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淑平
在語文教學中,提問得當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思考積極性,活躍課堂氛圍,提高教學效果。但是提問不當,會使得教師毫無價值地自問自答。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運用提問藝術也有很多需要教師注意的地方。
一、提問不能只流于形式
新課程改革特別提倡“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問題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很多語文教師在教學中會積極實施這種教學模式,但也常常使得提問流于形式。
在一些課堂上,教師會說出“是不是???”“對不對???”這樣的口頭語。這樣的語境會過分地將問題簡單化,并得到全體學生異口同聲地響亮回答,很多上課不注意聽講的學生只要回答是或者否、對或者錯就可以蒙混過去。久而久之,課堂提問就只剩下一種形式,極大地抑制了學生思維的發(fā)展。
還有一些教師在提出問題后,不顧學生是否有時間思考問題,便說出“誰來回答?”“沒有人回答我就點名了?!边@類話語。這種情況只會使學生越來越懼怕教師提問,厭煩課堂。
所以,在語文課堂上,教師要杜絕流于形式的提問,杜絕為了“提問”而“提問”,倡導為學習、為思維拓展而提問。
二、提問要具有有效性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問的有效性是相對提問的低效性和無效性來說的。因此,筆者認為要做到有效提問,教師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提問要有針對性,避免重復
提問要具有針對性,無針對性的提問是當今語文課堂上容易出現(xiàn)的問題。如在教學《壺蓋為什么會動》時,教師提出:“壺蓋為什么會動?壺蓋是怎樣動的?壺蓋動了說明了什么?”教師一連提這么多沒有針對文本深層內(nèi)涵的問題,不僅不能指引學生領悟文本主旨,還會導致很多學生在臺下無所事事、不耐煩。
有時,教師提出的問題會因為表達不當而造成學生不能理解,以至于進行重復提問。教師提出過多重復的問題,會降低語文課堂教學的效率,致使學生忽視重點問題,最后理不清教材內(nèi)容。一位實習教師在教學四年級課文《將相和》時,向學生提問時結結巴巴,甚至把廉頗說成藺相如,又將藺相如說成廉頗,反反復復不斷地更改……當教師在完成教學內(nèi)容進入問題反饋環(huán)節(jié)時,教師問學生:“學生們還有什么地方不清楚嗎?”一位男生突然站起來說:“老師,這節(jié)課我只弄清楚了您的兩個意思,一個是該讀哪些段落,另一個是‘好,請坐?!迸_下學生頓時哄堂大笑,那位教師漲紅了臉,低下了頭。
像這樣的情況在語文教學中并非特例,而是常見問題。語文教師在提出問題時,一定不要普遍撒網(wǎng),而是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提問,保證問題精準,避免重復提問使學生不知道表達。
2.提問要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是產(chǎn)生內(nèi)部動機的重要誘因。在教學過程中,若學生對某一學科有興趣,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習效果也就會得到提高。不論是學習興趣,還是學生心理上對學習活動產(chǎn)生的愛好、追求和向往的傾向,都是構成學習活動中最現(xiàn)實、最活躍的部分。培養(yǎng)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的學與教師的教發(fā)生同頻共振,是教師的重要任務。因此,語文教師在教學中的激疑設問要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3.提問要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教學是一門藝術,教師應遵循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與認知規(guī)律。語文教學中的提問藝術也要遵循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和認知發(fā)展規(guī)律。
語文教學不是提出單個問題就可以的,而是要提出眾多問題。在設計問題時,教師要在全面把握整個課堂教學動態(tài)的基礎上設計問題與安排提問次序。這就要求教師在備課時要充分鉆研教材,了解學生,使提問由淺入深、循序漸進。
三、提問要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我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強調(diào)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在語文教學中,教師的提問應有利于學生全面發(fā)展。有些教師提問并非面向班級所有學生,而只是針對一部分學生,也就是為優(yōu)生設置出一些難度較大的問題。雖然這些問題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啟迪學優(yōu)生的思維,開拓他們的思維廣度與深度,但對理解力較弱、基礎不好的學生來說,這樣的提問往往會使他們深陷迷宮,產(chǎn)生迷糊心理,對學習失去興趣,抑制學生的全面發(fā)展。因此在設計問題時,語文教師要充分考慮學生情況,為了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而提問。
(作者單位:上海市金山區(qū)楓涇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