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性癥狀”背后的詐?。鹤R別與處理
想象一下:你正在急診值一個很爛的夜班,各種事情等著你處理。凌晨2點,45歲的D先生訴自己總是聽到“聲音”,感覺很不安全,想入院。你該怎么做?
現(xiàn)實情況是:D先生單身,無業(yè),無家可歸;此前也曾有類似情況,在醫(yī)院睡完覺,吃完飯,使用一些麻醉藥及苯二氮?后就會要求離院。即便拒絕使用抗精神病藥,
但他的幻聽都會奇跡般地“消失”。
作為一名不忘初心的精神科醫(yī)師,我們樂于幫助患者走向康復。我們捍衛(wèi)患者的權利,力求秉持非評判的態(tài)度,邀請患者分享自己的體驗。然而,我們也開始意識到,一些患者可能是在詐病。
精神科醫(yī)師一般會避免給出詐病這一判斷,因為它與治病救人的職業(yè)精神相沖突,而且給對方貼上了貶義的標簽。然而,詐病是真實存在的,尤其是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更想幫助那些確實需要幫助的人,而不是那些通過偽裝癥狀得到繼發(fā)獲益的人。
精神病性障礙譜系的范圍很廣,從急性短暫性精神病性障礙,到精神分裂癥樣精神障礙,到分裂情感性障礙,再到精神分裂癥。精神分裂癥精神病性癥狀的鑒別診斷范圍同樣很廣,比較常見的是未經(jīng)有效治療的雙相障礙或抑郁,患者可能出現(xiàn)感知覺及思維障礙;創(chuàng)傷相關障礙、邊緣型人格障礙及急性中毒等患者可能出現(xiàn)一過性精神病性癥狀。
常見的精神病性癥狀包括幻覺(幻聽、幻視、幻嗅、軀體相關幻覺)、妄想(怪異和不太怪異的)、言語紊亂、行為紊亂及陰性癥狀(情感平淡、意志缺乏)。其中一些相對容易偽裝,而另一些則較難,或容易出現(xiàn)破綻。
詐病的特征為:在外在動機的刺激下故意偽裝或夸大軀體/心理癥狀。外部動機的存在將詐病與一些真正的精神障礙相鑒別,如做作性障礙、軀體形式障礙、解離障礙等:這些真正的精神障礙均無明確的外部動機。詐病、做作性障礙和軀體形式障礙的鑒別可參考下圖:
鑒別診斷流程(Martin PK, et al. 2015)
詐病最早見于逃避兵役的個案報告中。如今,詐病的常見動機包括:獲得錢財;幫助申請殘疾證明;獲得管制藥物;逃避法律懲罰;以住院的形式獲取安身之處;逃避兵役。
值得注意的是,詐病也可與嚴重精神障礙共存。例如,一名真正的精神病患者可能偽造或夸大癥狀,以得到更多的幫助。患者可能對精神衛(wèi)生機構感到失望,進而采用自己的方式獲得幫助,包括過度報告及夸大癥狀。另外,反社會型人格障礙、做作性障礙、剛塞綜合征、孟喬森綜合征患者也可出現(xiàn)詐病。無論如何,若認為癥狀或疾病被夸大或根本不存在,即應考慮詐病的可能性。
若考慮精神病性癥狀為詐病,一方面,醫(yī)生必須警覺地審視有無外在動機;另一方面,患者的表現(xiàn)若存在顯著的沖突或不一致,也可提供一些線索。就癥狀而言,精神病性癥狀的體驗千差萬別,即便對于經(jīng)驗豐富的醫(yī)生而言,鑒別真正和虛假的幻覺有時也并不容易。一般情況下,詐病者可能描述非常簡單或含混不清的幻覺體驗,如單調(diào)重復又“無法辨別”的聲音,以求經(jīng)得起對質(zhì);也有可能描述復雜的癥狀,但缺乏“配套”的臨床表現(xiàn)。
以下情況提示,患者的“幻覺”真實性存疑:
▲ 幻覺局限于一個感覺形態(tài),如只聽到聲音,其他均無異常。
▲ 幻聽含混不清,或高度簡單,或難以理解。
▲ 無法對聲音進行描述,或描述時生硬或不可信。
▲ 命令性幻聽與外部動機相關。
▲ 聲稱自己對所有指令毫無還手之力,未嘗試采用各種手段消除幻覺。
▲ 只有黑白兩色的幻視。
以下情況提示,患者的“妄想”真實性存疑:
▲ 妄想毫無征兆地突然出現(xiàn)。
▲ 內(nèi)容怪異,但思維形式無顯著異常。
(編者注:美國精神病與精神衛(wèi)生大會中,針對詐病者與真正精神病患者臨床表現(xiàn)的差異,凱斯西儲大學精神病學教授Phillip Resnick博士提供了建議,詳見:如何鑒別詐病與真正的精神???)
