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曉麗+郝志軍
摘 要:提高學生參與度是目前高校課堂教學中亟待解決的現(xiàn)實問題。該研究以土地資源學課程為例,提出平時成績考核以及實驗教學的改革措施,并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3個方面對實施效果進行分析。研究表明,絕大數(shù)學生在認知參與層面上有了較大的轉變與提升,但在行為參與層面上還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應繼續(xù)加強對學生參與認知的引導,同時要積極地為學生創(chuàng)設行為參與的機會與條件,使學生真正做到知行合一。
關鍵詞:課堂教學;認知參與;行為參與 ;教學改革;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7731(2017)20-0128-04
Classroom Teaching Reform and Investigation Based on Student Engagement——Taking "Land Resource Course" as an Example
Song Xiaoli et al.
(School of Politics & Public Administration,Hainan University,Haikou 570228,China)
Abstract:To improve student participation is a real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solved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This study takes "land resource course" as an example and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measures of the usual grades and the experimental teaching,and carries on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from the three aspects of the teaching idea,the teaching content and the examination way.The study shows that the vast majority of students has a greater change and promotion at the level of cognitive participation,but has not achieved the desired effect at the level of behavioral participation.We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the guidance of students' participation in cognition,and create the opportunities and conditions of student participation so that students really do unity of knowledge and practice.
Key words:Classroom teaching;Cognitive participation;Behavioral participation;Teaching reform;Questionnaire survey
2000年教育部啟動了“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重申要培養(yǎng)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業(yè)精神的高素質人才[1]?!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也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是教育改革發(fā)展的戰(zhàn)略主題,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把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學校一切工作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而目前眾多高校在課堂教學中還是以教師為中心、以傳授知識為目的,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及能力、素質的培養(yǎng),這與國家政策制定的初衷不相符。在這樣的教學理念與模式下教與學兩張皮的現(xiàn)象越演越烈,甚至成了一種主流、常態(tài)[2]。本研究以提高學生參與度為目的,對土地資源學課堂教學進行改革,并試圖通過對學生的問卷調查進一步了解學生在課堂參與中存在的關鍵問題,以期為今后教學改革路徑的選擇提供新的視角與依據(jù),同時希望能借此引起教育者對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的重視。
