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興忠
(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礎部,廣東 廣州 511365)
話語標記語“對”的話語功能與認知特征
——基于電視訪談節(jié)目的研究
李興忠
(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 基礎部,廣東 廣州 511365)
作為話語標記語的“對”出現(xiàn)于句中或句尾,一般僅出現(xiàn)于訪談語境中,個體間具有使用頻次的差異性,可以疊用或后加語氣詞“啊”或“呀”,體現(xiàn)了基于不同生活體驗的被訪談者對信息的真實性和新奇性的認知水平,以及對聽者信息接受度的認知判斷情況?!皩Α本哂醒舆t應答、自我肯定、斷句和轉換話題等話語功能,體現(xiàn)了被訪談者在訪談過程中的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的心理認知活動。
話語標記語“對”;訪談語境;話語功能
在口語會話中,現(xiàn)代漢語“對”可以單獨使用、重疊使用或后加“啊”“吧”“呀”等語氣詞,主要起應答的作用,出現(xiàn)在句首或單獨成句,起到對相對會話者話語的判斷、贊同功能。筆者觀察發(fā)現(xiàn),在口語會話尤其是在電視訪談節(jié)目會話中,作為應答語,“對”不僅僅出現(xiàn)在句首或單獨成句,而且可以出現(xiàn)在會話者的陳述過程,位于句中或句尾,可以單獨使用、重疊使用或后加語氣詞“啊”“呀”。筆者認為這是“對”作為話語標記語的一種用法。
話語標記語不構成話語的命題意義,而是對話語理解起到引導和制約作用[1]92。早期研究者Ostman、Schiffrin、Watts等學者對話語標記語進行了定義,并對英語常見話語標記語you know、I mean等進行了語用分析[2-4]。之后,國內(nèi)外學者Blakemore、Unger、冉永平、李勇忠等人從分類和語言功能方面對話語標記語進行了深入研究[5-8]。其中,Blakemore最早從關聯(lián)理論和認知的角度對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功能進行了研究,認為說話人和聽話人有共同的認知目標,說話人通過使用話語標記語來引導聽話人與其達到共同的認知水平,幫助聽話人最方便、有效地理解說話人的話語含義[9]92。
話語標記語是話語成分之間的“粘合劑”,其作用是語用方面的[10]16,具有語言的三大功能中的語篇功能和人際功能,現(xiàn)代漢語中用作應答的表達式,經(jīng)過語義虛化后可充當話語標記語[10]17?!皩Α钡囊陨蟽煞N用法中,第一種是應答表達式,第二種是應答語義虛化后用作話語標記語。那么,作為話語標記語的“對”如何使用?其主要話語功能和認知特征是什么?本文將通過語料分析和對比分析的方法試圖回答以上兩個問題。語料來源于電視訪談節(jié)目《魯豫有約》2016年度的9期節(jié)目,9位被采訪者分別來自大陸、港澳臺地區(qū),每位被采訪嘉賓在訪談開始前進行一小段個人演講,然后進入主持人和嘉賓互動談話的訪談階段。筆者記錄含有話語標記語“對”的語句,對比分析演講環(huán)節(jié)和訪談環(huán)節(jié)的語料。
本研究共搜集到符合研究目的的話語語料83條,整理分析后發(fā)現(xiàn),作為話語標記語的“對”在使用上表現(xiàn)出以下一些特征。
所有含有話語標記語“對”的語句都出現(xiàn)在訪談環(huán)節(jié),而不是訪談開始前的演講環(huán)節(jié),這表明“對”具有訪談語境的專屬性,即僅用于有雙方或多方參與的面對面的口語交流情境,而不是單方參與為主的的演講或陳述情境。為了驗證這一論斷,筆者也進一步觀看了本研究中被訪談者的其他演講和訪談節(jié)目,觀察發(fā)現(xiàn)被訪談者在其他訪談節(jié)目中也會使用話語標記語“對”,同時并未發(fā)現(xiàn)其在其他演講節(jié)目中使用“對”,進一步驗證了訪談語境專屬性的論斷。
如表1所示,9位被訪談者使用“對”的頻次存在明顯差異,最多的使用21次,最少的僅使用4次。從所屬語言社區(qū)來看,使用頻次較高的被訪談者中,既有來自大陸的嘉賓,也有來自港澳臺地區(qū)的嘉賓。也就是說,頻次差異性與被訪談者所屬語言社區(qū)不相關,只是存在個體差異性。也可以進一步說,在訪談語境中使用“對”是一種普遍現(xiàn)象,個體間整體語言風格的差異性也表現(xiàn)在“對”的使用差異上。
