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友
【摘要】市政建設工程的決策不僅技術要求高,而且內(nèi)容相當繁雜,要想做到公眾直接參與到其中每一項決策是不可行的。這就決定了應從法律角度界定公眾參與的范圍和途徑。
【關鍵詞】市政建設工程決策 公眾參與
為了促進市政建設工程科學化和民主化的決策,避免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的出現(xiàn),改善公眾參與效果,針對市政大建設工程決策中公眾參與存在的問題,必須注重增強公眾參與市政工程決策的動力,因此本文提出了以下動力提升策略。
一、明確公眾參與的法律地位
我國以法律形式規(guī)定了人民可以對各項社會經(jīng)濟事務進行管理。但這些規(guī)定還只是一種原則性規(guī)定。具體到市政建設工程領域,當前部分法規(guī)規(guī)定在市政建設工程全過程的一些環(huán)節(jié)上,公眾具有知情權和參與權等。但在具體實踐中還是偏重于行政管理。因此,要進一步加強公眾在市政建設工程決策中的知情權和參與權,實現(xiàn)公眾的實質(zhì)性參與。國外將公眾的知情、參與作為政府投資項目各項工作合法性的前提,這一做法對我們有重要的啟示意義。
二、建立公眾議程,構建社會良性互動渠道
在我國建立公眾議程,使公眾可以就其自身利益訴求和關也的市政建設工程問題與政府進行協(xié)商,構成一種良性的社會互動格局,從而提出各種不同的政策方案以供政府抉擇。公眾積極參與市政建設工程決策的利益博弈,各利益相關主體以協(xié)商、競爭等方式來抵制其他利益主體對自身利益的損害,并最終確定市政建設工程的利益邊界。在利益相關者進行博弈的過程中,經(jīng)過多方協(xié)商、溝通和交流,相互競爭、妥協(xié),最終可以實現(xiàn)利益相關者充分表達自身訴求,達成利益均衡并形成決策結論。雖然送種談判協(xié)商的過程充滿艱辛,然而它畢竟是各種利益相關者充分參與后的產(chǎn)物,在很多情況下是優(yōu)于“精英式”的單獨決策的。
三、細化公眾參與的實體性和程序性內(nèi)容
目前我國市政建設工程管理的法規(guī)缺乏對公眾參與內(nèi)容的規(guī)定,主要是對工程相關行政管理部門和投資管理公司的職權范圍和內(nèi)容的一些規(guī)定。市政建設工程的決策不僅技術要求高,而且內(nèi)容相當繁雜,要想做到公眾直接參與到其中每一項決策是不可行的。這就決定了應從法律角度界定公眾參與的范圍和途徑。建議將公眾參與市政工程決策的范圍界定為:
1、對涉及地方發(fā)展的市政建設工程的規(guī)劃,在決策期間應通過多種渠道讓更多的公眾參與。
2、對一些特定的市政建設工程的立項,應該經(jīng)過公眾聽證會等方式?jīng)Q定其最終是否可以上馬。
3、在具體市政工程建設實施中對公眾利益影響顯著的市政建設工程的決策,特別是那些可能侵害公民利益的市政工程的決策,必須要有公眾參與才能有效。比如,市政建設王程征地拆遷通常成為公眾與政府、項目業(yè)主之間沖突多發(fā)的階段,要特別強調(diào)這一階段的公眾參與。
基于上述公眾參與范圍的界定,結合我國市政建設工程決策管理的現(xiàn)狀,借鑒國外經(jīng)驗,對市政建設工程從規(guī)劃編制、可行性研究、立項審批、方案設計、決策實施、運行管理等各個程序的公眾參與的內(nèi)容進行具體細化。
四、構建市政建設工程聽證制度
當前我國對聽證制度作出規(guī)定的法律包括《行政處罰法》、《價格法》和《立法法》送三部法律。然而在市政建設工程、城市規(guī)劃等與公眾利益關系較大的領域,只是在相關法律條文有所提及公共決策應舉行聽證會征求意見。然而到目前為止,尚未在法律層面上建立起市政建設工程的聽證制度。
五、完善市政建設工程決策公眾參與機制和監(jiān)督機制
公眾參與的外在形式主要是公眾會議。當前我國市政建設工程決策遵循民主集中制,根據(jù)市政工程決策的復雜性和擴張性,公眾參與市政建設工程涵蓋了公眾參與權中的動議權、表決權、聽證權和監(jiān)督權?;诖?,我們對于市政建設工程決策參與機制的構建可以設立以下幾種參與機制:談判、協(xié)商;公告、評論;投票、公決;通告、公證;選舉、新聞報道。
六、加強市政建設工程決策公眾參與保障機制
在確保公眾參與市政建設工程決策能夠有效實施的目標指引下,保障機制的建立必不可少,具體可采取的保障措施有:
1、政府相關部門應該靈活運用報紙、電視、網(wǎng)絡等媒介向社會發(fā)布與市政工程決策相關的各項事宜,讓公眾充分獲取相關信息。應該向社會公布的信息包括:議題內(nèi)容、FF參與目的、時間、地點、人員等。
2、設置專口的負責機構,對公眾在參與過程中產(chǎn)生的住宿、餐飲等進行集中管理。
3、公眾參與市政建設工程決策的經(jīng)費應由政府提供,并且應視具體情況給參與市政工程發(fā)放補貼。需注意的是,經(jīng)費和補貼的確定應該適當,不能超過公眾參與的成本預算,尤其是應與市政工程的總成本適宜。
4、設置??诘谋O(jiān)督機構。該監(jiān)督機構以堵路的身份持中立立場,對公眾參與市政建設工程決策的程序和規(guī)則、政府決策機構職責以及公眾的權利和責任進行監(jiān)督。另外,還應實施決策問責機制,對決策失誤造成的損失和責任進行評估,要對決策的參與者追究問責,可以采取的措施包括罰款、取消公眾代表資格等。
5、構建公眾參與權利救濟制度,在公眾參與權受到侵害的情況下,確定公眾的救濟機構、救濟方式和救濟途徑,保障公眾的決策參與權的真正實現(xiàn)。
七、健全政府問責制
1、擴大問責主體范圍。政府問責的主體包括相關政府機構與所有公眾,各級人大、政府上級機關、審計部門、任何公眾(不限于市政建設工程本身的利益相關主體)等都有權問責政府。通過擴大問責主體范圍,才能更好地保證問責的真實性和有效性。
2、確認問責條件和后果。在聽證程序中,對公眾參加聽證會實施故意阻撓、設置障礙或者不給公眾足夠的表達訴求的機會和時間,決策機構需要依法申請召開聽證會但沒有申請召開卻做出市政工程決策的,該部門的上級可以認定該項市政工程決策是無效行為,并有權要求決策機構重新召開聽證會。根據(jù)決策后果的嚴重程度,對于決策機構的負責人追究行政責任。
3、落實“權責一致”的問責原則。問責的范圍應該與其所行使權力的范圍相適應,超出權為范圍的不能被問責,這樣才可以避免真正的責任人利用法律漏洞擺脫責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