1 基于學生參與度的土地資源學課程教學改革主要措施
土地資源學是本校面向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本科生開設的一門專業(yè)基礎必修課,總計32學時,其中24學時為理論教學、8學時為實驗教學,這里的課堂教學包括理論與實驗2個部分。結合本課程特點,圍繞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學習的參與度,在平時成績考核、實驗教學方式上進行了改革嘗試。
1.1 建立師生協(xié)同考核機制,共同參與平時成績考核 平時成績考核是為了彌補現(xiàn)行考試制度的不足、提高教學質量而設計出的主要措施,旨在督促學生注重學習過程,主動獲取知識,有助于調動學生平時學習的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主體意識、參與意識。而現(xiàn)實的情況是平時成績考核方式雖然種類眾多但卻形同虛設,沒有落到實處,也未達到理想的效果[3]。
從教師的角度來講,單一的考核方式如考勤、提問等易于操作,是教師最常用的,但這種考核方式不能真實、全面反映每個學生的參與情況與水平;綜合考核方式相對比較科學,但往往由于工作量大而不被教師所采用。從學生的角度來講,多數(shù)學生進入大學之后未及時轉變其學習觀念,仍以考試成績作為學習的終極目標,未認識過程學習的重要性,對平時成績考核不予配合;另外,對于如何考核、考核什么,學生沒有任何發(fā)言權,完全是被動接受,甚至于對考核結果學生也沒有知情權,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大大折扣。
教學實質上是教師和學生共同參與的一個協(xié)同過程,平時成績考核也不例外。為了更好地落實考核、實現(xiàn)考核的價值與意義,應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與作用,建立師生協(xié)同考核機制,共同參與完成平時成績考核任務。首先由教師提出平時成績考核方案,包括考核的內容、考核的標準、考核的方式等,同時廣泛征求學生意見,學生可以在線上或線下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建議;其次,在自愿、民主推薦的基礎上選取學生代表,由若干學生代表和教師共同組成平時成績考核小組;考核小組的學生負責去收集、整理反饋的信息,經(jīng)過考核小組師生討論、修改后形成最終的考核方案,并向全體學生公開。另外,在平時成績考核的執(zhí)行過程中,考核小組的學生可以協(xié)助教師完成課堂考勤、發(fā)言的次數(shù)、交作業(yè)的次數(shù)等定量考核任務,對各項考核進行記錄、匯總、統(tǒng)計。最后,將平時成績考核的統(tǒng)計結果通過事先建好的課程QQ群定期向學生公示,如果學生有異議可直接向考核小組提出,從而保證考核結果的真實性、客觀性、公正性。總之,在整個考核過程中學生的參與減輕了考核給教師帶來的額外壓力;學生的監(jiān)督使得考核更透明、更民主。endprint
1.2 組建學生自主實驗團隊,高效完成當堂實驗內容 實驗是土地資源學課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在以往的實驗課堂上,總是以教師為主體,由教師先行講解實驗目的、方法、步驟、任務等內容,然后學生分組去完成,實驗完成后提交小組實驗報告。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存在以下問題:第一,很少有學生提前預習實驗內容;第二,在整個實驗過程中,只有少數(shù)同學能主動、積極、認真完成,大部分學生喜歡濫竽充數(shù)或者拖拖拉拉;有一部分學生在教師講解時不用心聽,好像事不關己,在動手操作遇到問題時即使是簡單的、反復強調過的,也會習慣性地直接跑去問老師。學生這種“等、靠、要”的思想,往往導致預先安排的實驗項目不能保質、按時完成,實驗效率低下。
經(jīng)過分析發(fā)現(xiàn),教師大包大攬的教學方式是學生產(chǎn)生惰性的主要原因。實驗中學生遇到問題,不經(jīng)過思考、探究、或者請教同學,總能在老師這里找到答案,而且老師總是不厭其煩、耐心解答,這樣做反而助長了學生不勞而獲的思想,也容易形成惡性循環(huán),使教師身心疲憊但卻事倍功半。另一方面的原因就是吃大鍋飯的分組形式,讓部分學生產(chǎn)生了干與不干、干多干少一個樣的思想。
