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樂一 陳喜雪
100034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皮膚性病科
誤診為天皰瘡的大皰性扁平苔蘚二例
王樂一 陳喜雪
100034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皮膚性病科
例1 男,53歲。6個月前無明顯誘因雙唇、腭黏膜出現(xiàn)多處糜爛,面積廣泛伴疼痛嚴重影響進食,癥狀持續(xù)無自行緩解;2個月前先于雙大腿內(nèi)側出現(xiàn)散在甲蓋大小的暗紅色斑丘疹,邊緣稍隆起,隨后中央出現(xiàn)透明水皰,皰壁薄,可自行破潰,微癢。類似皮損逐漸擴展至雙上眼瞼、前胸、后背及上肢,3 d前就診于北京某醫(yī)院,根據(jù)皮膚黏膜損害特點,臨床考慮“尋常型天皰瘡”可能性大,2016年2月22日轉診至北京大學第一醫(yī)院皮膚性病科。既往體健,否認系統(tǒng)性疾病史,否認家族成員類似疾病史。否認用藥史及過敏史。體檢:一般情況良好,各系統(tǒng)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檢查:雙上眼瞼、軀干(前胸為著)、四肢散在多數(shù)大小不等的紅斑、糜爛、結痂,數(shù)個粟粒大透明水皰(圖1),尼氏征陰性;口唇、上顎及頰黏膜廣泛糜爛(圖2)。外生殖器未見異常。初步診斷:尋常型天皰瘡。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尿、便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正常,空腹血糖6.17 mmol/L。紅細胞沉降率及免疫球蛋白正常,抗核抗體(ANA)1∶320(斑點/胞質(zhì))陽性,抗雙鏈DNA(dsDNA)及可提取性核抗原(ENA)陰性,抗磷脂抗體陰性,補體正常。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及抗丙型肝炎病毒(HCV)抗體陰性,γ干擾素釋放試驗(T?SPOT.TB)陽性。胸部X線片正常,胸部增強CT示右肺上葉輕度肺氣腫。皮損(右上臂結痂處)組織病理:表皮部分壞死,表真皮分離,真皮淺層苔蘚樣淋巴細胞為主的浸潤,可見噬色素細胞,伴少許嗜酸性粒細胞浸潤(圖3),考慮表皮下皰病。血清中抗Dsg1及Dsg3抗體陰性,抗BP180抗體陰性。
圖1 例1前胸散在紅斑、水皰、糜爛、結痂
圖2 口唇及腭黏膜廣泛糜爛
圖3 皮損組織病理 表真皮分離,真皮淺層苔蘚樣淋巴細胞為主的浸潤,可見噬黑素細胞,伴個別嗜酸性粒細胞浸潤(HE×40)
圖4 雙手指甲板萎縮伴甲周暗紅
圖5 例1右手指皮損組織病理 表皮角化過度,顆粒層楔形增生,表皮下裂隙,真皮淺層苔蘚樣淋巴細胞為主浸潤(HE×100)
圖6 治療10周后腭黏膜出現(xiàn)Wickham紋(箭頭)
患者2016年3月1日又至我科就診,再次體檢時發(fā)現(xiàn)其雙手十指甲板不同程度萎縮,甲周及指關節(jié)伸側數(shù)處暗紅斑(圖4)。雙足趾甲有類似表現(xiàn)。結合上述臨床表現(xiàn)、組織病理和免疫學結果,考慮:大皰性扁平苔蘚(BLP)?類天皰瘡?大皰性紅斑狼瘡?并需除外副腫瘤性天皰瘡。再次皮損(右手指)組織病理檢查:表皮角化過度,顆粒層楔形增生,基底細胞液化變性,表皮下裂隙,真皮淺層苔蘚樣淋巴細胞為主浸潤,病理考慮扁平苔蘚(圖5)。直接免疫熒光檢查:棘細胞間和基底膜帶未見IgG、IgM、IgA抗體及補體C3沉積。間接免疫熒光(鼠膀胱為底物)檢查:IgG抗體及補體C3陰性。最終診斷:BLP。治療:3月15日,醋酸潑尼松龍35 mg/d口服3周后,4月5日門診隨訪時皮損好轉,口腔黏膜糜爛仍明顯,遂將醋酸潑尼松龍減量至30 mg/d,聯(lián)合沙利度胺75 mg/d口服3周,4月26日門診隨訪時皮損大部分消退,僅腭黏膜少許糜爛,遂將潑尼松龍減量至25 mg/d,沙利度胺維持原劑量治療4周,5月24日門診隨訪時皮損基本消退,口腔上腭黏膜糜爛愈合,出現(xiàn)典型的Wickham紋(圖6)。此后患者定期隨訪規(guī)律減藥,病情未復發(fā)。截至2016年10月25日門診隨訪時,全身未見新發(fā)皮損,口腔黏膜未見異常;遂停用沙利度胺,將醋酸潑尼松龍減量至10 mg/d,聯(lián)合硫酸羥氯喹200 mg/d口服。12月10日電話隨訪時,患者訴病情平穩(wěn)無復發(fā),故治療方案維持不變。
圖7 例2小腿散在分布紅斑、糜爛、結痂
圖8 口唇表面白色網(wǎng)紋伴片狀糜爛,下牙齦充血糜爛,周圍白色網(wǎng)紋
圖9 左大腿斑丘疹組織病理 表皮顆粒層楔形增生,基底細胞液化變性,真皮淺層苔蘚樣淋巴細胞為主伴中等數(shù)量的嗜酸性粒細胞浸潤(HE×200)