盡管詐病的確切發(fā)生率并不一致,但多項研究顯示,因自殺觀念或自殺未遂入院的患者中,詐病者的比例約為10%。司法人群的比例更高,這也與外部動機相符。征兵的目標人群中,有5%可能采取詐病行為以逃避兵役;精神科群體中,為繼發(fā)獲益而偽造癥狀的比例約為1%。
盡管目前尚無經(jīng)過效度驗證的針對詐病的心理測量學工具,但一些標準化測試有助于揭露事實。司法環(huán)境下傾向于使用明尼蘇達多相人格測試(MMPI),其F量表有助于檢測答題者是否試圖故意歪曲自己的狀態(tài)。
建議
詐病對于精神科醫(yī)師的挑戰(zhàn)是多方面的,包括診斷的不確定性,可能誤貼“騙子”的標簽,以及反移情等。還有人指出,詐病可以被視為一種不成熟的、原始的防御機制。
盡管詐病本身很難確定,但真相只有一個,需要有確切的結論。總體而言,醫(yī)師需要做的包括兩大部分:觀察;結構化評估。
▲ 觀察
對于D先生這種情況,可考慮將其置于一個可控的環(huán)境下,比如急診留觀。一方面,詐病者可能隨著時間的進展自己露出馬腳;另一方面,在更多專業(yè)眼光的審視下,詐病者也更難過關。
▲ 結構化評估
包括記憶詐病測試在內(nèi)的評估工具可能有幫助。然而,在日常實踐中,若患者存在明確可見的外部動機,且癥征不符或軀體癥狀缺乏器質(zhì)性基礎時,即應懷疑詐病。通過有策略的問診、臨床觀察等,可進一步評估詐病的可能性。
詐病是一個很嚴肅的標簽,絕不是隨便懷疑患者撒謊這樣簡單。一旦確定對方的確屬于詐病,應高度謹慎地進行清晰準確的記錄,旨在為同行的后續(xù)工作鋪路:若D先生再來急診,同事則可從你的記錄中獲益。
▲ 面對存在疑似精神病性癥狀的個體,由于擔心錯貼標簽,醫(yī)生通常不想懷疑詐病。
▲ 外部動機的存在可將詐病與真正的精神障礙鑒別開來。
▲ 密切觀察及質(zhì)詢是關鍵,而包括MMPI在內(nèi)的評估工具也有助于發(fā)現(xiàn)真相。
信源:
1. Farrell HM, Domaney NM. Malingering in apparently psychotic patients∶ Detecting it and dealing with it. Current Psychiatry. 2017 June;16(6)∶18-22
2. Phillip K. Martin, PhD and Ryan W. Schroeder, PsyD.Challenges in Assessing and Managing Malingering, Factitious Disorder, and Related Somatic Disorders. Psychiatric Times
3. How to distinguish between malingering, genuine psychosis. – by Casey Hower. Healio. September 14, 2015
(來源:醫(yī)脈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