現(xiàn)代教育在本質上是對受教育者主體性的培育過程[4],教師應該通過啟發(fā)、引導的方式,并努力創(chuàng)設自由、寬松、民主的教育環(huán)境,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讓學生能夠受自主地、能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參與教學實踐活動。本課程實驗屬于驗證性實驗,實驗難度系數(shù)不大,這里大膽提出“自主+團隊”的實驗理念與模式。其一,在理論課講授環(huán)節(jié)會提前說明實驗由學生自主完成,實驗時教師不再進行重復講解,并提前安排實驗任務,在整個實驗過程中教師完全放手;其二,實驗采取5人左右團隊包干的方式,組員自行組合,但要有明確的分工,并在實驗報告予以說明,以方便教師據(jù)此給每個同學評分;其三,實驗方案包括所需儀器與材料、過程等事項,需要學生團隊根據(jù)實驗任務自行設計;最后,每次實驗成果要求當堂提交,由教師批閱后才算實驗完成。實踐證明,實驗課堂上角色的轉變,主體的轉變,使得教師從沉重、繁瑣、低效的工作中解脫出來,但卻切切實實地倒逼、激發(fā)了學生參與的潛力與熱情,不僅能學以致用,而且使得學生的能力得到了體現(xiàn)與鍛煉,課堂氛圍活躍、教學更加高效。
2 土地資源學教學改革實施效果調查與分析
為了進一步摸清學生對于參與課堂教學活動的真實想法,在本課程結束后,對學習土地資源學課程的114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為了保證調查信息真實有效,問卷采用匿名填寫的方式,共發(fā)放調查問卷114份,回收111份有效問卷。調查的內容包括教學理念、教學內容、考核方式等方面。
2.1 學生對教學理念的認知 理念是人們經(jīng)過長期的理性思考與實踐所形成的理論化、系統(tǒng)化、具有相對穩(wěn)定認識,教學理念是存在于教學過程之中,并對教學行為產(chǎn)生深刻影響。[5]這里所說的教學理念是指學生對于教學主體、學習目的等問題的認識。長期以來,學生是以教師為中心,以獲取專業(yè)知識為目的,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學生更多地是被動接受,師生之間缺少互動,課堂氣氛相對沉悶。學生對教學理念的理解與判斷會影響其行為活動,為此,這里設計了三個問題,分別為“你認為現(xiàn)代教學中誰才是課堂教學的主體?”、“你認為本課程的學習目的是什么?”、“不主動回答問題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問卷調查結果表明(見表1),在學習土地資源學課程后,大多數(shù)的學生認為學生和教師一樣也應該成為教學中的主體,只有極少數(shù)的學生認為課堂上應該以教師為主體;接近或超過半數(shù)的學生認為,學習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獨立思考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均是課程學習的目的,較少的學生認為拿到學分或優(yōu)秀成績是學習本門課程的目的,從所占比例上看,學生認為能力的提高相對專業(yè)知識的獲取更為重要?;卮鹫n堂提問是學生參與課堂的主要方式,針對學生不愿主動回答課堂提問的原因進行了調查,結果表明部分學生是因為對問題不了解、部分學生是因為害怕答錯,但近1/2的學生是因為不習慣主動回答問題。
由此可見,大部分的學生對于教學主體、學習目的均有正確、理性的判斷與認識,但仍有少部分學生還是停留在原先的認識上,對老師的依賴性較強、唯分數(shù)論或混學分的思想嚴重;另外調查結果也表明大多數(shù)學生盡管在理念上有了轉變,但其長期以來養(yǎng)成的被動學習的行為習慣對其課堂參與行為的改變有一定的影響。
2.2 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 教學內容是教學理念付諸實踐的主要載體,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接受程度可以從側面反映學生在課堂上的參與情況。單向“滿堂灌”的教學中,教師所關注的如何在計劃學時內完成教學內容,對于學生是否接受、接受的程度如何則考慮得較少,為了摸清學生對教學內容的掌握情況,本研究在問卷中設置了問題:“你認為本課程中最難的是哪一部分內容?”(表2)。
基于本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yè)課程體系構成,考慮到與其他課程的協(xié)調與銜接,本課程的教學內容由土地構成要素分析、土地分類、土地調查與評價等主要模塊組成;其中實驗課是圍繞土地分類與土地調查而設置。從調查結果來看,約有30%左右的學生認為,土地調查、土地分類是土地資源學課程中相對比較難的內容,其中,認為土地分類是難點的人數(shù)最多,然后依次是土地調查與評價、自主實驗、土地構成要素。
理論上講,土地分類的難度要小于土地調查與評價,但學生的選擇卻正好相反,原因何在值得分析。土地分類這一章除了講解基本的理論外,還補充了其他內容:對1984年、1989年2002年、2007年出臺的土地分類體系進行了梳理并就一級地類進行了對照;就國土、城建等部門土地分類體系各自為政、需要進行整合等問題進行了討論;這部分內容屬于拓展知識,信息量大、涉及面廣,但如果學生自身對教材之外的專業(yè)知識積累較少,又不提前閱讀提供的相關資料,僅憑課堂上PPT展示、教師講授,聽起來會感覺吃力,甚至不知所云。結合課堂上學生的實際表現(xiàn)來看,有少數(shù)學習認真的學生,對于這一章節(jié)提出的問題或討論的問題都有一定的認識及正確的理解,接受起來反而相對容易。這充分說明,學生平時的學習習慣包括主動性學習、探究性學習等是影響其對教學內容接受程度的關鍵所在。endprint