例2 女,26歲。因反復口腔糜爛、軀干四肢皮疹伴癢1年,于2016年5月5日至我科就診?;颊?年前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廣泛口腔黏膜糜爛,不能自愈,未影響進食;同時于軀干四肢出現(xiàn)散在的多角形紫紅色斑丘疹,中央偶有米粒大小透明水皰、血皰,皰壁薄,可自行破潰;6個月前就診于當?shù)蒯t(yī)院,診斷為“天皰瘡”,予口服潑尼松20 mg/d治療有效,隨后糖皮質(zhì)激素間斷服用,皮損偶有反復;3個月前口腔糜爛基本愈合,遂完全停用激素;不久患者無明顯誘因全身皮損復發(fā),1個月前口腔糜爛復發(fā),伴皮損加重,就診于北京某醫(yī)院,行皮損組織病理檢查:表皮角化過度,淺表結痂,基底細胞液化變性,表皮內(nèi)散在壞死角質(zhì)形成細胞,真皮淺層致密的淋巴細胞為主的帶狀浸潤。血清抗Dsg1及Dsg3抗體陽性。考慮“副腫瘤性天皰瘡”,轉診至我科。既往體健,否認系統(tǒng)性疾病史、否認用藥史及過敏史,否認家族成員類似疾病史。體檢:一般情況好,各系統(tǒng)檢查未見異常。皮膚科檢查:軀干、四肢(小腿為著,圖7)散在多數(shù)大小不等的多角形紫紅色斑丘疹,表面呈白色網(wǎng)紋狀改變,部分糜爛、結痂,數(shù)個粟粒大透明水皰,尼氏征陰性;口唇表面白色網(wǎng)紋伴片狀糜爛,口腔黏膜廣泛糜爛,舌及牙齦均受累,可見白色網(wǎng)紋樣改變(圖8),外生殖器未見異常。初步診斷:副腫瘤性天皰瘡?尋常型天皰瘡?大皰性扁平苔蘚?大皰性紅斑狼瘡?實驗室及輔助檢查:血尿糞常規(guī)及肝腎功能正常。紅細胞沉降率35 mm/1 h,免疫球蛋白正常,ANA 1∶80(斑點/胞質(zhì))陽性,抗dsDNA及ENA陰性,補體正常。HBs?Ag及抗HCV抗體陰性,γ干擾素釋放試驗陰性,胸部X線片檢查正常。左大腿斑丘疹組織病理檢查:表皮顆粒層楔形增生,基底細胞液化變性,真皮淺層苔蘚樣淋巴細胞為主伴中等數(shù)量嗜酸粒細胞浸潤(圖9)。直接免疫熒光檢查:棘細胞間和基底膜帶未見IgG、IgM、IgA抗體及補體C3沉積。間接免疫熒光(鼠膀胱為底物)檢查:IgG抗體及補體C3陰性。血清抗Dsg1抗體77.08 U/ml,抗Dsg3抗體91.44 U/ml,抗BP180抗體陰性。結合臨床表現(xiàn)、組織病理和免疫學結果,最終診斷:BLP。治療:建議醋酸潑尼松龍60 mg/d口服?;颊呔芙^,欲回當?shù)乩^續(xù)中藥治療,遂未再至我科復診。8月25日電話隨訪時,患者訴2016年5月13日起當?shù)刂嗅t(yī)院按“扁平苔蘚”予自配中藥(具體不詳)口服治療1個月后,皮損基本消退,口腔黏膜糜爛好轉,繼續(xù)治療2個月后口腔黏膜糜爛大部分愈合。截至11月10日電話隨訪時,患者訴治療方案維持不變,皮損已完全消退,口腔黏膜糜爛基本愈合。
討論 扁平苔蘚是臨床較常見的一類炎癥性皮膚病,典型皮損為紫紅色扁平丘疹,表面可見Wickham紋。但扁平苔蘚的亞型眾多,皮損形態(tài)各異,不同部位亦有不同表現(xiàn),臨床上應與多種疾病鑒別,有時需結合組織病理、免疫學等檢查才能明確診斷。BLP是少見的亞型之一,表現(xiàn)為典型的扁平苔蘚皮損伴有水皰、大皰和糜爛,水皰可在丘疹、斑塊或正常皮膚上出現(xiàn)。與散發(fā)性BLP相比,家族性BLP患者發(fā)病更早、病程更長、受累范圍更廣[1],相關病例報道較多。散發(fā)性BLP病例多以口腔黏膜受累為主[2],可伴有限局性皮膚損害。但本文2例患者兼有口腔黏膜和皮膚受累,且皮損廣泛、程度較重,臨床極易誤診為自身免疫性大皰病。本文2例均查出ANA低滴度陽性,應考慮自身免疫性結締組織病可能。結合發(fā)病年齡、病史特點和口腔黏膜受累情況,尚需除外大皰性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但組織病理示患者炎癥浸潤位于真皮淺層,且直接免疫熒光未見基底膜帶IgA、IgG或C3沉積,體檢及實驗室檢查也未發(fā)現(xiàn)其他紅斑狼瘡相關指標的異常,無法滿足紅斑狼瘡的診斷標準,故不支持大皰性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的診斷。
[1]嚴小楓,黃長征,宋潔,等.家族性與非家族性大皰性扁平苔蘚臨床分析[J].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4,18(8):466?467.DOI:10.3969/j.issn.1001?7089.2004.08.009.
[2]Unsal B,Gültekin SE,Bal E,et al.Bullous oral lichen planus:report of two cases[J].Chin Med J(Engl),2003,116(10):1594?1595.
陳喜雪,Email:xixue_chen@163.com
10.3760/cma.j.issn.0412?4030.2017.06.017
2016?07?14)
(本文編輯:尚淑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