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南京致遠外國語小學 薛文超
有效合作,讓學習真的發(fā)生
江蘇南京致遠外國語小學 薛文超
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能力和意識,能促使學生互相支持,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讓他們在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合作競爭、想象創(chuàng)造,既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又培養(yǎng)主動學習的能力。
合作 意識 能力
現(xiàn)代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lián)系越來越頻繁,這就決定了人與人之間也必然需要合作。教育名著《學記》中提出“相觀而善謂之摩”,可見,古人在當時就懂得了合作學習的重要性。自《義務教育數(shù)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頒布以來,數(shù)學課堂不但注重學生的學習結果,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過程,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能力。所以學生通過合作,探索問題并解決問題,更符合新標準的思想。通過合作,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促進每個人的發(fā)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合作是一種意識態(tài)度,也是能力的培養(yǎng)。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合作的能力和意識,能促使學生互相支持,互相促進,共同發(fā)展,讓他們在寬松、和諧、合作、民主的課堂氛圍中主動學習,相互交流、合作競爭、想象創(chuàng)造,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合作能力,又培養(yǎng)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那么,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合作能力,使之在學習中相互交流,學會合作呢?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往往把自己想成獨立的個體,不愿與人交流,也不愿與人分享。有的學生認為,自己是有能力完成學習任務的,不需要和別人合作,但有些問題,合作起來更容易解決。學生沒有合作的心理需要,就不會合作,就算是合作,也是流于形式,所以教學時,要考慮如何讓學生合作從形式走向實質,真正體現(xiàn)合作學習的時效性。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想想做做”中有這樣一道題:你能用兩副同樣的三角尺分別拼成一個長方形和一個正方形嗎?但每個學生手中只有一副三角尺,怎么辦呢?這時,如果老師直接提出要求兩人一組合作拼一拼,雖然也能達到練習的效果,但學生不能感受到合作的必要性。因此,我們可以換一種方式,老師問:“要求用兩副三角尺拼,但我們只有一副,怎么辦?”學生很自然地想到,可以兩人一組合作去拼。這時,學生能感受到這項任務僅憑自己一個人是無法完成的,需要合作完成。例如,教學三年級上冊《認識周長》時,要測量葉子的周長,需要用繩子在葉子上圍一圈,再拉直放在尺子上量出長度,這個過程學生單獨操作是很難完成的。教學時,可以讓一個學生先簡單示范操作,學生感受到其中的困難,自己提出,需要幾個人合作完成,學生有了這樣的需求,就會不由自主地合作起來。其實在教學中,有很多環(huán)節(jié)需要學生合作完成,只要教師創(chuàng)設一個合理的情景,就能使學生由“要我合作”變成“我要合作”,產生合作的心理需求,這樣不但滿足了學生的合作需求,也促進了合作的有效性。
英國劇作家蕭伯納曾說過:倘若你有一個蘋果,我也有一個蘋果,而我們彼此交換這些蘋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個蘋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種思想,我也有一種思想,而我們彼此交流這些思想,那么我們兩個人將各有兩種思想。由此可見,交流,也是合作的重要形式。教師要積極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意識。然而,合作意識需要通過某種活動,通過人與人的交往,通過共同完成任務和對各種結果的經歷,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責任的共同承擔去培養(yǎng)。因此,教師要創(chuàng)造機會,提供素材,使學生多參加有利于產生合作關系的活動。例如,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這節(jié)課時,學生第一個想到的是用量角器量出三個角的度數(shù),再相加,但是測量后得出的度數(shù)會有誤差,所以就要利用別的方法得出三角形的內角和,如果讓學生獨立思考是有一定難度的,這時,學生就產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師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充分的素材,讓學生從交流中得到不同的方法:
方法一:撕一撕,如圖(1),把角撕下來拼在一起,正好是個平角180°。
圖(1)
方法二:折一折,如圖(2),把三個角折起來拼在一起。
圖(2)
方法三:算一算,如圖(3),長方形四個角的和是360°,分成兩個三角形,三角形內角和是180°。
圖(3)
通過交流,讓思維碰撞,讓學生從合作交流中獲得知識的樂趣。例如,教學《角》的單元時,讓學生用一副三角尺拼角,可以有哪些拼法。如果學生獨立思考,找到所有的拼法需要很長時間,而且不一定能找全,如果和同學交流,互相補充方法,能更快、更好地解決問題,這時學生就產生了合作的意識。意識是自發(fā)的心理現(xiàn)象,是習慣的心理反映。在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習慣與人合作交流,使學生互相學習,共同成長。
在教學中,不僅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合作學習的機會,更應該積極訓練學生的合作技能,使他們在這個大課堂中,更多地體驗互相幫助、共享成果的快樂。數(shù)學課堂上主要以小組合作為主。首先,合作要有任務,教師要精心設計合作內容,要緊扣教材,圍繞重難點,一定要考慮到學生認知的實際情況,既適中又準確,不要追求形式上的熱鬧。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時,要探索出圓的面積公式,就要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操作之前,教師要讓學生明確操作的目的,指導他們操作方法,告訴學生要測量并計算哪些數(shù)據(jù),怎樣記錄,在哪記錄,每一項要求都要清楚,這樣學生才能明確合作方向,知道怎樣去合作。小組合作中,培養(yǎng)小組的“領頭人”是非常重要的,教會他們組織同伴練習的方法,使每一個小集體都同教師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其次,合作要有分工,常言說“千人千脾氣,萬人萬性格”,我們的學生也不例外,他們有的能言善辯,善于表達,有的沉默寡言但善于總結。在進行小組合作教學時,我們要因材施教各盡其才,根據(jù)學生的不同特點進行分工,這樣才能達到預期效果,提高學習效率,否則,將事與愿違,甚至適得其反。例如,教學《圓的面積》時,要把圓剪拼成近似的長方形,并研究出圓的面積和長方形有什么關系。研究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剪拼、測量、計算、記錄,由四人為一小組,兩人合作剪拼,一個人進行測量并記錄,一個人計算,最后大家一起討論自己的發(fā)現(xiàn),這樣的合作很復雜,必須要全班分工,每個人各盡其責,才能既快又好地完成任務。所以,教學時要讓學生學會分工合作。學生的合作能力不是一朝一夕能夠養(yǎng)成的,需要教師在平時的課堂中對學生加以指導、訓練,這樣學生才能學會合作,切實讓學生在充滿合作機會的個體與群體的交往中,學會溝通,學會互助,學會分享,學會生存。
合作,不僅僅是在生生之間進行,師生之間也需要合作,所謂“教學相長”,因此教師要積極參與學生的合作過程,了解合作情況,引導展開討論,指導合作探究,及時鼓勵有創(chuàng)意的見解,科學評價合作的過程和結果,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能力,讓學習真的發(fā)生。
[1]毛會榮.動感課堂——淺談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組合作學習[J].教育革新,2013(4).
[2]汪哲,于治遠.討論法在數(shù)學課堂中的運用[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16(10).?