表1 使用“對”的頻次個體差異
“對”不僅以單字形式用于句尾,有時也會三字疊用,即“對對對”,或后加語氣詞“呀”,即“對呀”。在9位被采訪嘉賓中,3人有疊加使用“對”的情況,1人有后加語氣詞“呀”的使用情況。其中,相同嘉賓的疊加使用頻次明顯少于其單字使用頻次,而“對呀”使用的頻次明顯多于單字使用頻次(詳見表2)。
表2 疊用與后加語氣詞情況一覽
作為應答詞的“對”可以兩字或三字疊用出現(xiàn)于句首,“對”的重疊使用與肯定、贊同的程度有關,可以增強贊同功能,增加承認或贊同的語氣[11]38。在本研究中,用于句尾的“對”疊用具有加強其單獨使用的語氣。另外,研究者通過觀察被訪談者在疊用“對”時的眼神、面部表情等信息,認為本研究中“對”的疊用兼有應答訪談者的功能。
“對呀”或“對啊”作為應答詞使用表示確認和判斷,具有強烈的興奮的語氣[11]37。而在本研究中,來自臺灣地區(qū)的嘉賓三使用“對呀”的頻率明顯高于來自大陸的其他嘉賓,說明“對”后加語氣詞使用與人們的所屬語言社區(qū)有一定相關性,作為話語標記語使用的“對”不具有興奮的語氣,“對”單獨使用與后加語氣詞“呀”使用用法基本相同。
作為話語標記語的“對”與作為應答詞的“對”有著密切聯(lián)系。根據(jù)語言單位的大?。ㄔ~、短語、句子),肯定應答可以分為簡單應答和復合應答[12]。而本研究發(fā)現(xiàn),考慮應答反應時間的因素,作為話語標記語的“對”具有延遲應答的話語功能,即對談話對方的話語不是立刻進行肯定應答,而是先敘述相關內(nèi)容或陳述個人觀點,然后進行補充性或延遲性應答。Levinson也認為話語標記語有標記后面話語對前面話語的回應和延續(xù)的功能[13]?!皩Α庇糜诰湮不蚓渲锌梢云鸬綄ο鄬υ捳Z參與者的應答作用,即延遲回應對方說話者的話語。
例1:訪談者:是你自己選擇的?還是你父母幫你選擇的?嘉賓一:是我自己選擇的,對。因為我小時候其實學習很差。例2:訪談者:你會對他們說些什么嗎?嘉賓二:如果沒有急事的話,暫時不要聯(lián)系我之類的,對。
趙聰注意到了“對”用于句中和句尾的用法,他認為這種用法是對聽者和說話人自己的雙重肯定,聽者往往伴隨微笑或點頭的動作[14]20。而本研究中也發(fā)現(xiàn)了一些類似的用法,即“對”用于句中和句尾時,聽者往往以微笑或點頭予以回應。但是,這種情況是極少數(shù)出現(xiàn)的,大部分情況下,聽者并沒有微笑、點頭等表情或肢體動作,不對說話人的陳述做出伴隨性回應。另外,即便聽者做出微笑或點頭的動作,說話人也不一定看著對方的眼睛說出“對”。因此,本研究認為“對”的這種用法主要起到自我肯定的功能,雙重肯定功能值得進一步商榷。
例3:嘉賓三:這是一個小故事,對。今天沒打算說出來,你還記得,我就說,對。
例4:嘉賓五:之前我一直很欣賞姜文,對。我上中戲的時候,他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對。
除了肯定、判斷的應答功能之外,“對”還有明顯的話語標記功能。如“對”后加語氣詞“了”,即“對了”,該結構可用于句首作為話語導入標記語,是說話人向聽話人表明自己有話要講[15]。本研究發(fā)現(xiàn),“對”用作話語標記語起導入新信息功能之外,當“對”單獨、疊用或后加語氣詞“呀”用于句中時,是被訪談者向訪談者表明一句話的結束,相當于逗號的作用,然后開始下一句話?!皩Α鼻昂髢删湓拰儆谕粋€意群,表明被訪談者的停頓和思考,在同一個意群的兩句話之間起話語銜接的功能,與出現(xiàn)在應答語開頭的“對”所具有的承上啟下作用類似[14]24。
例5:嘉賓一:其實以前我很長時間都很壓抑,對,我情感上也沒有出口去宣泄。
例6:嘉賓一:因為太突然了,對,就是沒有準備,就是10分鐘。
上文提到的斷句功能,“對”前后兩句話屬同一個意群,可以說是對長句的斷句,“對”起到逗號的功能。而“對”的話題轉換功能是對兩個意群的劃分,甚至是兩個話題的劃分,“對”可以被看作上一句話的一部分,起到句號的功能,與下一個意群斷開?!皩Α痹谠捳Z中的位置既可以在兩個意群之間,也可以位于整個話語的末尾,即被訪談者最后一句話的末尾。通過分析語料發(fā)現(xiàn),“對”最常用的功能就是話題轉換功能。劉永峰研究發(fā)現(xiàn)應答語“對”作為新舊話題轉換的標記的用法十分普遍,起到話語銜接和話題轉移的功能,這與本研究所認為的“對”的話題轉換功能相似[11]39。
例7:嘉賓一:我還給我爸發(fā)了信息,對。我覺得就是腦子里一部分是不敢相信的。
例8:嘉賓五:我認為天賦異稟都應該是少年人,對對對。
例9:嘉賓六:他一直保持最單純的那一面,對。
