初就開始,市場上會出現(xiàn)紙錢、蠟燭等;在家中給祖先供飯,需有肉食,并有粽子粑粑。在七月半的當(dāng)天晚上,要以家庭為單位在空地上給已故先人“燒包”,即燒紙錢。燒紙錢時,要說一些希望先人前來領(lǐng)紙錢并保佑自己家人的話語,燒的紙錢要堆成一堆,每堆紙錢前面都要插三支香,空地上會有很多小堆,這些小堆排成一排,為先人點燈照路。
二、結(jié)語
寧遠歷史文化悠久,方言詞匯中體現(xiàn)了該地具有特色的地域文化,這些地域文化中無不顯現(xiàn)著寧遠人的社會心理、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及語言交流等特點。方言是多方面多角度發(fā)展的,無論在時間還是空間上都比史冊所記載的文化研究更為生動形象具體。因此,方言是文化發(fā)展的活化石,從深層挖掘?qū)庍h的方言詞匯將會大力促進語言學(xué)、心理學(xué)、民俗學(xué)等多學(xué)科的共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費爾迪南.德.索緒爾[瑞士]著,高名凱譯.普通語言學(xué)教程[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85.
[2]愛德華.薩皮爾[美]著,陸單元譯.語言論[M].北京:商務(wù)印書館,1964.
[3]烏丙安.中國民俗學(xué)[M].沈陽:遼寧大學(xué)出版社,2003.
[4]寧遠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寧遠縣志(1978-2003)[M].北京:方志出版社,2007.
[5]湖南寧遠縣志編纂委員會編.寧遠縣志[M].北京:社會科學(xué)文獻出版社,1993.
[6]羅昕如.湖南方言與地域文化研究[M].長沙:湖南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01.
[7]李永新,李翠云.寧遠方言民俗圖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14.
(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學(xué)院人文與社會科學(xué)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