2.3 學生對平時成績考核的建議 平時成績能有效反映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學生對考核方式的期望能反映出其參與意識與行為。高校課程成績一般是期末考試成績(卷面成績)、平時成績兩部分組成。但學校、學院、教師均沒有對平時成績如何考核、考核什么等作出統(tǒng)一、明確的規(guī)定,最后通常由教師根據(jù)卷面成績給分,這違背了平時成績考核的初衷,結果也容易造成學生“重末考、輕平時”的現(xiàn)象?,F(xiàn)就平時成績考核的重要性、必要性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表3)。
對于“目前平時成績占30%,卷面成績占70%,你認為平時成績是否重要?”這一問題,絕大數(shù)學生認為平時成績與卷面成績一樣重要,有少數(shù)學生認為平時成績比考試成績還重要;對于“平時成績考核有無必要?”,有一半以上的學生認為有必要,有約30%的學生認為沒有必要,還有極少數(shù)的學生表示不知道。仔細分析不難發(fā)現(xiàn),有一半的學生一方面認為平時成績考核非常重要,但一方面又認為沒有必要進行考核,這樣的選擇看似前后矛盾。分析原因如下:一方面是由于理論教學課堂上提供參與的機會有限,而且參與形式單一,如考勤抽查只能針對少數(shù)學生,課堂提問往往是平時較為活躍的少數(shù)同學重復參與,多數(shù)學生由于主動意識不強等原因,參與的次數(shù)較少甚至沒有參與的機會;另一方面由于平時成績僅占總成績的30%,平時成績經(jīng)折算后會分數(shù)差距不大。在這種情況下平時成績考核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意義不大,因此考核對于他們來說就顯得無關緊要。
3 結論
高校課堂上教與學各自為政,學生參與度不高已經(jīng)成為一種普遍現(xiàn)象,本研究以問題為導向,以土地資源學課程為例,圍繞如何提高學生課堂參與度進行了教學改革與問卷調查。
(1)在教學改革中本著“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建立了平時成績協(xié)同考核機制,提出了團隊自主實驗模式。通過以上兩項改革,最明顯的變化是理論教學課堂上與老師互動的學生人數(shù)增加、主動回答問題的學生從無到有,實驗課堂上學生較為活躍、大多數(shù)學生能獨立、自主地完成當堂實驗內容??偟脕碚f,課堂上學生的參與度相比之前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課堂參與度還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為了進一步找出問題所在,在課程結束后對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對教學主體、學習目的、平時成績考核重要性等問題的調查表明:絕大多數(shù)學生形成了客觀、理性、正確的參與意識;對平時成績考核必要性以及教學內容接受程度的調查則反映出學生主動參與、積極參與的行為習慣還沒有養(yǎng)成。
(3)斯金納認為學生參與是認知參與、行為參與和情感參與的有機組合,應充分認識到三者之間的內在聯(lián)系[6]。本研究認為,從認知參與到行為參與、情感參與是一個不斷漸近的過程,其中認知參與是行為參與的基礎與前提,情感參與是學生參與的高級階段。目前需要繼續(xù)加強對學生認知參與意識的引導和修正,同時需要通過不斷地組織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來改變學生舊的學習行為習慣。
參考文獻
[1]周光禮,黃容霞.教學改革如何制度化——“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改革與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特區(qū)在中國的興起[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3(05):47-56.
[2]宋曉麗,姚建忠.大學教學何去何從——基于一線教師的思考[J].教育教學論,2014(46):232-235.
[3]宋曉麗,張榮萍.協(xié)同視角下大學課程平時成績考核探討[J].安徽農(nóng)學通報,2017,25(14):168-169+178
[4]張?zhí)鞂?試論主體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08):13-18.
[5]羅三桂.現(xiàn)代教學理念下的教學方法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09(06):11-13.
[6]李素龍.以“情感參與”促進“認知參與”——提高中職生法律基礎課堂參與的有效路徑[J].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3(05):119-121.
(責編:張宏民)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