關聯(lián)理論認為人們的交際過程是認知活動,話語標記語在交際過程中起到制約和引導的作用,說話人通過使用話語標記語來制約和引導聽話人對話語的理解和認知[9]92。通過與應答語“對”進行對比,上文分析和論述了話語標記語“對”在使用和話語功能方面的特征。這些特征一方面反映了被訪談者為達到制約和引導訪談者的理解和認知的目的,另一方面也體現(xiàn)了被訪談者在訪談中個人的心理活動和認知特征。
在訪談語境中,訪談者試圖挖掘被訪談者不為人知的經(jīng)歷和故事,而且很大一部分內(nèi)容有關家庭、愛情等隱私話題,因為被訪談者的經(jīng)歷和故事容易引起觀眾的興趣和關注。而這些信息往往具有傳奇性,甚至不能被聽眾所相信和接受。在敘述過程中,被訪談者一是要保證信息的真實性,二是要力求讓訪談者和觀眾相信他說的話,制約和引導訪談者做出正確的理解和認知?;谶@兩點的認知,被訪談者通過使用“對”加強自我肯定,向訪談者和觀眾表達“我說的話是真的”的含義。在演講、新聞等語境中,說者和聽者對信息的真實性有共同的認知,即雙方都認為在這些語境中所講的話是真實的,不需要太多自我肯定來加強信息的真實性。
在使用“對”時,被訪談者個體間表現(xiàn)出使用頻次的差異,有的被訪談者使用頻次較高,而有的使用較低。這些差異反映了被訪談者對客觀世界的不同體驗和認知。對同一事物的體驗,人們既可以得出相同或相似的認知,也可以得出不同的認知,通過語言的選擇和使用表現(xiàn)出來?;趥€人生活的體驗經(jīng)歷,不同被訪談者得出的認知不同,他們對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的認知不同,對聽者接受理解和接受能力的判斷認知不同。面對同一信息,有的訪談者認為信息的真實性是顯而易見的,不需要反復強調。而其他被訪談者則認為信息的真實性不是很明顯,需要多次、疊用“對”來加強信息的真實性?!皩Α钡氖褂貌町惐憩F(xiàn)了被訪談者對客觀世界的認知差異。
“對”的話語功能體現(xiàn)了被訪談者兩方面的心理認知活動,一是積極應對談話或當前階段的談話內(nèi)容,二是消極應對談話或當前階段的談話內(nèi)容。自我肯定和延遲應答功能體現(xiàn)了被訪談者的積極應對心理,自我肯定功能表明被訪談者擔心對方懷疑信息的真實性,通過自我肯定加強信息的準確性和真實性;延遲應答功能表明了被訪談者首先表明自己的觀點或態(tài)度,積極應對訪談者提出的問題或信息,然后進行二次應答,表明積極參與談話的態(tài)度。而斷句和話題轉換功能體現(xiàn)了被訪談者消極應對的心理,表明被訪談者不情愿回答或應對訪談者的問題或信息,對當前話題不愿給出更多詳細的信息,急于結束當前所談論的話題或改變話題。
本研究把出現(xiàn)于句尾或句中的“對”與出現(xiàn)于句首的應答語“對”進行了區(qū)分,認為前者屬于話語標記語的范疇。通過分析電視訪談節(jié)目《魯豫有約》中被訪談者的言語,并與他們在其他演講語境中的話語進行對比,本研究發(fā)現(xiàn)作為話語標記語的“對”一般僅出現(xiàn)于訪談語境中,在主要由一個人完成的演講語境中極少出現(xiàn)?!皩Α钡氖褂妙l次呈現(xiàn)被訪談者個體間的差異性,有的被訪談者在訪談過程中較多使用“對”,其他則較少。另外,“對”可以疊用或后加語氣詞“啊”或“呀”使用,這與被訪談者所屬的語言社區(qū)有關,即“對啊”、“對呀”的使用受方言的影響?!皩Α钡脑捳Z標記語用法體現(xiàn)了基于不同生活體驗的被訪談者對信息的真實性和新奇性的認知水平,以及對聽者信息接受度的認知情況?!皩Α本哂醒舆t應答、自我肯定、斷句和轉換話題等話語功能,體現(xiàn)了被訪談者在訪談過程中的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的心理認知活動。
[1] 肖武云,曹群英.話語標記語語用功能的認知分析[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9(1):92-96.
[2] OSTMAN J O.You Know:A Discourse Functional Approach[M].New York:Garland,1981.
[3] SCHIFFRIN D.Discourse Marker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4] WATTS R J.Taking the pitcher to the‘well’:native speakers'perception of their use of discourse markers in conversation[J].Journal of Prag?matics,1989(2):203-237.
