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人的消夏回憶
——木蓮凍和地栗糕
浙東的三伏天,悶熱而漫長。聒噪的蟬鳴聲挑撥著脆弱的神經(jīng),使人愈加心浮氣躁……炎炎夏日,午睡醒來,總要吃點綠豆湯、西瓜來解暑,而從小在浙東一帶長大的70后,應(yīng)該不會忘記一種喚作“木蓮凍”的冷飲,如今也會偶爾出現(xiàn)于街頭巷尾。
小時候,路邊攤的阿姨會豎起一塊木板,用粉筆寫“木蓮凍”或者“冰木蓮”,買者絡(luò)繹不絕。凳子上架著白色的鋼瓷面盆,上面覆蓋一整塊玻璃或紗布,里面是像龜苓膏一樣的“木蓮凍”,晶瑩剔透,顫顫悠悠。只要幾毛錢,熱情的阿姨就會給你盛上一碗透明見底的“木蓮凍”,迅速澆上一些薄荷糖水,遞到你的面前。人就站在太陽底下連舀帶喝的,嗖嗖沒幾下子,碗就見底了,心卻一下子透涼清爽起來。
多年以后,我讀到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其中有一段寫道:“何首烏藤和木蓮藤纏絡(luò)著,木蓮有蓮房一般的果實,何首烏有臃腫的根……”這才知道兒時所食的“木蓮凍”,由木蓮這種植物制成。木蓮在寧紹平原很常見,查閱有關(guān)資料得知:木蓮是一種藤本植物,俗稱“鬼饅頭”,常匍伏生長于矮墻,或攀緣在高坡及樹枝上,夏季開花,雌雄同株,結(jié)卵形的復(fù)花果。籽料細小,富含果膠,可制食用涼粉,有祛風(fēng)除濕、消腫解毒之作用。
老底子的木蓮凍,都是用木蓮籽制作的,制作木蓮凍的方法并不復(fù)雜。首先將摘下的木蓮果用清水洗凈,用刀對半剖開,挖出中間的木蓮籽后,把木蓮籽裝入清潔的布袋,并緊扎袋口。然后打一桶冰涼的井水,將裝入木蓮籽的布袋放入桶內(nèi),用雙手不斷地絞搓,流出黏稠度很高的乳白色膠狀液體,再蓋上一塊白布,將木桶放到陰涼的角落里,為了提味,還有人會擠入一小段“中華牙膏”進去,幾個小時過后,木蓮果汁與井水凝固成凍,這就是木蓮凍了。但它本身無色無味,舀入碗里后加一些黃糖水、薄荷水,撒入幾粒糖桂花才好吃。午睡爬起后,來上一碗晶瑩剔透、甜絲絲、冰冰涼的木蓮凍,用勺舀起一塊送入口中,還來不及細細品味,便“咕?!币宦暬牒韲怠?/p>
與木蓮凍呼應(yīng)的存在是地栗糕。江南一帶,有人會把荸薺稱為地栗。地栗糕的原料和制作并不復(fù)雜,原料是荸薺粉,一般都是由新鮮荸薺經(jīng)過“刨、洗、曬、磨”等工序取之,因其產(chǎn)量不高,粉得之不易,有點珍貴。如果用藕粉做地栗糕,那是大戶人家的做派了,其味更勝一籌。
從中藥店購回干薄荷,或在屋前房后揪一把新鮮的薄荷莖葉,小火煎熬出薄荷水,冷卻之后備用,薄荷水辛涼解表,其有效成分不輸市面上的“加多寶”。取適量的山粉塊置容器中用涼開水化開,摻入薄荷水?dāng)噭?,鍋?nèi)加少量水,煮沸后加白砂糖或黃糖、糖桂花,然后緩緩地將一碗混有薄荷水的粉糊,倒入沸水中,迅速用竹筷攪拌,直至鍋中的山粉糊變色,呈厚黏的糊狀,離灶后將其倒在平底瓷盆里,拿井水鎮(zhèn)涼后,改用小刀劃成菱形狀即成。用薄荷水和冰糖調(diào)成鹵,澆在上面,湊前去一嗅,一股冰涼的薄荷味會直沁腦門。
冷卻后的地栗糕,一塊塊晶瑩剔透,嵌在其中的糖桂花,朵朵綻放,令人賞心悅目。三伏天里,蒲扇搖搖,喝上一碗“木蓮凍”,再來幾塊地栗糕,最能清熱降燥。人們往往把冰涼的井水打上來,灑遍整個天井,伴有“弄堂直頭風(fēng)”迎面吹來,吃后邊納涼、邊講大道,那些都構(gòu)成了追憶的元素、耐人尋味的美好。那類似果凍的口感,混合那股滲透力很強的薄荷味,足以讓當(dāng)年的孩子大快朵頤,就連赤膊搖蒲扇的老公公也會嘗上幾塊。那股涼意在齒間徘徊片刻后直沁心脾,幾塊落肚后,不知不覺也趕走幾分夏日的煩躁,獲得一種酷暑里難得的愜意。由內(nèi)而外的涼爽,頓時令人產(chǎn)生幸福的滿足。
木蓮凍和地栗糕,大概不少浙東人的腦海里都有類似的消夏記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