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聲
2013年5月,英國《衛(wèi)報》曾做過一個針對作家和藝術家的訪談文章,名為《攝影的力量,時間、死亡和記憶》,請受訪者談攝影與他們生活的關系。采訪中,英國詩人布雷克·莫里森(Blake Morrison)回憶說,他的父親是一名攝影愛好者,因此每次全家外出旅行時,父親總是“缺失”的,相機奪走了他,讓他變成一個躲在取景框后面的人。因此,很長時間里莫里森有點討厭攝影,沒有耐心拍照片。可是,當父親重病在床,他與父親一同回憶往日時光時,莫里森終于理解了父親。后來,他把與父親的故事寫成了一本自傳,并被拍攝成電影。在訪談中,莫里森說自己已經(jīng)開始用手機拍照片了,那些照片將會是一個人的生活檔案。
在莫里森眼中,曾經(jīng)和以后的照片都是一條聯(lián)系自己與父親的家庭紐帶,將來也會成為連接自己與兒女的家庭紐帶。
德國攝影家奧古斯特·桑德(August Sander,1876~1964)曾把照片比喻為人們的鏡子,關于家庭的照片更是如此。家庭影像是家庭生活的縮影,也是情感釋放的出口,以及維系親密關系的一根紐帶。在兒女遠行后,父母會通過照片回味他們兒時的模樣、成長的過程,此時照片是親情的紐帶;在夫妻老去后,他們會通過照片回味戀愛時的青春、結婚后的瑣碎,回憶甜蜜的呢喃細語,也回首共同度過的情感危機,此時照片是愛情的紐帶;在先人逝去后,后輩會通過照片追憶祖輩、父輩在世時的音容笑貌,以及他們曾為自己、為家庭、為社會而努力拼搏的身影,此時照片是家族血脈的紐帶。
縱觀攝影發(fā)展史,我們會發(fā)現(xiàn),作為家庭紐帶的功能其實是攝影的一項基本功能。在攝影發(fā)明人達蓋爾公布銀版攝影法后,以拍攝人像為主要業(yè)務的照相館成為最先發(fā)展起來的攝影業(yè)態(tài),客戶主要是那些勇于嘗鮮的貴族和社會中間階級人士,即使拍一張照片擺姿勢要花幾十分鐘,他們也愿意把自己的相貌永久、真實地保存下來,然后掛在家里、寄給遠方的親人,或者留給后輩。從此,當人們說起家庭中的某位成員及往事時,不用再依賴想象回憶容顏,照片便是一種確認。
在攝影發(fā)明之前,人們用肖像畫的方式懷念先輩,有了攝影,肖像畫的部分功能便被照片取代了。這在攝影傳入中國的早期歷史中,也可以得到印證。中國最早的照相館攝影師多是由畫師轉行而來,他們最初的生意是畫肖像畫,但攝影的便捷和寫實讓肖像畫的市場逐漸萎縮,便有人開始以拍照作為執(zhí)業(yè)方式。不過,工作形式變了,但生產(chǎn)內容還有些相似。在《中國照相館史》一書中,仝冰雪考證,照相術傳入中國后,照相館的攝影師最開始拍的是“神像”,也就是“祖宗像”。這些照片的功能是待被攝對象過世后,留給子孫紀念,或者留給后代畫師作為繪畫模板。隨后幾十年,家庭肖像、家庭合影逐漸在中國流行起來。
隨著攝影的發(fā)展,越來多的新技術被發(fā)明出來,照片可以拍得越來越快,應用范圍也越來越廣,流派與風格越來越多,但家庭影像的紐帶功能一直存在,更有不少攝影師因拍攝家庭影像永載攝影史冊。
法國攝影大家雅克·享利·拉蒂格(Jacques Henri Lartigue,1894~1986)便是其一,他的絕大多數(shù)照片都是關于自己家庭和家人的。出生在富裕的金融世家,拉蒂格在7歲時就有了一臺屬于自己的相機,而拍攝對象便是自己的祖母、父母、舅舅、叔伯、表兄弟等家庭成員。在他自己的回憶錄中,拉蒂格也曾說到:“家人愿意一動不動地排成一排,在相機前待上一會兒?!彪S著年齡增長,雖然拉蒂格的鏡頭對準了更廣闊的生活,拍攝對象不再局限于家人,但他的攝影范圍卻不曾出過自己的生活圈子,也就是法國的上流社會,與家庭和家人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攝影也從來都是他的家庭生活一部分。
拉蒂格的照片和同時代其他攝影名家的照片相比,不論從內容還是情感上,都非常不一樣。在同時代攝影大師鏡頭下,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戰(zhàn)爭、貧困、不幸的社會百態(tài),但拉蒂格的照片卻從來都是溫馨明快的,用他自己的話說,那是“愛的影像”。
在很長一段時間,作為攝影家的拉蒂格并沒有被世人所知,他的照片一直被他保存在自己的日記本里,當真就是一系列的家庭相冊。在這個家庭相冊里,沒有冰冷、緊張的情緒,只有私密、放松、溫暖和歸屬。
美國當代女攝影家薩麗·曼(Sally Mann)也是拍攝家庭影像的名家,和拉蒂格不同,她以自己女兒、丈夫為對象拍攝的一系列作品中,除了“愛”,還包含了不安、痛苦、無奈等更多元復雜的情緒,如攝影評論家江融所說,她對子女記錄的影像“探討了兒童成長普遍存在的各種問題?!?/p>
可無論如何,家庭照片對應著記憶,也對應每一個人內心最真摯的感受。因為家的存在,我們有了第一種身份和第一個角色;因為家的存在,我們體會到了成長;因為家的存在,我們的記憶得以安放……而這一切,都可以借由家庭照片表現(xiàn)出來。人們會通過對周圍事物的觀察、通過家庭成長經(jīng)歷、通過與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來建立自己對家庭的定義,而攝影師所拍攝的每一張照片都是他們對家的感受的反射。
因此,除了在照相館中拍攝肖像或家庭合影,除了拉蒂格或薩麗·曼式的拍攝風格,還有很多很多家庭影像的表達方式,它們有的重在記錄或文獻價值,有的重在表現(xiàn)情感和建構記憶,并表現(xiàn)出不同的審美意趣。而無論畫面是否精致,每一幅家庭影像都已是或將是一條家庭紐帶。
在策劃本期專題時,我們欣喜地得知第二屆寧波國際攝影周(9月9日至10月9日)也將主題定為“家庭影像”,同時本刊專欄作者、澳大利亞知名策展人阿拉斯戴爾也提出明年希望策劃以“家庭影像”為主題的新欄目,三方不謀而合。而當我們把視野放得更大,發(fā)現(xiàn)關于家庭影像的討論、創(chuàng)作和展覽在當下變得越來越多,甚至可以說,家庭影像的價值正在被重新認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