[5] BLAKEMORE D.Understanding Utterances[M].Oxford:Blackwell,1992.
[6] UNGER C.The scope of discourse connectives:implications for discourse organization[J].Journal of Linguistics,1996(2):403-438.
[7] 冉永平.話語標記語的語用學研究綜述[J].外語研究,2000(4):8-14.
[8] 李勇忠.論話語標記在話語生成和理解中的作用[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3(6):77-81.
[9] BLAKEMORE D.Relevance and Linguistic Meaning:The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arkers[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0] 謝世堅.話語標記語研究綜述[J].山東外語教學,2009(5):15-21.
[11] 劉永峰.“是、好、對、行+語氣詞”的話語功能[D].北京:北京語言大學,2008.
[12] 鄧錫琴.現(xiàn)代漢語中肯定應答的表達方式[D].武漢:華中科技大學,2011.
[13] LEVINSON S.Pragma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3.
[14] 趙 聰.應答詞“是、對、行、好”的話語功能分析[D].延邊:延邊大學,2006.
[15] ERMAN B.Pragmatic Expressions in English:A Study of You Know,You See and I Mean in Face-to-face Conversation[M].Stockholm:Almqvist&Wiksell International,1987.
The Cognitive Features and Functions of Discourse Marker“dui”
LI Xingzhong
(Department of Foundation Courses,Guangdong AIB Polytechnic,Guangzhou 511365,China)
As a discourse marker,“dui”generally appear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view in the middle or end of an ut?terance.The frequencies of its use differ among individuals,and it can be overlaid in two or three or jointly used with modal particles“a”or“ya”,which shows that interviewees based on different cognitions have different per?ceptions on the interviewers’acceptability and truth and novelty of the information shared.“dui”shows the dis?course functions of delay answer,self-affirmation,punctuation and topic shift,which shows the interviewees’positive and negative engagement in the interview.
discourse marker“dui”;the context of interview;discourse functions
H030
A
2095-4476(2017)10-0063-04
2017-05-25;
2017-06-20
李興忠(1982—),男,山東樂陵人,廣東農(nóng)工商職業(yè)技術學院基礎部講師。
(責任編輯:劉應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